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正文開始之前:現在是中國的半夜。本來已經不打算今天繼續這篇小說了,準備休息一天,但是看到很多人閱讀了這篇小說,非常高興。希望大家能夠喜歡。這是我第一次寫小說,也歡迎大家的討論和評論。下面正文開始:
第一章:日迫周原-宴飲
在古代時期的中國的宴會是非常無聊的一種工作,原因很簡單,那個時候的中國飲食還沒有那么豐富。顯而易見的事實是,無論是番茄、茄子還是黃瓜、土豆,這些都是很久以后從南美洲或者從歐洲傳入中國的蔬菜。在現在,我所能吃到的蔬菜非常有限。當然,會有牛羊肉,不過只有非常粗糙的鹽。做起來的蔬菜和肉的味道非常糟糕。
在中國,主要產鹽的地區,一個是西北,就是我們現在所在的周原。這里的鹽池產生的鹽是從礦物中提煉出來的。另外一個則是東部沿海的邦國獲取精鹽,比如齊國和魯國,他們可以從大海中通過曬鹽獲取。但是總體而言,鹽還是一種稀缺資源,甚至可以說是一種重要的戰略資源。東部的齊國魯國正是通過向周宣王進貢鹽、貨幣和其他特產,表達對于王室的臣服。事實上,這些封國和周國的關系非常復雜。初代的周王將自己的親屬,比如魯王,或者自己的功臣,比如期望分封在了帝國的荒涼的邊疆,要求他們保衛帝國的安全,同時通過攻擊野蠻人,拓展帝國的疆域,并定期向周王室上貢。然而,初代周王所沒有想到的事情是,很多當初的蠻荒之地現在已經變成了帝國最富饒的地區,比如齊國和魯國,而很多曾經最富饒的地區現在因為氣候變化面臨著荒漠化和糧食減產,比如現在我們所處的周原。
不過,對于這一場宴席,唯一的期待是,齊魯兩國進貢的海水提取的細鹽比帝國西北所產的粗鹽要美味很多。這會成為難得的珍貴佐料。不過如果都對齊魯梁國的貢品有所期待,想必周宣王就更加期待其他的貢品了。因為除了鹽以外,齊國還盛產一種重要的資源,銅。而這是在人類兩百多年后會使用鐵之前,所堅固的金屬。比如我面前的鍋,它被稱作鼎,就是由銅制成的。而更重要的是,刀槍劍矢都依賴這種珍貴的資源。我忽然理解了為什么周宣王停止了關于戰爭的討論。因為想要發動戰爭依賴于兵器,而兵器則依賴齊魯兩國所產的金屬。從目前來看,這種金屬只在帝國的東部和中南部的封國有產出,但想要抵達中南部的封國需要翻過大山,但是齊魯兩國可以通過黃河直接更快,成本更低地向周原運送這種珍貴的戰略物資。難怪,如果沒有這兩個國家的支持,只怕是很難順利地征服西邊地野蠻人。
想到這里,宴席已經開始。所有的肉,包括牛肉和羊肉,都在最大的銅鍋里面蒸煮。所有的公爵和王子在入座之后都需要耐心等待。這既是等待肉,也是等待王室對利益的最終分配權。蒸煮肉的鍋,或者叫做鼎,也是由銅鑄造而成的。趁著無聊的等待時間,我翻開了父親為我準備的周禮之書。這是以本有關于周的禮儀制度。正如我之前所說,這種禮儀只允許貴族學習,也只適用于貴族。比如,里面的第一章就是有關的鼎的知識“鼎是由上古所鑄,既是食具,又是禮器,與食物和土地的分配有關。不同的身份只能用不同的鼎。天子享有九鼎,公爵享有五鼎,侯爵享有三鼎,男爵只配享有一鼎!”好吧,那我是一個純純粹粹的一鼎家族的子孫,幾乎處于所有鄙視鏈的最低端了。說實話,周禮本身就是一個非常無聊的書,不如很多故事書或者歷史書。后者至少還有生動有趣的故事,而前者只有繁雜的等級制度規定。比如現在的宴席之前的長久等待,本身代表對王室的臣服。甚至在宴席之前,還要有貴族想辦法打發時間而規定的表演,比如劍舞,也被寫在周禮之中。想到這里,太監的聲音打斷了我的思路,請魯國公之子為大家表演劍舞。
又是魯國。不過想想也完全可以理解。周王室在把東亞分封了很多的公爵,但其中又有四個大公,分別代表周王管理和約束東南西北的各位公爵。其中魯國公就是其中之一。而今天,他又公然站出來反對,讓他的孩子安排出來表演,其實又兩種意思。第一,在重大場合的劍舞表演亮相,是周王室對魯國公和他們孩子的尊重;第二,這也是在敲打魯國公,讓他認識到,在周王面前,魯國只是演員,真正的導演只有一個,那就是周王。不過太監刺耳的聲音卻真的吸引了我的注意,我不禁抬起頭看向他,俊朗的面容,眉毛和眼睛細細長長,不過沒有一點點胡子。
在這個時代,盡管周王身邊的侍從,不像后來的明朝或者清朝,有要求必須是遭受化學閹割的太監,不過這位貼身侍從的特征實在是太明顯了,因為他的聲音和樣貌:和女人一樣尖銳,而且沒有胡子。而且,聽父親說,和其他普通人不同,最高級的貴族,比如魯國公,或者周王,他們都喜歡太監作為貼身侍從,而不是正常的男人。一方面,太監經過閹割,不會生育,這也使得他們唯一可以依賴的對象只有他們服侍的貴族,而不是他們的子孫;另一方面,太監的身體嚴格也會對他們的精神產生影響,他們更加女性化的色彩使得對于貴族和他們的家人的照料無微不至,甚至比最細心的宮女還有了解男人。也正因為如此,周王,或者公爵的身邊,往往跟著太監。不過,我也只是聽說過,這也是我第一次見到。
果然,在朝堂的宴席中,魯國公的身邊站起來兩位公子。注意,是一位,而不是兩位。這其實是有些奇怪的,因為在這種重要的儀式,往往只會攜帶自己的直接繼承人,而不是所有的孩子來參加宴會。有些公爵也會攜帶一兒一女,因為這也是給女兒尋找姻親的好機會。不過,像魯王這樣子帶兩位公子來參加的確實不多。
那位太監,我還是給他起個外號吧,因為他胸口繡著一朵花,我雖然不知道他的名字,還是叫他花太監吧,一時間也有些愣神。因為傳統的表演都是一人舞劍,兩人舞劍雖然有,但往往會容易升級為決斗,而不是表演。然而,太監在傳達命令的時候也沒有說清是哪位公子,這使得場面有些尷尬。他只能訕訕問周王,“王上,魯國公帶了兩位公子,讓哪位公子來呢?”周宣王大手一揮,說到“罷了,兩位才俊,那不如雙人對舞頤情!”聽到這里,我又失去了興趣。我向來不喜劍,而喜歡弓箭。對于自己不擅長的東西,就更加不想看了。索性埋下頭,繼續翻起書。
翻著翻著,劍舞已經開始。我卻翻到一小片布絹。絹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材料,因為保存良好不容易褪色,通常用來保存非常重要的東西,比如做成歷史書或者繪畫。這一小塊絹布夾在周禮里,想必是父親在翻閱編輯史書中遺落的,不過無論如何,確一定會比這本周禮之書要好看的多。
想到這里,我不由得翻起來。里面講的好像是上古的魯國公的故事。看到這里,我又來了興趣,仔細閱讀起來。原來說的是,上古時代的魯國公,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小名叫“難產”,小兒子叫“順產”。難產的意思,就是孩子出生的時候,腳先出來,而不是頭先出來。這里有一個生活小常識,就是孩子出生往往是頭先出來,然后腳最后出來。在中國,或者大多數國家應該都是如此。但是在中國,把頭先生出來的叫做順產,因為這種方式接生婆往往可以幫助孕婦比較順利的把孩子生出來,孕婦所受到的痛苦也比較少;相反,“難產”方式生出來的孩子則代表他的腳在孕婦肚子中反復掙扎,這往往是一個比較復雜和困難的過程。而魯國公的妻子生大兒子的時候順利,生小兒子的時候不順利,因此他的妻子就這樣給孩子起了小名。當然,這樣起名本身也代表了妻子對于兩個兒子的態度,不喜歡“難產”的大兒子,而更喜歡“順產”的小兒子。
故事讀到這里,最多也只能說這個魯國公沒有文化。不過沒有文化的還在后面。魯國公的妻子不喜歡大兒子,就想要魯國公把公爵位置傳給小兒子,但是這并不符合周禮。我暗自心想,果然,魯國公的妻子取名字不靠譜,選擇接班人就更加不靠譜。按照周禮規定,公爵傳承是實行嫡長子繼承制,也就是說,無論公爵多么討厭正妻所生的大兒子,都應該把爵位傳給他。但是,故事里的魯國公則不這么想,他受到了妻子的蠱惑,想要改立小兒子為公爵。于是,在去世前,魯國公和妻子不顧大臣們反對,強行扶持他們的小兒子“順產”即位,成為了新的魯國公,而大兒子“難產”則逃到了周原請求初代周王主持公道。結果周初代王知道了這件事后,大怒,他親自率領軍隊協同其他封國一起,從周原誓師討伐不服從周禮的魯國。最后,周王的軍隊還沒有到,“順產”就因為驚嚇上吊自殺了。而大兒子“難產”順利繼位,而順產的子孫,也成了現在的魯國公。
故事其實非常簡短,一個小紙條就可以讀完。不過等我讀完抬頭,朝堂上已經變了一個氛圍。所有人都在盯著兩位魯國公子的劍舞。在我沉迷于故事之前,兩人還是一團和氣,個子高一些的大兒子雖然有身材優勢,劍術似乎也更精煉,但是一直處于守勢,很少進攻。而小兒子雖有一些進攻,刻意顯擺自己的劍術和能力,但也有所克制,畏懼哥哥的身材和劍術優勢。然而等我重新抬頭,一起都變了。大兒子步步忍讓,似乎已經變成了一種軟弱和縱容,小兒子的劍步步緊逼,毫無任何謙讓之意,似乎想用最短的時間快速取勝,以在參與宴席的眾位公爵兒子拔得頭籌。這已經不是劍舞了,而是決斗了!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眼看著魯國公的大兒子相形見絀,索性不再忍讓,被迫轉守為攻,被迫通過進攻來防御。而小兒子則絲毫沒有感受到這種變化。繼續步步緊逼,誓要魚死網破。我看到對面的大伯,擔任丞相的鄭公皺起了眉頭。鄭公是父親的好友,他是王室成員,也是周朝分封的鄭國公爵,更是周宣王任命的三位丞相之一,主管教育和土地生產。他瞇著眼看著這一切,緩緩抬起了酒杯陷入了沉思。
然而,時間并沒有給他太久沉思,勝負其實不難預料。不具備年齡和體力優勢的魯國公的小兒子,在不斷的進攻后,終于露出了破綻,他的劍在刺出后猛然被大兒子打掉,緊接著,還沒等他反應過來,一把劍已經刺向小兒子的脖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