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把握關系以外的內容
有些反饋來自實踐經驗,有些反饋來自重要之人的批評。把批評當作反饋是很難的,尤其是當批評聽上去不是那么動聽的時候。怎樣才能把批評當作反饋呢?這需要你去把握關系以外的內容。
我們的老師是一個很嚴格的人。她回應我們的話,一般都是從“不是”開始的。每個“不是”背后,都帶有她的反饋。可是每次一開口就迎來“不是”,也會帶來自我懷疑。老師功力極深,對家庭中的人有很深的理解和共情,所以他們很愿意在她面前袒露心跡。可是很多同學覺得,她并沒有用同樣的耐心對待學生。如果只看她對學生的指導,那簡直就是市面上一些溝通教材的反面典型。她總是不留情面地指出學生存在的問題,并不給學生辯解的空間。
所以一次督導受挫后,小組的同學又開始議論起了老師的教學風格。他們在討論什么樣的教學風格最適合學生的成長,作為對比,他們還引入了一位很擅長鼓勵學生的老師,說話讓人如沐春風,覺得這樣的風格才更益于學生成長。
我其實很理解老師的風格,也知道她對學生和家庭中的人都充滿愛心。只是那是一種不一樣的愛。簡單地說,她覺得痛是一種好東西,能讓人醒悟,能推動和促進人們的改變。可是在四平八穩的關系中,痛是很難的。她就選擇了說直接的、引發我們不適甚至是羞愧的話,她希望通過批評,傳遞給我們這樣的信念:“你能做到的不止這些。”
而我們常常收到的信號卻是:“你連這么簡單的事都做不好。”
如果她的話沒有被防御的情感屏蔽,就會變成讓人反省的當頭一棒。唯一的問題是,要說出這些直指痛處的話,不僅需要敏銳的洞察,還需要你把自己放到一種有強度的關系里。就像力是相互作用的,老師對別人用了力,也會有相同的力反彈到她身上。
今天大家的議論,也屬于反彈力的一種。不過雖然是議論,其實也是調侃,屬于減壓的一種方式。
不過,當大家詢問我的看法時,我也毒舌了一下。我說:“大家討論老師的個人風格,其實是暗示批評或者表揚的風格,影響了我們的學習。可是會不會有另一種情況,學習心理咨詢,尤其是要達到一定高度的話,本身就很難,如果沒有足夠的悟性和投入,就更難學會。而批評和表揚唯一的區別是,具有批評風格的老師告訴你你還沒學會,而具有表揚風格的老師因為鼓勵你,讓你誤以為你已經學會了。”
我頓了頓又說:“在討論批評和表揚的時候,我們都忘了一樣最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批評和表揚的內容。畢竟所有的反饋,都是有內容的啊。相比于風格,反饋的內容是否合理,才是最重要的事。如果我們不去理解批評或者表揚的內容,不去討論內容,而只是討論形式,其實也就沒有意義了。”
然后我問大家還記不記得老師說“不是”的時候,她說的到底是什么?結果大家都記不太清了。
這個討論讓我思考批評和反饋的區別。批評把重點指向了“關系”,而反饋把重點指向了“內容”。為什么大家會在意關系,而不那么在意內容呢?
我猜是因為,批評或者表揚,作為關系的一種,是直接作用在人身上的。它沖擊最大,激發起的感受最直接。可是對內容的把握卻不是情感反應,而是深思熟慮的學習;需要你靠近和把握一個獨立于你之外的客觀的內容;需要你不被感覺左右;需要你先把自己放下。在把握那些客觀的內容的過程中,反饋對你起了作用,而你的自我也因此改變。
問題是,如果我們覺得在批評下的自我并不安全,就像保護一個怕被打碎的玻璃瓶,那我們怎么能夠去把握反饋的內容呢?
對關系的反應是本能。脫離關系去把握內容,卻需要訓練。有時候,我們太容易對關系做出反應,而不愿意去聽關系以外的內容。這背后,是我們保護自己,固執己見。可是,在現在這個時代,這種情況似乎變成了一種風氣,越是感覺到自我的不安全,人們越是容易根據關系做出反應。任何話語都變成了支持或反對的證據,而話語對應的內容本身卻變得不重要了。越是對關系敏感,我們越逃不開它,來自關系的負面信息,也越讓我們痛苦。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跟關系有關。關系之外,還有其他內容。如果只有對關系的反應,所有看到的、聽到的東西,都會被扭曲成關系里的含義,就好像他在宣揚其他觀點,就是在否定我的觀點,就是在批評我不好。這時候,你就會被困在關系里,看不到關系以外的內容。
所以把批評當作反饋的關鍵是什么?是我們要相信并且理解和把握,關系之外還有一些重要的內容。只有把自己從特定的關系中拔出來,你才會問自己:“對,這是一個批評。可是他想告訴我的到底是什么?”而不是問:“對,這是一個批評,他對我到底是什么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