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大禹治水
- 史記故事(悅讀經典白話版)
- (漢)司馬遷原著
- 1189字
- 2025-05-27 10:47:32
大禹就是夏禹,名叫文命。他是鯀的兒子,顓頊帝的孫子,昌意的曾孫,黃帝的玄孫。禹為人聰敏機智,又能吃苦耐勞。他的言談能使人信服,做事的處理方法以及尺度也讓人們稱道而效仿。他做官勤懇嚴肅,被百官封為典范。因此,在舜帝招攬人才時,被眾臣舉薦為最佳人選。
堯帝在位時,任用鯀治水。鯀治水失敗,洪水依舊時常如來自天山的猛獸般浩浩蕩蕩席卷高山,漫過丘陵,使得山腳下,江河邊的人們都驚恐不安。后來,虞舜代理堯帝執政,把鯀流放到了羽山,結果,鯀死在了那里。之后,堯帝去世,舜順應民意,登基即位。有一天,舜問四岳:“堯帝生前一心治水而未成,誰能完成他的心愿呢?”眾人都舉薦說:“伯爵禹當司空,可以光大堯帝的事業。”于是舜便讓禹去治水,并囑咐他要努力辦好。
接到舜帝的命令后,大禹不敢怠慢。他馬上與伯益[12]、后稷[13]一起到各地召集人事力量,命令各地諸侯和貴族百姓發動民眾特別是那些被罰服勞役的罪人,加入到治水的大隊伍中。他爬山涉水,一路觀察地形山貌,一路以木柱做標記,提醒自己某個地方需要改造。即使在陡壁的山崖途中,他也帶著用來測量的器具。他左手拿準[14]和繩,右手拿規和矩,背上還裝載著用來測定四時季候的儀器,以便根據不同的時節安排治水的事宜。無論何時,禹都不敢怠慢放松自己。父親鯀因治水無功而受罰,最后病死他鄉,這件事情時常激勵他無論如何要取得治水的成功。為此,他竭盡所能地把所有可利用的東西都投入到治水工程中。他縮減自己的生活所需用品,卻用它們祭祀天地,孝敬鬼神,以此祈求治水的成功。為了充分利用器具修筑溝渠,他甚至把自己居室的器具用品拿出來使用。
在治水的過程中,大禹還充分展現自己管治百姓的賢能。遇到沒有糧食的人,他就把稻種分給他們,讓他們在低洼潮濕的肥沃土地上耕作。發生災荒時,他又令后稷賑濟吃糧艱難的民眾,或者從糧食比較充足的地區調劑多余的糧食給缺糧的地區。他一邊治水一邊考察各地的糧食、交通等民生狀況,以此明確他們能向天子進貢的物品,及研究出各個諸侯朝貢時能走的路線。
大禹治水,經歷了十三年。在這十三年中,他三次經過家門卻不進去休息。最后,他開發了九州[15]土地,疏導了九條河道[16],修治九個大湖,測量九座大山。九條河流暢通無阻了,滋潤了四方土地,從此以后,四方邊遠地區也可以安居了。四方各個諸侯國得益于大禹對道路的疏通,開發了包括金、木、水、火、土、谷“六府”物資在內的自然物產。大禹在封賜給他們土地和姓氏的時候告誡他們說:“你們要對主恭敬,要和平相處,要時刻把德行排在首位,不要抗拒我所推行的命令。”他規定被封賜的各個諸侯要按照相應的規定上繳貢賦,于是,九州之內百姓歸一。
舜帝死后,禹順應民心登上天子之位,國號叫做夏后,姓姒。禹死時,本來傳位給伯益,但百姓歸順于禹的兒子啟,于是啟等上了天子之位,是為夏啟帝。從啟帝開始,王位都是由本家子孫繼承。因此,從禹開始直到他的后人桀[17]的統治時期,被稱為夏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