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言的魔力(平裝2022全新版)
- (美)羅伯特.迪爾茨
- 1776字
- 2025-05-15 10:24:41
經驗(體驗)
我們的世界地圖可以與我們對世界的經驗相對應。經驗,是指感知、感受和覺察我們周圍的世界,以及我們的內心對這個世界反應的過程。我們對日落、爭辯、休假的體驗,與我們對這些事件的感知和參與有關。根據NLP的觀點,我們的經驗由感官所接收的外部環境的信息和內部升起的相關記憶、幻想、感覺和情緒構成。
“經驗”這個詞也用來指生活中所累積的知識。我們感知到的信息被不斷地編碼,或者被疊加到以往的知識中。因此,我們的經驗是我們每個人用來創造世界地圖或世界觀的原材料。
感官體驗是指通過某種感官(眼睛、耳朵、皮膚、鼻子或舌頭)所接收到的信息,以及從這些信息中獲得的外部世界的知識。感官是人類和動物感知周圍世界的官能。每個感官通道都是某種只回應一定范圍的刺激(光波、聲波或生理接觸等)的過濾器,并且隨著刺激種類不同而變化。
作為我們與外界互動的主要方式,感官是我們的“世界之窗”。我們關于自身存在的所有信息都是通過這些感官的窗口獲得的。因此NLP高度看重感官體驗。NLP認為,感官體驗是我們所有外界知識的最初來源,也是我們建構世界觀的基本材料。有效的學習、溝通和模仿,都扎根于感官體驗。
感官體驗可以與其他類型的體驗(例如幻想和幻覺)做對照,后者產生于人腦內部而不是由感官所接收。除了感官接收的體驗外,人類也有內部知識網絡和由內在體驗所建構的信息,例如思維、記憶、信念、價值觀和自我感。我們內在的知識網創立了另一套內部過濾器,來集中和指導我們的感覺(也會對感官接收的信息加以刪減、扭曲和歸納總結)。
感官體驗是我們獲得新的現實信息和拓展地圖的主要方式。我們既有的內部知識常常會過濾掉新的有潛在價值的感官體驗。NLP的使命之一是幫助人們豐富所能夠接收的感官體驗的量,這是通過拓寬奧爾德斯·赫胥黎所說的放松意識的“閥門”來實現的。NLP的創始人約翰·葛瑞德和理查德·班德勒不斷催促他們的學生“運用感官體驗”,而不是運用投射或幻覺。
事實上,大部分NLP技術都基于觀察技能,試圖最大化我們對情境的直接感官體驗。根據NLP模型,有效的改變來自“復蘇感官”的能力。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學會停用內部的過濾器,直接感受我們周圍的世界。實際上,NLP最重要的基本技巧之一是實現“活在當下”狀態的能力。活在當下是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一個人的所有感官意識的狀態都集中在“此時此地”的外部環境中。活在當下,以及在活在當下的狀態下所增加的感官體驗,幫助我們充分覺察和享受生活,覺察和享受周圍眾多學習的可能性。
因此,我們對某物的體驗,可以和關于體驗的地圖“理論”“描述”相對應。在NLP中,原生體驗和次生體驗有區別。原生體驗跟我們實際從感官接收和覺察到的信息有關;次生體驗則跟我們用來描述和組織原生體驗的語言和象征性地圖有關。原生體驗是我們直接覺察周圍實景的功能。次生體驗則來自心靈地圖,它用來描述和解釋這些感知,并且對其進行明顯的刪減、曲解和概括。當我們直接體驗某件事時,我們對我們的感覺或感受沒有自我意識或游離的想法。
正是我們的原生體驗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活力、創造力以及獨特的感覺。我們的原生體驗要遠比我們所能創造的任何地圖或描述更豐富和完整。那些成功并享受生活的人,擁有更直接地體驗世界的能力,而不是通過過濾“應該”體驗或“期待”體驗的東西來淡化生活本身。

圖1-1 我們的體驗是創立世界觀的原材料
從NLP的觀點來看,我們的主觀體驗就是我們的“現實”,并優先于與體驗相關的任何理論或解釋。如果某人有“非同尋常”的體驗,比如“精神”或“前世”的體驗,NLP并不質疑其正確性。與體驗的原因或社會意義有關的理論或解釋,可能會被質疑或爭論,但體驗本身是我們生活的精華的一部分。
NLP的過程和練習極其強調體驗。NLP建立在“由體驗引領”的活動(尤其著眼于發現的活動)的基礎上。一旦我們能夠直接體驗而不被判斷或評估污染,我們對體驗的反應會豐富和有意義得多。
回應術像其他NLP的特點和模型一樣,幫我們增強對過濾器和地圖的認識,后者會阻礙和扭曲我們對真實世界和潛在真相的體驗。認識得更清楚,我們便獲得了自由。回應術模式的目標是幫助人們豐富其視角,拓展其世界地圖,與體驗重新聯結。
總之,回應術可以被刻畫為“語言換框法”,它影響著信念及形成信念的心靈地圖。它起作用的方式是讓人們感知或體驗某些情境設立框架或換框。回應術模式引領人們用新的方式標記其體驗,并獲得不同的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