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華樓今日真算得上蓬蓽生輝,蘇學士一來,跟著不少年輕的名士。
歐陽修的弟子們,章惇的學生,周敦頤的門生,.......
一場閉門講學,讓蘇神一摻和,變成了公開的學術交流會。
每逢大事有靜氣,錢韋明忽然升起了求勝心,反倒不緊張了。看看,都是排名前一百的風云人物,自己光彩大了。
財經會的第一次內部講學,各位老板們掐著時間,提前半個時辰往地點聚集。
剛到附近就鎮住了,哪兒來的這么多豪華馬車,不是說今天不對外營業么?
讓車夫打聽一下,居然是第一名士蘇軾來了。
“快,快!我下車自己走過去,停在門口太冒昧了!”
富商們也追星,而且更虔誠,要是蘇軾能寫一副詞給他們,拿出來一千貫都愿意。
那可是直追李白的蘇軾啊,能見一面都是大大的幸福。
陸陸續續,客人們進樓落座,很快數百平的大廳就坐滿了。
戲臺拉著幕布,恍惚能看見里面有人在行走搬運,大伙不急于一時,趁此時機跟身邊的人交流著。
外面顯然是要下一場急雨,天越來越陰,雷聲越來越頻。
茶樓的伙計抬出來巨大的燭臺,上面插的白色鯨蠟兩尺來長,火苗劈啪作響,跟火炬一般。
這下屋里亮堂了,不說恍如白晝,也差不許多。
有四個青年手捧錦盒,拿出一沓沓帶著新鮮油墨味道的文章開始發放。
眾人激動不已,神神秘秘的,今日終于能見到真容了。
到底這經濟之道,財經之學,都能講出來什么驚天動地的道理。
拿到文章的,紛紛閱讀起來。
只是橫版大伙還不太適應,有的豎著讀了半天才反應過來。
戲臺前,司馬康跟周敦頤的學生告罪一聲,離席直奔后臺。
找見了李長安,臉上神色難看,有些焦急,還帶著些擔憂:“長安,我有種不好的感覺。昨日父親還說要同來,言語間的意思,說不定王相公也會親至。可都馬上開始了,他們還沒到,是不是出什么事兒了?”
李長安不想出去,單純是仇人太多。
當年編排《風云人物榜》,那些臺下的士子,大部分都被他嚴苛的判詞惹惱過。
有蘇軾在,大家還能表面樂呵。
自己出去,就成了吸引火力的靶子,對這次的講學容易起反作用,還是老實后臺待著吧。
相公要來聽一個后輩講學,這事兒在大宋不算稀奇。
如果蘇軾開講,說不定能把宮里的后妃都吸引出來。
“肯定是有事兒絆住了,別瞎擔心,遼國打不過來。估計也就是西北或者黃河,咱們先顧咱們自己。”
安慰了司馬康,他繼續喝茶看書,陪著錢韋明。
時間一到,把兄弟送上臺,然后回來繼續坐著。
心里期盼著,一定要成功啊。
只要這次成了,接下來天下門閥就不得不捧著自己了。全天下獨一份的能力,老子能制造留名青史的機會。
有錢有什么了不起,死了還不是挖坑一埋,后世查無此人。
跟李大圣人混,送你們成為引導學術風潮的學神,千古不滅,傳續萬年。
前面,幕布拉開,錢韋明在兩顆巨大蠟燭的照耀下,神采如同沐浴在圣光之中,莊嚴神圣。
眾人看完了文章,還沉溺在研究結論的震驚當中...
此時抬頭看去,仿佛整個心神都被震懾了!
“今日我來講財經之學的第一篇,王朝與農業。
“縱觀歷史,王朝長以兩百年為限,盛世以三十年為期,這根本的原因就在農業一道。
“第一,脫產者與農業人口之比當為一比九。脫產者越多,國越亂;
“第二,國以農穩、以商興、以官治。官、吏、兵三者加總,與國民比不能超過一比二十,否則國必亂;
“第三,短則百七十年,長則兩百六十年,必遭三十年之大寒,是為天下大饑之周期;
“先來講,為何常聽人說一人耕、三人食乃是錯的。一壯年男子,一年生存之所需,不得低于四百斤脫皮糧米....”
錢韋明侃侃而談,從經驗到數據再到營養學,詳細解釋了為何一個更夫自維持的口糧不能低于四百斤。
“若不以農人為牛馬,允其結婚生子、扶老攜幼,那一對夫婦耕作所生產的富余,只能供養一個半的非農者。這些富余要通過舟車損耗運抵州郡所在倉庫,再轉運到京城和邊地,十去其九矣!
“一旦安定,宗室勛貴,門閥大戶,官員吏員最先過上好生活。日子好了,必然人口孳息,比例大增。
“此時拋荒之田尚眾,上下兩端一起增長。當可耕之田開發殆盡,農人將陷于貧困,而富貴之人不知收斂....”
底下的聽眾,包括蘇軾和司馬康在內都聽得津津有味。
還是頭一次聽人講農人對于王朝的重要性,這里面的道道兒,興許只有史官和皇帝才能知道。
屠龍術啊,雖然大宋輿論寬松,但能聽到江南錢氏親自講治國之道,實在是太刺激了。
“故此,到一國安定五十年之際,必然繁榮,隨即開始衰落......”
大家一算,錢學士瘋了吧,國朝從太宗北伐算起,到現在也剛好安定五十年,豈不是說大宋已經開始衰敗?
“住口!”忽然一聲厲喝響起。
“胡言亂語,危言聳聽,此國朝養士百年之恩乎?”一個消瘦的青年從后排站起,戟指喝問。
錢韋明愣了一下,雖然早已料到可能會有人激憤打斷自己,沒想到居然是個宗室。
站起來的人他認識,太祖重孫,跟當今官家一輩,只是已算沒落宗室,也在太學讀書。
“趙兄盡可講來,鄙人何處說的不對?”
“哼!此國君治國之道,怎可宣之于眾,你分明居心不良,妄圖結黨作亂。”
這位大帽子一扣,給底下的聽眾惡心的夠嗆。
說錢韋明就說他,怎么還拐帶的,把大家伙全算成亂臣賊子了呢。
“這位仁兄,要不你給大家講講,這世間什么學問是修齊平治的大丈夫不能研究的。我也想知道知道,所謂鉗制思想,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道路以目,這種事情到底是何種面目。”
蘇軾站了出來,可能這里官職他不是最大,財產不是最多,但論影響力,所有人加在一起也不如他。
姓趙的看是蘇軾,這可是英宗留給當今的宰相種子。
噴蘇軾么?
自己一個外圍的宗室,一個祿米只有五十石的皇族,能懟得過名滿天下的才子?
“既如此,某告辭,絕不與爾等亂臣賊子同居一室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