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導讀
《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是中國古代兵書中最杰出的兩部。
“三十六計”又稱“三十六策”,最早出現于南北朝?!赌淆R書·王敬則傳》有“三十六策,走為上計”的句子,意為敗局已定,退卻才是上策。此后,這個說法廣為流傳。到了北宋,“三十六策”固定為“三十六計”。及至明末清初,有人根據歷史上的線索,廣泛搜集相關資料,編撰成《三十六計》一書。遺憾的是,此書編撰者到底是誰,已經無法考證。
《三十六計》提出的計策,都是簡單、具體、明確的,操作性非常強。原著中對于每個計策的解說,均借鑒《易經》和古代兵書的措辭方式,文字精簡,內涵豐富,準確剖析了敵對雙方力量對比的轉化機制,含有樸素的辯證法因素。
在中國古代兵書中,內涵最豐富的,并不是《三十六計》,而是《孫子兵法》。后者更博大精深,體系性更強,思維更嚴謹,對戰爭本質的挖掘更深刻。
《孫子兵法》是公認的世界三大兵書之首(另外兩部是克勞塞維茨《戰爭論》和宮本武藏《五輪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軍事著作。其創作時間是春秋時期,作者是孫武。孫武(約公元前535-?),字長卿,本來是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境內)人,后來到吳國,經伍子胥推薦,獲吳王賞識,擔任軍事將領并屢獲奇功。
《漢書·藝文志》記載:“兵權謀家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笨磥恚畛醯摹秾O子兵法》并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只有十三篇,至少在漢朝時是八十二篇。根據史料,唐代流傳的《孫子兵法》有三卷,其中十三篇為上卷,還有中下卷。有研究者認為,將八十二篇刪節成十三篇的,是魏武帝曹操;更多研究者相信,十三篇出自孫武本人,是孫武草創,由弟子整理成書。
《孫子兵法》的誕生,有多方面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春秋時期及以前的戰爭極為頻繁、殘酷、多樣,提供了大量案例;其次,孫武之前,已經出現了大量兵學理論成果,這為更優秀的著作做好了鋪墊;第三,孫武個人的天賦與努力。
在中國歷史上,孫子被尊稱為“兵圣”,《孫子兵法》被尊稱為“兵學圣典”,兩千多年來,歷代軍事家無一例外地從中吸取營養。進入現代社會之后,《孫子兵法》仍然發揮著作用,被廣泛運用于政治斗爭、商業競爭、人際關系以及經濟管理等各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