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6章 拆家狂潮(二)

其中還有一段插曲,當某個網友評論提醒大家:

“少年飛哥是一個小女孩扮演的,好像叫朵朵,在大佬以前的視頻中出現過。”

這句話又引起了網友的一陣熱議。

觀眾在震驚中二刷視頻,發現小演員瞪圓眼睛拆彈簧時的靈動遠超普通男童表演。

視頻最后的廣告部分朵朵出現的時候也是明顯的女孩打扮,雖然頭發是雞窩頭。

網友“@鋼鐵直男老張”驚呼:

“我對著屏幕喊了十幾次弟弟好帥,結果是個妹妹?!”

相關討論帖迅速蓋起高樓,有人翻出朵朵此前在工作室揮劍的花絮視頻,感嘆“這娃簡直是女版釋小龍!”

“以為是皮小子,知道真相的我震驚極了!”

“兄弟們!快看這個!絕了!”

“‘八十!八十!’哈哈哈哈哈!這小朋友太猛了!簡直是戰神轉世!

我宣布,從今天起,朵朵就是我唯一的姐!精神領袖!

姐就是女王,拆家放光芒!”

“朵朵戰神重錘出擊!”

“我媽當年要是看到我這樣,就不是竹筍炒肉了,是滿漢全席……”

“哈哈哈這彪悍勁兒,隨飛哥!隨得透透的!”

“我宣布,朵朵這一錘,正式砸開了我的童年封印!”

“求朵朵同款錘子鏈接!我要供起來!”

“女娃演拆家狂魔毫無違和,掛著鼻涕的表演吊打好多明星”

“最后雞窩頭跑過鏡頭可愛暴擊,好想要個孩子了”

朵朵的表演天賦更被瘋狂追捧。

她拆電視時“惡魔般的笑容”、被追打時“教科書級的假哭”,以及即興臺詞“孫悟空是從這里鉆出來的嗎?”均被截成表情包。

有人研究了一下,為什么朵朵會受到如此多的追捧?

很簡單,因為大家都把兒時的自己帶入到了朵朵的身上罷了!你會不懷念兒時無憂無慮的快樂時光嗎?

……

這股席卷社交網絡的懷舊狂潮和育兒方式大討論,迅速吸引了主流媒體和“專家”們的目光。

就在視頻發布后的第二天清晨,一篇署名為某著名兒童心理學專家的長文,被各大門戶網站的育兒頻道和教育版塊爭相轉載,標題格外醒目:

《“拆家”是探索的火種,粗暴熄滅或毀掉下一個“愛迪生”》

“近日,一則名為《從拆家少年到……》的視頻在網絡上引發現象級傳播。

視頻生動展現了一個充滿破壞欲的‘拆家少年’如何將兒時的好奇心與‘闖禍’,轉化為成年后精湛的手工技藝與創造力。

這無疑為我們當下的家庭教育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觀察樣本與反思契機。”

“朵朵拆解電視機的過程,并非無意義的破壞。

那是幼小心靈對未知世界最原始、最直接的發問方式‘孫悟空是從這里鉆出來的嗎?’

她用螺絲刀和錘子,試圖撬開物質的外殼,窺探內部運行的奧秘。”

“片中反復出現的‘竹筍炒肉’場景,是那個物質相對匱乏、教育理念更傾向于管教的年代的縮影。

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孩子拆卸玩具、家電的行為,其核心驅動力并非破壞,而是對世界運行機制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這是人類認知發展、科學啟蒙最原始也最寶貴的動力。”

“粗暴的制止甚至體罰,看似迅速解決了破壞財物的表象問題,卻可能徹底澆滅孩子心中那簇好奇的火苗。

當孩子因探索而受罰,他學到的不是安全或珍惜,而是未知是危險的、動手嘗試會帶來痛苦。

這種負向強化,很可能扼殺其未來的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勇氣和潛在的創造力。”

“視頻中的飛哥無疑是幸運的。

盡管他經歷了無數次竹筍炒肉,但他內在的探索熱情未被徹底摧毀,最終找到了合法、安全且富有建設性的出口(手工、機械)。

然而,并非所有孩子都有這樣的韌性與機遇。”

“我們呼吁家長:

面對孩子的拆家行為,請多一分理解與引導,少一分焦慮與責罰。與其怒不可遏地舉起雞毛撣子,不如嘗試這樣做:

共情與肯定: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好奇心(‘你想知道這里面是什么在讓它動,對嗎?這很棒!’)。

設定安全邊界:明確告知哪些東西絕對不能碰(如帶電物品、貴重或有危險性的物品),并提供安全的替代品(廢舊電器、可拆裝玩具)。

參與和引導:在安全前提下,與孩子一起拆解(如舊鬧鐘),講解簡單原理,鼓勵嘗試重新組裝。即使失敗,過程亦彌足珍貴。

提供轉化出口:將興趣引向樂高、模型、少兒編程、小發明制作等有益活動。

“每個拆家少年的心里,都可能住著一個未來的工程師、科學家或能工巧匠。

保護好那顆探索的心,我們失去的可能只是一臺舊收音機,但收獲的,或許是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

“飛哥的故事,從拆家到創造,正是對此最好的注解。”

……

這篇觀點鮮明、論據緊扣熱點的文章,如同在沸騰的油鍋里滴入一滴水,瞬間引發了更為廣泛和激烈的討論。

支持者奉為圭臬,認為說到了心坎里。

反對者則嗤之以鼻,認為專家“站著說話不腰疼”,“熊孩子不管教還得了?”、“舊收音機?現在孩子拆的可能是你的手機”。

……

與此同時,心理學教授張明遠受邀參加一檔網絡訪談節目。

當主持人提及《拆家少年》引發的現象級懷舊時,這位儒雅的學者臉上露出了溫和而理解的笑容。

“這視頻啊,像一把鑰匙,”

張教授推了推眼鏡,聲音平和而清晰,

“它精準地打開了我們這一代人集體記憶的‘潘多拉魔盒’。

當然,里面飛出來的不是災禍,而是塵封已久的、帶著機油味和竹條抽打痛感的童年。”

“為什么能引發如此強烈的共鳴?

因為它觸碰到了人類認知發展中最核心的動力,好奇心驅動下的探索行為。”

張教授的目光仿佛穿透了鏡頭,望向無數個屏幕前被勾起回憶的觀眾,

“孩子拆解玩具、電器,甚至家具,表面看是‘破壞’,本質上是一種主動的、以行動為導向的學習。

他們在用雙手提問:這東西為什么會動?為什么會響?里面藏著什么秘密?

每一個被螺絲刀擰開的縫隙,都是他們認知版圖向外拓展的邊界。”

他頓了頓,加重了語氣:

“童年這種看似莽撞的拆家,往往是未來工程師、科學家、藝術家創造性思維的搖籃。

它鍛煉了空間想象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對結構和功能的直覺理解。

視頻結尾將拆家少年的意象,升華擴展到各行各業建設者的群像,非常精彩!

它揭示了一個樸素的真理:今日的建設者,正是昨日的好奇探索者。

正是那些敢于‘拆開’世界表象的手,最終學會了如何更精妙地‘組裝’未來。”

張教授的話,像一陣清風,吹散了部分老派家長因憤怒而起的硝煙,為這場全民懷舊注入了更深沉的理解和理性的光芒。

……

網絡的狂歡并未止步于評論和解讀,它以驚人的創造力,將視頻中的元素解構、重組,衍生出無數新的文化符號。

最先火起來的是“竹筍炒肉”。

朵朵扮演的小飛哥被雞毛撣子追得抱頭鼠竄、最后屁股挨揍時那夸張的“哇啊啊”表情,被網友截取下來,配上各種文字,瞬間風靡表情包界。

“道理我都懂,但手就是欠.jpg”(配圖:朵朵舉螺絲刀對著電視機后蓋)

“媽!聽我狡辯!.jpg”(配圖:朵朵面對一地零件,表情驚慌)

“這頓打,終究是逃不掉.gif”(配圖:雞毛撣子精準命中屁股的動態瞬間)

“今日份的母愛(物理版).jpg”(配圖:母親舉撣子的黑影籠罩)

這些表情包迅速攻占了各大聊天軟件和社交平臺,成為新一代“挨打認證”的社交貨幣。

更有人發起了“尋找身邊的拆家少年/少女”活動,鼓勵網友曬出自己或家人童年拆家的“罪證”照片。

一時間,各種慘不忍睹的“遺照”涌現:

被肢解的鬧鐘、扯出一團亂麻的磁帶、掏空內臟的玩偶、外殼扭曲變形的收音機……

每張照片背后,都藏著一個手欠的故事和一段可能挨揍的回憶。

這些照片被拼貼起來,形成了一面充滿破壞力卻又溫情脈脈的集體記憶之墻。

……

牛飛工作室的官方郵箱和社交媒體私信箱,徹底被洶涌而來的信息洪流淹沒了。

最初是雪花般的評論和點贊通知,很快,附件開始出現。起初是一兩張,然后成十上百,最后幾乎是以文件夾為單位砸過來。

點開那些壓縮包,里面滿滿當當,全是照片。

一張張泛黃的、帶著時光折痕的老照片,穿越電子信號的河流,匯聚于此。

照片的主角千奇百怪,但主題驚人地一致:拆解現場。

一個虎頭虎腦的小男孩,頂著一頭亂發,坐在一堆四分五裂的鬧鐘零件中間,手里還捏著齒輪,對著鏡頭露出缺了門牙、得意又有點心虛的笑。

一個扎羊角辮的小女孩,臉上蹭著黑乎乎的機油,正努力想把一個拆散架的鐵皮青蛙的腿塞回去,背景是明顯被撬開過、蓋子都沒蓋嚴實的半導體收音機。

一個稍大點的少年,面前攤著一臺被“開膛破肚”的老式錄音機,電路板裸露,電容電阻像散落的彩色糖果,他皺著眉頭,手里拿著烙鐵(天知道他從哪弄來的),一副正在“搶救”的嚴肅模樣。

還有被掏空棉花的布娃娃,被擰成麻花的鐵絲玩具槍,被卸掉輪子的小自行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横山县| 江华| 靖边县| 且末县| 米易县| 苍山县| 西宁市| 崇仁县| 岚皋县| 绥德县| 金平| 绍兴县| 瓦房店市| 托克逊县| 出国| 积石山| 景谷| 广元市| 手游| 永济市| 宜昌市| 桐乡市| 普兰店市| 措美县| 中宁县| 牙克石市| 芮城县| 百色市| 盐源县| 安陆市| 恩平市| 太仓市| 高雄县| 高尔夫| 乌兰浩特市| 双鸭山市| 易门县| 闽清县| 黄石市| 沾化县| 嘉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