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學理基礎

生態文明理念的核心在于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提供了土壤,深刻影響著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與此同時,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自然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中國化。

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文明思想

習近平主席2014年4月1日在布魯日歐洲學院演講時指出:“2000多年前,中國就出現了諸子百家的盛況,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窮地理,廣泛探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真諦,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1]美國環境倫理學家霍爾姆斯·羅爾斯頓也認為:“西方人也許應該到東方去尋求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模式。”[2]中國五千多年悠久的文化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文明思想理念,雖然中華文化內容是多元的豐富的,儒釋道不同學派看待生態的角度也不盡相同,但都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核心價值,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的精髓,既為我們今天的生態文明觀念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礎,也對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不朽經典名著《易經》既體現了中國傳統哲學智慧,也體現了古代中國的生態智慧。首先,它將宇宙的和諧與人類精神中的道德張力相聯系,闡釋了人與自然相統一的生態理念。其次,它表達了關愛自然、反對破壞自然資源的思想。最后,它從生態和諧的視角擘畫了一幅人類社會藍圖。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將人道與天道貫通一體,把人類社會放在自然的大環境中,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社會的秩序應該與宇宙萬物的秩序相一致,人的道德也應與自然的道德相協調,人與天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人的活動也不能違背自然的規律。儒家把人與人類社會放在了宇宙這個系統中去整體考慮,認為自然孕育了人類,人與世界萬物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一個有機和諧的整體。儒家把“天人合一”作為一種人生追求的境界,認為人追求的是“與天地參”“輔相天地之宜”,追求的是人與自然天地的和諧相處。因此,儒家主張的是“天人合一”的生態自然觀和尊重生命的生命倫理觀,秉持的是中庸之道,這對我國之后的生態觀具有深遠的影響。面對當前日益嚴重的生態問題,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中的自然與人類社會和諧理念更具啟迪意義。

道家把自然看作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老子認為,人與世界萬物是由“道”產生的,“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家認為“一”是天地萬物的基礎,“一”是由道所生,所以“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道”產生并按照“道”的規律發展的。“道”生萬物體現了自然界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是不可分離的。人源于自然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人道是屬于天道的,自然是人類的主導,“人”“地”“天”之間相互聯系,共同構成宇宙。道家認為宇宙萬物皆有超越人主觀意志的運行規律,人道必須順應天道,道是天地萬物生成的總動力。道的法則就是自然,超越了人的主觀目的。道的法則就是自然而然地任由事物自然生長,就人道順應天道而言,人不應該隨心所欲地凌駕于自然萬物之上,也就是說人的行為是要遵循自然界的規律的,人應該與自然和諧相處。道家對自然之道的尊重的生態意識對于現代的啟示在于,人類不應該占有自然,過分干擾自然萬物的秩序,而應該尊重自然的規律,人的價值要在自然中體現。

佛教也從因緣和合的角度,提出了“依正不二”的觀念,闡述了人與環境是有機統一體的思想。“依”是指“依報”,即人所生存的環境。“正”是指“正報”,即人的生命本身。“不二”是指人自身與所生存的環境及各種生命體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佛教尊重生命與自然,將生命主體與生態環境視為一個整體,認為眾生平等,一切生命都是自然的組成部分,彼此之間相互依存。不能把事物看作孤立的、不與其他事物相聯系的存在。佛教非常重視對整體的把握,認為天地同根,萬物一體,整個宇宙自然都是一個集合體,基于整體論的認識,推動人類意識到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保護自然環境就是保護人的生命,人們必須維護生態環境的穩定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重要的綠色發展理念。人與自然有機統一的“萬物一體”觀和人與自然平等的和諧觀,認為萬物與人類具有同等的內在價值,但這并不意味著人類不能合理地利用萬物,而是說要以遵循自然規律為前提,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首先,不要過度奪取萬物,必須適度平衡。孔子說“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論語·述而第七》),即是讓我們不要過度捕魚、狩獵。孟子說“斧斤以時入山林”(《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即是讓我們不要亂砍濫伐,要有章法,適可而止。道家的《黃帝陰符經》也說:“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天地、萬物和人三者之間相互為盜,互相成全,有機循環,只有平衡協調,才能可持續發展。現代社會對自然資源的肆意掠奪,造成了環境污染嚴重、生態失衡、水土流失、臺風頻發、氣候變化、旱澇災害、酸雨襲擊等,這正是因為沒有處理好這種平衡關系。其次,要保護各種自然資源。如儒家提出“恩至于土”“恩至于水”“澤及草木”“德及深泉”“德至禽獸”等,體現了儒家對自然的仁愛態度。佛教在戒殺護生等方面強調因果報應,善行得善報,惡行受惡報。道家也將保護生存環境納入戒律倫理的范疇,如《老君說一百八十戒》中的第十四條說“不得燒野田山林”,第十八條說“不得妄伐樹木”,第三十六條說“不得以毒藥投淵池江海中”,第四十七條說“不得妄鑿地、毀山川”,第五十三條說“不得竭水澤”,第一百零一條說“不得塞池井”。《太平經》中說:“泉者,地之血,石者,地之骨也;良土,地之肉也……地者,萬物之母也……妄穿鑿其母而求其生,其母病之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崇尚綠色生活方式。第一,戒貪。縱觀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就能發現,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主要在于人類對自然的過度索取。老子說:“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經》第四十六章)也就是說,一切禍患都來自欲望,過度奢靡的物質追求會導致人格道德的淪喪。道家自古以來提倡“返樸”的生活方式,老子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道德經》第十九章),即告誡人們不能被欲望所驅使,對待物質財富要淡泊寧靜。老子認為只有在清靜無欲的狀態下,人的生命境界才能實現提升和超越,而沉迷于感官享受會使人迷失自我,墮落為一種不能自主的存在,從而使生命失去應有的價值。第二,戒奢。儒家推崇節儉,宣揚“節用而愛人”,要求人們節制自己的生活欲望,約束自己的消費行為,反對奢侈靡費的生活方式,提倡樸素節儉的生活方式。孔子說:“中人之情,有余則侈,不足則儉,無禁則淫,無度則失,縱欲則敗。飲食有量、衣服有節、宮室有度、畜聚有數,車器有限,以防亂之源也。”[3]儒家倡導以節儉守禮來規范人們的生活,認為這樣可以使人們的心靈不被物欲所捆綁,有利于建立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二 馬克思主義自然觀

馬克思主義自然觀是當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賴以開展的重要思想資源。雖然馬克思與恩格斯對生態問題并未作出系統的研究,但在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時就不難發現馬克思與恩格斯在揭示社會發展的本質及資本主義的發展危機時,也包含著許多關于生態的思想,馬克思與恩格斯的生態文明思想雖是零散地存在于各個經典著作中,但他們的生態觀點仍超越時代的局限性,從根本上實現了對人與自然關系切實而辯證的把握,對于我們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第一,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系、和諧共生的整體,人與自然的關系構成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一方面,自然是人的無機身體,自然為人的生存、生活、生產提供基本的物質基礎與條件;另一方面,人與自然在實踐活動中構成一個有機整體,人賦予自然具體的存在形態與歷史性。

首先,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本身就是自然的產物,沒有自然界人也無法存在。馬克思主義認為,自然是先于人和人類社會存在的,自然萬物的存在是人類存在的基礎和母體。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說過:“我們決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族人那樣支配自然界,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4]這說明自然界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所以關于他通過自身而誕生、關于他的形成過程,他有直觀的、無可辯駁的證明。”[5]這說明自然界的形成既不是依靠神的創作,也不是依賴于人的主觀意志。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形成和發展都是自然歷史的客觀過程,人類的出現與進化也是自然發展的產物。自然界具有獨立于人的意識的客觀性,遵循自己的客觀規律。雖然有自覺意識的人能夠通過認識和實踐改造自然,但這并不表明自然界的存在依賴于人的認識和實踐。

其次,自然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物質條件,自然為人類提供了充足的物質生產材料,人們通過認識自然而去改造自然,“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于持續不斷的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不外是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6]。“生產的原始條件表現為自然前提,即生產者的自然生存條件,正如他的活的軀體一樣,盡管他再生產并發展這種軀體,但最初不是由他本身創造的,而是他本身的前提。”[7]自然不僅是人類物質生產與發展的基礎,還在理論上構成了人類精神生活的無機界。“從理論領域來說,植物、動物、石頭、空氣、光等等,一方面作為自然科學的對象,一方面作為藝術的對象,都是人的意識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無機界,是人必須事先進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糧。”[8]

第二,人與自然的聯系在于人的勞動。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第一次把實踐理解為改造外部自然界的對象性活動,即生產勞動,人根據自身的需要,在不斷改造和創造對象世界的勞動過程中讓自然界表現為勞動的對象,表現為人類的生活的對象化。“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泉。其實,勞動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材料轉變為財富。”[9]馬克思把自然界和勞動一起看作一切財富的源泉,認為只有兩者的結合才能創造財富。自然界不會直接地創造出滿足人類需求的所有物質條件,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必須通過勞動去改造自然,創造出自然界既不現存也不自然產生的物品。區別于動物對自然界的改造,人類的勞動是在人類的社會形式中才能進行的,人作為能動的自然存在物,社會關系中的規范對人類的勞動作出了約束。

“實踐實現了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10],而人的生產實踐的形式就是勞動,人的生產勞動就在于,人根據自身的需要和目的,不斷地去改造自然,其中自然界為人勞動的對象,而物質生產實踐對人類社會的形成與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并在一定意義上區別了人與其他動物。通過勞動搭建起了人與自然的最根本的聯系,“勞動創造了人本身”[11]也意味著勞動是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在勞動中人的主觀能動性與自然的客觀規律達到了統一,勞動使人與自然結合起來。

第三,生態文明發展的根本出路就是變革資本主義制度。在馬克思與恩格斯看來,社會制度的不同會導致人與人的關系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同。在資本主義制度中,資本主義生產的主要目的就是獲取資本的最大價值,這必然會導致在工業化生產過程中對自然的利用的無限擴大。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導致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人與自然產生的沖突與矛盾造成了嚴重的生態危機。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生產使它匯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來越占優勢,這樣一來,它一方面聚集著社會的歷史動力,另一方面又破壞著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變換,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費掉的土地的組成部分不能回歸土地,從而破壞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條件。這樣,它同時就破壞城市工人的身體健康和農村工人的精神生活。但是資本主義生產通過破壞這種物質變換的純粹自發形成的狀況,同時強制地把這種物質變換作為調節社會生產的規律,并在一種同人的充分發展相適合的形式上系統地建立起來。”[12]同時,馬克思又指出:“資本主義農業的任何進步,都不僅是掠奪勞動者的技巧的進步,而且是掠奪土地的技巧的進步,在一定時期內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進步,同時也是破壞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進步。”[13]“自然力作為勞動過程的因素,只有借助機器才能占有,并且只有機器的主人才能占有。”[14]這就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與進步是以破壞自然,特別是破壞土地為代價的,而造成人與自然關系對立的根本原因就是資本主義制度。

因此,馬克思與恩格斯認為要想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就必須變革資本主義制度,共產主義社會才是對私有制度的拋棄,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馬克思明確指出:“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15]在共產主義社會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將會出現新的形式,人類社會的物質生產力會得到高度發展,其也會發展成為一個充分尊重自然環境和規律的生態文明社會。

注釋

[1]習近平:《出席第三屆核安全峰會并訪問歐洲四國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歐盟總部時的演講》,人民出版社,2014,第41~42頁。

[2]〔美〕霍爾姆斯·羅爾斯頓:《環境倫理學——大自然的價值以及人對大自然的義務》,楊通進譯,許廣明校,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第7頁。

[3](漢)董仲舒:《春秋繁露義證》,中華書局,1992,第228頁。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998頁。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96頁。

[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61頁。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39頁。

[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61頁。

[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50頁。

[10]莊忠正、陸君瑤:《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邏輯構建——基于〈德意志意識形態〉的考察》,《思想教育研究》2021年第6期。

[1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50頁。

[1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78~579頁。

[1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79頁。

[1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356頁。

[1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85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图县| 冷水江市| 古交市| 古丈县| 博湖县| 夹江县| 桓仁| 赤壁市| 洛南县| 长岛县| 博爱县| 怀集县| 师宗县| 泾源县| 濉溪县| 台湾省| 南投市| 华蓥市| 资阳市| 临海市| 宁国市| 大同县| 邹平县| 江阴市| 西青区| 定兴县| 余江县| 青河县| 伊通| 文登市| 正安县| 新巴尔虎左旗| 锦州市| 锦州市| 射阳县| 禹城市| 卢龙县| 安陆市| 漳平市| 凉山| 临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