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前言
- 伽達默爾精神科學思想研究(實踐哲學論叢)
- 陳瑩
- 831字
- 2025-08-14 14:12:45
“精神科學”在產生之初被認為是自然科學的一個分支,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它的地位被學界重新認識,開始作為與自然科學平等的科學出現。盡管如此,自然科學仍然對19世紀歷史主義的精神科學產生了根深蒂固的影響,以至于精神科學仍然采用包括客觀性、認識基礎及方法論在內的自然科學模式來體現自身的科學性。
受亞里士多德、狄爾泰和海德格爾等人的影響,伽達默爾認為,精神科學與自然科學具有本質上的區別,前者是關于特殊性的知識,后者是關于普遍性的知識;精神科學追求的并不是科學成果的突破和進步,而是人類生存方式的深入解讀,這使得人文主義傳統成為精神科學賴以生存的土壤;精神科學的研究對象是歷史及其傳承物,而歷史總是效果歷史,效果歷史意識預先規定了我們一切認識的可能性,這就使得“前見”“傳統”“先行關系”成為精神科學中的重要因素;精神科學的真理是去蔽的真理,傾聽傳承物并使自己置身于其中,是精神科學行之有效的尋求真理的途徑;衡量精神科學的學說有無內容或價值的標準,是參與到人類經驗本質的陳述之中;精神科學的經驗是生成和展開的經驗,它是人類個體經驗與人類基本經驗相互闡釋的結果,這種相互闡釋表明精神科學具有一種具體的普遍性,因為它從人的經驗的角度生成了一種能夠適應各種變化的視域或處境,呈現了一切經驗預先給定的基礎,從這個角度來說,精神科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
此外,伽達默爾對亞里士多德實踐哲學的研究也為精神科學提供了合法性基礎。亞里士多德將人的活動分為三種:理論沉思、實踐、制作。其中實踐是指與人類事務有關的活動,針對的是具體的、變動不居的事情,實踐的邏各斯也是粗略的、不精確的。實踐理性即實踐智慧,其意義在于從整體的角度出發,以總體的善為前提協調人的所有活動,使人們能夠在具體的情況下做出適當的行為,從而獲得幸福,進而更好地從事理論沉思活動。從這個角度來說,實踐是理論的前提,這一點在精神科學中體現為精神科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實踐智慧的協調過程也就是精神科學從共通感出發所實現的教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