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科技萌芽
- 帶系統穿越崇禎,拯救百姓
- 會吹牛的鴨
- 2338字
- 2025-06-01 21:59:30
朱由檢立于御書房窗前,凝望著宮墻外漸次點亮的燈火。那封密函已然焚盡,但其陰影卻在他心頭久久不散。江南局勢似有波瀾,周廷章與舊黨交往甚密,似有異動之兆。他深知,朝堂雖已肅清三名貪官,然而那些盤根錯節的勢力并未真正銷聲匿跡,不過是暫時蟄伏,伺機反撲罷了。
然而,此時的朱由檢,心中已有了全新的謀劃。
他緩緩轉過身,目光落在案上一卷尚未批閱的奏折上。這是工部呈遞上來的,關于京城工匠所制新式紡車的匯報。紙張略顯粗糙,字跡卻工整剛勁。他展開細細研讀,眉頭逐漸舒展開來。這些年來,百姓的衣食大多依賴農桑,而紡織效率低下,常常導致布匹供不應求。倘若能以新方法改良紡機,不僅能夠提高產量,更可為國庫增添一筆穩定的收入。
“王承恩。”他輕聲喚道。
老太監聞聲而入,手中依舊捧著燈盞,微弱的光芒映照得他臉上的皺紋愈發深刻。
“傳朕旨意,明日早朝之后,召工部尚書、禮部侍郎以及翰林院幾位掌院學士,于文華殿議事。”
王承恩躬身領命,卻并未立刻退下。他猶豫了片刻,低聲說道:“陛下,近日江南密報頻繁傳來,是否應當暫緩此事?”
朱由檢輕輕一笑,眼中卻不見絲毫笑意,“正因為如此,才更要推進此事。若僅僅依靠刀劍鎮壓,終究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唯有從根本上使國家強盛起來,才能真正抵御外敵,安定社稷。”
王承恩默默看了他一眼,最終低頭退了出去。
翌日清晨,天色尚未大亮,紫禁城中便傳來了鐘鼓之聲。百官陸續入朝,皆察覺到今日的氣氛與往常不同。皇帝面色冷峻,卻并無怒意,反而多了幾分沉穩與決斷。待群臣行禮完畢,朱由檢站起身來,聲音清晰而響亮:
“諸位,大明自祖宗開國以來,重視農業而抑制商業,然而如今時勢不同往日。科技的興盛,乃是強國的根基。朕欲設立‘技藝司’,專門負責鼓勵民間研究新的器具和技術,并給予獎賞和扶持。凡是有奇巧技藝、實用器具的人,皆可前來呈報,朝廷將賜予功名、俸祿,甚至封爵也并非不可能。”
此言一出,滿殿頓時一片嘩然。
工部尚書還未來得及開口,便見禮部侍郎趙崇禮站了出來,拱手說道:“陛下,此等奇技淫巧,恐怕會擾亂綱紀,并且耗費國力,實在不是長久之計。”
朱由檢目光如炬,直視著趙崇禮,“你可知道,荷蘭人乘坐火輪船橫跨萬里而來,蒙古鐵騎為何畏懼紅夷大炮?你又可知道,我大明若再固守舊有的規矩,不出十年,便將落后于天下!”
趙崇禮臉色一白,不敢再言語。
“朕知道你們當中,有人心存疑慮。”朱由檢環顧眾臣,“但朕要告訴你們,這世上最可怕的事情,不是失敗,而是故步自封。從今日起,技藝司即刻成立,凡是有志于技藝革新的人,皆可投遞名帖入仕,朝廷會給予資助。若有成果,必定重賞。”
這番話擲地有聲,許多年輕官員眼中燃起了熱忱,而一些年長的大臣則面露憂色。他們明白,皇帝此舉,不僅是對傳統制度的挑戰,更是對整個官僚體系的一次震動。
散朝之后,朱由檢召見了工部尚書徐世昌,命令他親自督辦技藝司的事宜,并撥銀五萬兩作為初期經費。
幾日后,京城各處張貼出告示,內容簡明扼要:朝廷廣泛收納奇技異巧,凡是有發明創造的人,皆可前往技藝司登記,一經采納,立即給予重獎。更為甚者,還可獲授官職,列入仕途。
這一消息迅速傳遍了街頭巷尾,引得無數匠人、書生、學子議論紛紛。有些膽大的,連夜提筆撰寫構思;有些謹慎的,則選擇觀望不動。而在京郊一處小院內,一位年近四十的男子正伏案奮筆疾書,紙上繪制著一張復雜的機械圖樣——那是一架以水力驅動的織布機。
他是沈元慶,曾經是工部的一名小吏,因不滿官場腐敗,辭官歸隱,潛心鉆研技藝多年。如今,聽聞朝廷廣招賢才,他終于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
與此同時,朱由檢也未曾放松對江南局勢的關注。監察司日夜運轉,各地眼線不斷送來情報。他已下令錦衣衛加強對江南巡撫周廷章的監視,并暗中派遣親信前往蘇州、杭州等地,調查地方是否有異常調動。
就在這一切看似順利推進的時候,京城南門外,一輛毫不起眼的馬車緩緩駛入。車內坐著一個身穿儒衫的中年男子,面容清瘦,眼神銳利。他自稱姓李,是江南某書院的教諭,來京參加科舉會試。然而,沒有人注意到,他懷中藏著一封密信,落款正是周廷章。
數日后,這位“李教諭”悄然走進了一家名為“聚英坊”的茶館。這里,是京城諸多學者、匠人聚會的場所。他點了一壺龍井,靜靜地聽著周圍人的談論。
“聽說技藝司那邊已經開始接收稿件了,聽說有個老頭造了個能自動磨墨的硯臺,被賞了十兩銀子呢!”
“哎喲,那算什么?我聽說西市那邊有個年輕人,畫了一張蒸汽抽水機的圖紙,直接被帶進宮里去了!”
李教諭嘴角微微上揚,眼中閃過一絲陰霾。
夜幕降臨,他悄悄離開了茶館,拐進一條幽深的小巷。巷子盡頭,一道黑影早已等候多時。
“你來了。”那人低聲說道。
“周大人交代的事情,我已經著手辦理。”李教諭淡淡地回應道,“接下來,便是如何攪亂這局棋了。”
對方點了點頭,隨即消失在了夜色之中。
而此刻,在皇宮深處,朱由檢正披著衣服獨自坐在御書房里,案頭堆滿了來自技藝司的初步成果。他翻閱著,臉上難得地露出了一絲笑意。忽然,一陣輕微的腳步聲傳來,王承恩悄無聲息地走了進來,遞上一封密報。
朱由檢接過,展開一看,神色頓時變得凝重起來。
“江南,果然有動靜了。”
他緩緩合上密報,抬頭望向窗外。夜色如墨,星光稀疏,仿佛預示著一場風暴正在醞釀。
他沒有說話,只是緩緩站起身來,走到案前,提起朱筆,在一份奏折上寫下了幾個字:
“速查京城內外可疑之人,加強技藝司防衛。”
寫罷,他放下筆,轉身望向王承恩,語氣平靜卻堅定:
“告訴徐世昌,讓他加快進度,一個月內,務必選出第一批重點扶持項目。”
王承恩躬身應諾,退出了殿外。
御書房內,燭火搖曳,朱由檢獨自站在窗前,望著遠方那片漆黑的夜空。他知道,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就在這時,遠處傳來一聲細微的響動,像是瓦片被風吹落的聲音。
他微微側耳傾聽,眼中寒光一閃。
“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