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子威輕輕搖頭,并非對劉秀的志向有所懷疑,而是對新朝的命運感到深深的憂慮。他深知,在這樣一個朝廷作官,絕非好事。王莽執政這些年的所作所為,早已讓這位飽經世事的老人看透了新朝的結局。
公元9年,新朝初立,王莽突發奇想,認為繁體字“劉”由卯、金、刀三部分組成,意味著刀型錢幣會讓人想起劉家的天下。于是,他下令廢止刀型錢幣和漢武帝時期的五銖錢,改鑄直徑六分、重一銖的小錢。早在此前,王莽已經發行了錯刀錢、契刀錢和大錢,試圖從形式和思想上徹底抹去劉漢王朝的痕跡。
只是,王莽的貨幣改革并未帶來他所期望的穩定,反而引發了更大的混亂。他前后四次下詔改革貨幣,五次重申改革命令,甚至頒布了嚴苛的私鑄禁令。他鑄造了金貨、銀貨、龜甲、貝貨、泉貨和布貨,共六類二十八種,統稱為“寶貨”。這些貨幣比值混亂,百姓們苦不堪言。新鑄的大泉重十二銖,卻能兌換五十枚五銖錢,差價超過二十倍。每改一次幣制,百姓們便破產一次。
私鑄之風也隨之泛濫,豪強們利用新幣尚未流通的時機,大量鑄造劣質錢幣。王莽對此采取了極端手段,只要發現誰家有銅和炭,便認定其私鑄金錢。一家“私鑄”,鄰居五家都要連坐,男女老幼都被抓去當官奴婢。幾十萬人因此受難,百姓們怨聲載道,新朝在他們眼中已成了人間地獄。
王莽并未因此停止他的“復古”大業。公元12年二月,他頭戴冠冕,身披華服,率領群臣在明堂舉行盛大儀式,按照《周禮》祭祀五帝,并依據《尚書》《詩》裂地分封。然而,這七百九十六位公侯和一千五百五十一位附城,卻只有空名而已。俸祿微薄,物價飛漲,諸侯們要么敲詐勒索,要么窮困潦倒。
王莽的改革并未止步。他以《周官·王制》為藍本,設置了各種稀奇古怪的官號,隨意更改郡縣名稱,甚至將一個縣分成多個縣,以安插親信。衙門增多,制度繁瑣,禮樂繁雜,百姓們的生活愈加艱難,民怨沸騰。
為了轉移民眾的注意力,王莽將“改制”之風刮向邊疆。他派出十二位五威將軍,帶著印綬,前往少數民族、西域諸國和匈奴首領處,試圖用新朝的印綬替代漢朝的舊印。這些欽差大臣們穿著古怪的服裝,坐著華麗的馬車,耀武揚威地奔赴四方,將邊疆攪得天翻地覆。
在南方的益州,句町王被降為侯;在西域,五十多個國家的國王被迫降為侯;在匈奴,單于的印信被強行更換,印璽改成了普通的印章。單于大怒,發兵進攻內地,新朝與匈奴的戰爭就此爆發。
王莽并未就此罷手。他下詔侮辱匈奴單于,稱其為“降奴服于”,并派出六路大軍遠征匈奴,強行征調囚徒、丁男、甲卒三十萬人。糧草運輸繁重,百姓們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北疆的寧靜被徹底打破,白骨遍野,荒無人煙。
西域的戰火也被點燃。王莽的暴政激怒了西域各國,焉耆國殺了新朝的都護但欽。公元16年,王莽征發莎車、龜茲的軍隊攻打焉耆,結果大敗而歸。漢武帝時期建立的西域友好關系,在王莽的暴政下徹底破裂。
戰火不僅在北疆和西域蔓延,東方的高句驪、夫余、濊貊等族也因王莽的惡毒行徑紛紛起兵反抗。在西南方,馮茂攻打句町,士兵水土不服,病死過半,益州府庫耗盡,戰事依舊失敗。王莽不甘心,又派廉丹和史熊率領十萬大軍,翻山越嶺,再次進攻句町。道路艱難,軍糧不繼,瘟疫蔓延,士兵死傷無數。
王莽的暴政和戰爭并未平息社會矛盾,反而讓民怨愈演愈烈。新朝的內外交困,已到了崩潰的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