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二十世紀的大災難:第一次世界大戰》:著名戰役與戰爭罪行:1914~1916年的軍事事件
- 西方通史(第2卷):世界大戰的時代,1914~1945(全3冊)
- (德)海因里希·奧古斯特·溫克勒
- 6089字
- 2025-08-25 10:56:20
1914年8月,在柏林、維也納、巴黎、倫敦和彼得格勒的街道上簇擁著向出征士兵歡呼的人們,他們的心態和期望都是:此戰會速戰速決,本國凱旋在即。然而僅僅幾個月過后,所有卷入戰爭的國家都被澆了一瓢冷水。僅從1914年底的事態來看,迅速戰勝敵方已不可能。這場戰爭從一開始在規模上就是史無前例的,遠遠超過在這塊大陸上發生的歷代武裝沖突。
交戰后的前四周,參戰雙方一邊是德國和奧匈帝國兩個中歐強國,另一邊是被稱為協約國的俄國、法國和英國以及塞爾維亞、黑山和日本。中立的比利時因為沒有屈從柏林的最后通牒,拒絕違反國際法,被德國視為戰爭對手。1914年10月土耳其、1915年10月保加利亞加入中歐列強一邊參戰。1915年5月,因意大利加盟,協約國勢力得到壯大;1916年葡萄牙、羅馬尼亞和希臘也相繼參戰。
開戰后最初幾周,國際社會對德國在持中立態度的比利時的殘暴行徑大為嘩然。比利時軍隊出乎意料地堅決抵抗德國入侵者,據說有些國民衛隊手無寸鐵的家屬也參加了戰斗。當時在德國軍隊中,蔓延著一種對“弗蘭克斯射手”(Franctireurs)恐慌性的害怕,“弗蘭克斯射手”曾在1870~1871年德法戰爭中,令德國軍隊膽戰心驚。德方的反擊是大力摧毀私人建筑和公共建筑,綁架、濫殺無辜平民,毫無證據地指責他們槍殺德國士兵。8月底,中世紀城市魯汶(L?wen)的大部分,包括珍貴的天主教大學圖書館被付之一炬。1914年8月到10月的大屠殺中,共計5521名比利時平民死亡,德國士兵對比利時婦女和女孩的強奸更是不可計數。據說,還有砍去孩子手掌等致殘暴行,但這類事件并未得到證明。也許它只是某種想象,其心理根源來自1909年去世的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Leopold Ⅱ)在剛果殖民的暴行。
約翰·霍恩(John Horne)和阿蘭·克萊默(Alan Kramer),這兩位作家最詳盡地研究了德國在1914年犯下的戰爭罪行。他們稱,誤導德國人認為比利時展開一場針對德國的“人民戰爭”,是“某種自我暗示的極端案例,現代化的軍隊中也常常使用這種辦法”。的確,德方的暴行很恐怖,以至于比利時、法國和英國把憑空想象的惡行認為是真事,例如砍下兒童的手等,用霍恩和克萊默的話說,它甚至成為“入侵、敵人和戰爭的代名詞”。德國軍隊在比利時以及之后不久在法國北部的殘暴行徑,被視為普魯士德國軍國主義的典型特征:完全和德意志帝國1907年簽署的《海牙公約》精神大相徑庭,和德國人努力爭當世界領先文化民族的愿望背道而馳。從那以后,協約國的戰爭鼓吹者不必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將野蠻的敵人比作當代的匈奴人,把威廉二世皇帝比喻為轉世的阿提拉(Attila)國王。
面對上述這些譴責,1914年10月初,93名德國著名學者、藝術家和知識分子站出來予以駁斥。他們是動物學家和社會達爾文主義哲學家恩斯特·海克爾(Ernst Haeckel),哲學家和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魯道夫·奧伊肯(Rudolf Eucken),化學家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免疫學家和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保羅·埃利希(Paul Ehrlich),歷史學家愛德華·邁爾(Eduard Meyer)、卡爾·蘭姆普雷希(Karl Lamprecht),畫家馬克斯·利伯曼(Max Liebermann)以及詩人蓋哈特·霍普特曼(Gerhart Hauptmann),他們聯名簽署了官方授意的《向文化世界呼吁》一文。他們否認德國的戰爭罪行,聲稱并未任意傷害比利時的中立。他們宣稱只是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進行正當自衛。原則上比利時居民的生命和財產根本未受到任何損害。他們否認德國軍隊對魯汶的破壞,甚至斷言:“如果沒有德國軍國主義,德國文化早就從地球上消失了。”這一番言論,在敵對和中立國家引起的惡劣影響可想而知:德國的文化精英背棄了他們本想用這份愛國宣言捍衛的“文化世界”。
1914年9月,德國挺進法國北部的行動受阻。情緒過于悲觀的德方總參謀長赫爾穆特·馮·毛奇伯爵(Helmuth Graf von Moltke,小毛奇),無任何明顯理由在馬恩河(Marne)敗北,之后又過于匆忙地下令撤退,9月14日他被戰爭部長埃里希·馮·法金漢(Erich von Falkenhayn)換下。先攻克比利時和洛林后迅速擊敗法國軍隊,然后集中德軍兵力前往俄國戰場的施利芬計劃(Schlieffenplan)徹底落空。德國也未能拿下英吉利海峽最重要的港口,如英國遠征軍補給要道敦刻爾克(Duenkirchen)和濱海的布洛涅港(Boulogne-sur-Mer)。1914年秋季的這場物資補給戰,雙方各有勝負,損失頗為慘重。西線戰場上的佛蘭德(Flander)和上阿爾薩斯(Elsa?)的相互對峙隨之僵持為陣地戰。
在東線,德國在戰爭頭幾個月取得大勝,令西線在整個戰事期間都望洋興嘆。名義上是由重新服役的陸軍司令保羅·馮·興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指揮,而實際上是他的總參謀長埃里希·魯登道夫(Erich Ludendorff)在操舵[前不久曾奪回列日(Lüttich)],1914年8月底,第8軍團在奧特斯堡(Ortelsburg)擊敗了進攻到東普魯士的俄國納雷夫軍團。這場戰役也被稱為坦能堡(Tannenberg)會戰,是根據有歷史象征意義的、鄰近的一個叫坦能堡的小地方而命名的,因為早在1410年,波蘭和立陶宛曾在這里重創德國騎士軍團。
9月馬祖爾湖(Masur)一戰跟在大勝涅曼河(Njemen)軍團之后,俄國在東普魯士最慘重也是最終的失敗是1915年2月的馬祖爾湖冬季戰。1914年秋季在波蘭前線,德國和奧地利軍隊也是捷報頻傳,奪取了諸多領土。但1915年春,奧匈軍隊試圖將俄軍趕回喀爾巴阡山脈的行動沒有成功,早在1914年已經損兵120萬的多瑙帝國,再次喪失80萬精良。從此,這個德國最重要的盟國一蹶不振,直到戰爭結束時也沒有緩過來。
盡管如此,兩個中歐列強國家的攜手得以繼續重創沙俄帝國。1915年5月到10月期間,它們先后占領了立陶宛、庫爾蘭和波蘭的俄占區,并把俄國趕出了加利西亞(Galizien)。在撤退時,俄國軍隊打著保護其安全的幌子,將160萬立陶宛人、拉脫維亞人、猶太人和波蘭人遣送到俄國腹地,這也是沙俄帝國為1916年更為殘酷地迫害土庫曼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游牧民族的一次預演。因為這兩個民族反對將穆斯林納入義務兵役制:結果是約50萬人的財產和畜群被剝奪,他們被驅逐到山間和荒漠,悲慘喪生。自1915年秋季,東線也逐漸形成膠著陣地戰,1916年夏,俄國發起布魯西洛夫(Brussilow)攻勢,打破了這一僵局。多瑙帝國軍隊在布科維納(Bukowina)慘敗。從這時起到俄國1917年二月革命前,前線再未發生什么重大變化。
當時的軍事局勢有利于兩個中歐強國,德皇威廉二世和奧地利弗朗茨·約瑟夫皇帝(Franz Joseph)甚至在1916年11月5日共同發表一個聲明,宣布在俄屬波蘭的領土上成立“波蘭王國”。而該國的真正決策權并不在華沙新成立的波蘭國家委員會手中,而是由駐扎在華沙的德國總督和駐扎在盧布林(Lublin)的奧地利總督控制。因此沒有什么“獨立”的波蘭可言,同樣也不存在什么有保障的國界。德國保留兼并邊境地區的權利,包括波蘭的上西里西亞工業區。德國軍隊占領的另外兩個地區,立陶宛和庫爾蘭的前途也無定論。泛德意志綱領的追求者,特別是上層社會的波羅的海德意志人和諸多在德國生活、工作的波羅的海德意志人,竭力督促將波羅的海地區并入德意志帝國。
1915年到1916年,西線的雙方都不斷嘗試打破陣地戰的僵局。1915年4月底,德國軍隊在伊普爾(Ypern)首次使用毒氣。1916年2月底,總參謀長馮·法金漢發動攻勢,目的是拿下凡爾登要塞。戰事進行得非常慘烈,到6月,德國和法國各損失20多萬人。7月中旬,法金漢中斷了該戰役,以便集中力量抵御索姆河(Somme)畔英軍的進攻。到11月時,長眠此地的英國人、德國人和法國人達100多萬。而實際的結果是,協約國一方贏得少許領土。此次戰敗令法金漢被撤掉總參謀長職務。1916年8月,興登堡出任第三任最高軍事統帥,任總參謀長,魯登道夫被任命為副總參謀長。
魯登道夫從此成為德國軍隊的“強人”,而興登堡則是知名的前線人物。軍隊的宣傳鼓手不惜違背歷史實情,將興登堡描繪為“坦能堡戰役英雄”。威廉二世不適于擔當戰爭英雄的角色,1914年8月后他也很少拋頭露面,興登堡不久就擔當起某種“代理皇帝”的角色。當然這兩位軍事將領也無法令西線局勢有所好轉:1916年10月到12月,法國人又從德國人手中奪回了已經被占領的凡爾登要塞。
在戰事開始后最初兩年,德國和兩個西方強國在海上動作并不大。在海軍大臣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的推動下,英國在北海封鎖了設得蘭(Shetland)群島到挪威南部的海路,切斷了德國原材料和食品補給的通路,也令其無法向海外出口產品。德國最初的反應是,先投入潛艇和水雷艦,并按照帝國海軍部國務秘書馮·提爾皮茨(von Tirpitz)元帥的決策,讓遠洋艦隊等待時機,暫時不要暴露鋒芒。
1915年3月,德軍最高統帥部下令發動全面潛艇戰,即在沒有事先預警的情況下,可以攻擊任何船只,包括中立國的船只。該戰略的第一個致命后果是,1915年5月擊沉了載有武器的英國遠洋客輪“盧西塔尼亞號”。1200名遇難者中有120多名美國公民。隨后華盛頓政府提出強烈抗議,迫使德國在1915年9月不得不限制其潛艇戰。之后,德國遠洋艦隊在1916年5月底走向前線,在斯卡格拉克(Skagerrak)海峽第一次參加大規模海戰。英國人雖然比德國損失更加慘重,但是仍粉碎了德方海上封鎖的企圖。海軍作戰部隨后提出再次啟動全面潛艇戰,但一時無法說動威廉二世皇帝和帝國首相特奧巴登·馮·貝特曼·霍爾維格(Theobald von Bethmann Hollweg),提爾皮茨因這次敗仗辭去帝國海軍部國務秘書一職。
與法國和俄國相比,東南歐和地中海一帶則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側面戰場。到1914年底,中歐列強占領了整個塞爾維亞。1915年1月黑山投降。1916年秋季,羅馬尼亞大部分落入德國和奧地利手中。但是意大利在1915年5月加入協約國參戰,這一事件比上述戰果影響更為重大。之前的談判中,意大利讓奧匈帝國割讓特倫蒂諾(Trentino)、戈里齊亞(G?rz)、格拉迪斯卡(Gradisca)和包括的里雅斯特(Triest)的伊斯特拉(Istrien)以及多個達爾馬提亞群島(dalmatin)的島嶼,作為奧匈帝國統治巴爾干對其的補償。在柏林的施壓下,維也納同意了大部分要求,但同時和英國、法國和俄國舉行的秘密談判讓意大利得到了更多的承諾。結果是1915年4月倫敦出臺了秘密協議。協約國確保意大利得到南蒂羅爾(Südtirol)、的里雅斯特和伊斯特拉(里耶卡除外)、達爾馬提亞群島的北部和中部及其周圍島嶼,擁有多德卡尼斯(Dodekanes)的主權。另外意大利還獲得土耳其地中海沿岸領土變小的阿爾巴尼亞的統治權。
同外交大臣桑尼諾(Sonnino)一樣,意大利首相薩蘭德拉(Salandra)站在好戰的“干涉主義”一邊,但議會多數人反對他的觀點,薩蘭德拉在1915年5月21日遞交辭呈。他的前任喬利蒂(Giolitti)贊成意大利中立,得到議會大多數人支持,但他不愿出任政府領導。最終市民的抗議,特別是以大學生為主體的、在羅馬和其他大城市發生的街頭抗議起了決定性作用。他們中間不乏堅定的干涉主義者,如民族主義詩人加布里埃爾·鄧南遮(Gabriele D'Annunzio),當年的激進馬克思主義者、工團主義者貝尼托·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都受到熱烈追捧,后者在1914年11月與堅定的反干涉主義的社會黨決裂后,擔任由他自己創建的、受工業部門和法國資助的報紙《意大利人民報》(Il popolo d'Italia)的編輯。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Viktor Emanuel Ⅲ)站在鼓噪的民族主義少數派一邊。他不接受薩蘭德拉首相的辭呈,責成他繼續負責政府工作。自此自由主義的議會多數轉向干涉主義路線,批準了政府要求的特權。1915年5月23日,意大利向奧匈帝國宣戰,1916年8月繼而向土耳其和德國宣戰。經歷了11次戰斗的伊松佐河(Isonzo)戰役于6月拉開序幕。到1917年,這場戰役令意大利損失慘重,無數生命換取的是微不足道的領土。
奧斯曼帝國比意大利參戰早。1914年10月底,土耳其根據8月2日和德意志帝國締結的結盟協議,出動艦隊到俄國黑海港口布下水雷并發動攻擊。沙俄帝國于11月3日向土耳其宣戰。11月5日英國和法國相繼跟上。2個月后,即1915年1月,俄國在南高加索重創土耳其。而在另一個戰場上,土耳其則捷報頻傳:1915年4月底,他們挫敗了大部分由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英屬自治領地組成的聯軍,挫敗了后者占領達達尼爾海峽北部的加里波利(Gallipoli)半島的企圖。
正是在1915年4月24和25日這兩天,伊斯坦布爾開始拘捕和遣返200多名多少有些名氣的亞美尼亞居民,不久之后,他們幾乎全部被處死,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最殘酷的一頁:對亞美尼亞人的種族滅絕。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Sultan Abdul hamid)二世在位時,亞美尼亞人就受到野蠻暴力的欺凌:1884年和1896年的大屠殺導致近20萬人死亡。1909年初的大屠殺,也是土耳其發生青年土耳其黨人革命期間,大約1.5萬~2萬名亞美尼亞人死亡。當然在奧斯曼帝國和沙俄帝國生活的亞美尼亞人,他們有一種共同的歸屬感。19世紀下半葉興起的某些革命組織受俄國支持,起來反抗土耳其穆斯林的壓迫,但是亞美尼亞人集體起來反抗土耳其的統治則無從談起。
塔拉特帕夏(Talaat Pascha)領導的執政黨青年土耳其黨,又稱統一進步黨,從一開始不僅想恐嚇一下那些所謂的不可信賴的團體,或僅僅滿足于取締非穆斯林宗教團體米利特(Millet)僅有的獨立權力。在1912~1913年的巴爾干戰爭中,土耳其幾乎失去了在歐洲的所有領土,而210萬名亞美尼亞人則成為土耳其境內最大的基督教少數民族。統一進步黨的愿望是將奧斯曼多民族帝國改造為一個單一的土耳其族國家。驅逐并消滅亞美尼亞人,這個方針不僅針對生活在靠近俄國邊境安納托利亞(Anatolien)東部地區的亞美尼亞人,也指向在奧斯曼帝國的所有亞美尼亞人。而戰爭則為推行這項計劃提供了最有利的機會。
1915年的種族殺戮導致150萬名亞美尼亞男人、婦女和兒童死亡。在穿越荒野的死亡之旅中,他們遭受酷刑和槍殺,饑寒交迫,被淹死和焚燒。有些驅逐行動,特別是在荒野驅逐行動中,對亞美尼亞人的行徑簡直就是模仿德國1904年和1905年在西南非對赫雷羅人(Herero)的滅絕行為,這也是20世紀第一次系統的種族滅絕暴行。當時生活和工作在土耳其的德國外交官和軍隊獲知了大屠殺的細節,并通知柏林執政者。盡管個別的見證人,如波茨坦新教神學家約翰內斯·萊普修斯(Johannes Lepsius)一再敦促帝國首領去伊斯坦布爾申述此事,但是帝國首相和外交部門則拒絕強硬抗議的方式。他們不想疏遠這個1914年以來德意志帝國比以往更加依賴的盟友,所以僅采用客氣的請求,懇請土耳其不要過度使用武力。
戰事的外圍還有德國殖民地。在戰爭最初幾個月,新幾內亞(Neuguinea)和薩摩亞群島(Samoainseln)被澳大利亞以及新西蘭軍隊占領,馬紹爾群島(Marschall)、馬里亞納群島(Marianen)、帕勞群島(Palauinseln)和加羅林群島(Karolinen)被日軍占領。1914年11月日本強迫青島的德軍投降。1914年非洲的多哥(Togo)落入協約國軍隊手中。1915年德屬西南非、1916年喀麥隆(Kamerun)相繼失守。最激烈和耗時最長的是德屬東非戰場。1916年9月,大英帝國聯盟軍隊攻占了達累斯薩拉姆(Daressalam)。但到戰爭結束時,在萊托-福爾貝克(Lettow-Vorbeck)將軍領導下的駐防軍守住了德國大部分殖民地,而且還攻入葡萄牙在東非的部分領地。[1]
注釋
[1]Michael Salewski,Der Erste Weltkrieg,Paderborn 2003;John Keegan,Der Erste Weltkrieg. Eine europ?ische Trag?die(engl.Orig.:London 1998),Reinbek 2000(hier auch die Zahlenangaben zu den Gefallenen);Ian Beckett,The Great War,1914—1918,Harlow 2007;Daniel Stevenson,1914—1918. Der Erste Weltkrieg(engl.Orig.:London 2004),Düsseldorf 2006;Peter Graf von Kielmansegg,Deutschland und der Erste Weltkrieg,Stuttgart 19802;Elisabeth Greenhalgh,Victory through Coalition. Britain and France during the First World War,Cambridge 2005;Modris Eksteins,Tanz über Gr?ben. Die Geburt der Moderne und der Erste Weltkrieg(amerik.Orig.:Boston 1989),Reinbek 1990;Dan Diner,Das Jahrhundert verstehen. Eine universalgeschichtliche Deutung,München 1999,S.195ff.;John Horne u. Alan Kramer,Deutsche Kriegsgreuel 1914. Die umstrittene Wahrheit(engl.Orig.:Haven 2001),Hamburg 2004,S.17ff.(Zahlen:121,russische Deportationen:133,Zitate:124,304);Alan Kramer,Dynamic of Destruction. Culture and Mass Killing in the First World War,Oxford 2007;Jeff Lipkes,Rehearsals. The German Army in Belgium,1914,L?wen 2007;Aufrufe und Reden deutscher Professoren im Ersten Weltkrieg. Hg.u.mit einer Einleitung versehen v.Klaus B?hme,Stuttgart 1975,S.47—49(Aufruf an die Kulturwelt);Jürgen von UngernSternberg/Wolfgang von Ungern-Sternberg,Der Aufruf ?An die Kulturwelt?. Das Manifest der 93 und die Anf?nge der Kriegspropaganda im Ersten Weltkrieg,Stuttgart 1996;Wolfram Pyta,Hindenburg. Herrschaft zwischen Hohenzollern und Hitler,München 2007,S.41ff.;Gerhard P.Gro?(Hg.),Die vergessene Front. Der Osten 1914/15. Ereignis,Wirkung,Nachwirkung,Paderborn 2006;Peter Hoeres,Krieg der Philosophen. Die deutsche und die britische Philosophie im Ersten Weltkrieg,Paderborn 2004,S.88ff.;Jean Jacques Becker/Gerd Krumeich,Der Gro?e Krieg. Deutschland und Frankreich im Ersten Weltkrieg 1914—1918(frz.Orig.:Paris 2008),Essen 2010;Gian Enrico Rusconi,Deutschland-Italien. Italien-Deutschland. Geschichte einer schwierigen Beziehung von Bismarck bis zu Berlusconi(ital.Orig.:Turin 2003),Paderborn 2006,S.81ff.;Rudolf Lill,Geschichte Italiens vom 16. Jahrhundert bis zu den Anf?ngen des Faschismus,Darmstadt 1980,S.261ff.;Giuliano Procacci,Geschichte Italiens und der Italiener(ital.Orig.:Rom 1970),München 19892,S.341ff.;Nicolo Tranfaglia,La prima guerra mondiale e il fascismo(Storia d'Italia,diretta da Giuseppe Galasso,vol.22),Turin 1995,S.9ff.;Ulrich Trumpener,Germany and the Ottoman Empire 1914—1918,Princeton 1968,bes.S.200ff.;Yves Ternon,Tabu Armenien. Geschichte eines V?lkermordes(frz.Orig.:Paris 1977),Berlin 1988;Vahakn N.Dadrian,Der armenische Genozid:Eine Interpretation,in:Huberta von Vo?(Hg.),Portr?t einer Hoffnung:Die Armenier. Lebensbilder aus aller Welt,Berlin 2005,S.44—66(Zahlen 1894/96 und 1915:44);Wolfgang Gust,Partner im Schweigen:Das deutsche Kaiserreich und die Vernichtungspolitik der Jungtürken,ebd.,S.79—95;ders.(Hg.),Der V?lkermord an den Armeniern 1915/16.Dokumente aus dem Politischen Archiv des deutschen Ausw?rtigen Amtes,Springe 2005;Norman M.Naimark,Flammender Ha?.Ethnische S?uberungen im 20. Jahrhundert(amerik.Orig.:Cambridge,Mass.2002),München 2004,S.29ff.Zum Hererokrieg siehe Heinrich August Winkler,Geschichte des Westens. Von den Anf?ngen in der Antike bis zum 20. Jahrhundert,München 20102,S.104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