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前言 講透王陽明

心學的東西說起來簡單,但是做起來卻沒有那么容易。很多人學了幾年的心學還是不太明白,這是因為在心學整個體系里王陽明本身就是那個密碼,所以不了解王陽明一生的經歷,很難解開心學的“密碼”。

當下我們能查閱到的有關王陽明的資料已經很全了,例如《王陽明全集》《王陽明年譜》以及王陽明的各種集子、書法等。這些資料之所以能流傳至今,最主要的是王陽明的徒弟們把這些當作寶貝珍藏。但是我們今天拿到的這些資料還遠不足以“織出”王陽明的全貌來。

中國的思想家有一個顯著特點:這個思想家的個人風格、他的生活,就是他的思想發源地,也是他的一個“標牌”,一個特征性的東西。因此要想講透陽明心學,一定要講到王陽明的生活、行為、思維方式,才能把王陽明講“活”了,才能讓大家對王陽明以及陽明心學有一個比較形象具體的認知,才能夠把其獨具的那種能量呈現出來。

1.王陽明的生活方式——率性而為

“率性之謂道。”王陽明的生活方式是“大隱隱于朝,中隱隱于市,小隱隱于林”,始終是一種逍遙詩人的生活方式,他一直就是以詩酒為朋,山水為侶。有空了,就帶著學生們游山玩水、喝酒、作詩,完全一派名士和隱士的作風,這就是他率性而為的生活方式。

當然,官場中他也該干啥就干啥。他自己一旦閑散下來,他就要去過悠閑的生活。淡泊隱逸的情懷讓他能夠主動脫離那些所謂主流的活法,脫離那些僵化了的標準答案,擺脫那些“規訓體系”。如果他就是按照那個“規訓體系”去說,都按照那個規定去做,他可能在現實當中的功利上有所進步,但是在思想上,就絕對地死掉了,這個是屢試不爽的。如果王陽明整天穿著制服,刻板地按照規矩來,他的靈感、思想家的壯志等,也都被抹平了。

王陽明和他父親王華的矛盾,主要就是類似與主流官場體制的矛盾。王陽明的父親是一個優秀的官員,他要求王陽明要按照朝廷的規矩來。王陽明一生,用世不阿時[1],不摧眉折腰事權貴,他不來這一套。他也不是只想做個清閑的自了漢,他明白的道理,讓他在這個社會上應做一番公益。他做事不趨炎附勢。他晚期講良知學說時,說最恨閹然媚世[2]之徒。

王陽明的起點很高,按現在來說家境很好,因為他父親是狀元,還是編修,也給皇上講課,皇帝挺滿意,又讓王華去教東宮太子。所以王華是教過正德皇帝(朱厚照)的,王陽明要是攀附,可以說他自己跟正德皇帝是“同學”。王華這么高的身份與地位,能帶給王陽明的平臺是很高的。

王華雖然是一個優秀的官員,但他不是一個糊涂人,他是一個很耿介的、很純正的正派的人。宦官劉瑾侍奉太子朱厚照,那個時候他幾次暗示王華,只要你給我低個頭,結為同伙,你馬上就會高升。這就到了選擇時刻,良知在每個人做選擇時起到很關鍵的作用,是背離良心還是守住自己的良心,往往只在一念之間。王華就傲然不以為禮,就不給劉瑾點那個頭。

當時的宰相叫李東陽,是有名的大詩人,他特別喜歡王陽明,王陽明小的時候跟他挺親近,王陽明年少騎馬摔了胳膊,李東陽還特地慰問他,還給他寫長賦。待王陽明自己有了獨立的見解以后,他就看不起這個宰相伯伯。因為李東陽之所以能夠長期當宰相,就是他向宦官劉瑾妥協了,叫“伴食宰相”。當時朝中幾個正直的官員都被劉瑾攆走了,而李東陽能夠跟他們虛與委蛇,反而得以常處。王陽明同樣可以靠著宰相李東陽這棵大樹,迅速地往上升,但是王陽明內心覺得這個不好,所以他沒有這樣做,這就是一個良知的選擇。

后來,王陽明抓住造反的寧王朱宸濠,這個要,那個要,他一直壓著誰都不給。最后發覺宦官張永是真為這個國家好,就給張永了。后來張永把宦官劉瑾給扳倒了,他成了宦官老大之后,王陽明發現張永的表現等于又一個劉瑾出來了,所以王陽明離張永又遠了。這個叫“義利之辨”,一定要選擇正義,選擇他心理上認可的、正確的,不跟著利的那個東西走。他要依附那條路,憑他的才華,他早就升上去了。也正是因此,當時的王陽明,官當得不爽,權力也不大。正是他隱逸的情懷和那種出離心,帶給他的一種良心上的清爽,從而帶來思想上的解放。他一生之戲劇性的沉浮變化,有一半是文官集團導演的。當然關鍵在于他反抗窩囊,不想與世妥協。他既生活在這里,又生活在別處。他因此而歷盡顛蹶,也因此而光芒九千丈。他想給黑夜帶來光明,黑夜想把他吞噬了。他終于沖破了黑暗,創建了給幾代人帶來光明的心學。

王陽明的高祖就是個隱士,他的曾祖也是個隱士,他們都是看透了官場那套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流氓的本質。他爺爺王倫就很清貧。他爹王華中狀元以前也很清貧,就是教書匠,本地找不到崗位,就到外地、偏遠點的地方教書,東家也不太富有,常住在廟里面。王陽明小時候也常跟著父親住寺廟,有了些佛學的啟蒙,這些對王陽明來說都是一種積累。可以說學習佛老智慧,是修身養性,是生活方式的選擇。

2.王陽明的行為方式——良心之行

中國歷史自古以來都是“成王敗寇”。王陽明曾說,我本來是要在成圣道路上去努力的,朝廷讓我來做這些不要緊的殺人的事情。所以,王陽明自己一生,他羞于談他剿匪、平叛這些殺人的勾當。這對王陽明來說只是無奈之舉。出于自己的職責所在以及為了使命,為了擔當,他就去做這種軍事工作。這部分軍事工作就能體現出王陽明的一種行為方式。

比如我們想象不到,王陽明在領了軍隊、威勢赫赫的時候,他坐八抬大轎,后面跟著雄赳赳氣昂昂的“保鏢隊伍”。這跟我們平常所了解王陽明的形象不一樣,這種生活方式是權力賦予他的。但是王陽明這個人特別講禮數,他要去見一個比他年齡大、官大的人,他就在城外面換成四個人抬的轎,把后面的“保鏢隊伍”擋住,不讓他們跟隨,他就輕裝簡從地進去拜見。通過這么一種行為方式,我們就很具體地感受到王陽明的“禮”。

“龍場悟道”之前,王陽明老想著得君行道:得到皇上的信任,獲得權力,他再出來為社會、為民眾做更多的實事。龍場悟道把他打醒了,他覺得應該覺世行道。只有喚醒更多的民眾,讓他們覺悟起來,這樣堯舜、孔孟、周公之道才能夠成為地球上的一個事實。

王陽明非常反對把《傳習錄》刻印成冊。王陽明為什么反對出書,他認為,跟學生點對點的、一對一的點撥,這樣才合理。心學是活潑潑的生命之學,不是可以用PPT來展示的知識性的東西。王陽明不事著述。他怕學生們把他的思想變成教條,心學是跟著心思現量隨機跳躍,它不是標準答案教育,它是一種一對一的,能夠讓你的生命狀態、生命能量提高的一門學問。它能拉成一條體系,而不像心靈雞湯似的,抖一個包袱,有個亮點,讓你受啟發一下。它不是那樣的,它有一個嚴密的體系。

王陽明晚年說:“為什么大伙都罵我?別人說這個說那個,我說都不是。”“我才做到一個狂者的層次。”他是用狂來自況。孔子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最好的狀態是中庸、中行,達到中的狀態。其次,就是狂狷,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王陽明說他才修煉到一個狂者的狀態。所以社會上還有不同層次、不同集團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攻擊他,就是因為他才做到一個狂者。王陽明是偏“狂”的,當然不狂不足以創派。

3.王陽明的思維方式——本性直覺

王陽明的思維方式是什么?就是一個創作的方式。王陽明學什么東西,他都在“寫自己的詩”。你看他干啥工作,就好像詩人去工廠,詩人下鄉,詩人去邊防,他都帶著一雙創作的眼。他帶著一雙創作的眼,他學到的東西就不一樣。人類最主要的思維方式就兩個:一個是形象思維,另一個是邏輯思維。王陽明的思維方式就屬于形象思維或叫直覺思維。王陽明到最后,他悟透了良知就是直覺,良知是人之所以為人的自性,是人所固有的“根本慧”,是能接通自然能量的本源性直覺。每個人憑著良知一打眼就能分辨正確和錯誤。正確的就堅持,錯誤的你就改正,就完了,就那么點事。

他悟后,這都是活水。要不開悟呢,都是死的。你看朱熹,他注解《大學》《中庸》用的就是邏輯思維,就是那種學者的工作方法,批評家式的,他并不掌握那個內在的感覺通道。王陽明用直覺思維把朱熹的這個邏輯思維給“炸開”,就是從重新注解《大學》開始。王陽明本人喜歡《中庸》,但是《大學》影響大,所以他就拿《大學》下手,針對的是朱熹注的《大學》。王陽明給《大學》加了旁釋,形成他的一套解釋。他這套解釋就是用他的直覺,直覺確定以后,然后再過來從語言上進行組織。

王陽明是屬于下功夫開了悟的,要開不了悟都是死學問,王陽明的活法是有張力的。朱熹也知道要想生生不息,必須找到源頭活水,但是朱熹的那種思維方式,就使他找不到源頭活水。朱熹晚年失明了,做不了那種注解工作了,然后就開始回光返照,看見自己內心了。這個時候,朱熹后悔了,后悔早年逐物,把自己丟了。王陽明個人是很佩服朱熹的,說朱熹能力強,他說改就改。但是呢,此時朱熹已經時不我待了,不久就謝世了。

王陽明之所以是王陽明,就是因為他有圣賢情,有豪杰膽。所以他是個俠儒,這個俠儒就是能在辦事中傳大道。當然他講學、辦書院,這個也是很有力量的,他能引起人們的重視,是因為他能辦成多事。

4.陽明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

長得很瘦,面部表情謙和,晚年步履形態像鶴,氣韻更像鶴。反應極快,說話卻不急,常常在不經意的時候,先笑一笑,沉一沉,再說出自己要說的話。譬如,遇見多年不見的老朋友,過去常常辯論,朋友就趕緊翻本子找當年的話頭。陽明就是笑一笑、沉了沉,不急不緩地說:“吾輩此時只說自家話罷,還翻那舊本子作甚!”

他像鶴而不是仙鶴,是一個一心經綸時務而朝圣的人,在朝圣的過程中發現“圣”不止一個,人人皆可成圣人,但誰自封圣人誰是小人。嘉靖下詔榜諭天下禁毀心學的目的就是打擊這個“圣人不止一個”,這太啟蒙了,用不了幾輪,就該冒出“圣上也可以不止一個”了,還有什么比這更像洪水猛獸呢。

因此,王陽明的一生是不見容于世又在俗世獲得成功的一生,是官到封伯封侯卻又負屈抱冤的一生,名滿天下毀亦隨之,他的性格也是飛揚與謙抑兼具,無日不憂亦無日不樂,一股豪氣一派靜氣。

他是個有講學強迫癥的人,逢人便講,有人勸他何苦這樣,他說:“我如今譬如一個食館相似,有客過此,吃與不吃,都讓他一讓,當有吃者。”

學生把他當成神,但是家里人不覺得他了不起。他的親弟弟們、從兄弟們似乎不把他的話當回事,他過繼的兒子逆反他那一套,他夫人與他脾氣不和,他的夫人們之間是常規的那種不和,他活著沒有協調好,死后家里立即亂成一鍋粥了。他的良知萬能論在皇帝、太監、閣臣、老婆、孩子那里都沒有多少作為——千萬不能因此否定良知學說,千萬不能。而且他也不是一個不顧家、沒有管家能力的人。他小時候過苦日子,一個塾師的孩子,跟著父親蹭飯吃、蹭課聽,受后娘的虐待,形成他一種窮苦孩子對家庭的重視感。事實上,他非常顧家,善經營治理家產,只是對家人不能用謀略、或者說什么謀略也不管用,他就別無長策了。從出征思田寫的家書看,他對不服從的仆人也只有打與罰。

他肯定不是個“老好人”,是望之厲即也溫型的。他的氣場很大很重,也在待人接物上做功夫。

王陽明,他是個既堅守“情操”又能用好“情緒”的人,他的一生是以“善變”突圍,以“情深”致良知。

王陽明,他是個善良出能力的人;是個把本能變成良能的人;是個把領兵打仗的“殺人工作”變成普度眾生的人;是個用良心建功立業詩意地棲居在這大地上的人;是個戰勝了時間的人;是個讓凡信他者皆能精神加速的人。

越是艱難處心學就越能幫上你的忙,順風順水的日子大家都會過,也都過得去,當你遇到難事了,過不去了,這個時候心學就顯得彌足珍貴。人在困境中,更多需要的是精神力來支撐,精神力來自哪里?來自每個人的心里,心學就是讓你“及時擔荷”,快速補充你的心之力,給自己的精氣神快速充能。

就拿王陽明自己的境況來說,當年他被貶到了龍場那種絕地,結果他不但沒有死,反而“絕處重生”,像鳳凰涅槃一樣,一下子開了竅。在那種艱難境況下,靠爹靠不住,靠娘靠不住,靠皇帝老子更靠不住,只有靠自己,這就叫獨立之意志。有了獨立之意志,然后才有自由之思想,然后他才能推出這個心學來。而且推出心學還不是為了自己,是為了喚醒廣大的民眾,這個很是關鍵。

人在苦難時候的心境就和心學特別親,很容易產生“共鳴”,這個時候也能很好地接上這個“機”。

我從南走到北,有一個觀察,現在各行各業的人對精神上的需求,可以說是空前高漲,國家的方針是要提升大家的幸福感,幸福最核心的是精神需求的滿足。古今中外這么多流派,這么多大家,我認為王陽明的心學是很適合當今社會的。心學,既反對那種表層的“衣服哲學”,也反對那些走量的哲學。心學要求必須走到內心里面。孟子說過一句話叫作“體其大者為大人,體其小者為小人”。這個“體”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體證、體驗。你跟著大的走,你就會成為大人,去體驗大的境界、高的境界。你要去體驗、體證小的東西,你就會成為一個小人。

我們學習要有感觸,有些人走遍四大洋,也走不出內心的單調,為什么?因為他的精神格局沒有打開。現在好多人去國外旅游,轉了一圈,站在異國他鄉還是說關于他們村的話,他走不出自身的單調。

王陽明的心學,能不能走進你的內心,不取決于王陽明,也不取決于我或者任何一個老師,而取決于你自身有沒有感觸。有感觸,你就用了心了,你就敏感了。可能我說了一句中等的話,在你那里就成了一句高級的話;你要是沒有觸動,沒有感應,沒有進入精神上的場域,就算我說了一句很高、很大的話,在你那里都可能很低、很小,這也是傳播學的一個規律。傳播,不講究說了多少,而是講究到達頻次,在接受者、在受眾那里有沒有到達以及到達的頻次。車站旁邊的小喇叭哇哇亂喊,我們捂著耳朵快跑,它想傳播的東西,跟我們的接受是反著的。興起感觸的動力在哪兒呢?在于我們每個人自身的一種精神上的躍動。所以,人不能麻木,一旦麻木了,就等于把自己活埋了。

王陽明說什么時候良知變成良能,良能自然就是良知。那個時候我們就是一個完整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學習陽明心學,沒有什么好的方法,就是“反身而誠”。過去我的同學愛開我的玩笑:“你是十竅通了九竅,還是一竅不通啊。”這個一竅不通是百分之百的不通。十竅通了九竅,這是一個滑稽話。十竅通了九竅還是一竅不通。但愿我講的心學,半通不通吧。因為真正的通還是在各位自己心里頭,我講的是我的,你得到的是你的。我這根導線把陽明心學和你們接通了,能在你們心里發生聚變或者裂變,那么我們也就不虛此行。大的方面,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小的方面,對得起自己的時光!

王陽明感到陸九淵講心學“說粗了”。后人談王陽明事實上都“說粗了”,也只能“粗”著說,因為受影響者的直覺是不可轉述的。失去了直覺的“話頭”,要么變成語義的邏輯的分析,要么只是外緣的事實性的歸納,這都與那種契機性的應答相去甚遠,包括我這篇小文、這本小書。

講王陽明,希望能夠給各位同修、同好、同學、同志、同仁、同胞們一口熱乎水喝。大伙兒喝口熱乎水的同時,有所感,有所得,就算不辜負這段時光了。最后效果怎么樣,還要看我們大家合起來的這個“場”怎么樣。我們之間是否做到了“通”,通則為道,不通則不為道,通不通取決于我們之間生命的呼應。

注釋

[1]阿(ē)時:指迎合時好。

[2]閹然媚世:比喻掩藏自己的本意,而博取別人的歡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廊坊市| 平陆县| 台北市| 云南省| 连江县| 余庆县| 乌拉特后旗| 华亭县| 迁西县| 肇源县| 靖安县| 老河口市| 泾阳县| 伊通| 丹凤县| 栾城县| 长宁区| 苏尼特左旗| 元江| 新平| 东安县| 安仁县| 仙桃市| 南昌市| 汝州市| 孝感市| 宁化县| 肃南| 习水县| 潜山县| 家居| 绥阳县| 池州市| 金塔县| 江都市| 土默特右旗| 米林县| 庐江县| 邵阳市| 昭觉县| 拉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