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有仁德之風(fēng)鄰里最美,選擇的住處,鄰里沒有仁德,怎么能算是明智?
啟迪:我們一定多與仁德的人做朋友,而且自己要做有仁德的人,這樣才會(huì)有朋友。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修養(yǎng)不夠的人,久困則為非作歹,長貴則驕奢淫逸,修養(yǎng)達(dá)到仁的境界的人樂天知命,安之若素,智慧的人在為仁的過程不斷提高是自己達(dá)到仁的境界。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仁者愛憎分明。
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
立志于仁,就不至于有太大的惡行。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富貴,人人都想,但不是正道得到的,不要;貧窮,人人都不喜歡,但用非正道除去,不去。人要是沒有仁德的心,那就會(huì)惡名昭彰。有仁德的人,無論是在吃飯,還是匆忙之余,顛沛流離的時(shí)候都不會(huì)忘記仁德。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喜歡仁德的人,厭惡仁德的人。喜歡仁德的人,再好不過了,厭惡仁德的人,其實(shí)也是在施展仁德,不讓不仁德的事發(fā)生在自己身上。有誰能整日盡力施展仁德?我沒有見過力不足的人。可能有,我未見過。
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孔子說:人所以犯錯(cuò),根源是各自不同的利益。看一個(gè)人犯的錯(cuò),就知道這個(gè)人是仁還不是仁。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孔子說:早上悟出道的真理,晚上死了,這也沒有什么遺憾。
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孔子說:有志之士追求道的真理,而又以衣食的好壞來取人,我們不值得與他談?wù)摰赖恼胬怼?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孔子說:做人做事,沒有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的,只要符合道就可以。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孔子說:君子自律道德準(zhǔn)則,小人溺于安逸享樂;君子遵紀(jì)守法,小人貪圖利益。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說:依據(jù)自己有利的方式來行事,那就會(huì)招致很多怨恨。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孔子說:用禮讓來治理國家,這有什么難度?不用禮讓來治理國家,那要禮有什么用。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孔子說:不怕無職位,怕自己沒有立足的能力;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要有本事別人知道。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說:曾參,我的思想就是融會(huì)貫通,貫徹到底,一貫堅(jiān)持。曾參說:是。旁邊的人就問:這是什么意思啊?曾參說:夫子的思想,就是忠誠,寬恕。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孔子說:君子知曉仁義,小人知曉利益。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孔子說:看見賢德的人向他看齊,見到品行不正的人要反省自己,是不是在自己身上發(fā)生。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孔子說:侍奉父母,發(fā)現(xiàn)父母有不對的地方及時(shí)勸阻,父母不改正,我們要繼續(xù)恭敬不能違背父母,雖然憂愁但不能怨恨。
子曰:“父母在,不遠(yuǎn)游,游必有方。”
孔子說:父母在,不能遠(yuǎn)游,沒有辦法必須遠(yuǎn)游一定要告訴具體位置。
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孔子說:繼續(xù)保持父輩們優(yōu)良傳統(tǒng),這也是一種孝的表現(xiàn)。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一定要知道。一是為父母的長壽感到高興,二是為父母的衰老感到擔(dān)憂。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孔子說:古人說話很謹(jǐn)慎的,怕自己的說出的話自己又做不到而感到很恥辱。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孔子說:小心謹(jǐn)慎而犯錯(cuò)這樣的人很少。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說:賢德的人言語上謹(jǐn)慎,行動(dòng)敏捷。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有德行的人不會(huì)孤單,必然有人親近。
子游曰:“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
子游說:與人談事,不要過于煩瑣,不然得到結(jié)果就是受到恥辱;與朋友關(guān)系,不要過于煩瑣,不然得到結(jié)果就是疏遠(yu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