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言的魔力(平裝2022全新版)
- (美)羅伯特.迪爾茨
- 1678字
- 2025-05-15 10:24:41
地圖和實景
回應術和NLP語言方法的基石是“地圖不是實景”這一原理。這一原理最早由普通語義學奠基人阿爾弗雷德·科日布斯基(Alfred Korzybski,1879—1950年)提出,從而確立了內心地圖與世界本身之間的本質區別。科日布斯基的語言哲學對NLP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科日布斯基在語義學領域的工作和諾姆·喬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1928年—)關于轉換型語法的符號關系學理論,構成了身心語言程序學在“語言”方面的核心。
科日布斯基的主要著作《科學與理智》(1933年)宣稱,人類的進步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們神經系統靈活的結果,神經系統能夠形成和使用符號表征或地圖。例如,語言是一種地圖或世界觀,使我們可以概括和總結我們的經驗,并將其傳遞給他人,讓他們不必再犯同樣的錯誤或者重新發明已經存在的東西。科日布斯基認為,人類的語言歸納能力,使我們與動物相比具有更強大的進步;但對語言這一象征機制的誤解、誤用,也造成了我們的許多問題。他建議人們在使用語言方面接受適當的訓練,以避免由于混淆了地圖和實景,而帶來不必要的沖突和混淆。
例如,科日布斯基在他的“個性法則”中指出:“沒有兩個人、兩種情境或過程中的兩個階段會在所有細節上完全一樣。”他強調的是,比起我們獨特的經驗來,我們的語言和概念少得可憐;這容易導致將兩種或更多的情境當成同一個,或者“混淆在一起”(如NLP中所說的“一般化”和“模糊性”)。例如,“貓”這個詞,可以用來代表成千上萬不同的動物,代表同一只貓生命中的不同時期,代表我們內心的想象,代表插圖或照片,比喻性地代表某個人(像貓一樣靈巧的人),或者僅僅表示c-a-t這三個字母的組合。這樣,當有人用到“貓”這個詞時,我們并不清楚他/她是在說四條腿的動物、三個字母的單詞,還是兩條腿的原始人類。
科日布斯基相信,若要改善溝通效果,讓人們學會欣賞日常經驗的獨特性,重要的是教人們識別和超越他們自己的語言習慣。他探索和發展了一些工具,促使人們在評估體驗時能夠較少根據平日的語言的含義,而是更多地依據每種情境的獨特事實。科日布斯基的目標是鼓勵人們延遲即刻反應,去發現情境的獨特性,尋找替代解釋。
科日布斯基的理念和方法是NLP的基礎之一。事實上,科日布斯基在1941年就提到,“身心語言程序學”是普通語義學的重要研究領域。
NLP提出,我們都有自己的世界觀,世界觀建立在內在地圖的基礎上,地圖通過我們的語言和感官表象系統而形成,是個體生命經驗的結果。是這些“身心語言”地圖,而非現實本身,決定我們如何解釋周圍的世界和對世界做出反應,如何賦予我們的行為和經歷意義。就像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說的:“事物無所謂好壞,是思考賦予它好或壞的含義。”
NLP創始人理查德·班德勒和約翰·葛瑞德在他們的第一本書《神奇的結構》第一卷中指出,對世界做出有效反應和較無效反應的人,他們的差別主要在于其內心世界觀的功能:
能夠創造性地反應和有效應對的人,是那些對其情境建立豐富的表象或模型的人,他們行動時能感知到廣泛的選擇。另一些人則覺得只有很少的選擇,而且哪一個都沒有吸引力。我們發現的并非是世界過于局限或別無選擇,但是這些人阻止自己看到那些對他們開放的選擇和可能性,因為在他們的世界觀中其不可用,于是他們無法獲得這些選擇和可能性。
科日布斯基對地圖與實景的區分意味著,決定我們如何行動的,是我們關于現實的心理模型,而非現實本身。因此,持續拓展我們的地圖非常重要。正如偉大的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所說:“我們的思維創造了同類思維無法解決的問題。”
NLP的核心信念是,如果你能豐富或拓寬自己的地圖,會感覺到同樣的現實為你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結果,無論你做什么,你都可以表現得更有效、更聰明。NLP的根本使命是創造工具(例如回應術模式),幫助人們拓寬、豐富和增加他們關于現實的內在地圖。根據NLP的理念,你關于世界的地圖越豐富,你處理現實挑戰時擁有的可能性就越多。
從NLP的觀點來看,沒有簡單的正確或錯誤的世界地圖。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地圖或世界觀,沒有誰的地圖比別人的更真實或現實。事實上,最有效能的人,是那些其世界地圖能幫自己覺察到最多的可能選擇和觀點的人。他們覺察、組織和回應世界的方式更寬廣和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