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序言
魯濱孫·克魯索的奴隸貿易

說起《魯濱孫漂流記》(1719年),許多讀者都曾讀過,我無意在此贅述,不過那確實是個不折不扣的苦難故事。主人公魯濱孫·克魯索在加勒比海上漂流,漂至一座深海孤島,在那里生活了數十年。他合理規劃時間,飼養和種植了許多動植物,始終沒有放棄返回英國的希望,一直等待著有船只經過將自己帶回祖國。

作者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于1660年左右在倫敦出生,1731年離世,但他將小說主人公魯濱孫的出生時間設定在1632年。魯濱孫的父親是一名從事貿易的外國商人,出生于德國不來梅(Bremen),起初定居在英國東北部約克郡的海港城市——赫爾,隨后又移居內陸城市約克市。彼時,魯濱孫的父親放下生意,與出身于當地名門望族的母親結了婚,因而魯濱孫出生在約克市。

實際上,魯濱孫的故事中還講述了他漂流至孤島前的經歷,作者對當時的英國乃至歐洲世界的真實狀況進行了精彩描繪。那么,就讓我們詳細了解一下其中與本書背景相關的內容吧。

魯濱孫有兩個哥哥,大哥是一名英國陸軍中校,在敦刻爾克附近與西班牙軍的一次戰斗中陣亡,二哥則下落不明。父親讓小兒子魯濱孫接受了完整的教育,希望他畢業后成為一名律師。但是,當時的魯濱孫不愿意聽從父親的意愿,他渴望登船出海航行,到海外一展抱負。這個宏愿一天比一天強烈,而關于自己的將來,魯濱孫與父親沖突不斷。父親認為:你的家境那么好,最適合成就人生幸福……想出國重新開創一番事業的想法簡直愚蠢透頂。

然而,魯濱孫卻不顧父母的強烈反對,于1651年登上了一艘從赫爾開往倫敦的船。由于逆風的影響,船被迫停泊在諾福克郡的雅茅斯,隨后強風變成暴風雨,船只沉沒,他不得不改走陸路去倫敦。

到了倫敦,魯濱孫登上了從倫敦開往非洲沿岸的船。該船船長以前曾在幾內亞大賺過一筆,因而打算再度前往撈金。魯濱孫和船長有了交情,買了價值大約40英鎊的玩具和雜貨裝上船,在非洲沿岸換成金沙,又將換來的金沙帶回倫敦以近300英鎊的價格售出。

這次幾內亞航海之旅大獲成功,不僅如此,魯濱孫還從中學會了航海技術和經商之道。不久,他再度登上了同一艘船,希望上次一樣的方式再賺一筆。然而,之前的船長已經去世,領航員成了新任船長,而且這次等待他們的是一場厄運——在前往加那利群島的途中,他們遭遇了盤踞在薩累(今摩洛哥的薩累港)的土耳其海盜的襲擊。盡管他們奮力反擊,最后還是被迫投降。存活下來的船員被擄至薩累,魯濱孫自己則成了海盜船船長的私人奴隸,在船長家做家奴,干著各種雜活,就這樣度過了兩年。

其間,魯濱孫一心想要擺脫奴隸的身份。終于,他等到一個機會逃了出來,劃著一條船帆不小的釣魚船,與一名叫朱利的少年奴隸一起出了海。

他們花了幾天時間逃出薩累,并沿著海岸線一路南下。由于食物和飲用水即將消耗殆盡,他們便將船停泊在一條有人煙的海岸邊,用肢體語言向當地人表達對食物的需求。當地人將肉干和谷物放在海岸邊,便退到稍遠的地方。魯濱孫拿到食物后,覺得應該知恩圖報,便將碰巧用槍獵獲的一頭豹子送給了當地人,自己僅留下豹皮。這個舉動讓魯濱孫收獲了更多的食物和飲用水,而這樣的交易方式在人類學中被稱為“沉默交易”。

魯濱孫繼續南下。數日后,他們終于看到了東邊的佛得角半島與西邊的佛得角群島。突然,同行的朱利發現遠處有帆船,并且確認該船是葡萄牙的船只。于是他們揚帆奮力追趕,但越追距離那艘大船就越遠。

好在葡萄牙大船似乎是發現了他們,速度慢慢降了下來。就這樣,魯濱孫和朱利獲救了。當時,這艘葡萄牙大船正在駛往巴西的途中,22天以后到達了巴西東北部的巴伊亞州,那里有葡萄牙設在巴西的總督府。到岸后,船長不僅沒有向魯濱孫收取船費,還付給他80比索的西班牙銀幣作為購買他小船的費用。由于朱利希望在船長手下工作,魯濱孫便與船長交涉,將朱利讓渡給了船長,條件是如果朱利成為基督徒,便可在10年后恢復自由人身份。船長還買下了豹皮及其他物品,最終魯濱孫獲得了220比索,他拿著這筆錢,開啟了在巴西的生活。

船長還將當地經營甘蔗種植園的人介紹給了魯濱孫。魯濱孫在那位經營者手下待了一些日子,并學會了制糖的方法。他想成為巴西當地土地經營者的想法越發強烈,于是買了屬于自己的土地,前兩年的耕作還只為自給自足,第三年就開始了煙草的種植。

接著,魯濱孫又與鄰居——他的葡萄牙朋友商量籌備種植甘蔗的土地。在那段時間里,他利用自己存放在倫敦的100英鎊購買了經營種植園所必需的工具,并從倫敦運來了英國生產的布匹和毛織品。協助處理這些事情的便是前文提到的葡萄牙船長。不僅如此,船長還給他帶來了一名擁有6年工作資歷且頗為機靈的仆人。由于那批英國產品在巴西被高價賣出,魯濱孫便以此為資本買下一名黑人奴隸,又雇用了一名歐洲出身的契約勞工。

煙草的種植走上正軌后,魯濱孫的事業看起來順風順水。然而,在他定居巴西的第四年,巴伊亞州的三名種植員給魯濱孫了一個提議,希望他能作為船上的領航員前往幾內亞一趟,去購買本地稀缺的黑人奴隸。此前,魯濱孫曾和這些人談論過他在非洲的貿易經歷。

考慮到自己無須負擔任何費用,而且黑人奴隸貿易成功之后還可以得到分紅等條件,魯濱孫接受了這一提議。經過充分的準備,魯濱孫于1659年9月1日從巴伊亞州的薩爾瓦多港起航。奇妙的是,這與他8年前不顧父母反對,從赫爾港出海剛好是同一天。此次航行使用的船排水量為120噸,架有6門炮,除船長、勤務員、魯濱孫外,還有14名船員。船上裝載著用以交換奴隸的物品,如串珠、玻璃制品、貝殼制品、鏡子、小刀、剪刀、手斧等。

起初,他們沿著海岸線向北進發,大約12天后越過赤道,繼續朝東北方向航行,不久后遭遇了此行的第一次暴風。暴風肆虐了12天,魯濱孫好幾次都以為船要沉沒了。其間,一名船員因中暑死去,一名船員和少年勤務員被海浪拍走。暴風吹得船向西偏航了許多,最終到達的地方不知是南美洲的圭亞那沿岸,還是奧里諾科河的河口附近。船的受損程度相當嚴重,為了修理船只,他們打算前往加勒比群島(西印度群島)的巴巴多斯島。

然而,船只很快又遭遇了第二次大暴風,船向西漂流,突然觸礁擱淺。魯濱孫只好和船員們降下船上裝載著的救生船,全員擠在上面,朝著陸地的方向拼命劃。可是“狂怒的巨浪”從后方襲來,打翻了救生船。魯濱孫盡管吞進了許多海水,最終還是游到了岸邊。不過,他發現只有自己一個人活了下來。觸礁的船擱淺在遠處……從此,魯濱孫開始了大家所熟知的孤島生活。

借由上述故事,我們來確認幾個歷史背景。

第一,魯濱孫即使遭到父母反對,仍強烈希望出海闖蕩,一展宏圖。他自己雖然沒有明說,但內心已深切感受到了他所處的社會環境,那是一個通過海外殖民地開發或者海外貿易便可獲得巨額財富的時代。

現實歷史中亦然。英國于17世紀中葉以前在北美的弗吉尼亞州建立了殖民地,英國的船只往來于加勒比海地區。繼1627年英國殖民巴巴多斯島之后,又在1655年占領牙買加并殖民地化。海外貿易有競爭對手且存在著一定的風險。魯濱孫在從倫敦出發的第二次航海中遭遇了土耳其海盜的襲擊,成為奴隸,印證的正是這一情況。

魯濱孫被葡萄牙船救起并去了巴西,是以當時英國與葡萄牙的友好關系為背景的。16世紀末至17世紀,巴西進入了“砂糖時代”,奴隸制下的甘蔗種植園發展繁榮,作為副業的煙草種植也發展了起來。尤其是后者,即使本金不多也可以經營。魯濱孫從自給自足的谷物種植到煙草種植,又到甘蔗種植并進一步擴大經營規模,奴隸勞動力成為必需,因此才會為了奴隸貿易前往非洲。但是,那里也有數不盡的苦難在等待著他。

作者笛福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創作出《魯濱孫漂流記》的。接下來我將進行更詳盡的說明。15世紀中葉,葡萄牙商人作為先驅首先打開了大西洋奴隸貿易的大門。進入17世紀以后,奴隸貿易成為包括加勒比群島在內的南北美洲殖民地開發的必要條件。繼葡萄牙之后,荷蘭也參與到奴隸貿易中。17世紀后半期,英、法等國成立了奴隸貿易壟斷公司。接下來的18世紀是奴隸貿易最繁盛的時期,用以開展奴隸貿易的專用船只在大西洋上往來穿梭,這些船就是奴隸船。

本書以下章節即是以奴隸船為主題,講述圍繞著大西洋奴隸貿易而展開的世界史。此外,亦期望能夠深入探究現代奴隸制度的細節,以及殘留至今的種族歧視問題。

在第一章“近代世界與奴隸貿易”中,首先以特立尼達歷史學家、政治家艾里克·尤斯塔斯·威廉斯(Eric Eustace Williams)的代表作《資本主義與奴隸制》(Capitalism and Slavery)(1)為例,揭示近代資本主義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奴隸制度,以及支撐該制度的奴隸貿易。葡萄牙人作為大航海時代的先驅在向“東印度”(印度次大陸及其以東的東南亞、中國、日本)進軍的同時,也南下非洲各地設立貿易據點。顯然,作為其衍生品,奴隸貿易由此開始。

近年來,從事當時奴隸貿易的船只的相關數據庫被公之于世。該數據庫體量龐大,涵蓋了大約400年間35000件以上的數據。本書將盡可能活用該數據庫。此外,打造了新大陸(2)最大殖民地的西班牙,盡管主張勞動力對殖民地開發的必要性,但在19世紀前,其對奴隸勞動的調配基本是委托給其他國家的貿易商。該制度被稱為“奴隸貿易專營權”。

在第二章“操縱奴隸船的人們”中,我們首先著眼于奴隸船本身的構造。既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從非洲到新大陸的航程——中央航路,又可以裝載最多的奴隸,而且還能將損耗降到最低,這樣的奴隸船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存在?可以想象得到,奴隸船簡直就是一座“移動的監獄”,船上經常伴隨著奴隸“叛亂”的危險。此外,該章還會探索“奴隸船”是如何在非洲各地獲取奴隸的以及奴隸在奴隸船上又經歷怎樣的命運。

實際操縱奴隸船的是船長、船員和水手們。一方面,船長可以行使獨裁的權力,像使喚奴隸一樣使喚水手;另一方面,面對奴隸,船長和水手又需要共同防御船上各種各樣的危險,兩者既協同又對立。

最后,“奴隸商人”指的是在歐洲各地奴隸貿易港上,統籌奴隸貿易整個過程并對之進行投資的資本家。他們都是當地富裕的名門望族。此外,還有在新大陸各地購買奴隸時負責開具票據的各國代理商。本章也會探討這些與奴隸船相關的各類人員。

在第三章“走上禁止奴隸貿易之路”中,一方面以率先推動禁止奴隸貿易的英國為 中心,聚焦廢奴運動的核心人員及相關勢力。首先,通過1772年薩默塞特案(Sommersett’s Case)的判決,討論在英國的黑人的相關問題。其次,探究1787年成立的“廢除奴隸貿易協會”(Society for the Abolition of the Slave Trade)的核心力量——貴格會教徒(Quakers)與英國國教會福音派在廢奴運動中所扮演的角色,兩者均與大眾請愿簽名運動及在議會上的游說活動緊密相關。另一方面,歐洲大陸正在進行法國大革命,加勒比海法屬圣多明戈(海地)也爆發了大規模的奴隸叛亂(革命)與之遙相呼應。

1807年,英國持續推進禁止奴隸貿易運動,翌年,美國也禁止了奴隸貿易。之后,英國政府利用外交手段及軍事壓力,抵制其他國家的奴隸貿易活動。19世紀,最大的奴隸進口地區為巴西和古巴,前者更是約占19世紀奴隸進口量的六成。與古巴奴隸進口相關的是,1839年奴隸船“阿米斯塔德(Amistad)號”上爆發的奴隸“叛亂”(抵抗)事件。圍繞該事件,美國與西班牙政府因其對待奴隸貿易及奴隸制度的態度而被追究責任。

奴隸貿易被禁止后,奴隸制度卻依然存在。英屬西印度群島的甘蔗種植園、美國南部的棉花種植園、巴西東南部的可可種植園依舊繁榮。

第四章“從廢除奴隸制至現代的漫漫征途”主要從比較史的視角講述各種奴隸制種植園的實際狀況以及走向廢奴之路的歷史動向。即使奴隸制已經廢除,從奴隸身份中解放出來的他(她)們卻依然處于社會最底層,至今仍遭受著歧視。

不僅如此,盡管奴隸制已經廢除,種植園仍需要經營下去。因此,除美國外,英屬西印度群島和巴西都引進了大量的移民,以作為替代奴隸的勞動力。1888年,巴西廢除奴隸制后,奴隸制看似在全世界消失得無影無蹤,然而余燼未滅,直到現代也依然存在。而現代奴隸制的最大特征就是:它集中存在于弱勢女性與兒童中,在本書的最后擬對其細節進行介紹。


(1) 該書漢語譯本已出版。艾里克·尤斯塔斯·威廉斯著:《資本主義與奴隸制》,陸志寶、彭坤元、張曉華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2年版。——譯者注

(2) 舊大陸是指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以前大洋的亞、非、歐三洲(歐洲認識的世界)。新大陸是相對于舊大陸來說的,美洲和澳洲屬于所謂的新大陸。——譯者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碑店市| 平湖市| 长春市| 方正县| 河南省| 镇康县| 霸州市| 邵阳县| 北海市| 平塘县| 贵港市| 营山县| 镇原县| 竹北市| 视频| 四平市| 安平县| 吕梁市| 慈溪市| 庆元县| 桦甸市| 博客| 贺兰县| 太谷县| 饶阳县| 昌乐县| 达州市| 卢湾区| 巩留县| 碌曲县| 拉萨市| 卢氏县| 伊通| 韶山市| 镶黄旗| 宣汉县| 黔西| 永顺县| 磐石市| 隆子县| 大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