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初露鋒芒
- 重生1979:從萬元戶開始
- 養魚不養貓
- 2583字
- 2025-05-28 07:30:00
第二天一早,陳振生跟著徐建國跟著徐建國走進云山省省廳大樓,三層高的青磚建筑在這個年代已經算是很氣派了,門口還有警衛站崗。
他們來到三樓的一間會議室,宋志遠正和一個五十來歲的中年人坐在會議桌旁。
那中年人頭發花白,戴著眼鏡,一看就是個淵博學者。
徐建國走上前去跟那位中年男人握了握手,介紹道,“小陳,這位是省農科院院長李惠民同志,還有這位是宋志遠同志?!叭缓笾钢戈愓裆?,“李院長,這就是陳振生同志?!?
李惠民上下打量了陳振生一番,雖然嘴上說著“英雄莫問出處“,臉色明顯帶著不太相信的神情。畢竟徐建國之前介紹過,陳振生只是西原城和平鄉公社的一個農民,還是養豬的。
一個養豬的農民,能有多高的理論水平?
宋志遠更是直接,冷冷地看了陳振生一眼,連招呼都沒打。
“徐同志,陳同志,請坐?!袄罨菝襁€是很客氣的,指了指會議桌旁的椅子。
徐建國和陳振生坐下后,李惠民開門見山:“陳同志,你的那些翻譯和批注我都看過了,確實很有見地。不過,我想當面跟你交流一下,看看你對我國農業現狀的理解?!?
“李院長,請賜教?!瓣愓裆俗谝巫由?,雙手自然放在桌上,既不卑微討好,也不緊張慌亂,那種從容淡定的氣質,倒有幾分書生的儒雅風范。
李惠民沉思了一下,問道:“你覺得我們國家現在推廣農業機械化,最大的困難是什么?“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際上很考驗對國情的理解。
陳振生想了想,說道:“我認為最大的困難不是技術問題,而是適應性問題。我們國家地域遼闊,南北差異很大,東部平原和西部山區的條件完全不同。如果照搬外國的大型機械,很可能水土不服?!?
李惠民點點頭,繼續問:“那你覺得應該怎么解決?“
“因地制宜,分類推廣?!瓣愓裆鷹l理清晰地說,“比如東北平原可以適當引進大型機械,而南方的水田則需要小型、靈活的農機。還有就是要考慮經濟承受能力,不能一步到位,要循序漸進?!?
宋志遠聽了,眉頭一皺,冷聲說道:“說得倒是好聽,可你知道現在我們的農機制造水平嗎?你知道農民的接受能力嗎?紙上談兵誰都會?!?
陳振生看了宋志遠一眼,心中失笑。上輩子的宋志遠雖然也清高,但成為同學已經是幾年后的事,經過歲月的沉淀,那時已經圓潤了不少。沒想到這個時期的他更加棱角分明,更加的自視甚高。
他平靜地說:“宋同志說得對,確實要考慮實際情況。但正因為我們的制造水平有限,所以更要走適合自己的路。比如,我們可以先從改良傳統農具入手,逐步過渡到簡單的機械化,再到半機械化,最后才是全機械化。“
李惠民越聽越感興趣:“你說說看,具體怎么改良傳統農具?“
陳振生思考了一下:“比如犁,我們可以在傳統木犁的基礎上,增加鐵制犁鏵,提高耕作效率。還有播種,可以設計簡單的條播器,既不需要復雜的技術,又能提高播種質量。“
“那施肥呢?“李惠民追問。
“施肥更要因地制宜?!瓣愓裆f,“我國南北土壤差異很大,不能一概而論。比如南方酸性土壤,需要適當施用石灰調節pH值;北方堿性土壤,則要注意有機肥的使用。而且,我們的化肥產量有限,應該推廣有機肥和化肥結合的模式?!?
宋志遠聽不下去了,站起身來:“你一個農民,懂什么土壤化學?知道什么叫pH值嗎?“
陳振生不慌不忙地回答:“pH值是氫離子濃度的負對數,用來衡量溶液的酸堿性。土壤pH值在6.5到7.5之間最適合大多數作物生長。南方紅壤pH值通常在4.5到6.0之間,屬于酸性土壤,需要施用石灰或草木灰來調節。
宋志遠被說得一愣,沒想到一個豬倌兒竟然對化學知識這么熟悉。
李惠民接過話頭,繼續追問:“那你覺得在實際推廣中可能會遇到什么問題?“
陳振生沉吟了一下,“當然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石灰施用過量會造成土壤板結,影響作物根系發育。所以要控制用量,一般每畝不超過200公斤。而且要提前施用,讓石灰充分反應?!?
李惠民聽得直點頭,這些都是很實用的知識,不是紙上談兵能學來的。
他又問了一個更刁鉆的問題:“你覺得我們應該優先發展哪種作物的機械化?“
陳振生這次思考了好一會兒,“我認為應該優先發展糧食作物的機械化,特別是水稻和小麥。這兩種作物是我們的主糧,產量大,需求量大,機械化的效益也最明顯?!?
“那你覺得...應該從哪些環節入手比較好?“李惠民試探性地問道。
“水稻可以先從育秧、插秧開始,這兩個環節勞動強度大,農民最有動力改進。小麥則可以從收割入手,聯合收割機雖然成本高,但可以通過合作社的方式共同購買?!?
宋志遠冷笑一聲:“合作社?你以為那么容易組織嗎?“
陳振生看著宋志遠,不緊不慢地說:“如果讓農民群眾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例如機械化能讓他們增產增收,減輕勞動強度,他們自然會接受。關鍵是要做好示范,讓先進帶動后進。當然,這也需要政府的全力支持,光靠農民自發是不夠的?!?
李惠民聽了,眼中閃過一絲贊賞。這個年輕人不僅有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懂得農民的心理,這是很難得的。
他又問了幾個關于農業水利、病蟲害防治的問題,陳振生都回答得很好,而且總能結合實際情況,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最后,李惠民滿意地點點頭:“陳同志,你的水平確實讓我刮目相看。我正式邀請你加入我們的'金穗工程'計劃?!?
“金穗工程?“陳振生雖然心中激動,但表面還是很平靜。
“對,這是省里剛剛批準的農業現代化試點項目,目標是在五年內讓我省的農業生產水平有一個質的飛躍?!袄罨菝窠忉尩?,“我們需要像你這樣既有理論基礎,又了解實際情況的人才。“
宋志遠臉色一變,站起來說:“李院長,這個決定是不是太草率了?他畢竟只是個農民,理論基礎還是不夠扎實。“
李惠民看了宋志遠一眼:“志遠,實踐出真知。有時候書本上的知識不如田間地頭的經驗重要?!?
“可是...“宋志遠還想爭辯。
李惠民擺擺手,“陳同志的加入,對我們的項目只會有好處,沒有壞處?!?
陳振生看著眼前這一幕,心中感慨萬千。
上輩子和宋志遠雖然是同學,但性格差異太大,交流不多。不過那時候大家是靠實力考進大學,地位相對平等,合作時還算融洽。沒想到在這個時代重新遇到,因為身份的巨大差距,對方竟然對自己有這么大的偏見。
不過,這也正常。在這個年代,出身和學歷還是很重要的,一個農民想要得到知識分子的認可,確實不容易。
但陳振生不在乎,他有的是時間和機會證明自己。
“李院長,我愿意加入金穗工程?!瓣愓裆嵵氐卣f道,“我會盡我所能,為我國的農業現代化貢獻力量。“
“好!“李惠民高興地拍了拍桌子,“那我們明天就開始具體的工作討論。志遠,你也要配合好,大家都是為了同一個目標。“
宋志遠雖然心中不滿,但也只能點頭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