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奴隸船:海上奴隸貿易400年
- (日)布留川正博
- 12字
- 2025-04-24 19:38:24
第一章
近代世界與奴隸貿易
一、奴隸制度的世界史意義——艾里克·威廉斯之問
《資本主義與奴隸制》
在《魯濱孫漂流記》中,魯濱孫生活的時代便是所謂的重商主義時代。魯濱孫不滿足于自己中產階級的地位,希望躋身更高的階層而出海闖蕩。可以說,他的行為體現出了該時代的精神。魯濱孫雖說在深海孤島生活了20余年,但后來又返回了英國,并且賺取了5000英鎊以上的現金以及獲得超過1000英鎊的年收入,還結了婚,達成了最初的目標。他不斷積累航海及經商經驗,雖然一路歷經了各種苦難,但在巴西擴大了自己的農場,成功種植煙草并收獲了財富。
魯濱孫的故事告訴我們,在那個時代,出海乃至到海外獲取財富的例子比比皆是。其中,大西洋奴隸貿易是創造財富極為重要的貿易方式之一。18世紀的英國商人馬拉奇·波斯特斯華特(Malachy Postlethwayt)曾表示:如啟動所有裝置的核心發條一般。基于這一點,我們可以說:魯濱孫自身雖然失敗了,但他認識到了奴隸貿易的可能性。
奴隸貿易通常具有“三角貿易”的結構。奴隸船先在歐洲各港口裝上用以交易的各種商品,再開往非洲(第一條邊)。船主們在非洲的貿易據點出售商品用以購買奴隸,并將其關押到船艙內,然后沿著所謂的“中央航路”橫渡大西洋,登上包括加勒比群島在內的南北美洲各地(第二條邊)。在這里,他們用奴隸交換砂糖、咖啡、棉花等殖民地的物產,最后返回歐洲的母國販賣(第三條邊)。
注意到三角貿易的重要性,一語道破那會帶來巨額利潤的正是艾里克·威廉斯。他在專著《資本主義與奴隸制》(1944年)中寫道:三角貿易對英國的產業發展有一石三鳥之效,不僅可以為英國商品提供銷售市場,還可以生產英國人所需要的物品,以及為工業革命所需資本積累提供主要資金來源。他強調,奴隸貿易和奴隸制度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核心。
在此簡單介紹一下威廉斯的經歷。他1911年出生在加勒比群島的特立尼達島,父親是一名郵局工作人員。威廉斯從小就展現出驚人的才華,從特立尼達島的女王皇家學院畢業后,獲得獎學金赴英國牛津大學留學,1938年獲得牛津大學博士學位。從1939年開始,威廉斯十多年間一直在位于美國華盛頓的霍華德大學執教。他不僅是一位學者、教育者,同時也是一名政治家。為了使祖國特立尼達獨立,擺脫英國殖民者,他創立了“人民民族運動黨”(PNM)并出任首任領袖。1962年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獨立時,他成為首任總理。
威廉斯理論
《資本主義與奴隸制》中有威廉斯著名的歷史洞見,他一針見血地指出:“18世紀的商業資本主義是以奴隸制度和壟斷為主要手段積累起歐洲財富的。這雖然促進了19世紀工業資本主義的形成,但破壞商業資本主義、奴隸貿易及其商業模式的敵對力量也正是19世紀的工業資本主義。”從商業資本主義向工業資本主義的轉變符合馬克思主義發展階段理論,而更重要的是,它明確體現出壟斷和奴隸制度在資本積累過程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所謂壟斷,一言以蔽之,即母國獨占其殖民地,并憑借奴隸制度從社會最底層支配該殖民地的經濟。
從馬克思主義的正統理解來看,一直以來,奴隸制度在古希臘羅馬時代是一種支配式勞動形態,近代奴隸制度不過是其殘留,資本主義與奴隸制度從根本上是水火不容的。然而,威廉斯卻認為奴隸制度是近代資本主義發展的基石。
順帶一提,繼威廉斯之后20余年,伊曼紐爾·沃勒斯坦(ImmanuelWallerstein)提出了“現代世界體系理論”。他認為,資本主義是以獲取利潤為動機而組織的生產、交換、消費體系,是最原始的“世界經濟”。
該世界經濟由中心、半邊緣、邊緣三級構造組成,位于中心、占支配地位的勞動管理模式為雇傭勞動(自由勞動),半邊緣地區的管理模式為半強制勞動(以佃農勞動為代表),邊緣地區管理模式為強制勞動(以奴隸勞動為代表)。三級組成一個整體,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運作機制。財富或經濟剩余是從邊緣向半邊緣、進而向中心移動,因此該構造的中心是富裕的,越往邊緣越貧窮。
綜上所述,“現代世界體系理論”也賦予了奴隸制度極其重要的地位。在這一點上,威廉斯可謂“現代世界體系理論”的先驅。
威廉斯的《資本主義與奴隸制》初版發行時,雖說有兩三篇書評介紹,但幾乎沒有引起公眾的注意。不過,以美國的民權運動以及由1960年左右“黑人權力運動”爆發引起的非洲各國獨立運動為契機,威廉斯提出的奴隸制度與奴隸貿易的重要性在歷史研究者中開始受到關注,雖然并非完全被認可,但成為奴隸制度與奴隸貿易研究者入門必讀的重要參考文獻。
威廉斯的觀點以“威廉斯理論”的形式固定下來。其主要內容可歸納為以下兩點:
第一,以奴隸制度(以及奴隸貿易)為基礎的資本積累,是工業資本主義(工業革命)得以產生的源泉。
第二,在工業資本主義發展的過程中,奴隸制度被廢除。
首先,關于第一部分我們再詳細探討一下。威廉斯認為,18世紀后半期,英國最大的奴隸貿易港——利物浦港所積累的資本都投向了位于海港東邊曼徹斯特的棉紡織工業。通過奴隸貿易或三角貿易獲取的巨額利潤又投資在周邊腹地的棉紡織工業,成為引發工業革命的導火索。
然而,此處產生了兩點爭論,一是奴隸貿易或三角貿易真的能夠獲取如此巨額的利潤嗎?二是獲得的利潤實際上全部投資在棉紡織工業了嗎?
威廉斯認為,利物浦港三角貿易的利潤率達到100%的情況并不稀奇。但英國的歷史學家安斯蒂(R.Anstey)等人卻持不同觀點。他們認為三角貿易的利潤最多不到10%,利潤率100%只有在非常順利的情況下才可能出現,而奴隸貿易原本就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風險,根本無法達到威廉斯所認為的那種利潤水平。這便是所謂的“奴隸貿易利潤之爭”。后來,伊尼科利(J. E. Inikori)等人又對低利潤的觀點提出疑問,至今仍無定論。
另一點,關于奴隸貿易所獲取的利潤是否全部投資在棉紡織工業領域的爭論,無論是在《資本主義與奴隸制》中,還是在后來的相關研究中都沒有實質性的證明。期待日后的研究可以有所突破。
其次,關于第二部分,是針對美國獨立戰爭以后,奴隸制經濟制度開始衰退產生的爭論。也就是說,在18世紀后半期開始的工業革命過程中,以奴隸制度為基礎的英屬西印度群島(牙買加及巴巴多斯等地)經濟開始衰退,其在大英帝國經濟體系內的重要性相對下降,印度地區取而代之,重要性開始逐漸攀升。

對此,西摩·德里謝爾(S. Drescher)列舉出具體經濟指標,證明1810年以前西印度群島在大英帝國國內的重要性并未下降。如表1所示,在英國的貿易總額中,英屬西印度群島的份額占有率于1780年左右達到峰值,雖然之后稍有下降,但到世紀轉換期時又重回巔峰,直到1820年左右才開始明顯下降。也就是說,德里謝爾認為,與其說英屬西印度群島的經濟衰退導致奴隸貿易的廢止,倒不如說是由于該時期廢止了奴隸貿易,西印度群島的經濟才走向衰退的。也就是說,他主張截然相反的因果關系。
進入19世紀20年代以后,英屬西印度群島的經濟逐漸衰退,印度取而代之,在大英帝國經濟體系內的重要性迅速攀升。在這一點上,威廉斯的觀點(姑且不論時期的劃定)被認為是正確的。
三角貿易的影響
威廉斯還注意到三角貿易給英國經濟帶來了兩點影響。一是為英國生產的商品提供了銷售市場,二是促進了三角貿易相關產業的發展。
英國出口商品的種類以18世紀中葉為分界線,前后發生了很大變化。在那之前,比較重要的是谷物、魚類、煤炭等初級產品及毛織品。而進入18世紀后半期以后,除煤炭外,其他初級產品逐漸消失。工業產品方面,隨著毛織品持續穩步增產,其他新產品也緊追其后快速興起,其中包括金屬制品、麻織品以及工業革命中的主要產品——棉織品等。棉織品是從印度進口的新工業產品,與鐵、金屬制品一樣,都是在非洲各貿易據點用以交換奴隸的必需品。
當初,棉線及棉織品由東印度公司從印度進口,再出口到非洲及其殖民地。作為毛織品和絹織品的替代品,棉織品在英國國內也非常受歡迎。印度產的棉織品被稱為白棉布或薄紗。
然而,1700年禁止進口印度白棉布法案和1720年禁止使用印度白棉布法案等限制措施出臺以后,英國國內生產的白棉布替代品產業蓬勃發展。在這一“進口替代品工業化”的過程中,興起了織布工程和紡織工程的技術革新。不過,這是一個漫長且充滿艱辛的過程。直到1780年,英國才最終生產出品質上能與印度制品相媲美的棉織品,生產中心就是前文提到的曼徹斯特。
進入19世紀以后,英國專門將美國南部奴隸制種植園生產的棉花原料進口至利物浦,然后在曼徹斯特生產成棉織品再出口到世界各地,先后獲得了歐洲大陸、美國、拉丁美洲、印度、中國等海外市場。17世紀后期到18世紀從印度進口的棉織品,以1820年為分界線,轉而變為從英國逆流向印度出口。從這一連串的流向來看,奴隸貿易或三角貿易給英國帶來的影響可謂不啻一場革命。
另外是三角貿易相關產業的發展。殖民地物產中最為重要的是砂糖。英國限制其殖民地只能生產粗糖,粗糖運回英國后再精加工成精糖,借此確立了當時的分工制度。因而在倫敦、布里斯托等地,制糖業蓬勃發展。此外,建造奴隸船的造船業以及分散奴隸貿易風險的保險業也得以發展。
更為重要的是金融業的發展。如前文所述,18世紀中葉以后,英國最大的奴隸貿易港利物浦,在三角貿易中也發生了變化。當時出現了從事奴隸貿易的專用船舶,奴隸船從利物浦出發前往非洲各地,獲取奴隸后再運往新大陸各地進行販賣。以往在此處會裝滿殖民地物產,再返回母國,而這段時期的奴隸貿易在完成第一、第二條邊后就結束了,懷里揣著販賣奴隸時獲得的票據,只在船里裝載上壓艙物(用以穩定船中心的砂、石、水等)后直接返航。
英國當地,特別是在倫敦,還出現了專門接收票據的業者(傭金代理商)。另外,砂糖等殖民地物產會裝入比奴隸船更大的商船運回母國,轉變為所謂的“定期往 返貿易”。票據接收業者不僅從事砂糖貿易,同時也負責部分奴隸貿易業務,關于這一點我們在第二章中再深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