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北京城已經開始燥熱,街道上行人稀少。偶爾有幾個挑擔的小販,看到官員經過也是低著頭快步走開。空氣中彌漫著一種壓抑的氣息。
到了承天門外,已經聚集了不少官員。文官由牛金星率領,一個個都穿著嶄新的大順官服。武官則是李過當先,甲胄鮮明,刀槍如林。
駱修身帶著陳演父子來到一處偏僻的角落,那里已經跪著七八個和陳演一樣被打斷手腳的前朝官員。他們有的是六部侍郎,有的是翰林學士,此時卻都狼狽不堪。
“陳閣老也來了?”幾個老熟人熱情地打招呼,眼中閃過一絲欣慰。
陳演正要回話,突然遠處傳來一陣整齊的馬蹄聲。李自成騎著高頭大馬出現在承天門外,身后跟著數百親兵。文武百官紛紛下跪,山呼萬歲的聲音此起彼伏。
李自成的目光在人群中掃過,最后落在了那群跪著的前朝官員身上。他的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個意味深長的笑容。
“一只虎,”李自成對李過說道,聲音不大不小,剛好讓周圍的人都能聽見,“你要好生守住北京,不可輕易出城與敵決戰。”
“遵旨!”李過抱拳應道,鎧甲發出清脆的碰撞聲。
李自成沉默片刻,突然問道:“祭旗的奸人都帶來了嗎?”
“已經到齊。”
“好,都砍了!”
這三個字如同驚雷般在陳演耳邊炸響。他還沒反應過來,突然傳來連續三道炮聲。背后突然一涼,有人按住了他的肩膀。
“這是要干什么?”陳演驚慌失措地喊道,聲音里帶著絕望的顫抖。
“殺頭啊!”身后傳來粗豪的陜西口音,還帶著幾分戲謔。
陳演還沒來得及掙扎,就聽見“咔嚓”一聲,一個圓滾滾的東西滾到了他的膝前。他低頭一看,頓時如墜冰窟。
那是他兒子的頭顱。
陳世文的眼睛還睜得大大的,似乎到死都不敢相信這樣的結局。
“兒啊...”
話音未落,寒光一閃,陳演的人頭也已落地。鮮血噴涌而出,染紅了那件來之不易的藍色儒服。
李自成冷眼看著這一切。近來為了湊齊軍中用度,他已經將這些投降的明朝官員得罪透了。更讓他惱火的是,昨夜北京外城還有人貼出了“驅除闖賊,迎回大明皇帝”的告示。
這次祭旗,就是要殺一儆百!讓那些心懷不軌的人看看,背叛的代價!
“啟駕!”
李自成帶著永王朱慈照、五皇子朱慈煥等人,浩浩蕩蕩地出發了。數萬大軍在晨光中延綿數里,旌旗獵獵,馬蹄如雷。
他此行的目標只有一個——山海關!
據細作回報,吳三桂已經離開山海關南下,韃子大軍也未現蹤跡。這正是奪取山海關的最好時機!
只要拿下山海關,就能以此為基地,憑借老營的機動性與韃子周旋。到那時,天下大局,未嘗沒有轉機!
駱修身看著地上的人頭,心中一陣發寒。他不由得想起了那個在民間流傳的傳言:闖王進京之后,要殺盡天下讀書人。
這傳言,或許不是空穴來風啊...
他低頭看了看自己的官服,又摸了摸腰間的玉佩。這些曾經代表身份地位的東西,如今卻像是催命的符咒。
遠處,李自成的大軍已經消失在塵土飛揚的官道上。承天門外只剩下幾具無頭尸體,和那些被鮮血染紅的青石板。
另一邊,八旗軍馬也正浩浩蕩蕩地前行,延綿不絕。黃、白、紅、藍四色旗幟迎風招展,鑲邊的旗幟在陽光下更顯絢麗。鐵騎踏過的地方,塵土飛揚,馬蹄聲如雷。
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向西推進。這是清軍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出征,清軍八旗,滿洲和蒙古兵種,按照三丁抽調二丁的規矩征兵,加上漢軍各部,聲勢之大,前所未有。軍中甲胄鮮明,刀槍如林,戰馬嘶鳴不斷。
多爾袞坐在黃色便轎中,眉頭緊鎖。這些日子以來,一個問題始終縈繞在他心頭:李自成會不會死守北京?
便轎微微晃動,多爾袞的手指無意識地敲打著扶手。吳三桂不肯打開關門,讓他們繞道而行。戰事起后,前有堅城,后有雄關,這可不是什么好局面。他揉了揉發脹的太陽穴,連日來的焦慮讓他難以入眠。
雖然和吳三桂已經談妥借兵之事,但人心難測。多爾袞望著窗外掠過的景色,不由得想起幾天前的密信內容。吳三桂態度曖昧,字里行間透著猶豫。這讓他不得不多加考慮。
“報!”一聲高喊打斷了多爾袞的思緒。一名斥候飛馬而來,馬蹄揚起的塵土還未落定,“耿將軍求見!”
多爾袞精神一振,立即讓人停轎。“快請!”
耿仲光快步走來,臉上帶著掩飾不住的興奮。他躬身行禮,聲音因激動而微微發顫:“王爺!大好消息!闖賊已經出兵了,正在向山海關進發!”
“當真?”多爾袞雙眼大睜。
“千真萬確!”耿仲光快速道,“不僅如此,還有更重要的消息。崇禎皇帝和太子在逃亡途中遭遇闖軍伏擊,據報已經船毀人亡......”
多爾袞猛地站起身,便轎晃動了幾下。“快,宣范文程、洪守疇來見!”
不多時,兩人匆匆趕到。聽完消息后,范文程面色如常,而洪守疇卻是一臉悲戚。
“亨九何必如此?”多爾袞看著洪守疇,語氣中帶著幾分安撫,“大明氣數已盡,不如我們一起替崇禎父子報仇如何?”
洪守疇抬手擦了擦眼角,聲音有些哽咽:“王爺說得對,現在當以大局為重。”
“依臣之見,”范文程上前一步,拱手道,“此時不可遲疑,應當立即向山海關進軍。吳三桂已無退路,必然會投靠我大清。”
洪守疇點頭附和:“不錯,吳三桂對大明忠心耿耿,若知道闖賊殺害崇禎,必然會倒向我們這邊。”
多爾袞負手而立,目光遠眺西方。“二位說得有理。傳令下去,大軍向山海關進發!另外,再派使者去見吳三桂,就說我大清愿與他聯手,共討闖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