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零售理論與實務
- 陸淳鴻 沈鵬熠主編
- 1866字
- 2025-04-25 17:56:43
1.5 新零售與傳統電商的區別
如上所述,傳統零售時期以“貨”為核心,而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人們開始通過互聯網進行購物。互聯網打破了地域和時間的限制,商品的稀缺性消失,同質商品開始涌現。只要銷售商能夠構建一個良好的購物場景并抓住機會,就可以快速銷售商品。所以,傳統電商時代以“場”為核心。
從電商到新零售,經歷了一個從“場—貨—人”到“人—貨—場”的轉變過程。這意味著商家的運營方式從研發產品去尋找用戶,轉變成根據用戶需求對應生產符合其喜好的產品,并為用戶提供體驗場所。新零售與傳統電商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驅動力
傳統電商的主要驅動力來自互聯網,它通過將商品的供需雙方集中在同一平臺上,通過去中間化的處理方式,使傳統行業當中需要經過諸多流程和環節才能對接到的關系在同一平臺上輕松實現。然而,這種以互聯網為主要驅動力的發展模式僅改變了商品供需兩端渠道對接的問題,并未能解決商品生產前后存在的痛點和難題。正是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當供需雙方的溝通不再是障礙時,人們開始面臨非溝通和對接方面的問題。
新零售時代的驅動力主要來自大數據、云計算、智能科技等新技術。這些新技術與互聯網的最大不同在于:它們的作用并不是通過優化已形成的供需兩端的對接渠道來實現的,而是通過深度介入到商品生產的具體流程中,從而實現行業效率的再度提升。這種方式不僅能夠解決行業固有的痛點和難題,而且能夠真正從根本上提升行業的發展效率,將行業的發展帶入一個全新的階段。
2.消費場景
傳統電商時代的消費場景主要集中在線上,電商巨頭們的主要任務是將海量線下的用戶盡可能多地吸引到線上,通過互聯網技術的去中間化來解決傳統零售效率不高的問題。新零售時代的場景則不再僅僅只是單純地集中在線上,而是更加注重線上和線下的統一,通過線上和線下的統一來實現行業效率的再度提升以及用戶痛點的根本消除。
在新零售模式下,線上與線下實現了深度融合,消費場景多樣化,包括線下門店購物場景、App購物場景、店中店觸屏購物場景、VR購物場景、智能貨架購物場景、網絡直播購物場景等。消費者可以在線上瀏覽商品后到線下實體門店購買,也可以在線下實體門店體驗商品后通過App購買,還可以在網絡直播中直接點擊鏈接來購買商品。
3.商業模式
電商時代的商業模式是B2B模式,而新零售時代的商業模式是S2b模式。B2B模式的思維是流量思維,考慮的是如何將電商時代的元素加入到平臺上,從而讓供需兩方在平臺上實現更加高效地對接;S2b模式的思維是賦能,考慮的是如何通過對b端用戶的深度賦能來實現行業的深度變革,從而帶來行業內在效率的提升,并且從根本上滿足用戶消費升級的基本需要。
正是由于商業模式的不同,我們不能從電商思維的角度看待新零售,這也說明新零售與電商有著本質的區別。在電商時代,電商平臺主要是通過給B端用戶輸送流量的方式來達成盈利的目的。然而,當單純的流量供應難以起到真正有效的作用之后,新零售需要通過更多的賦能方式來供應給B端用戶,從而實現B端用戶的升級改造,激發其活躍度,讓消費升級下的用戶更加容易買單,這才是新零售需要破解的發展難題。
4.消費體驗
為了滿足互聯網用戶消費升級的需求,新零售必須要利用自己的優勢來完成傳統電商模式下無法完成的任務。以商品展示為例,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商品展示可能是圖片、文字甚至視頻的形式。然而,在這種商品展示形式中,用戶對于商品的了解依然不夠清晰、全面,很多用戶依然會遇到買到的商品無法與真實需求對應的情況。之所以會出現這個問題,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商品展示與用戶體驗之間依然存在很大落差,單單依靠傳統的商品展示形式,顯然已經無法滿足用戶購買商品的需要。
隨著新零售時代的到來,傳統的以商家為主的內容展示形式將會逐漸被以用戶為主的內容展示形式所取代。每一條商品展示都是不同用戶對商品體驗之后的真實反映,這種體驗式的內容展示形式無疑比傳統的展示形式更加生動、直觀。在用戶進行體驗的過程當中,新零售又會在借助傳統技術的基礎上加入新技術手段,讓用戶的體驗更加真實。
小鏈接
新零售時代新商業模式——S2b
所謂S2b,“S”(Supply)代表一個大型的供應鏈平臺,該平臺能大幅度提升供應端效率。“b”指的是這個大平臺能夠連接并服務于萬級、十萬級甚至更高數量級的小商家。簡而言之,即商家小b做分銷,負責銷售,實現與客戶的低成本實時互動,理解客戶需求,尋找用戶痛點,進而利用S供應端平臺在設計、生產和運輸等方面的協同能力,為客戶提供定制化服務。這一過程如圖1-7所示。

圖1-7 新零售時代S2b模式
資料來源:陳歡,陳澄波.新零售進化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本書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