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體系》: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趨勢
- 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與實踐
- 李珍 龍其鑫編著
- 6100字
- 2025-08-28 11:21:08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著眼于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就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形成了系統完整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從理論和實踐上系統解釋了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全景全貌,鞏固和深化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新格局的政治宣言和行動指南。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無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壞自然必然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我們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1]習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發表主旨講話指出,“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協調人與自然關系。我們要解決好工業文明帶來的矛盾,把人類活動限制在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對山水林田湖草沙進行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2]。這一重要論述是黨的十九大后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方位、發展階段、發展態勢、核心要義所作出的重要闡述。
——
生態文明既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新要求。人類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三個階段,工業文明雖然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但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破壞。當今時代,全球生態面臨巨大的風險挑戰,人類文明正在經歷一次深刻變革,向生態文明階段轉變既是必然趨勢也是必然要求,以生態文明為特色的生產方式和產業結構正蓬勃發展。
一 人類文明形態的歷史演進
“文明”與“蒙昧”“野蠻”相對,是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進步狀態,是人類社會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產物。人類文明形態的演進從根本上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規律所支配的。基于生產方式的基本特征,人類文明形態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三個階段。
在原始文明階段,人類利用自然的能力低下,生存完全依賴于大自然的賜予或直接將自然物作為生活資料,狩獵采摘是最重要的生產勞動,人類利用“堆木造火、鉆燧取火”的方法,運用石器、弓箭等謀生工具逐漸告別了茹毛飲血的時代。在蒙昧的原始文明階段,人與自然沒有分明的界限,人與動物在生存方式上也沒有本質區別。正如馬克思所概述的:“動物實際生活中表現出來的唯一的平等,是特定種的動物和同種的其他動物之間的平等;這是特定的種本身的平等,但不是類的平等。動物的類本身只在不同種動物的敵對關系中表現出來,這些不同種的動物在相互的斗爭中顯露出各自特殊的不同特性。自然界在猛獸的胃里為不同種的動物準備了一個結合的場所、徹底融合的熔爐和互相聯系的器官。”[3]經過與自然界艱苦卓絕的斗爭,人類逐漸把自身從自然界中分離出來,與動物區分開來,“明于天人之分”,開啟了人類文明新征程。但整體而言,原始文明階段的人類只是被動地適應自然、盲目地崇拜自然,處處受到自然界的束縛。從另一方面來說,人類對自然界沒有造成任何實質性的破壞。
在農業文明階段,人類主要的生產活動是農耕和畜牧,青銅器、陶器、鐵器的使用,特別是鐵器農具“犁”的使用使人類生產活動從被動轉向主動,從而推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恩格斯就此指出:“一切文明民族都在這個時期經歷了自己的英雄時代:鐵劍時代,但同時也是鐵犁和鐵斧的時代。鐵已在為人類服務,它是在歷史上起過革命作用的各種原料中最后的和最重要的一種原料。”[4]“從鐵礦石的冶煉開始,并由于拼音文字的發明及其應用于文獻記錄而過渡到文明時代。”[5]但與此同時,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開啟了對自然界自覺或不自覺的征服與改造。自然界也開始報復人類,旱災、澇災等自然災害頻發,但這些報復還未從根本上危及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18世紀80年代,以珍妮紡紗機和瓦特蒸汽機的發明和廣泛使用為標志的英國工業革命開啟了機器大生產的生活方式,人類進入工業文明階段。在人類歷史上,原始文明階段的摩擦取火是把機械運動轉化為熱,而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把熱又轉化成了機械運動,這是人類認識和利用自然力的巨大變革,是生產方式進入機械化時代的標志。基于此,恩格斯指出,“蒸汽機是第一個真正國際性的發明”[6]。資產階級以機器制造為基礎,將機器大工業擴展到采礦業、能源和原材料生產業、石油和石油化工業、冶金和金屬加工業、汽車飛機制造等交通運輸業、建筑業、醫療和服務業等,使人類進入了機械化、自動化、電氣化和現代化時代,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產生了以往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都不能想象的工業和科學的力量”[7]。
但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資本主義生產一方面神奇地發展了社會的生產力,但是另一方面,也表現出它同自己所產生的社會生產力本身是不相容的。它的歷史今后只是對抗、危機、沖突和災難的歷史。”[8]20世紀30~60年代,震驚世界的環境污染事件頻發,致使許多人非正常患病、殘廢、死亡的群體公害事件不斷出現,其中最嚴重的是8起污染事件,人們稱之為“八大公害”。例如,1952年12月發生的英國倫敦煙霧事件,英國倫敦因冬季燃煤產生煤煙形成煙霧而導致5天時間內4000多人死亡。1953~1968年,在日本熊本縣水俁灣,由于人們食用了海灣中含汞污水污染的魚蝦、貝類及其他水生動物,近萬人患上中樞神經疾病,其中283個甲基汞中毒患者中有66人死亡。
300多年來,工業文明階段在物質財富生產方面超越了以往任何階段,生產力諸要素發生了革命性變革,工業化社會就像一臺巨大的機器,日夜不停地生產出大量物質財富,但造成了人與自然關系的惡化。近半個世紀以來,西方發達國家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尋求解決辦法,以期應對環境挑戰并實現可持續消費與生產,并通過將低端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的方式改善自己國家的環境。例如,通過垃圾的跨境轉移,把處理成本極高和不能徹底處理的固體廢棄物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在自己享受優美環境的同時把環境災難留給了他人,這是一種以“部分人類中心主義”為準則的西方世界的文明形態,與人類整體文明的發展格格不入,并且收效甚微。當今時代,人類正在逼近環境惡化的“引爆點”,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已經不再是局域性問題,酸雨、物種滅絕、臭氧層破壞、土地沙漠化、海洋污染、森林污染、土壤腐蝕等全球性環境問題頻發,嚴重威脅著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由此可見,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目的的“部分人類中心主義”是行不通的,只管西半球、不管東半球,只管北半球、不管南半球,這是不公正不道義的。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很多國家,包括一些發達國家,在發展過程中把生態環境破壞了,搞起一堆東西,最后一看都是一些破壞性的東西。再補回去,成本比當初創造的財富還要多。”[9]要解決這一矛盾,克服全球性生態危機,實現永續發展,就必須抓好生態文明建設。
縱觀人類文明形態的歷史演進,每一次生產方式的變革都伴隨著文明更替、歷史交融和自然轉換。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歷史地看,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10]人類歷史多次發生類似的事件。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得到耕地,毀滅了森林,但是他們做夢也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為不毛之地。”[11]兩河文明的消失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生態考古學發現,過度的農業開發惡化了兩河流域先天不足的生態環境,這是兩河文明被沙塵掩埋的重要原因之一。歷史的教訓值得深思。當代環境污染、能源危機威脅著全人類的生存,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多年連綿不絕的文明歷史,如何遵循文明和生態的歷史規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關系民生福祉和中華民族未來的全局性、戰略性、根本性問題。
二 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科學內涵
近年來,在全球氣候變化異常、生態危機嚴峻的大背景下,我國的環境質量也不容樂觀,土地沙化、草原退化、特大洪澇災害頻發,空氣污染、土地污染持續增多,我國已經進入環境問題的多發期和矛盾期,環境破壞、資源浪費和短缺成了我國環境保護的難題。從資源上講,我國雖然地大物博,但資源相對于龐大的人口而言是匱乏的。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在產業發展和擴大的同時,對物質資源的需求和消耗也在增大,但我國的產業結構仍以制造業為主,產業層次低、產能過剩,目前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就需要從工業文明階段向生態文明階段轉變,推動產業生態化,開創綠色可持續的發展模式。當前受到國內外環境的影響,我國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迫切要求加快發展方式的轉變和加速經濟結構的調整。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由工業文明階段向生態文明階段轉變,推動綠色產業化和生態產業化的發展模式已經成為我國的必然選擇。過去數百年間,西方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消耗了世界60%的能源和40%的礦產資源,如果我國走西方工業化的道路,面臨的將是資源不充足問題,且會造成更為嚴重的環境污染,因此,我們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建設生態文明是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內容,建設生態文明是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建設生態文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建設生態文明是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內容。可以說,“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回答了怎樣認識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問題,凸顯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回答了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的問題,凸顯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舉措;“中國夢”偉大愿景回答了為什么建設生態文明的問題,凸顯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使命;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回答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目標,凸顯了生態文明建設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目標中的應有地位。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對生態文明理念作出科學的概括,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階段,指明了建設生態文明的現實路徑,生態文明建設是貫穿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這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理念的重要升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頂層設計的科學完善,意義重大而深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標志著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表明了我們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12]
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源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本身就具有內在一致性,社會主義遵循人與自然和社會之間和諧發展的規律。正如馬克思所說:“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13]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超越在于,它代表了全體人民的共同利益,而不是任何一個利益集團的利益。社會主義超越了任何具體利益、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為了人類文明發展的長遠目標而奮斗。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壓力之間的矛盾愈發突出。因此,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是對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戰略考量。改革開放以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推動了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雖然我們一直強調環境保護工作和可持續發展,但一些領域沒有處理好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以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為代價換取經濟社會發展,導致資源短缺、生態環境問題愈發嚴峻,對經濟可持續發展造成嚴重影響。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不走歐美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整體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并在整體推進中突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地位,堅定不移地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協調發展。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形勢下治國理政的總方略,生態文明建設是在這個總方略統領下黨中央治國理政的一個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14]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關鍵,良好的生態環境既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題中應有之義,又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要條件,對于增進民生福祉具有關鍵作用和根本意義。全面依法治國為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協調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必須以完善的法律制度為保障,以嚴格的執法措施來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為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根本保證,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本質的特征、最大的優勢,把黨的領導貫徹到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過程和各方面,既是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和改革實踐的一條基本經驗,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理生態環境的題中應有之義。
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國夢的時代抉擇。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15]生態文明建設關系民生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建設美麗中國不僅要建設美麗城市,而且要建設美麗鄉村,這既是實現中國夢的內在要求和內在條件,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關鍵考量。
注釋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22,第23頁。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第436頁。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48~249頁。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82頁。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37頁。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2014,第672頁。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79頁。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第471頁。
[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第3頁。
[10]習近平:《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第29頁。
[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2014,第769頁。
[1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第208頁。
[1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85頁。
[14]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21,第2頁。
[15]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22,第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