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秦漢雄風:長安與洛陽的都城格局
- 名城印象:歷史光影中的城市風情
- 高山流云
- 3131字
- 2025-05-22 11:42:42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掃滅六國,完成了大一統的霸業,在咸陽宮舉行的那場盛大朝會,堪稱歷史的高光時刻。嬴政高坐于金碧輝煌的宮殿之上,目光如炬,威嚴地宣布“車同軌,書同文”的詔令。彼時,關中平原這片古老而充滿生機的土地上,一座注定要在中國歷史長河中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都城——長安,正在悄然崛起。
長安始建于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選址極具匠心,定在龍首原北麓的渭河平原。丞相蕭何肩負起主持修建未央宮的重任,這座宮殿的前殿基址歷經歲月的洗禮,至今仍傲然高出地面15米,仿佛在向世人訴說著往昔的輝煌。通過考古發掘,我們得以一窺未央宮當年的宏大規制,其周長達8.5公里,這個面積換算下來,竟然相當于明清紫禁城的六倍之多,足見其規模之驚人。到了漢武帝時期,對都城建設的熱情愈發高漲,增修的建章宮更是創下了“千門萬戶”的壯麗奇觀。史書中生動記載,建章宮“左鳳闕,右神明,號曰璧門”,那巍峨聳立的闕樓,仿佛是通往神明世界的門戶。據說,當時匈奴的使者前來長安,見到建章宮這般宏偉的建筑,不禁瞠目結舌,驚嘆之聲不絕于耳,由此可見建章宮的建筑藝術給人帶來的震撼是何等強烈。
在城市規劃方面,長安采用了嚴謹的“經緯涂制”布局。東西向的宣平門大街,寬闊得令人咋舌,寬度達45米,如此寬闊的街道,可輕松并行12輛馬車。想象一下,在那個以馬車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時代,12輛馬車在大街上齊驅并進,場面該是多么壯觀。全城以南北九街、東西九陌的規整格局,被巧妙地劃分為160個閭里。每個閭里都像是一座獨立的小城堡,由堅實的夯土墻封閉起來,只設里門與大街相連。班固在《西都賦》中形容其“街衢洞達,閭閻且千”,這短短八字,將長安這種棋盤式布局的規整與繁華展現得淋漓盡致。走在長安的街頭,筆直寬闊的街道向遠方延伸,街邊的閭里排列整齊,里門開合之間,市井的喧囂與煙火氣撲面而來。
漢長安城的排水系統堪稱古代城市建設中的一大奇跡。全城精心設置了25處排水涵洞,其中最大的宣平門涵洞,寬3.4米,高4.7米,規模之大超乎想象。這些涵洞均由磚石精心砌筑而成,底部鋪設著特制的陶質排水管道。1980年代,在未央宮遺址的考古工作中,發現了一條全長超過2000米的排水渠。這條排水渠的渠壁,用的是漢代特有的“五銖錢紋”磚,歷經千年的風雨侵蝕,依然保存得相當完好。撫摸著這些帶有獨特紋理的磚塊,仿佛能感受到漢代工匠們的精湛技藝和對城市建設的用心。
東漢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后,對這座有著深厚歷史底蘊的周代成周城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新建的南宮和北宮遙相呼應,二者相距七里,中間有復道相連。復道就像是一條空中的紐帶,將兩座宮殿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據《后漢書》記載,北宮德陽殿“周旋容萬人,陛高二丈”,僅僅從文字描述中,就能想象出這座宮殿的宏偉壯觀,殿內可容納萬人同時朝會,那種莊嚴肅穆、氣勢恢宏的場景,令人心生敬畏。1960年代,在洛陽漢魏故城遺址的考古發掘中,德陽殿基址重見天日,其東西長107米,南北寬30米,規模之大,遠超后世宮殿,這一考古發現為史書的記載提供了有力的實物證據。
洛陽城的市場規劃獨具特色,展現出其商業繁榮的一面。城南的“南市”,周長八里,走進南市,只見店鋪林立,設有“列肆萬計”。在南市遺址的考古發掘中,出土了大量漢代陶俑、錢幣和鐵器,這些文物仿佛是打開歷史之門的鑰匙,為我們還原了當時南市的繁華景象。其中一件陶制“酒肆”模型,制作得極為精巧,生動地展現了當時店鋪的經營場景。酒肆里,酒壇擺放整齊,店小二熱情地招呼著顧客,仿佛能聽到那嘈雜的叫賣聲和顧客們的歡聲笑語。城西的“金市”更是聲名遠揚,它是當時的國際貿易中心,來自波斯的商人帶著精美的玻璃器,與西域的商人帶來的甘甜葡萄在此進行交易。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人們穿梭其中,各種商品琳瑯滿目,空氣中彌漫著異域的氣息,展現出洛陽城作為國際大都市的包容與開放。
兩京的宮城建筑蘊含著深刻的“象天法地”理念。未央宮的“蒼龍闕”與“白虎闕”,分別對應著東西方位,象征著天地間的秩序。建章宮的太液池,波光粼粼,它不僅僅是一處景觀,更是象征著東海蓬萊仙境,寄托著人們對仙境的向往和對美好生活的祈愿。而洛陽北宮的“天祿閣”與“石渠閣”,則取法天文星象,閣內珍藏著無數珍貴的典籍,其中就包括司馬遷《史記》的最早抄本。想象一下,在寧靜的夜晚,月光灑在閣樓上,學者們在閣內翻閱著這些珍貴的典籍,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那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畫面。
在交通建設方面,長安城外的“馳道”堪稱當時的“高速公路”,寬達50步,道路兩旁種植著挺拔的青松。這些青松像是忠誠的衛士,守護著這條重要的交通要道。從長安到洛陽的“兩京大道”,每隔三十里就設有驛站。驛站里,馬匹膘肥體壯,隨時準備為傳遞信息和往來的官員提供服務。最快的“傳馬”,在緊急情況下可日行五百里,這種速度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已經是相當驚人了。1973年,在陜西臨潼發現的秦代馳道遺跡,路面用黃土分層夯筑而成,歷經兩千多年,至今仍可清晰地看到深深的車轍痕跡,這些車轍見證了無數次的人員往來和物資運輸,訴說著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漢代都城的經濟功能同樣十分突出。長安的“長安九市”中,“東市”是當之無愧的手工業中心。在這里,發現了一處面積達20萬平方米的冶鐵遺址,遺址中出土的“河平三年”鐵劍,長1.2米,刃口經過淬火處理,鋒利無比。想象一下,在那個爐火熊熊的冶鐵作坊里,工匠們揮汗如雨,精心打造著一件件鐵器,他們的技藝傳承著先輩的智慧,也推動著社會的發展。“西市”則是國際貿易的核心區域,出土的羅馬金幣和波斯銀壺,猶如歷史的見證者,印證了絲綢之路的繁榮。這些來自遙遠國度的錢幣和器物,見證了長安與世界的交流與融合,也反映出當時長安在國際貿易中的重要地位。
東漢洛陽的手工業更是達到了新的高度。城南的“馬市”,專門售賣良馬。在馬市遺址出土的“銅奔馬”,造型精美絕倫,生動地展現了漢代相馬術的高超水平。這匹銅奔馬,昂首嘶鳴,三足騰空,一足踏飛鳥,仿佛正在風馳電掣般奔跑,其精湛的工藝令人嘆為觀止。位于今偃師的“漢魏洛陽故城”遺址,發現了大型制陶作坊群,出土的“長宜子孫”瓦當,直徑達43厘米,為歷代之最。這些瓦當,不僅是實用的建筑構件,更是精美的藝術品,上面的圖案和文字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表達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子孫后代的祝福。
兩京的文化影響深遠,猶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歷史的天空。長安的“太學”,在鼎盛時期有學生三萬人之多,這里是學術的殿堂,博士們在石渠閣激烈地辯論五經異同。他們引經據典,各抒己見,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綻放出耀眼的光芒。洛陽的“鴻都門學”,更是開創了中國最早的藝術專科教育,蔡邕在此書寫的《熹平石經》,成為儒家經典的標準文本。蔡邕那蒼勁有力的書法,刻在石碑上,供學子們臨摹學習,對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軍事防御上,長安城垣周長25.7公里,現存最高處仍有12米,宛如一條巨龍蜿蜒盤踞。城墻上每隔120米設敵臺,敵臺就像是城墻上的瞭望哨和戰斗堡壘,時刻警惕著敵人的來襲。城門外建“曲城”,曲城的設計增加了城門的防御層次,使敵人難以輕易攻破城門。洛陽城的“金墉城”更是軍事要塞中的重中之重,其城墻厚度達15米,設有三重城防體系。站在金墉城的城墻上,俯瞰四周,仿佛能看到當年戰火紛飛的場景,感受到其堅固的防御力量。
這些都城格局的開創,猶如一顆種子,在歷史的土壤中生根發芽,深刻影響了后世的城市規劃。曹魏鄴城的“中軸對稱”布局,隋唐長安的“里坊制度”,均可追溯到秦漢都城的設計理念。正如《水經注》所云:“長安,故咸陽也。漢之舊都,三輔所憑,五陵相望。”這座承載著秦漢雄風的都城,雖歷經歲月的滄桑變遷,但至今仍在默默地訴說著中華文明的輝煌篇章,它的故事,永遠銘刻在歷史的長河中,激勵著后人不斷探索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