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談到季氏,說用八佾在自家宗祠里奏樂起舞。他卻做的出來,還有什么是他做不出來?
三家者,以《雍》徹。
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孟、叔、季三家祭祀,唱《雍》。相維辟公,天子穆穆,是天子的禮儀,三家怎么能用?
人而無仁,如禮何?人而無仁,好樂何?
人沒有仁德,禮有什么意義,樂有什么靈魂。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林放問禮的本質。
孔子曰:大學問。禮儀,與其奢侈繁瑣,不如節儉樸素,喪禮,與其程序熟練,不如發自內心悲哀。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沒有文化的地方雖有統治者,也不如有文化的地方沒有統治者好。
常時間文化教養,會讓人家養成一種習慣,跟有沒有統治者都一樣
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季氏祭拜泰山(只有天子才能祭拜),孔子就問冉有:你不能勸阻?回答:勸阻不了。孔子感嘆,若泰山之神保佑季氏,那他還不如林放懂禮節。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為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君子沒有什么爭的,若說有應該是射箭!上臺相互作揖謙讓再開始比賽,下臺相互對飲,這樣的爭也是君子之范。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徇兮,何謂也?
子曰:繪事后素。
曰:禮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言《詩》已矣。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徇,是什么意思?
子曰:先有本質,后加文飾(天生麗質,后加以修飾更美)。
子夏曰:內心敬畏,才有禮節。
子曰:開起我的思想是子夏,現在可以與你談《詩經》。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文獻不足徵也,足,則吾能徵之也矣。
子曰:夏的禮儀,我能說明白,但他的后代杞國不能證實。
殷的禮儀,我能說明白,但他的后代宋國不能證實。
主要原因是文獻不足。如果足,則能證實我所說的。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或問禘之說。
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子曰:在進行禘禮的大典,看到倒第一杯酒時,我就不想看了(禘是天子祭祀的禮節,當時魯國沒有資格,在行禘禮又沒有誠心)。
有人問禘禮具體是怎么回事。
子曰:我不知道,知道的人能治理天下,而且治理起來非常容易,就想看自己的手掌一樣。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祭祀時,要心誠,就當自己的祖先或神真的在那里。
自己不能參加祭祀,讓人代替,不如不祭。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何謂也?
子曰:不然。獲罪于天,無所禱也。
王孫賈問俗語常說與其討好房屋西南角的神,不如討好自家灶神。這是什么意思?
子說:不是這樣的,違逆天理,祈禱誰都沒有用。
子曰: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孔子說:周朝的禮儀制度是借鑒夏、商二代好的禮儀制度并加以整合,整體提升,非常完備,文采盛貌,我在禮儀方面是遵從于周朝。
啟迪我們:多學習別人的優點并加以整合成為自己的東西。
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射箭只在干射中,不在于射穿,因為每個人的力氣不一樣,古人就知道這個個道理。
啟迪:每個人能力有大小,所以根據能力大小來安排工作。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子貢想把每月初一舉行祭祀那只羊不用了。孔子說:你愛惜那只羊,我愛惜是周朝的禮制。
啟迪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孔子說:事奉君王,盡到人臣禮儀本分,別人卻說這是在諂媚。
定公問:君用臣,臣事奉君,該怎么做?
孔子說:君用臣禮數到位,臣事奉君要做到忠誠。
啟迪我們:對待別人要有禮數及忠誠。
子曰: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孔子說詩經里《關睢》描繪愛情,真情流露的快樂,沒有淫穢的內容,喜怒哀樂表達恰當。
哀公問社于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
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哀公問宰我社廟種什么樹有講究?
宰我就說,夏朝種松樹,商朝和柏樹,我們周朝種栗樹,主要是讓老百姓害怕。
孔子聽說后(每個朝代社廟不在同一個地方,種樹根據土質來的,沒有什么別的意思),本來準備說說宰我,后來想想就自我說:陳舊的事就不要再提了,已發生的事就不要建議了,已經過去的事就不要追究了。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孔子說:管仲格局小!就人有問:管仲節儉?孔子說:管仲有三棟大別墅,他手下管事的人,從來不兼職,這樣能說節儉?又問管仲懂禮?孔子說:國君做門樓子,管仲在家也樹一個門樓子,國與國之間友好,設宴時在酒杯下設有墊子,管仲家宴也設,這都是越規的行為,他要知道禮節,那誰都知道禮節。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孔子跟樂官講:“音樂都差不多這個套路,剛開始興奮和熱烈,把氣勢拉起來,然后大合奏協作,和諧純凈,又很清晰,這樣前后相繼,連綿流走,最后完成!”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之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儀地的封疆大吏來拜見孔子,說:賢德的人來到我的地盤,我都接見過。隨從來他見孔子。出來時說你們不是總擔心道德文化衰落?天下無道很久了,現上天排夫子來醒世世人。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孔子說“韶”盡善盡美,說“武”盡美未盡善。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在上位的人,必有寬仁之心,禮節必有恭敬之心,臨喪之際,必有哀痛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