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要幸福還是要公正?(1)
- 正義從哪里來(2025新版)
- 熊逸
- 2819字
- 2025-05-22 14:42:10
人們如此渴求著正義,而所謂正義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觀念,并且總是混沌的、模糊的,屢屢經不起合乎邏輯的追問;任何建立一整套清晰的理論體系的企圖都將是徒勞的,至多可以被看作一種動機良好的呼吁罷了。
一
“柏拉圖以后,一切哲學家們的共同缺點之一,就是他們對于倫理學的研究都是從他們已經知道要達到什么結論的那種假設上面出發的?!盵1]——羅素這話說得一點不錯,但難題是,假若哲學家們克服了這個缺點,從而排除任何先入之見,嚴密地遵循著論據與邏輯,梳理出何謂善惡、道德、倫理、公平,那么相比之下,人們很可能更愿意容忍他們的那個“共同缺點”。
原因不外乎如此:人們如此渴求著正義,而所謂正義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觀念,并且總是混沌的、模糊的,屢屢經不起合乎邏輯的追問;任何建立一整套清晰的理論體系的企圖都將是徒勞的,至多可以被看作一種動機良好的呼吁罷了。
二
柏拉圖記述蘇格拉底等人關于“正義”的一場漫長的辯難,在開場不久,詭辯派哲人色拉敘馬霍斯就以令人生厭的口吻提出了一個更加令人生厭的命題:“正義不是別的,就是強者的利益?!?
所謂強者,色拉敘馬霍斯把他們等同于國家的統治者,但他們不見得就是國王,因為“統治各個國家的人有的是獨裁者,有的是平民,有的是貴族”。于是,色拉敘馬霍斯認真地做出了以下的一番推理:
難道不是誰強誰統治嗎?每一種統治者都制定對自己有利的法律,平民政府制定民主法律,獨裁政府制定獨裁法律,依此類推。他們制定了法律明告大家:凡是對政府有利的,對百姓就是正義的;誰不遵守,他就有違法之罪,又有不正義之名。因此,我的意思是,在任何國家里,所謂正義就是當時政府的利益。政府當然有權,所以唯一合理的結論應該說:不管在什么地方,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2]
毫無懸念的是,在蘇格拉底步步緊逼的反詰之下,色拉敘馬霍斯上場才幾個回合便敗下陣來。盡管直到近現代社會,法律依然或多或少地偏袒著強者的利益,但有誰相信這世界就“應該如此”呢?[3]
是的,今天當然也不會有多少人樂于站在色拉敘馬霍斯一邊和蘇格拉底作對,但如果我們深究一下,色拉敘馬霍斯的推理究竟因為是錯的所以才是可厭的,還是恰恰相反,因為它是可厭的所以才是錯的;又或者“何謂正義”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主觀的,所以,只要某個答案是可厭的,當然就是錯的?
在許多人看來,就算很難給“正義”下一個準確定義,至少它不應該是主觀的——要么該有客觀的目標,要么該有客觀的標準。那么,“等值回報”看上去就是一個不錯的標準。人們在“尋求正義”的時候往往都是為了“討還公道”,而“討還公道”往往也正是試圖為恩怨情仇尋得一個令人滿意的“等值回報”。
這是人類很常見、也很自然的一種感情,在中國傳統里,孔子就對此表示過明確的支持。
有人問孔子說:“以德報怨可以嗎?”孔子答道:“如果以德來報怨,又該拿什么來報德?還是應當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在《論語·憲問》的這段記載里,孔子完全不復溫和謙下、寬宏大量的形象??鬃訉Υ鞒鸬倪@種“粗鄙而原始”的態度,在《禮記·表記》里也有出現:
子曰:“以德報德則民有所勸,以怨報怨則民有所懲?!对姟吩唬骸疅o言不讎,無德不報?!洞蠹住吩唬骸穹呛鬅o能胥以寧,后非民無以辟四方。’”子曰:“以德報怨則寬身之仁也,以怨報德則刑戮之民也。”
在孔子的這兩段話里,第一段話可以肯定是針對“治民”而言的,認為以德報德會激勵人們多做好事,以怨報怨會懲戒人們少做壞事?!聭摣@得德的回報,怨應該獲得怨的回報,這就是“直”(值),即以等值回報等值,這也就是最樸素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理,是一種相當具有普世性的原始觀念。
以上孔子的第二段話很可能是對這一觀點的補充說明(至少《表記》的纂集者是這樣理解的),認為“以德報怨”的人只是為了少沾是非(即所謂“寬身之仁”),而“以怨報德”的人應該受到刑戮。
孔子把以德報怨的人和以怨報德的人對舉,對這兩種雖然做了區別,但顯然抱有同樣的惡感,只是程度不同罷了。而事實上,以德報怨、息事寧人恰恰是直至今日仍然被底層百姓奉為座右銘的至理名言。最受人推崇的是婁師德唾面自干的過人涵養,許多人家里也都掛著教人如何“讓三分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的處事箴言,而“恩怨分明”這一類符合孔子“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的口號反而更多地出現在主流社會之外的江湖社會上。
這就自然出現了一個矛盾:在百姓的心中,既渴望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相信善惡各自獲得等值的回報才是正義,又完全不認可“以怨報怨”的人生態度,對于自身蒙受的不公正待遇,他們推崇的是讓三分、退一步式的息事寧人的人生哲學,亦即孔子所鄙薄的“寬身之仁”。
這在今天可以看到的顯例就是于丹教授大受歡迎的《〈論語〉心得》,其中對“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的解釋里說:“他(孔子)當然不贊成以怨報怨。如果永遠以一種惡意、一種怨恨去面對另外的不道德,那么這個世界將是惡性循環,無止無休。我們失去的將不僅是自己的幸福,還有子孫的幸福?!?
既然這樣貶低了“以怨報怨”,便只能給那個原本與“以怨報怨”是同義詞的“以直報怨”賦予全新的解釋:“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說,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對這一切??追蜃拥倪@種態度,就是告訴我們,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華,留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
如果我們還能夠在這由一連串排比句構成的強大的情感攻勢之中抓住某些實質性的表達的話,應該看出這樣的態度其實與孔子所反對的“以德報怨”并沒有多大的差異。當然,我這里并不想為于丹教授糾錯而把自己置于荒唐可笑的境地,只是借這個例子將前面的問題逼到一個極端:為什么與孔子完全背道而馳的解讀反而最能攫住百姓的心?
許多人都把于丹的走紅歸因于廣大人民群眾對傳統文化的徹底無知,這當然是一種誤解,畢竟不是所有的大膽新奇之見都能贏得群眾的認同。若仔細推想個中緣由,恐怕會歸結為社會結構與歷史背景的錯位。——是的,這種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式的論調在后世著實駭住過許多人,以至于出于自覺不自覺地維護認知一致性的緣故,涂脂抹粉的或迂曲的解讀日漸增多,《禮記·表記》的那種相對原始的闡釋便總是被有意無意地忽略掉了。
注釋
[1][英]羅素《西方哲學史》上冊,何兆武,李約瑟譯,商務印書館,1982:113。
[2][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郭斌和,張竹明譯,商務印書館,1986:19。
[3]色拉敘馬霍斯的意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現代社會學中的沖突理論(conflict theory)的支持,該理論認為:“發達的社會是由各自具有無法相容的利益的群體組成的。制定法律是為了保護有權者或有勢者的利益。因此,統治群體(ruling group)以犧牲貧窮者為代價保護他們的利益,貧窮者的行為變成了法律懲罰的目標,甚至在表面上是為了共同利益而禁止行為時,就像在懲治謀殺、傷害、強奸的法律中那樣,也是有選擇性地禁止某些行為,以便使統治群體的行為不受懲罰。例如,英國的強奸犯罪法只是在近來才擴大到婚內性強制(sexual coercion in marriage)?!盵英]布萊克本《犯罪行為心理學:理論、研究和實踐》,吳宗憲等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