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5章 拆家狂潮(一)

旁白沒停,

“這就結束了嗎?并沒有。飛哥的傳奇還在繼續。”

(畫面蒙太奇切換:

18歲的他在木工坊揮汗如雨,電鋸聲與少年篇的拆家聲重疊。)

(他精準拆解的各種家具。木屑紛飛中組裝的專業木工桌逐漸成型。

精心制作的仿古青銅劍(特寫劍刃寒光)。

畫外音道:

“當年拆收音機用橡皮泥粘,現在依然還是在用榫卯和膠水。”

(畫面來到木牛流馬的成型,幾個女孩和飛哥測試雞公車的運輸能力。

電視劇版外形的永動機木牛流馬,走動起來的樣子,諸葛連弩的試射,比賽,孔明燈的放飛,畫面加快切換,一個個手工制造的場景出現,和小時候的拆解畫面對比起來。)

旁白繼續:“顯然,小時候的拆家行徑,并沒有完全浪費,他以另一種形式,繼續出現在飛哥的生活里……”

(畫面再次一轉來到維修廠的某個廠房之中。

被拆解的發動機零件按大小分類排列著,飛哥正在拆解著微耕機,鏡頭跟隨他沾滿機油的手擰緊最后一顆螺絲。

啟動的瞬間,機器轟鳴。)

(畫面穿插特寫對比:

童年膠水粘合的歪扭木劍 vs成年完美仿制的青銅古劍,

童年撬變形的收音機殼 vs成年微耕機拆解零件矩陣。)

……

旁白以溫暖的語氣說道:

“那些拆壞的玩具、挨過的打,最終融入到了他對手工制作,對機械的熱愛和創造之中。”

“或許每個孩子都曾拆開過什么,而有些人,把這份好奇變成了未來的路。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也拆家了……

別急著打,說不定,他正在成為下一個手工大佬的路上。

(字幕:謹以此片,獻給所有“手欠”的童年)

……

“全片完?不,還沒完!!!”

(激昂交響樂響起,快速剪輯各行各業的工作場景:

工廠里工人在生產線上勞作的場景。

晨曦中戴著安全帽的的建筑工人。

手術室中的主刀醫生…

稻田里的科技農人…

高速路上的卡車司機…

課堂上正在講課的老師…

研究所里的科研人員…

駐守邊疆的軍人…

駕駛著戰斗機的飛行員…

南海島礁上的駐守者…

嶄新軍艦上的將士們…

……

(伴隨一些超現實轉場畫面)

旁白再次響起:

“從拆家少年到各行各業的工作者!他們都曾經是那個拆家少年!”

“每個孩子都曾拆開世界,而長大后的他們用雙手一點點建設自己的家園,重組未來……”

……

這次的視頻還有一點與前幾期不同。

在字幕結束后,視頻又彈出了工作室商議后添加的廣告部分的內容。

(畫面出現平行時空的對比

左屏:童年牛飛鼻涕眼淚糊滿收音機(定格動畫逐漸褪色)

右屏:成年牛飛啟動微耕機,畫面轉到沙漠一望無際的草方格矩陣。”

飛哥突然打破了第四面墻,面對鏡頭前的觀眾,正襟危坐的說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背景音樂頓時變得莊嚴,畫面切換成各種木工工具的特寫。還有那些工作室生產的模型和木質手工藝品。

就在觀眾以為要進入正經廣告時,牛飛又說道:

“專業工具,讓拆家更優雅!至少,能把拆掉的東西拼回去,哄住你老媽,少挨一頓打!”

最后五秒,朵朵頂著雞窩頭從鏡頭前跑過,大聲喊到:

“工具鏈接在視頻下方和評論區哦!”

伴隨著雞毛撣子從畫面外飛來,精準砸中牛飛后腦勺(搞笑音效)。

……

最終的字幕:

“拆解是好奇心的起點,而專業讓它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

“你還是那個拆家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

“謹以此片獻給每個拆家少年。”

視頻結束。

……

“飛哥!快看!火了,我們的視頻又火了!”老王對著牛飛激動的說道。

“嗯,知道了,我在關注著的呢!而且這又不是第一次了激動啥?”

“哈哈,這次我好不容易根據飛鴿你的故事產生了這么好的靈感,還引起了這么多網友的共鳴當然值得高興一下了!”老王回道。

工作電腦的屏幕上,后臺數據如同瘋漲的潮水,一浪高過一浪,不斷刷新著他們的認知上限。

“優酷…土豆…微博…加起來,這么快就破百萬了!”阿城的聲音激動得發顫。

這次視頻的話題點確實引起了廣大網友的共鳴。

微博話題#拆家少年#牢牢釘在熱搜榜前三,熱度指數像火箭一樣向上猛躥。

評論區入口處,代表新消息的小紅點數字瘋狂滾動,快得根本看不清具體數值,只留下一片令人心悸的紅色。

@手工大佬牛x的賬號粉絲數,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向上跳動,每一次刷新,數字都膨脹一大截。

工作室里爆發出一陣壓抑不住的歡呼和口哨聲。

牛飛靠在桌邊,目光從瘋狂的數據海洋移開,望向窗外沉沉的夜色。

眼前卻閃過視頻里朵朵踮著腳,舉起小錘子砸向電視機后蓋時那混合著專注與彪悍的眼神,還有自己小時候偷偷拆開外公那臺寶貝收音機后,面對一地零件時心臟狂跳、手心冒汗的感覺。

那些曾帶來竹筍炒肉的行為,那些被斥為敗家、手欠的瞬間,此刻正化作無數陌生人心中涌動的暖流和會心的笑意。

……

網絡的海洋深處,名為《從拆家少年到……》的視頻,如同一顆投入湖心的巨石,激起了洶涌的波動。

因為它精準地擊中了埋藏在幾代人記憶深處的開關。

“高壓包警告!當年拆電視被電麻的我,看到這集DNA動了!”

“臥槽!看到飛哥用手去觸摸那個高壓包,還有那藍白色電弧‘滋啦’的一下,飛哥直挺挺倒下去的慢鏡頭……

隔著屏幕我胳膊汗毛都炸起來了!太真實了!

當年我家那臺黑白電視機,我也是沒拔插頭就去摸高壓包……

那酸爽,這輩子忘不了!手指頭麻了整整一天,屁股上的‘竹筍炒肉’更是加倍奉送!這視頻,簡直是我童年作死實錄高清重制版!給大佬跪了!”

這條評論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瞬間激起了千層浪。底下回復如潮水般涌來:

“同被電過+1!不過我是拆電風扇調速器,那感覺,靈魂出竅三秒鐘!從此對帶電的東西充滿敬畏……”

“哈哈哈,看到飛哥媽媽舉著雞毛撣子沖進來那影子,配上飛哥抱頭鼠竄,我特么在辦公室笑出豬叫!

旁邊同事以為我瘋了!這畫面太經典了,全國統一!”

“牡丹牌收音機!淚目了!當年也是被我拆得七零八落,最后用橡皮泥粘天線,那滋啦滋啦的鬼畜電流聲,我媽還以為鬧鬼了!

一頓胖揍后,我爸居然沒打死我,還教我怎么認電容電阻……

雖然最后還是沒裝回去。[捂臉]”

“前面的發條青蛙、鐵皮火車……

天吶,都是我的童年寶藏!雖然我是女孩,但我也拆!

只不過我拆的是我媽的縫紉機和我的洋娃娃……

代價同樣是‘竹筍炒肉’,不分性別!”

……

各評論區,成了90后、80后甚至部分70后的大型認親現場和傷痕展示區。

那些早已塵封在記憶角落、帶著機油味、烙鐵味。

混合著藤條抽在屁股上火辣辣痛感的童年糗事,被這個視頻一把鑰匙全部打開。

評論里充滿了生動無比的細節描述,“顯像管”、“高壓包”、“發條蝸牛”、“竹筍炒肉”成了高頻詞。

技術宅們則開始爭論老式電視機內部構造哪個零件最脆弱,或者收音機裝回去為什么總會多螺絲。

……

“視頻里飛哥鉆桌子躥沙發?太小兒科了!當年我媽追著我打,我能從三樓陽臺順著雨水管溜到一樓!

當然,下去之后又是一頓男女混合雙打!

附圖:[一張模糊的老照片,一個男孩哭喪著臉站在散了架的鬧鐘旁]

“全國媽媽是不是統一培訓過啊?

那個舉雞毛撣子/掃把/拖鞋的起手式,那個“小兔崽子你給我站住!”的怒吼,還有最后精準命中屁股的“啪”聲……

簡直刻在基因里!

看完視頻立刻給我媽打了個電話,問她當年打我用壞了幾根撣子?

老太太在電話那頭笑得嘎嘎的。”

“拆家?我是拆電腦!

小學六年級,偷偷把我爸單位淘汰的386主機箱拆了,研究里面那塊會發熱的“磚頭”(CPU散熱器)。

結果裝回去開機一股焦糊味……

那頓打,讓我深刻理解了啥叫“熱插拔”的嚴重后果!

附圖:[一張極其古老的綠色電路板照片]

“女孩表示不服!拆家不分男女!

我拆的是我奶奶的毛線團!把幾十團顏色各異的毛線全混在一起,想看看能織出啥彩虹毛衣……

結果?雞毛撣子炒肉絲了解一下?現在想想,那可能是我最早期的“混紡”實驗?”

話題下充滿了各種老照片:

散架的鬧鐘、撬變形的鉛筆盒、被肢解的玩具、歪歪扭扭試圖粘回去的收音機外殼……

以及無數繪聲繪色描述挨打場景的文字。

嬉笑怒罵間,是跨越地域、年齡的共同記憶被喚醒的強烈共鳴。

有人笑出了眼淚,有人@當年的“作案同伙”或“行刑者”,也有人略帶心酸地感嘆時光飛逝。

……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池州市| 班戈县| 永寿县| 贡嘎县| 上思县| 迁安市| 英超| 五指山市| 武宁县| 清河县| 永春县| 五台县| 开封市| 吴忠市| 东乡| 绥芬河市| 松滋市| 舟曲县| 同德县| 津市市| 绥阳县| 伊通| 广昌县| 邻水| 东台市| 岐山县| 巴林左旗| 星子县| 新津县| 仪征市| 临沂市| 彭阳县| 永济市| 南城县| 新建县| 湘西| 临潭县| 石城县| 正宁县| 双牌县|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