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作戰篇
- 三十六計·孫子兵法(悅讀經典白話版)
- (春秋)孫武撰
- 6157字
- 2025-05-27 13:39:53
國家不宜長期用兵
原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1),革車千乘(2),帶甲(3)十萬,千里饋糧(4),則內外(5)之費,賓客(6)之用,膠漆之材,民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后十萬之師舉矣。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7),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聞拙速(8),未睹巧之久(9)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注釋
(1)馳車千駟:馳車是指以四匹馬驅馳的輕型戰車,又稱駟車。駟,指代四匹馬。
(2)革車千乘:裝載糧食、軍械裝備等輜重的兵車有千乘。
(3)帶甲:春秋戰國時期的士兵都帶甲,這里指士兵。
(4)饋糧:運送糧草。古代把東西尊敬地送給某人,稱為“獻”,如果是普通地交接運送,稱為“饋”。
(5)內外:內指戰爭后方,外指戰爭前線。
(6)賓客:古代把出使到本國的使者,包括說客、謀士等外來人,稱為賓客。戰爭往往與外交有關,與諸侯各國的使者的結交費用即“賓客之用”。
(7)力屈:力量不足。
(8)兵聞拙速:原句順序為“聞兵拙速”,意思是只聽說用兵打仗即使戰法笨拙也要求速勝。
(9)未睹巧之久:沒見過戰法巧妙卻使戰爭拖延長久。
譯文
孫子說:一般說來,一旦作戰,往往要動用戰車千乘,運送物資的輜重車千輛,士兵人數須十萬,運送糧草的路程有千里之遠,戰爭前后方同時耗費軍用資金,包括與外國結交的賓客費用,車輛器材的供應資金,武器裝備的維修補充等,一天下來要耗資千金乃至上萬,這樣才能組織起一支有充分準備的十萬大軍。
基于這些條件才能作戰,可見戰爭拖延久了就會造成軍隊疲憊,士氣銳減則導致攻城時力量不足。此外,長期用兵,耗費人力財力,國家財政也會因此發生困難。這個時候,敵國就會乘虛而入。即使足智多謀的人,也難以收拾這種殘局。
用兵的法則,只聽說即使戰法笨拙也要速戰速,而沒有見過為了求作戰的巧妙而使軍隊陷入曠日持久的交戰。長期用兵卻能對國家有利,這樣的事情,自古至今未曾有過。所以說,不能全面了解戰爭弊端的人,也就不會清楚戰爭期間正確用兵的有利之處。
案例
孫皓窮兵黷武
孫皓是三國時期[43]吳國[44]的末代君王。他即位之初,施行仁政,使國民得到修養,一時被譽為賢德的君主。然而他的仁德沒有堅持多長時間,不久他就變得粗暴驕橫,在國內施行暴政。孫皓后來沉溺酒色,大興土木,濫殺忠臣。他不聽將軍陸抗的忠告,濫用軍兵長期對外作戰,最終導致了吳國滅亡。
公元272年,鎮守西陵的吳國將領步闡投降了晉朝[45]。晉軍派部隊來迎接步闡,吳將陸率軍擊退晉軍,并殺了叛將步闡。晉軍將領羊祜(hù)鎮守襄陽,為了打敗能善守的陸抗,他采取和解的態度對待東吳的百姓:部下掠奪了東吳的財物,他就下令歸還,并下令不許傷害東吳的男女老幼;行軍時如果掠奪了東吳的莊家,就讓人送絹帛(bó)或其他物資來給東吳百姓作補償。羊祜做了各種籠絡東吳百姓的事情,陸抗都知道他的真正用意。此時,東吳國力遠不如晉,兩方不交戰對吳國是最有利的。于是,陸抗也用同樣的態度來對待地方的商人和百姓,還經常與羊祜互派使者往來,表示友好。一時間,吳、晉的部分邊境地區甚至出現了友好的局面。
吳君孫皓聽說晉、吳的邊境有通好現象,就派人責問陸抗。陸抗回答說:“如果我不友好對待晉,就反倒顯得羊祜有德能,這不是反而對他有利了嗎?”孫皓知道陸抗說的是對的,但他還是想打仗,于是屢次出兵攻打晉朝。此前孫皓大興土木建筑宮殿花園,早已使得吳國百姓精疲力竭。現在他又不斷出動軍隊,致使國內財力物力嚴重耗損。陸抗向孫皓上書諫言說:“現在我們應該抓緊農業生產,儲備糧食物資,使國家富裕,有了經濟后盾軍兵才能強大。君王您應該整頓國民上下,使官員在他的位置上發揮職能,使百姓遵守道德法律,安心生產,這樣才能安撫臣民。現在有的將領為了追求名聲而胡亂用兵,你放任他們不管,自己也好戰。戰爭耗費的資財動以萬計,我們的士兵疲勞不堪。您這樣做,非但沒有削弱敵人,反倒使得我們自己象生了一場大病。長期以往,即使吳軍獲得了一時的勝利,最終的結果也是得不嘗試。所以,應該停止戰爭,積蓄力量,等待時機。”
孫皓沒有聽取陸抗的忠告,繼續窮兵黷武。274年,陸抗去世。晉軍失去了最大的對手,就大舉發兵,討伐東吳。晉軍勢如破竹,分六路進攻吳國,吳國防線一擊即潰。到最后,孫皓手下沒有人肯為他效命。在西晉大軍面前,孫皓自知大勢已去,只得舉手投降。280年,東吳滅亡。
三國時期的吳國曾稱霸一時,如果孫皓能把即位之初時施行的仁政堅持到底,歷史也許就改寫了。然而他窮兵黷武,使國家“病重”而不加以“醫治”,最后落得個無人肯為國效命的下場。戰爭中的糧食物資耗費巨大,遠途運送軍糧裝備等勞民傷財,又使得百姓無暇進行農業生產。正如陸抗比喻的一樣,長期用兵會使得國家“像生了一場大病”。所以說,國家一定不要長期陷入戰爭中。即使一再得勝,也要見好就收。
孫子說,要戰則求速勝,陸抗忠告孫皓說,停止戰爭。這兩者的意思都是一樣的:國家不要長期用兵。
將敵人糧食物資為我所用
原文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1),糧不三載(2),取用于國,因糧于敵(3),故軍食可足也。
國之貧于師者遠輸(4),遠輸則百姓貧。近于師者貴賣(5),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于丘役(6)。力屈、財殫,中原內虛于家(7)。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車罷馬(8),甲胄矢弩(9),戟盾蔽櫓(10),丘牛大車(11),十去其六。
故智將務(12)食于敵,食敵一鐘(13),當吾二十鐘;萁稈一石(14),當吾二十石。
注釋
(1)役不再籍:不一再征兵。役,兵役,這里指士兵。籍,本指登記戶籍的名冊,這里作動詞,意為征調。
(2)糧不三載:糧食不用多次運送。三,指多次。
(3)因糧于敵:從敵人手中順勢奪取糧食。因,同“依”,意思是憑借。
(4)國之貧于師者遠輸:國家因興兵作戰而貧困,其原因往往在于行軍中需要遠程運糧。師,意為行軍。
(5)近于師者貴賣:近于師者,靠近駐軍的地方。貴買,貨物賣得很貴。整句意思是,軍隊駐地的附近地區,物價上漲。
(6)丘役:軍賦。丘為古代征收軍賦的基層單位,一丘相當于當時的四個鄉村部落。
(7)中原內虛于家:中原,指國內。家,指百姓。國內軍用耗資過大,百姓也因此貧困。
(8)破車罷馬:罷,同“疲”。戰車破損,馬匹疲老生病。
(9)甲胄(zhòu)矢弩:指各種戰爭用的武器裝備。甲,盔甲。胄,頭盔。矢,箭。弩,弩箭。
(10)戟盾蔽櫓:戟,戈矛合為一體的兵器;盾,盾牌;蔽櫓,一種大型盾牌,用生牛皮覆蓋在大車輪之類的巨物上,可以屏蔽攻擊物,主要用來防衛,故稱蔽槽。
(11)丘牛大車:用牛拉的輜重車輛。
(12)務食于敵:務求從敵軍處取糧就食。
(13)鐘:古容量單位,相當于六十四斗。
(14)萁稈一石:萁,同“箕”,指豆秸,泛指牛馬牲畜的飼料。石,古代容量單位,相當于120斤。
譯文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不會一再征調士兵,也不會多次運送軍糧。他只在國內把武器裝備準備充足,然后通過敵人獲取補充軍糧,這樣就足夠供應軍需。
國家由于興兵而貧困的原因,通常在于軍隊需要長途運輸糧食。長途轉運軍需,就會造成百姓貧困,還導致靠近駐軍的地方物價飛漲。物價飛漲就會使得國家的財政陷入危機,國家財政告急政府就會加重賦役。軍力衰弱、經濟困難,國內百姓窮困不堪,此時已經耗去了百姓所交的賦稅的七成。行軍作戰中,因車輛耗損,兵馬疲勞,盔甲、箭弩、戟盾、矛櫓等武器戰具的補充損耗,及丘牛糧車的征用,又使得國家開支用去了十分之六。
所以,高明的將領務求用敵人的軍糧補充自己軍隊的需要。從敵國就地取糧,其一鐘就等同于從本國運來的二十鐘,敵人的一石牛馬飼料,則相當于從本國運出的二十石。
案例
張巡取糧于敵
孫子第一篇開篇就提到戰爭是國家大事,因為戰爭需要的人力、物資數目巨大。沒有強大的經濟后盾作為支持,或者沒有國民的幫助,戰爭中的軍需就無法補充。沒有了軍需,軍隊就是一盤散沙。軍需是一筆巨大的花銷,轉運軍需又勞民傷財,再強大的國家也經不起戰爭的折騰。將敵人的糧食物資等奪過來為我所用,不僅增強了自己,還能使敵人受到損耗。在軍隊陷入物資緊缺的困境時,善于“因糧于敵”,還可以轉敗為勝。唐代張巡率軍保衛雍丘時,在敵眾我寡,我方糧食緊缺的狀況下,他巧取敵人糧食物資,最終戰勝了兵力將近自己40倍的叛軍。
安史之亂[46]期間,張巡起兵討伐叛賊,他手下有一千多人。當時,唐朝將領賈賁(bēn)率領士兵2000人據守雍丘,張巡就到了雍丘與賈賁會合。
叛將令狐潮率兵進攻雍丘,賈賁戰死,張巡退守雍丘。之后,叛軍加大進擊力量。令狐潮聯合了李懷仙、楊朝宗、謝元同等人,率領總共4萬多的士兵來圍攻雍丘。為了養活四萬大軍,令狐潮籌集了大批米糧,用幾百艘船運到了雍丘城外。此時,張巡手下只剩下了一千多人的兵力。敵軍的軍力是自己的四十倍,自己部隊又陷入了糧食物資緊缺的困境中。雍丘城內,張巡的一千士兵個個人心惶惶。軍心不振之時,張巡采用了因糧于敵的計策。
這天夜間,張巡把千人士兵分成幾個隊伍,派精英部隊在城南挑釁敵軍,使他們前來交戰。等敵人來攻后,張巡暗中率領另兩支部隊出城。一支突然直沖叛軍陣營,一支趁敵軍不備,悄悄渡河偷襲守糧的敵軍。最后,張巡搶回來了敵人的大米、食鹽一千斛。搶不回來的敵軍糧食,張巡就盡量把它們燒毀。運用這個方法,張巡的部眾有了糧食保障,得以在雍丘據守了40多天。后來,張巡又多次趁對方防守不備之時發動襲擊。叛軍的糧食被搶被燒,所剩無幾,令狐潮開始慌張了,加大了進攻的頻率。
經過幾次交戰后,雍丘城內的弓箭也不夠了。令狐潮勸張巡投降,張巡的手下有六名將領也勸張巡放棄抵抗。張巡表面上答應,暗中卻已經想出了妙計。第二天,他召來那六名將領,讓他們跪拜在玄宗的畫像前,怒叱他們的不義,然后把他們殺了。張巡這么做后,其他士兵的作戰之心變得堅定了。之后,張巡讓人捆扎了一千多個草人,給它們套上黑色的衣服。到了晚上,張巡讓士兵用長繩系著草人,把它們丟到城外。叛軍發現有“人”跳出墻,爭相放箭。一時間,敵軍萬箭齊發。等叛軍發現不對勁時,張巡的部隊已經把草人收回,同時收回了敵人的十萬多支箭矢。
有了這十萬多支箭,張巡的部隊士氣大振。敵軍屢次受挫,銳氣劇減。幾天后,張巡又趁夜對敵軍發動襲擊。他組織了500勇士作為敢死隊,讓他們直沖敵軍陣營。叛軍大亂,紛紛逃命。張巡的敢死隊趁勢燒了叛軍的營帳,又追擊叛軍10多里。這時,張巡率領其余部隊出擊,擒拿叛將14人,殺死了一百多個敵人。這一戰之后,叛軍不敢再攻雍丘,只得轉移了戰場。
史書《資治通鑒》說張巡“自興兵,器械、甲仗皆取之于敵。”從來不用朝廷供應。雍丘之戰,他以區區一千人,對敵四萬,屢戰屢勝。他之所以能擊退敵軍,就是因為善于“因糧于敵”。偷襲糧船、草人借箭這兩招,讓他的戰斗力得到了大大增強,同時也使敵人的實力受到重創。
利用士兵心理特點作戰
原文
故殺敵者,怒也(1);取敵之利者,貨也(2)。故車戰,得車十乘已上(3),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4),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5)。
故兵貴勝,不貴久。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6),國家安危之主(7)也。
注釋
(1)殺敵者,怒也:要想士兵英勇殺敵,就要挑起他們的士氣。怒,激勵士氣。
(2)取敵之利者,貨也:要使士兵奮戰奪取敵人的物資,就要以實物獎勵他們。利,物品。貨,用貨物獎賞。
(3)已上:以上。已同以。
(4)車雜而乘之:將俘獲的敵軍戰車混編入我軍陣營中,為我所用。
(5)敵勝而益強:戰勝敵人而使自己更加強大。
(6)生民之司命:司命,古代的星名,此處指掌握百姓命運的人。聯合前句,意思是,善于用兵的將領,就是民眾命運的掌握者。
(7)主:主宰者。
譯文
要想戰士英勇殺敵,就要激勵他們的士氣。要想他們奮力奪取敵人的軍需物資,就必須先用財物獎勵他們。車戰后,如果繳獲敵軍的戰車有十輛以上,就獎賞最先奪得戰車的士兵。將戰車換上我軍的旗幟,然后混合編入我軍的車陣之中。要優待敵人的俘虜,而后使用他們。這就所說的,戰勝敵人后使得自己更加強大。
所以,用兵貴在速戰速決,不要讓軍隊持久作戰。懂得用兵之法的將領,就是民眾命運的掌握者,也是國家安危的主宰者。
案例
度尚燒自家軍營
東漢延熹[47]五年(公元163年),長沙、零陵(今湖南永州市區)兩地的七、八千盜賊發動叛亂。盜賊首領自稱“將軍”,進入桂陽(今湖南省桂陽縣)、蒼梧[48]、南海[49]、交阯[50]四地作亂。交阯和蒼梧二郡陷入賊手,東漢政府屢次派人討伐起義軍,但效果不理想。第二年,尚書[51]朱穆向漢桓帝劉志推薦左校令[52]度尚,桓帝于是提升度尚為荊州刺史,令其剿殺叛軍。
度尚領命帶兵,針對士兵們爭強好勝的特點,他在軍中之了獎賞分明的制度。作戰過程中,度尚和部下同甘共苦,士兵們十分感動。與敵人作戰時,他們都爭相往前沖,與敵人拼殺。度尚的最初幾戰,取得了很好的戰績。叛賊紛紛敗逃,投降的有幾萬人。
桂陽慣賊頭領卜陽、潘鴻兩人害怕被抓,逃到了山谷之中。度尚率軍追擊,攻破了他們的駐地,叛賊再次敗逃。度尚的部隊一臉取勝,搶奪了敵人的無數珍寶錢財。打敗敵人后,度尚按照之前制定的獎賞制度,把從敵人手中奪得的戰利品都分給了士兵。
為了徹底消滅叛賊,度尚想繼續領兵追擊。他手下的士兵卻沒有了之前的斗志,又因為繳獲了價值不菲的財物,他們就驕傲滿足了。度尚本想嚴整軍紀,殺一儆百,激勵士氣,但他又擔心士兵們在軍令的強迫下干脆攜帶珍寶逃亡。可是,如若任由士兵這樣驕縱松懈下去,那軍隊必將成為一盤散沙,毫無戰斗力。怎么辦呢?度尚想了想,心生一計。
這天,度尚召集士兵們說:“叛賊東游西串,擅長游擊戰,追擊攻打他們對我軍不利。此外,現在敵眾我寡,我們在各郡的援軍到來之前不可輕舉妄動。所以,我決定給你們放一天假。”士兵們聽說放假都十分高興,就結伙出去玩了。士兵一走,度尚就讓自己的心腹把軍營全部點火燒了。士兵們留在營帳中的珍寶財物都被付之一炬。他們回來后發現自己的財物變成了炭灰,個個痛哭流涕,后悔自己沒有留在營中防范敵人。度尚做痛心狀責備自己,又安撫士兵。然后他說:“卜陽、潘鴻作賊10年,他們的金銀財寶夠你們幾代享用。如今敵軍燒毀我們的財物,殺了他們,那他們的珍寶都是你們的了。到時你們想要多少有多少,被燒掉的這些根本不值一提。現在就看你們敢不敢拼死報仇了!”士兵們聽后大受鼓舞。
看見軍隊的士氣恢復,度尚即刻下令全軍準備好武器,把戰馬喂飽。第二天一早,他讓士兵們吃了個比以往豐盛的早餐,然后就率軍進擊叛賊。度尚的軍隊勢不可擋,卜陽、潘鴻駐守營壘后卻疏于防備。一戰下來,賊兵陣腳大亂,賊巢被攻破。
度尚領兵三年,最終平定了盜賊的叛亂。度尚的戰法沒有多玄妙,就是抓住“根本力量”。戰爭雖說是智謀的比拼,但沒有士兵就無法作戰。士兵可以說是戰爭的“根本力量”。然而,如果士兵沒有斗志,那就不能算是力量。所以,要激發他們的斗志。對敵人的怒氣是斗志,爭名奪利也是一種斗志。度尚燒軍營,使士兵們變驕傲松懈為憤怒,同時又以更大的戰后利益激發他們的斗志,最終重振士氣。可見,抓住士兵的心理特點,使他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充分發揮力量,軍隊才是一支強大的軍隊。這么說來,戰爭中,攻敵之前其實先要攻心——俘獲士兵的心理,并采取有利的激勵措施。這樣才能使自己的軍隊更強大,從而戰勝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