- 為動物而戰:19世紀英國動物保護中的傳統挪用
- 李鑒慧
- 1334字
- 2025-05-29 17:12:33
譯者序
每當有人在中國社會論及動物權,甚或只是動物福利時,不免有反對者駁以“動物保護不適合中國”“中國人不講動物權”等話語,以致有人誤以為中華文化與動物保護的傳統無關。然而,真是如此嗎?李鑒慧老師這本書告訴我們:“任何思想或傳統實不具單一意義、固定影響或絕對的支配力量。”英國是當今世上數一數二的擁有相對完善動物福利保障的國家之一,難道這是因為英國人的血液中就流淌著愛護動物的文化基因?他們的文化傳統就必然導致善待動物的想法與行為?非也。正如李鑒慧老師在書中所言,思想傳統在成為能帶動改革的資源之前,還須依靠歷史行動者在適當背景下,以合適策略,主動挪用與反復詮釋——有如食材不會自動成為菜肴,廚師的角色至關重要。
本書講述了在英國首場動物保護運動中,一眾運動者如何使盡渾身解數,挪用其自身傳統資源的歷史。然而,書中內容其實與身處任何一方的動保關注者息息相關。依我所見,中國內地的動保進程也正經歷與英國當年類似的階段。正如英國動保運動者曾廣引基督教傳統,以求尋得各階層的大量基督徒之支持,此時中國的動保人士也開始積極援引儒道二家乃至佛家的經典語句,希望以之作為切入點,引起大眾的文化共鳴。孟子說過:“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莊子》中亦有反對馴馬、養鳥的篇章;佛教傳入中國后也特別提倡慈悲戒殺。這些足以證明,同情動物痛苦、尊重動物本性的思想,早就存在于中華文化長河之中。又正如濟慈、華茲華斯的詩詞曾引起英國人的惻隱之心,蘇軾的“我哀籃中蛤,閉口護殘汁;又哀網中魚,開口吐微濕”、白居易的“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望母歸”,也在上千年后的今天被引用來將“關愛動物”建構為一種高雅情感。中國的動保人士想必可以從英國人為動保事業動員傳統的經驗中找到共鳴之處,并從中借鑒,取長補短,再反思自身的動保策略。更重要的是,李鑒慧老師的研究強調了運動者自身擁有的“能動性”。我們迫切需要意識到此“能動性”所能發揮的強大力量,并主動行使它來造福動物,建設更好的世界。其實,目前我個人的寫作計劃很大部分也是受到了李老師的大作啟發,我亦正嘗試探索中國傳統的愛物文化資源,希望讓前人的愛物思想與美談,不至于久久沉睡在圖書館一角,而是能夠在中文世界重見天日,重新為人所傳頌。這些文字不會述說自身,李老師此書給予我勇氣,去成為那個詮釋者與推廣者。
我與李鑒慧老師分隔港臺兩地,多年前因動保而有緣結識。我還曾有幸得蒙李老師為拙著撰寫序文。我所認識的李老師,毋庸置疑是一位博學多識、文采出眾的學者,同時她也是我在動保路上為數不多的同行者之一。記得2019年秋天,我收到了李老師的郵件,問我能否接下此書的中文翻譯工作。此前我已拜讀過英文原書的其中數章,得知此書將能觸及廣大的中文讀者,實亦十分期待與欣喜。但同時我也深知翻譯此著任務之艱巨,生怕自己力有不逮,反而不美。幸而,李老師在最初即表示愿意在譯書路上從旁協助,為我排難解惑,我才有信心接下任務。我相信簡體中文譯本的出版,能推動我國的動物權益討論,而能為此目標作出貢獻,實是我的榮幸。翻譯此書對我而言,與其說是一項工作,不如說是一趟學習旅程。李鑒慧老師對我的無限信任與無私指導,使我有幸不用做一個孤獨的譯者,對此我的感激無以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