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三晉之盟
書名: 大魏王作者名: 佩奇倒打一耙本章字數: 2207字更新時間: 2025-06-30 08:20:26
白圭沉吟片刻,說道:“以我之軍勢,主力屯駐河西,定能阻秦東進。然我須同時與齊爭河濟,一心如何可二用?故我以為,若欲東西并重,須得三晉同盟。我軍主力東線主攻,聯合韓趙西線防御,阻秦蠶食河西!”
三晉同盟!魏赫對于白圭的這個謀劃十分心動,在東線不可能放棄且主力已經被調往東部的情況下,以三晉之力守河西必然是最佳選擇。
“只是如今伐韓已經勢在必行,三晉之間的關系可還有挽回之地?”魏赫問道,這也是他最頭疼的地方。
白圭微微一笑,反問魏赫:“公子可知我三晉最早的結盟在何時?”
魏赫大體是知道的,但他更愿意聽白圭道來,便端起酒爵道:“愿聞其詳!”
白圭一飲而盡,起身離案。
“晉陽之戰,三晉始盟。昔晉定公之世,范氏、中行氏與趙氏交惡,余卿合而剿之,其地為智、趙、韓、魏四卿所分。自此,晉室唯存此四家,而智氏勢冠群僚,雄踞諸卿之首。
及分范、中行二氏疆土,智伯瑤猶未饜足,假晉君之名,向韓、魏、趙索地。韓康子、魏桓子雖心有憤懣,然畏其勢焰,不得已而從之。獨趙襄子性烈骨剛,峻拒此無理之請。
智伯素性驕矜,見趙不從,即脅韓、魏合兵,共圍趙氏要隘晉陽。智伯決晉水灌城,一時滔滔洪波,晉陽軍民困于危城,幾陷絕境。
生死存亡之際,趙襄子遣張孟談縋城而出,秘訪韓、魏。孟談直言利害:“唇亡齒寒,今日智伯聯君等滅趙,明日必以同樣之術加諸君身。”且智伯水淹晉陽時,曾狂言“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國也”,此語令韓、魏內心戰戰。蓋魏之安邑、韓之平陽,亦臨汾水、絳水之險,若智伯故技重施,其城亦危如累卵。
生死之憂終破畏智之懼。韓、魏頓悟,遂與趙密約,陣前反戈。一夜,趙軍決堤,倒灌智伯營壘,韓、魏兩軍左右夾擊。智氏軍大亂,智伯授首,宗族盡誅。”
魏赫頷首,“三家初立,首要任務是鞏固新生的政權,并向天下展示其足以與齊楚等強國并駕齊驅之實力。其結盟是圖生存之必然選擇,也是實現共同利益之有效途徑。”
白圭用贊賞的目光看著魏赫繼續說道:“公子所言不差,此后三晉結盟一致對外。比如當年齊國卿大夫田悼子去世,引發田氏家族的內亂,田會占據廩丘反叛,并向三晉求援。三晉為爭取諸侯之名分,同時也為削弱齊國,出兵伐齊。三晉聯軍攻破齊長城,俘虜齊康工,并押解其一同前往洛邑參見周威烈王。第二年,周王正式冊封魏、趙、韓為諸侯。”
“此其三晉結盟之巔峰也!”魏赫嘆道。
白圭亦肅然道:“然也!三晉合力天下難敵,當外部壓力減弱,三晉內部亦趨于分裂。我以為三晉之分裂,始于文侯變法。文侯致力于成為中原的霸主,其擴張不可避免與趙、韓沖突。對于趙、韓而言,來自昔日盟友魏國的威脅,逐漸變得比來自遠方秦、齊的威脅更為直接和致命。隨著魏國霸權的鞏固和擴張,三晉之間潛在的矛盾日益加劇,曾經牢不可破的同盟關系在沖突面前土崩瓦解。”
魏赫點點頭也說道:“之所以如此,實源于地緣困境。”
“地緣困境?”對白圭來說,這是一個新鮮的詞匯。
魏赫解釋道:“晉陽之戰,三氏瓜分智氏領地,這次瓜分給新生的三氏留下了一份極其兇險的地緣政治遺產。三晉疆域犬牙交錯、互相滲透。其領土劃分并非基于深思熟慮的戰略規劃,而是對各家族原有封地的一種延續和確認。這種領土犬牙交錯的格局,形成了一個地緣政治的陷阱。任何一國都無法在不影響另外兩國安全的情況下進行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他們的邊境線漫長而難以防守,彼此的戰略要地常常暴露在對方的威脅之下。這種固有的脆弱性,使得三晉從誕生之日起就陷入了一種相互依賴又相互猜忌的矛盾狀態。他們要么選擇合作以求共同安全,要么就只能在內斗中相互消耗,為其他諸侯提供可乘之機。”
白圭很快明白了魏赫所謂的“地緣困境”理論,也十分認同,他又說道:“三晉之分裂已經不可避免。武侯時,趙敬侯出兵攻打衛國,意圖向中原發展,此舉直接挑戰魏國霸權,武侯自然不會坐視,他親自率軍擊退趙軍,更是在第二年又聯合齊人出兵進攻趙國剛平。趙國被迫向南方的楚國求援。楚軍在名將吳起的指揮下,深入魏國腹地,一度威脅到大梁,最終楚、趙聯軍在棘蒲等地大敗我軍。這場持續近三年的戰爭,趙國和魏國均元氣大傷,楚國也因楚悼王去世而撤軍。同時它也是魏國自李悝變法以來的首次重大軍事失利,更重要的是,三晉自此開啟了彼此間長期的敵對狀態。”
“我以為三晉聯盟的內部分裂與相互攻伐,其最深遠、最致命的后果,是為西陲的秦國創造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戰略機遇期。”魏赫嘆道。
白圭聞言眉頭皺了起來,片刻之后他領悟了魏赫的意思。
衛鞅變法,秦國崛起的根本原因。秦國正是在三晉長達四十年的內斗中,持續推行變法而不受外界干擾,才有今日之強大。
說到這里,魏赫不由心中慨嘆。
三晉的內斗還在持續著。接下來,三晉內斗的巔峰是馬陵與桂陵之戰。齊人利用三晉之間的內斗,不但讓自身崛起,同時大大削弱了三晉的實力。
如果他不能撬動歷史進程,那么馬陵之戰仍將是整個戰國歷史的轉折點。它不僅終結了魏國的霸權,更在中原地區制造了一個巨大的權力真空。在此之前,強大的魏國是橫亙在秦國東進道路上的主要障礙,魏國的“西河之地”是抵御秦軍出函谷關的第一道防線。然而,在桂陵和馬陵兩場決定性戰役中,魏國的軍事力量,尤其是其核心精銳“魏武卒”,遭到了毀滅性打擊,從此一蹶不振。
可以說,三晉的內斗是秦國最終能夠統一天下的最關鍵的外部因素。他們親手拆除了東方最堅固的防線,將一個統一的、強大的中原霸主的繼承者,變成了一盤散沙,為秦國的東出提供了暢通無阻的道路。
“該如何讓三晉重新聯合起來呢?”魏赫似是在問白圭,又似是在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