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風雨落花報春歸
- 侘寂之美:唐詩中的理想國
- 李靜
- 1838字
- 2025-08-20 13:56:42
《春曉》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唐代的大詩人里面,孟浩然很特別,他是一個布衣詩人,一輩子沒有做過官。盛唐時期的詩人基本上都有強烈的建功立業的理想,孟浩然也不例外。他雖然沒有做過官,但是曾經有過很多次求官經歷,只不過時運不濟,始終沒能踏上仕途。而他與當朝皇帝唐玄宗的一次不期而遇,徹底斷送了他做官的可能。
據元代人辛文房所作的《唐才子傳》記載,孟浩然早年的時候就風流瀟灑、天下聞名。李白《贈孟浩然》詩曰:“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李白對于孟浩然的真心崇拜,從這幾句詩中能夠看出來。不過,說孟浩然“紅顏棄軒冕”、不愿意做官,卻與事實有出入。公元727年冬天,三十九歲的孟浩然來到京城長安,準備參加第二年的進士考試。可惜的是,他落榜了。落榜之后,他非常苦悶,就和賀知章、王維等人詩酒唱和,來疏解自己的憂愁。有一天,王維邀請孟浩然到自己的官署中做客,兩人相談甚歡。不巧的是,唐玄宗駕臨,慌忙之中孟浩然藏到了床底下。在唐玄宗的追問下,王維不敢隱瞞,就把孟浩然與他在一起的實情說了出來。誰知,唐玄宗不但沒有怪罪,反而很高興,說:“我聽說過這個人,不過沒有見到。”于是,孟浩然就從床下爬了出來,拜了又拜。唐玄宗說:“你這次來京城,可曾帶什么詩作?”唐玄宗為什么要這么問呢?一是因為孟浩然寫詩的名氣很大,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唐代有一種風氣,即參加考試的人在考試前,經常會把自己的詩文寫到卷軸上,投送朝中的達官貴人,以求得他們的引薦,這叫行卷。孟浩然一聽,忙說:“碰巧了,沒有隨身攜帶。”皇帝就讓他朗誦一篇新作。很巧的是,孟浩然這次落榜之后寫了一首《歲暮歸南山》,整首詩是這樣寫的:“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大意是,自己這次考試落榜了,再也沒有機會為朝廷效力了,索性就回到南山的破房子去吧。為什么要回去呢?自己沒有什么才能,當今圣明的君主都棄我不用,也沒有人來引薦我,因此內心非常的愁苦。言下之意,自己有滿腹的才華,卻得不到君主的賞識。當孟浩然朗誦到“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這兩句的時候,唐玄宗一聽不高興了,說:“卿不求仕,朕何嘗棄卿,奈何誣我!”意思是說,是你自己沒有考中進士,哪里是我棄你?你為什么要這樣誣蔑我?于是就說,既然要回你南山的破房子去,那你回去吧。于是,孟浩然回到了自己的家鄉湖北襄陽,過起了隱居的生活。這首《春曉》就是孟浩然隱居在鹿門山的時候寫下的。
這首僅僅四句二十個字的《春曉》,為什么千百年來令人百讀不厭?我們覺得原因主要在于它的自然——自然的景物,自然的心情,最重要的是一種自然的狀態。
春天來了,我們很自然地會想到鳥語花香,這是孟浩然這首詩重點表現的景象,不過它是以一種不知不覺的方式展現在大家面前的。“春眠不覺曉”,詩歌起筆就寫春天的一次足足的睡眠。春回大地,天氣轉暖,春天的夜晚也不再是“羅衾不耐五更寒”,因此才有了一場美美的春睡。這讓我們想起了蘇軾在惠州的時候寫下的“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的散漫自然,也讓我們想起了《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的胸有成竹。孟浩然的這句“春眠不覺曉”則主要是閑適恬靜、欣喜愉悅、自然而然。
緊接著的第二句“處處聞啼鳥”,也是一樣的自然。剛剛醒來,還沒有來得及四處張望,就已經聽到了無處不在的鳥鳴聲。如果說“春眠不覺曉”已經滿含著作者對春天的喜愛,那么從這句“處處聞啼鳥”中更能夠感受到作者對春天的愛惜。倘若心情不佳,那么早晨聽到鳥的鳴叫一定會煩躁不安。唐代詩人金昌緒有一首《春怨》詩:“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黃鸝是鳥中的歌唱家,它的叫聲婉轉動聽,非常悅耳,但是在女主人公看來,它是惹人心煩的,因為它的啼叫驚攪了她的美夢,讓她無法在夢里到遼西與丈夫團聚。
歡快的鳥鳴聲固然讓人欣喜,但是作者一想,昨夜的一場風雨,肯定打落了不少春花,這又讓他禁不住惋惜起來。“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由愛春轉到了惜春,言語之中仍然是對春天的喜愛,只是描寫的對象由鳥鳴轉到了落花,由所聞轉到了所思,過渡得非常自然。
一首小詩,抓取了春天早晨醒來時的一個片段,詩人雖然足不出戶,但已然領略到春天的美麗,而詩中的景和事都是那樣的自然,沒有刻意的苦思冥想,沒有人為的造作。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一個隱逸詩人的生存狀態——回歸自然,熱愛自然。這也恰恰是快節奏的現代生活所缺乏的,是現代人所向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