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貝卡努斯的表態(感謝“老夫要開演唱會”打賞的月票)
- 穿越1618:我在神羅當皇帝
- DL.鴻毅
- 2004字
- 2025-06-09 23:25:58
斐迪南思考了一下,隨后將頭壓得更低,接著表現的苦痛無比地懺悔道:
“雖然我沒有歪曲原文,但這種做法本身就已經越過了我的本分。”
“我應當在一開始就把這一信件作為教務資料妥善處理,而不是用于揣測、借力和政治斟酌。”
“在這件事上,我用屬世的方法處理了屬靈的事務,這是我的第三個錯。”
“在那日天主于我的夢中授予了我這些權利后,我便也明白我的責任也越來越大。”
“因此,我不能辜負天主對我的信任,不管是在宗教統一上,還是在這些屬靈的事務上,我都應該給予崇高的敬意,并保證再也不會有如此僭越的行為出現。”
貝卡努斯沒有說話,只是輕輕點了點頭,隨后繼續按照慣例問道:
“那么,陛下是否愿意依靠主的圣恩,棄絕這些罪過,并重新履行您作為君王的義務?”
斐迪南答道:“我愿意。”
貝卡努斯隨即說道:“請您念悔罪禱文。”
斐迪南閉眼,低聲誦念:
“天主,我因得罪了您,而由衷悔恨。”
“我痛恨自己過去的懈怠與驕傲,我愿在今后常常自省,依靠您的圣恩,不再重蹈覆轍。”
“阿門。”
(PS:“阿門”一詞源自希伯來語,意為“誠然”,“確實如此”或“愿如此成就”。在基督信仰中,它表示對禱告內容的確認與認同,不僅是結束語,更是一種對內心信念的表達。)
“阿門。”貝卡努斯低聲應和,接著道,“愿全能的天主憐憫你,赦免你的罪,并賜你力量持守正道。”
“你將為所犯之事,在今日午間禱告時,單獨留堂祈禱,并誦讀《悔罪篇》第五十篇三遍,作為補贖。”
斐迪南點頭:“我會。”
傳統神學把因罪而賠補天主所做的善工或滿全天主正義的要求稱為“補贖”(satisfactio),斐迪南記得這個定義。
信徒將通過悔過、懺悔自己的罪行,借助神的寬恕來恢復與神的關系,而懺悔自己的罪行所需要做的事難度不一。
簡單來說,補贖分為三類:
第一類,也是最簡單的,禱告類補贖。
這類補贖通常要求信徒在一定時間內誦念特定經文,如《天主經》、《圣母經》,或誦讀《圣詠》中的悔罪篇,例如第五十篇。
神父也可能要求懺悔者在晨禱、午禱或彌撒前后進行短時間的獨自默禱,以此表達悔意,尋求上主的寬恕。
第二類,是行動類補贖。
這一類補贖要求信徒以實際行動彌補過失。
常見的形式包括向窮人施舍、為教會修繕出資、探訪病人、安葬無主之尸,或履行先前承諾卻遲遲未行的善事。
對掌權者而言,若罪行涉及職務之失,這類補贖往往帶有補償性質,借行動喚醒責任感。
第三類,最為艱難,稱為苦修類補贖。
苦修包括穿粗麻衣、赤足步行、跪行至祭壇前祈禱,甚至以荊條自責身體。
雖不是每位信徒都會被要求如此嚴厲的補贖,但對于心硬或犯有重罪者,神父會慎重考慮采用這一方式,以使其在肉體感受中體認罪行的沉重。
在這類補贖中,最出名的莫過于前神圣羅馬皇帝亨利四世的“卡諾莎之行”了。「D-01」
貝卡努斯要求斐迪南做的,正是最簡單的禱告累補贖,數量也很小,只需重復朗讀三遍即可,可以說是基本上沒有任何“懲罰”了。
而斐迪南在點頭的那一刻,便明白了貝卡努斯的用意。
雖然沒有明說,但是通過給予數量極少,也極其輕松的“懲罰”,也足夠讓斐迪南看出他的真實目的了——通過這次懺悔,迅速對斐迪南“神啟”之事進行表態,支持自己對于“神啟”的宣稱,從而與帕茲曼尼走到同一條陣線。
隨即,貝卡努斯合上了手中的祈禱書。
斐迪南見此,也隨即站起身,攏了攏披肩,眼神平靜。
整個流程中,他沒有出現一絲慌亂,動作和語氣也都恰到好處——他沒有炫示虔誠,也沒有故作謙卑,只是在扮演著一個他早已熟練掌握的角色。
貝卡努斯看著他,忽然輕聲問道:“陛下還信我嗎?”
斐迪南沒有立刻回答。
他看著面前這個人——他的懺悔神父,一個從青年時代就開始出現在教會文書和宮廷通報中的名字。斐迪南不清楚他原來的身份,也不熟悉兩人過去的互動。
但在這一刻,他知道——對方是在試探他。
“您是我的懺悔神父。”他平靜地說,“我自然信您。”
貝卡努斯點點頭,語氣仍舊平穩:“閣下,您理解錯了。我問的,不是對于這個身份的信任。”
“我知道。”
緊接而來的只有短暫的沉默。
見眼前之人不說話,斐迪南便接著說了下去:“我現在正在做一件很多人無法理解的事。所以我的話語、動作、決定,都很有可能會在很多地方顯得不同。”
“這不只是由于上主在夢中對我的指引,也是我不斷的學習的結果。”
“是。”貝卡努斯答道,“正因如此,我才會在這個時間見您。”
斐迪南點了點頭,眼神里掛著一絲堅毅:“我不要求所有人理解我,但我希望,您能繼續履行您的職責,除懺悔內容外,請您如實匯報給耶穌會。”
貝卡努斯沉默片刻,最終低下頭,答道:“我會的。只要您仍在教會體系之內,只要您遵守您對帕茲曼尼總主教的承諾,我保證會盡我所能。”
斐迪南說:“那便足夠了,耶穌會那邊,勞煩您和帕茲曼尼總主教了。”
貝卡努斯輕輕鞠了一躬,轉身走向門口。在門前,他停了一下,轉頭說了一句:“愿主與您同在。”
“也與您同在。”斐迪南答道。
門緩緩關上,房間恢復了寂靜。
直到這時,斐迪南才站起身,望向身后的窗戶。
窗外,晨光已經完全灑落在對面的鐘樓上,泛出淡淡的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