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心理洞察術(7)

一般而言,投射效應的表現形式主要分為感情投射和缺乏認知客觀性兩種。前者認為別人的喜好與自己相同,將自己的思維方式強加給對方。如:以米飯為主食的南方人到了北方,強詞奪理地斥責北方人道,饅頭怎么能當主食呢?喜歡高雅音樂的人對聽流行音樂的年輕人嗤之以鼻,認為他們俗不可耐,根本不懂音樂。他們主觀地將自己的認知當做客觀的評判標準,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他人或事物之上,認為自己喜歡的人或物都是美好的,自己厭惡的都是丑惡的,最終陷入了主觀臆斷的泥潭中不能自拔。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便是一種典型的投射效應。當別人的行為與我們不同的時候,我們習慣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的行為:心胸狹隘的人認為別人大多也都是小肚雞腸之輩,喜歡嫉妒的人常常將別人行為的動機歸納為嫉妒,脾氣暴躁的人通常認為別人也缺乏耐心,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錯誤地將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投射到別人身上: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朋友一定也喜歡;父母喜歡的院校和專業,孩子一定有興趣;女人喜歡逛街,男人一定也樂意奉陪;兄長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做弟弟的怎么能遜色呢?

一家圖書公司正在熱烈地討論選題,編輯們爭先恐后地報出自己的選題。編輯A的女兒正在上幼兒園,她的選題是“學齡前兒童教育叢書”;編輯B是圍棋迷,他的選題是《聶衛平棋路分析》;編輯C正在參加成人教育以攻讀第二學位,他的選題是《怎樣寫畢業論文》。將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投射”給別人,是很多人都容易犯下的錯誤。

另有一則小故事也說明了同樣的道理。

一位年輕的母親帶著兩歲的兒子逛商場。琳瑯滿目的商品讓她目不暇接,幾個小時過去了,母親還沒有要離開的意思。兒子似乎有些不耐煩了,吵鬧著要離開這里。母親呵斥孩子不懂事,面前有這么多漂亮的東西還不安靜地待著。過了一會兒,母親俯身為兒子系鞋帶,驚奇地發現,從兒子的視角看出去,根本看不見任何商品,只能看到一條條不斷晃動著的腿。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因為性別、年齡、性格、經歷等因素的差異,人們觀看的視角往往不盡相同,各自產生的認知也各有千秋。世界上從來找不到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更何況是復雜多變的人心呢?每個人都生活在各自孤立的小世界中,我們很難開啟他人的心扉,了解到他們的真實想法和需求。如果拿自己的主觀感受去猜度別人的心思,我們將無法真正了解別人,也無法真正了解自己。

有一句“爾之砒霜,吾之熊掌”的俗語,便是告誡人們不要輕易地以己度人。自己珍視的東西,別人未必喜歡;即使是世人大多認可的東西,別人也未必喜歡。我們在認知他人的時候,既不能依據自身的偏好,也不能墨守成規地將世人公認的常理“投射”給他人。

《莊子》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堯到華山視察,華封人祝他“長壽、富貴、多子”,堯都辭謝了。華封人不解地問道:“這些都是世人所追求的,為什么唯獨你不需要呢?”堯帝回答道:“多子則多顧慮,富貴則多事,長壽則多辱,這三種東西并非人間的美德,故而推辭。”

一位心理學家曾經說過,我們往往認為自己生活的四周是晶瑩剔透的玻璃,我們能夠透過這層玻璃看到外面真實的世界。事實上,每個人的周圍都是一面巨大的鏡子,我們所看到的不是外面的世界,僅僅是自己投射的一個影子而已。因此,為了克服投射效應所帶來的認知心理偏差,我們需要辯證地、全面地去看待別人和對待自己。

從眾效應:人人都有“隨大流”的傾向

生活中你總會發現這樣的現象:在人流縱橫的街面上,無論哪家店面,只要有成群結隊的顧客光顧,那么這家店面的人就會越來越多;在繁華的商場里,只要人們爭先恐后地搶購一種商品,那么便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搶購者的行列;在瀕臨街面的草坪拐角處,如果有幾個人踏出了幾個印痕,那么便會有更多的人從這里穿行,進而走成了一條小路;在同一個班級中,如果有幾個孩子學英語,那么其他孩子的父母也會讓自家的孩子開始學英語;在書店中,如果連著有一群人買同類的高考復習資料,那么該項復習資料會賣得越來越火……現代人們將這種行為或者與之相似的行為稱為“趨勢”、“大眾化”或“流行”,心理學上將其解釋為“從眾效應”。

從眾心理,是指人們在生活中,會自覺不自覺地以多數人的意見為準則,進而做出判斷、形成印象化的心理。對于從眾心理,最經典的就是“阿希實驗”。

1952年,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為了了解人們是否會受到他人的影響,曾進行了一個實驗。實驗的具體內容如下:

他告訴前來參加實驗的大學生們此次實驗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視覺。

在大學生們走進實驗室前,他們事前安排好5個裝作等候做實驗的人,這時來參加實驗的一名大學生走進了實驗室,當他發現已經有5個人先坐在那里時,他便坐在第6個位置上。

于是,實驗正式開始,阿希拿出兩張畫有豎線的圖片,一張圖片上面有三條線段,另外一張圖片中有一條線段。他要求參與實驗的大學生比較線段的長度,并指出等長的線段。事實上這些線條的長短差異很明顯,正常人是很容易做出正確判斷的。

此次實驗一共進行了18次,然而,在兩次正常判斷之后,當前5個參與實驗的人,一致認為其中有兩條線段是等長的時候,于是那些參與實驗的大學生開始迷惑了,最終的結果是有33%的人受到了從眾影響,有76%的人至少受了一次性的從眾影響,只有24%的人沒有受到從眾影響。而按照正常思維,人們判斷錯的可能性還不到1%。

“阿希實驗”讓人們都感到吃驚,誰誤導了那些參與實驗的大學生?阿希,還是參與實驗的人?圖片還是線段?心理學上認為都不是,而是人們習慣性的從眾心理。實驗中前5位實驗參與者用錯誤的答案影響了第6個人最終做出的判斷,進而引發出這種錯誤的認知。從影響力角度而言,這便能夠讓試圖影響他人的人,利用這種心理來有效地影響他人。

對此,心理學家指出,當一個人在一種真實的或臆想的群體壓力環境下,認知通常會以多數人的行為準則為標準,進而在行為上表現出努力與之趨向一致的現象,這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從眾本身沒有好壞之分,但卻可以很好地被人們利用為為自己服務的工具,也就是說它能夠更好地用在影響人的環節中。

一個出生在英國的中國女孩,長在英國,她所受到的教育以及生活方式也都是英式的。女孩12歲的時候和母親回到中國生活。下了飛機后,女孩和母親欲穿過馬路。可在十字路口時,紅燈亮了,路面上沒有車輛行駛,她習慣性地站在原地等候,這時她看到周圍的人全部沒有注意紅燈是否亮著便橫穿馬路。她張望了一下,沒等媽媽攔住她,便也跟著大家橫穿了馬路。當媽媽詢問她為什么的時候,她低下頭說:“我以為這么多人都這么做,他們的做法是對的。”

后來她一直在中國長大,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又去了英國,也是在一個十字路口,紅燈亮了起來,路面上沒有車輛行駛,她按照中國人的習慣,要穿越馬路。走到路中間的時候,她突然發現前后沒有人,回頭望去,發現別人全部秩序井然地站在原地等候,他們都詫異地看著她,她的臉刷地紅了,趕緊退回到人群中。

在此,不去評論女孩前后的舉動是否正確,也不去評論哪個國家的秩序好壞,僅從女孩的心理活動以及做出不同舉動的行為來看,女孩受到了從眾心理的影響。因為人們意識中會習慣性地認為,大家都堅持的想法以及都做的舉動是正確的,否則這么多人中一定會有人發現這是錯誤的,進而拒絕做此事。既然沒有人提出這樣的質疑,那么大家便可以繼續著同樣的行為。

歌德說:“不管努力的目標是什么,不管他干什么,他單槍匹馬總是沒有力量的。合群永遠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正是這種心理,使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同行為或者同一件事情中,即使這件事情是錯誤的,他們依然會毫不猶豫地繼續。

心理學家認為:“湊熱鬧和隨波逐流是人性的弱點。”而該觀點主要是從影響力的角度而言,因為這會被主動施加影響的一方利用為為自己服務的工具。例如,推銷員在向顧客推銷產品的時候,會習慣性地說:“你的鄰居們都買了該產品,你也買吧,沒錯的。”或者說:“其他人都買了該產品,反響不錯,你可以試一試。”于是,人們紛紛購買該產品。但事實上,他們的鄰居是否真的買了該產品或者是否反響不錯,只有等到他們購買了該產品之后才能得到最好的驗證。

既然人人都有從眾心理,所以當你試圖影響對方接受你的觀點、意見以及為你做事情時,便可以利用他人這樣的心理,通過制造“隨大流”的聲勢,創造權威性的從眾效應,以及借助他人的力量,有效地影響對方為自己服務。

暈輪效應:人們常會以偏概全地看待他人

俄國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暈輪效應”吃了大苦頭,他狂熱地愛上了被稱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麗,并且和她結了婚。

娜坦麗容貌驚人,但與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當普希金每次把寫好的詩讀給她聽時,她總是捂著耳朵說:“不要聽!不要聽!”相反,她總是要普希金陪她游樂,出席一些豪華的晚會、舞會。普希金為此丟下創作,弄得債臺高筑,最后還為她決斗而死,一顆文學巨星就這樣過早地隕落了。

在普希金看來,一個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貴的品格,然而事實并非如此,這種現象被稱為“暈輪效應”。

主站蜘蛛池模板: 葫芦岛市| 米易县| 虎林市| 伊宁市| 阿合奇县| 美姑县| 桑植县| 安宁市| 建昌县| 海原县| 酉阳| 醴陵市| 城固县| 绍兴市| 东平县| 衢州市| 石棉县| 永平县| 宽甸| 宁晋县| 泾阳县| 平罗县| 清徐县| 荃湾区| 安西县| 黄平县| 岳阳县| 鹿泉市| 怀化市| 湖北省| 民乐县| 蒲城县| 乌兰察布市| 布尔津县| 沛县| 金平| 广宗县| 滦平县| 金沙县| 平凉市| 武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