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拆家狂潮(三)
- 從手工大佬到科技巨頭
- 花農Y
- 3235字
- 2025-06-10 06:55:00
每一片狼藉的廢墟旁,幾乎都站著一個眼神明亮、帶著探索光芒的孩子,旁邊往往還散落著螺絲刀、鉗子、甚至菜刀等作案工具。
每一張照片都附帶著簡短的文字:
“飛哥朵朵看過來!這是我五歲杰作,我爸的瑞士軍表,至今沒找到那顆關鍵寶石軸承…(附:當年跪搓衣板的照片)”
“朵朵小女神!我小時候拆風扇比你猛!直接讓全家熬過了沒風扇的一個月!我媽的雞毛撣子都打斷兩根!(驕傲臉)”
“飛哥!感謝視頻!讓我爸翻出了這張老照片,他第一次沒罵我當年拆了他收音機,反而說‘你小子手是欠,但好像有點歪才’!淚目!”
“看到視頻哭成狗!這就是我的童年啊!雖然挨了不少打,但現在是個快樂的機械工程師!感謝當年老媽手下留情沒真把我腿打折!”
“求問朵朵妹妹,電視機后蓋哪個位置下錘子效果最好?在線等,挺急的!(不是)”
……
牛飛和老王他們,一張張地翻看著。
工作室里很安靜,只剩下鼠標點擊和偶爾壓抑的吸氣聲。
這些來自天南海北、跨越數十年時光的影像,帶著不同家庭的故事、不同的“竹筍炒肉”記憶,卻擁有著同一種內核,對世界運轉方式那純粹而熾熱的好奇。
“老王,”牛飛的聲音有些沙啞,他指著屏幕上一條滾動播放網友照片的窗口。
成千上萬張稚嫩的臉龐和他們的拆解現場在屏幕上緩緩流淌,像一條由無數星光匯聚而成的、溫暖而奔騰的河流,
“你看,像不像一條路?”
老王湊近屏幕,看著那些帶著油污的小手、明亮的眼睛、狼藉的戰(zhàn)場和背后隱藏的雞毛撣子影子。
照片里的人,有的穿著六七十年代的粗布衣,有的套著九十年代的喇叭褲運動服,有的則是近年的童裝。
背景各異,但眼神里的光如出一轍。
它們匯聚在一起,從模糊泛黃的過去,一直延伸到像素清晰的當下。
“像,”老王重重點頭,眼眶有點發(fā)熱,聲音低沉而肯定,
“一條…星光大道。媽的,這幫‘破壞分子’!”
這條由無數童年罪證鋪就的星光大道,無聲地訴說著一個比視頻本身更宏大、更動人的故事:
那些敢于用螺絲刀和好奇心撬開世界一角的孩子,終將用自己的方式,成為照亮時代的光。
每一顆螺絲的掉落,每一次竹筍炒肉的痛楚,都是這條路上不可或缺的基石。
……
時間匆匆過去,現實中的傳統(tǒng)媒體們也迅速跟進。
秦省的報紙刊登了評論文章《“竹筍炒肉”上熱搜,折射教育理念代際變遷》。
有早間新聞節(jié)目則邀請教育學者和資深老教師,在演播室里就“好奇心與規(guī)矩的邊界”展開唇槍舌劍的辯論。
那個簡陋的飛牛工作室電話,一度被各路媒體打爆,尋求采訪。
當然,大部分都讓老王去處理了。同時也謹慎地接受了幾家以深度報道著稱的媒體的采訪請求。
巨大的社會熱議現象終于引發(fā)了官媒的下場。
《實話實說》邀請教育專家討論“拆家是否等于創(chuàng)造力”,朵朵的表演成典型案例;
少數家長質疑:
“鼓勵拆家會不會誤導孩子?”
立刻就有反駁:“重點不是破壞,是像視頻里那樣把好奇心轉化為建設力”
《焦點訪談》專題討論:
學者將“拆解精神”關聯到錢學森之問,鏡頭特意定格在朵朵沾機油的小手與科學家操作精密儀器的交疊畫面上。
工人日報頭版標題:
《從雞毛撣子到國之重器:華夏工匠的暴力美學啟蒙》
等等等等
……
時間慢慢流逝,然而這次引發(fā)的熱議并沒有快速沉寂,經過現實中的媒體們的報道和正面引導。
當網友開始議論起各行各業(yè)的工作場景出現后的升華部分時,又產生了一波宏大敘事引發(fā)的集體共鳴:
“從童年破壞欲到成年創(chuàng)造力”的成長升華。”
當交響樂響起的瞬間,我雞皮疙瘩從被雞毛撣子抽過的屁股蛋蔓延到天靈蓋!
流水線工人和戰(zhàn)斗機飛行員鏡頭交替時,突然明白當年拆壞十臺收音機的意義。
應該把這個片段剪進《大國工匠》宣傳片!(淚奔)
“這剪輯把我看燃了,原來我的擰螺絲也是重組世界!”
有網友感慨:“導演太會拍了!拆玩具的手和組裝火箭的手原來是同一雙”
“建筑工人的安全帽變成手術室無影燈那個轉場絕了!這不就是馬克思說的勞動創(chuàng)造人本身嗎?
我們打螺絲時總覺得憋屈,看完突然覺得手里的扳手在重組宇宙(點煙.jpg)”
“課堂上老師轉身寫板書時,粉筆灰和木工坊刨花的蒙太奇,是對華夏教育最溫柔的耳光!
當年我媽說'再拆東西送你去見楊永信',要是她能看見這個醫(yī)生拿手術刀像孩子拿螺絲刀的鏡頭...(省略三千字長評)”
“80年代生人哭到隱形眼鏡移位!
鏡頭掃過南海守礁官兵結痂的手指,和我小時候拆四驅車磨破的指尖重疊了,原來每個男人都是先拆家,再拆命運的螺絲啊!
(配圖:自己生銹的童年螺絲刀與軍艦模型)”
針對邊疆軍人、飛行員等畫面,評論區(qū)涌現大量致敬:
“致敬守護者!拆解精神成了守護國家的力量!”
“草方格的畫面是治沙工程吧?瞬間懂了‘重組未來’的深意”。
有觀眾解析視頻:
“拆開是好奇心的本能,重組是責任感的覺醒。”
……
當然也有一些反差評論:
比如“我媽看完說當年揍輕了,不然你能重組航母。”
年輕些的觀眾表示:
“第一次覺得主旋律不尬,反而熱血!那些說年輕人不愛國的人該看看這視頻”。
有網友還“建議納入高考作文素材庫,比‘工匠精神’生動100倍”
有行業(yè)工作者的現身說法:
有卡車司機發(fā)出評論:
“方向盤也是我的‘螺絲刀’,每天重組300公里物流網”;
教師評論:
“在黑板拆解知識,講臺下坐著未來的重組者。”
科技農人曬改造農具照片:
“視頻里稻田那幕就是我了!從拆家電到改插秧機”
這條附帶工作照的評論成為熱帖。
還有人提到了袁老...
還有冷門神評:“比起《建國大業(yè)》,這才是真正的獻禮片。
獻給所有用傷疤和老繭給國家擰螺絲的普通人們……”
……
外界一片紛紛擾擾,工作室內也是一片忙忙碌碌。
工作室的眾人都沒有想到事情會發(fā)展到這樣的程度,一個小小的視頻竟然引發(fā)這么大的聲浪。各種事務接踵而來。
牛飛坐在工作臺前,他揉了揉太陽穴,感覺腦袋嗡嗡作響。
工作室的玻璃門被推開,老王風風火火地沖了進來,手里舉著一沓文件,臉上寫滿了興奮和疲憊。
“飛哥!央視的采訪邀約!還有《南方周末》的專訪!”老王的聲音幾乎蓋過了工作室里嘈雜的機器聲,
“咱們這次又大火了一把,比上次規(guī)模大太多了!”
牛飛還沒來得及回應,手機又響了起來。屏幕上顯示著“大哥牛榆”的名字。
他接起電話,牛榆沉穩(wěn)的聲音傳來:
“小飛,爸讓我問問你,需不需要家里幫忙?”
牛飛愣了一下,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父親雖然表面上嚴厲,但始終在關注著他的一舉一動。
這次視頻的爆火,顯然讓老牛對他的“手工事業(yè)”有了新的認識。
“哥,我這邊確實有點忙不過來……”牛飛撓了撓頭,
“網店的訂單爆了,廣告合作也堆成山,老王一個人根本應付不了。”
“行,我明天帶幾個人過去幫你。”牛榆干脆利落地說道,
“爸說了,既然你想做,就把它做好,做正規(guī)。”
掛斷電話,牛飛長舒一口氣,目光掃過工作室里堆成小山的木工半成品和工具。
短短幾天,他的生活仿佛被按下了加速鍵,從沙漠里那個迷茫的少年,變成了全網熱議的“手工大神”,自己都沒時間去維修廠那邊研究微耕機了。
……
二姨的電話幾乎是踩著牛榆的掛斷聲打進來的。
“小飛啊,吃飯了沒?別光顧著忙,身體要緊!”二姨的聲音溫柔又嘮叨,
“你媽看了你的視頻,嘴上不說,心里可高興了,昨晚還偷偷給你爸念叨呢……”
牛飛忍不住笑了。
母親一向嚴厲,很少直接表達對他的認可,但二姨的話讓他心里一暖。
“二姨,您幫我跟媽說,我挺好的,過兩天回家看她。”
……
小圈子中林笑笑的QQ消息也彈了出來,火星文夾雜著夸張的感嘆號:
“牛哥!!!伱又火了!!!全網都在傳伱の視頻!!!!”后面跟著一連串的表情符號。
牛飛哭笑不得,回復道:“別鬧,你那邊怎么樣?”
林笑笑秒回:“我爸看了你的視頻,非要讓我跟你學手藝!還說要把家里的影視公司資源介紹給你!”
牛飛搖搖頭。笑笑雖然愛玩,但關鍵時刻倒是挺講義氣。
……
最讓牛飛意外的是郭峰的短信。
“視頻看了,牛逼。”簡短的幾個字,卻讓牛飛的手指微微發(fā)顫。
自從郭峰因為替他擋刀失去左手后,牛飛一直不敢面對他。
上次的電話雖然重新破冰,但牛飛心中一直帶著愧疚。
如今收到這條消息,他同樣心潮起伏,鼓起勇氣回復:
“郭伯伯,最近怎么樣?”
郭峰的回復很快:
“還行,西工大的實驗忙成狗。你小子別矯情,怎么也叫上郭伯伯了。有空來長安找我玩。”
牛飛鼻子一酸,心里的愧疚和壓抑似乎輕了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