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做人要拿得起放得下(3)

因為每個人都有一種渴望受到尊重的需要,也希望有共同的愛好,如果你能夠滿足這種需要,就會發展你們之間的關系。一位記者,受主編委派,去一家足球俱樂部采訪一位負責人,要對一球員的調整問題進行提前報道,但到達后這位負責人冷顏相對,閉口不談,局面有些僵持不下。此時,記者突然想起這位負責人的一個嗜好,于是,這位記者站起身來,左尋右找,東掏西翻,抓耳撓腮,坐立不寧,搞得這位負責人莫名其妙:“請問,你有什么需要我幫忙的嗎?”

記者說:“呀,對不起,我的煙癮犯了,但卻忘記了將煙丟在什么地方了。”

“咳,怎么不早說呀,我這兒有,我也是位老煙民,沒煙活不成。”就這樣,記者從煙聊起,說得很投機,逐漸靠近主題,談得興致來了,負責人也就將球員的調動去向透給記者一些,使他做了個獨家報道。

這時你可能知道那位煙民負責人的愛好了吧,對了,那就是吸煙。其實這位記者是裝著煙的,只是為了尋找突破口,機智地將話題和這位老兄的愛好聯系起來罷了,只要有了話題,就能融洽緩和緊張的氣氛,給采訪創造導入的條件。他成功的前提就是——善解人意。

有一位學生在讀高中的時候,由于學校離家很遠,交通也不方便,只好在學校附近租了一間小屋子。那地方很好,低矮的鐵柵欄使院落顯得非常別致和整潔,四周的景色也很優美,而且安靜極了,正是讀書學習的好場所。然而,那并不算貴的房租,對于這樣的寒酸學生,仍是負擔不起,很自然地他就想到了減租。然而,幾位算得上“過來人”的師兄堅決地勸他不要那樣做,并告誡他“這位房東可不是一個好對付的家伙,頑固得在當地出了名”。想用一般的辦法肯定不行,必須另謀它徑。于是,這位學生暗藏心機地給房東寫了封信,大意是說住滿整月后準備遷出,希望月底之前他抽空來處理此事,當然他的語氣十分客氣委婉。實際上他根本不想搬走,只希望減少租金。

幾天后,房東果然來到學生的屋子。他熱情地讓座為房東泡茶,充滿和善地同他聊了起來。這位學生沒有開口提房租過高的事情,而是談論如何滿意這里周圍的環境,贊揚他眼光獨到,欣賞他管理房子的方法,并告訴他自己非常愿意繼續住下去,只是限于經濟能力不能負擔。

也許這位房東從沒受到過房客如此的贊揚和恭維,面對學生的友善有點不知所措,他開始向學生述說他的難處,學生靜靜地聆聽并不時表示出理解和同情。他們談得很投機,他甚至拿學生與以前的幾位房客作比較,稱贊學生是講禮貌有修養的人,他樂于有這樣的房客。沒等學生提出請求,他就主動減低了一點租金,學生希望再減一點,就說出自己能夠負擔的數目,房東毫無難色地就答應下來。當他離開時,還問是否需要其他幫助——這位學生成功了,而且可以說成功得還有一點漂亮。

假如這位同學心中拿不起放不下,同其他房客一樣責備房間陳設簡陋過時或故意尋找一些沒有必要的理由同他爭吵,注定會遭受同樣的失敗,然而學生用了友善、同情、欣賞、贊美的方式,獲得了勝利。

英語中有一句諺語“一滴蜂蜜比一桶毒藥捉住的蒼蠅還多”。同樣道理,一丁點友善可以達到一大堆責難達不到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它能在人與人之間架起一座愛的長虹。

多一些同情和理解

有些所謂的“真理”其實并不是真理,只不過雙方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將其故意誤認為是真理罷了。

有一個男子因犯盜竊罪被告上法庭,各方面證據都表明,他的確犯了罪,難逃法網了,但他的辯護律師還想為他努把力。他請來那位男子的母親作出庭證人。

可是,事情因為他母親而變得更糟了,那位母親也是個愚蠢的說謊家,在她的供詞中處處自相矛盾。辯護律師縱有天大的本事也回天無力了。

可就在這時,事態卻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起訴人并不就此罷休,他向老太太發出一連串嚴厲的盤問,顯然是要同時證明那個男子和他母親都有罪。他企圖讓作證的母親丟臉,他對老太太一會兒引誘,一會兒夸獎,一會兒恐嚇,一會兒申斥。她的精神崩潰了,語不成聲,當她擦眼淚時,不小心弄掉了眼鏡,起訴人向后退著,腳后跟正好踩在眼鏡上,踩個粉碎。

法官當即宣布休庭,他讓辯方律師攙老太太下去。陪審團顯然也被起訴人的行為激怒了,他們也許在想:可憐的老太太有了這么一個犯罪的兒子已經夠不幸了,這個兇神惡煞似的起訴人何必還要那么殘忍呢?

陪審團隨即復庭,宣布被告人無罪釋放。

這場本該十拿九穩該贏的官司最后卻被起訴人打輸了。

原因就在于原告做人不能做到拿得起放得下。犯罪的事實被起訴人搞胡涂了,他沒有理解這一案情的真實結構,陪審團也沒能理解他的死纏爛打、誓不甘休,更不能理解他在法庭上的兇神惡煞般的表現。

原則問題絕不妥協

放得下不是要我們拋棄一切,一些原則問題是絕對不能妥協的。

1982年9月,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問中國,拉開了中英關于香港問題談判的序幕。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撒切爾夫人。

撒切爾夫人對鄧小平說:“我作為現任首相訪華,看到你很高興。”鄧小平說:“是呀!英國的首相我認識好幾個,但我認識的現在都下臺了。歡迎你來呀!”

會談開始后,撒切爾夫人老調重擔,擺出強硬的姿態,拋出“三個條約有效”和“維港繁榮穩定離不開英國”這兩張牌。英方宣稱:香港三個條約白紙黑字寫在那里,任何人都不能否認這一事實。既然這些條約仍然存在,那么就必須遵守。如果中國收回香港,就會給香港帶來災難性影響,破壞香港的繁榮。要使香港的繁榮得到維持,英國人治理是一個必要的條件。這就是英方提出的所謂以主權換治權。

面對撒切爾夫人咄咄逼人的挑戰,鄧小平直言不諱地說:“如果中國在1997年,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8年后還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個中國領導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國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著中國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是李鴻章!我們等待了33年……

如果15年后還收不回,人民就沒有理由信任我們。任何中國政府都應該下野,自動退出政治舞臺,沒有別的選擇。”

鄧小平接著又嚴肅地說:”關于主權問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講,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現在時機已經成熟了,應該明確肯定,1997年中國將收回香港。就是說,中國要收回的不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島、九龍。”

在這里,鄧小平沒有和撒切爾夫人繞彎子,而是開門見山,單刀直人,直逼要害,給了撒切爾夫人一個準確的回答,即主權問題是無法談判的。當撒切爾夫人說:“香港今天的繁榮證明,我們英國的管理是極為成功的。如果貴國政府允許的話,我們愿意繼續提供在管理方面的聰明才智,也可以在貿易方面采取優惠政策。”

鄧小平說:“保持香港的繁榮,我們希望取得英國的合作,但這不是說,香港繼續保持繁榮必須在英國的管轄之下才能實現。香港繼續保持繁榮根本上取決于中國收回香港后,在中國的管轄之下,實行適合于香港的政策。香港現行的政治、經濟制度,甚至大部分的法律都可以保留,當然,有些要加以改革。香港仍將實行資本主義,現在的許多適合的制度要保持。我們要同香港各界人士廣泛交換意見,制訂我們在15年中的方針政策以及15年后的方針政策。這些方針政策應該不僅是香港人民可以接受的,而且在香港的其他投資者首先是英國也能夠接受,因為對他們也有好處。”鄧小平還告訴撒切爾夫人:“中國希望和平收回香港,談判成功收回;如果談不成,中國也要收回。”

撒切爾夫人本來是懷著志在必得的信心來北京的,最壞的打算也要“主權換治權”。然而,當看到鄧小平要徹底收回香港的堅定決心后,撒切爾夫人不得不暗自承認自己原先的算盤打錯了,中國不是阿根廷,香港也不是福克蘭群島。

“摘掉面具”保持個性

做人需要有真正的個性,不要用面具來當作自己的防臉符,沒有個性便沒有獨立的人格和深邃的思想。

摘掉你的面具,保持獨特的個性,就一定會贏得大家的尊重。

當貝蒂·福特成為美國第一夫人時,她即以坦白率直聞名。當那些緊迫不舍又惟恐天下不亂的新聞記者問到她對各種問題的觀點時,她總是直率而坦白地回答。有一次,一個冒失的記者甚至問她和丈夫作愛的次數,當時她竟能從容不迫地回答:“盡我所能的多。”另外,她也從不隱瞞有關她早期精神崩潰及服用藥物、酒精等不怎么“名譽”的過去。福特夫人這種坦誠的個性贏得了美國人民的愛戴。

教皇保羅八世之所以到處受歡迎,部分原因是由于他完全不掩飾。他一生都很胖,而且出身于貧苦的農家,但他從不掩飾外貌與出身的缺陷。在他當上教皇后,有一次去拜訪羅馬的一所大監獄,在他祝福那些犯人時,他坦誠地說他這一次到監獄是為了探望他的侄子。很多人認為他是耶穌的化身,除了他知道怎樣分享別人的苦樂外,另一原因就是他“不戴面具”地生活。

保持個性就是接受我們現在的樣子,包括一切過失、缺點、短處、毛病以及我們的資產與力量。做到自我承受。但是,我們要認清這些否定面是屬于我們,而不是等于我們,我們的“自我接受”就會更加容易。很多人堅決地認為他們等于“錯誤”,因而丟棄了健全的“自我接受”。你或許會犯一個錯誤,但這并不是說你等于一個錯誤;你或許不能適當而充分地表達自己,但這并不是說明你就是“不好”。

其次是接受真實的自己。我們絕大多數人一生中都沒有什么機會可以贏得大獎,如金馬獎、諾貝爾獎或金球獎等,大獎總是保留給那些少數的精英分子。從理論上來說,每個人都有當上領袖的機會,但是實際上,大多數人只有羨慕別人當上這職位的份兒。不過我們都有機會得到生活中的“小獎”。比如說每個人都有機會得到一個擁抱、一個親吻、一封示愛的信件,或者只是一個大門口的停車位!生活中到處都有小小的喜悅,也許只有一杯冰茶,一碗熱湯,或是一輪美麗的落日。更大一點的樂趣與獎項也不是沒有,但生活的自由喜悅就夠我們感激一生的了。這許許多多都值得我們細細去品味,去咀嚼。也就是這些小小的快樂,讓我們的生命更可親,更眷戀。

如果生命的大獎落到你頭上,務必心懷感恩。但即使它們與你失之交臂,也無須嗟嘆。盡情去享受生活的小獎吧!

再次是脫下面具。我們為何經常要躲在面具的后面?我們躊躇于表現自己和保護自己的沖突之間,我們也長久在追求功名、保持隱私之間掙扎與矛盾。

你是否曾有過和某人一見面,便不由得心情愉悅,并有和他進一步交談的動機呢?有些人對他人的交游廣泛,感到很不可思議。其實博得人緣的秘密,除了實力這個因素外,就是在于一個人是否有魅力。

個人魅力并非一朝一夕便能營造而成,它是由許多因素共同構成的,但最重要是用體諒別人的心去學習成長,如此必能得到眾人真心的喜愛。要達到這個目標,說穿了其實也不容易,先決條件就是“摘掉面具”保持個性。

金圣嘆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大文人,他滿腹才學,卻無心功名八股,安心做個靠教學評書養家糊口的“六等秀才”。在獨尊儒術,崇尚理學的時風中,偏偏獨鐘為正統文人所不齒的稗官野史,被人稱為“狂士”、“怪杰”。他對此全不在意,終日縱酒著書,我行我素,不求聞達,不修邊幅。當時人記載,說他常常飲酒諧謔,談禪說道,能三四晝夜不醉,仙仙然有出塵之致。

清順治十八年二月清世祖駕崩,哀詔傳至金圣嘆家鄉蘇州,蘇州書生百余人以哭靈為由,哭于文廟,為民請命,請求驅逐貪官縣令任維初,這就是震驚朝野的“哭廟案”。清廷暴怒,捉拿此案首犯18人,全部斬首。

金圣嘆也是為首者之一,自然也難逃災厄,但他毫不在乎,臨難時的《絕命詞》,沒有一個字提到生死,只念念不忘胸前的幾本書,赴死之時,從容不迫,口賦七絕。《清稗類鈔》記載,他在被殺的當天,寫家書一封托獄卒轉給妻子,家書中也只寫有:“字付大兒看,鹽菜與黃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傳,吾無遺憾矣。”

人生活在世間,能以本色天性面世,不費盡心機,不被那些無謂的人情客套、禮節規矩所拘束,能哭能笑,能苦能樂,泰然自在,怡然自得,真實自然,保持自己的個性特征,豈不是一件樂事?

培養正直的品格

一個正直的人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人,他敢于拿起自己好的品格給人看,也敢于放得下自己的劣性讓他人去信服。

西蒙·福格是美國《泰晤士報》的總編。每年五、六月份,它都要接到一些大學的請帖,要他去做擇業就業方面的演講,因為他曾在尋找職業方面創造過神話。那是他剛從伯明翰大學畢業的第二天,他為了尋找職業南下倫敦,走進《泰晤士報》總經理辦公室,他問:“你們需要編輯嗎?”

“不需要。”

“記者呢?”

“不需要。”

“那么排字工、校對員?”

“不,都不,我們現在什么空缺都沒有。”

“那么,你們一定需要這個了。”福格從包里掏出一塊精致的牌子,上面寫著:“額滿,暫不雇用”。

結果,福格被留了下來,做報社的宣傳工作。25年后,他已升至總編的位置。這一美談見報后,福格就成了各大學的座上賓,每年在學生畢業前給學生們做擇業方面的報告。然而,每次演講,他總是避而不談他的求職經歷。他講得最多的是一位護士的故事。

這位護士剛從學校畢業,在一家醫院做實習生,實習期為一個月,在這一個月內,如果能讓院方滿意,她就可以正式獲得這份工作,否則,就得離開。

一天,交通部門送來一位因遭遇車禍而生命垂危的人,實習護士被安排做外科手術專家——該院院長亨利教授的助手。復雜艱苦的手術從清晨進行到黃昏,眼看患者的傷口即將縫合,這位實習護士突然嚴肅地盯著院長說:“亨利教授,我們用的是十二塊紗布,可是你只取出了十一塊。”

“我已經全部取出來了,一切順利,立即縫合。”院長頭也不抬,不屑一顧地回答。“不,不行。”這位實習護士高聲抗議道:“我記得清清楚楚,手術中我們用了十二塊紗布。”院長沒有理睬她,命令道:“聽我的,準備縫合。”

這位實習護士毫不示弱,她幾乎大聲叫起來:“你是醫生,你不能這樣做。”直到這時,院長冷漠的臉上才露出欣慰的笑容。他舉起左手里握著的第十二塊紗布,向所有的人宣布:“她是我最合格的助手。”這位實習護士理所當然地獲得了這份工作。

西蒙真是聰明而又用心良苦,他之所以不講自己的經歷,而說那位實習護士,是因為他明白,在尋找工作方面,僅有敏銳的頭腦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還要有正直的品性。小到一個單位,大到一個國家,它們真正需要的往往是后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沧源| 马关县| 景洪市| 诏安县| 本溪| 石家庄市| 通州区| 土默特左旗| 沂水县| 老河口市| 松桃| 洮南市| 朝阳区| 青海省| 霍城县| 壶关县| 微博| 郯城县| 崇义县| 保靖县| 通城县| 巴塘县| 辽宁省| 娱乐| 弥勒县| 会泽县| 定安县| 丰城市| 临海市| 德保县| 南和县| 穆棱市| 汽车| 永和县| 成武县| 姚安县| 综艺| 安远县| 时尚| 灯塔市| 黄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