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依法治國 改革開放新布局》:完善改革開放空間布局 構建新發展格局[1]
- 應對百年變局Ⅱ:全球治理視野下的強國戰略
- 孫鐵成
- 5324字
- 2025-05-09 15:10:48
2021年是中國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中國將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更強動力、更大空間、更優路徑。中國超大規模市場潛力將進一步充分釋放,為世界創造更多需求、帶來更多機遇。完善中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的新舉措,彰顯了中國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的決心,必將為新時代改革開放注入強大新動力。
從國內大循環與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系看,國內循環是基礎,兩者是統一體。國際市場是國內市場的延伸,發揮著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將為世界各國提供更加廣闊的市場機會,依托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商品和資源要素,打造我國新的國際合作和競爭優勢。
完善中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
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
2018年11月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指出:“將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并上升為國家戰略,著力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更高起點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同‘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相互配合,完善中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2]這是中國領導人首次從完善中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的新視角,而且是從將中國的對內發展戰略與對外發展戰略有機結合的新高度,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空間布局戰略問題進行新的闡釋。這一重要的戰略決策,既標志著我國區域發展“三大戰略”(“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在空間布局上進一步優化為“五大戰略”,也標志著“五大戰略”在功能上升級為我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重要依托。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重要的經濟地帶,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區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樣,是重大國家戰略。”[3]故此,要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路子,因地制宜構建有地域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增強經濟發展的動力和韌性。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2020年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作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打造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的重大決策部署,為未來一段時期成渝地區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引。當前,我國發展的國內國際環境繼續發生深刻復雜變化,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于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有利于拓展市場空間、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一項重大舉措。成渝地處國家的內陸腹地,既是戰略安全保障區,又有比較廣闊的輻射帶動面,對中西部地區,特別是廣大的西部地區,它具有很重要的帶動引領作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這一新型國家戰略的提出,會促進成渝地區通過雙城經濟圈建設及其有機互動、協同帶動與一體化發展,從而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通過長江經濟帶發展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兩大國家戰略的交融與匯聚,拓展了新的發展空間,充實了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戰略的內容體系,形成了東部地區的京津冀地區、長三角地區與粵港澳大灣區三大世界級城市群在空間上逐漸聯成一體,西部地區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區域空間上向外輻射并對接成城市群形態。
由此可見,中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戰略基本形成,主要包括:“核心都戰略”,以各大省會與副省級城市為中心建設;“兩帶戰略”,橫跨國土東西的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三群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四區戰略”,覆蓋國土全境的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地區崛起與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都帶群區路”,由中國周邊接壤地區及國際上形成的連接亞洲歐洲非洲大陸、輻射美洲大洋洲的“一帶一路”倡議五者所共同構成。以上空間布局戰略也構成了新時代社會主義國家現代化的空間布局戰略體系的核心內容。[4]
從新時代社會主義國家現代化的空間布局戰略視角考察當代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可以發現其經歷了一個從平面化到立體化的空間演化過程。從沿海、沿江到內陸的自東至西、梯次、平面化開放,到覆蓋整個國土領域的多層次、差異化、立體化開放的轉變;從注重推動以省級行政區為單位的經濟增長,到注重推動以跨省域經濟區為單位的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再到全國范圍內注重塑造以實現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建立高質量的城市生態系統和安全系統為發展取向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新平臺與新動力的轉變。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
完善中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就要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改革開放。從試點到推廣,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多年改革開放深刻啟示我們,只有不斷完善改革開放布局,整體推進、重點突破,相互促進、良性互動,才能形成推進改革開放的強大合力。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并上升為國家戰略,同“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相互配合,使中國改革開放的空間布局進一步得到完善。
著力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更高起點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在實踐中求真知,在探索中找規律,就能為全國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探路開路。從發揮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試驗田作用、加快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進程,帶動形成更高層次改革開放新格局,到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推動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提高開放水平。近年來,在“一帶一路”倡議帶動下,我國與沿線相關國家各領域合作穩步推進,區域開放開發步伐顯著加快;以雄安新區建設為契機,京津冀協同發展有序推進;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綠色發展蹄疾步穩。這一系列戰略性謀劃創造性實現了大國發展中地域尺度的重構,刻畫出在功能定位、發展方式、體制機制方面不盡相同的戰略空間,使之因地、因時制宜,順應時代要求,符合發展規律。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是對發展格局的又一次空間優化,是黨中央洞悉發展大勢、深邃思考發展大戰略作出的新一輪戰略部署,也是對新時代新發展科學規律的深度把握。[5]
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深入聯動經濟、政治與社會多方面要素,是新時代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的重要舉措。實現長三角一體化不僅需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形成區域內各地高效的分工與協作,也需要黨和政府做出更多重要的努力。一方面是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依托黨的理論優勢、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制度優勢和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積極謀劃好長三角一體化的頂層設計和推進路徑。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要著力探索適合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尤其是在規劃布局、發展政策方面建立充分的協商與對話機制、政府間合理的利益調節機制,從而破除行政壁壘帶來的不充分發展。
以改革開放空間布局優化為契機,既能夠深化國內改革開放的尺度與力度,也能夠顯著增強應對世界經濟不確定風險的能力。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在更高起點謀劃和推進改革,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下大力氣、啃硬骨頭。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對內亟須通過區域一體化路徑破除行政區經濟壁壘,實現地區間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與優化配置,實現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的聯通、政府工作機制與制度的疏通、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融通。面對復雜多變的世界經濟形勢,我國同樣需要有更高質量的城市群參與全球競爭。此輪我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的優化,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上海、北京、深圳、香港特別行政區等城市在戰略上深度融入長三角、京津冀和粵港澳區域發展布局,將進一步整合和提升各區域在全球技術、資金、人才資源的集聚水平,顯著增強我國城市群在全球競爭中的硬實力、軟實力和話語權。[6]
中國改革開放再出發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支持深圳實施綜合授權改革試點,賦予深圳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更多自主權,為深圳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的改革開放再出發指明了方向。1980年,黨中央作出興辦經濟特區重大戰略部署。40年來,深圳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創造了發展史上的奇跡,成為全國改革開放的一面旗幟。以經濟特區設立40周年為契機,在中央改革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下,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歷經一年謀劃后正式亮相,再次宣示了中國以更大力度推進改革開放的決心和信心。這是新時代推動深圳改革開放再出發的又一重大舉措,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關鍵一招,也是創新改革方式方法的全新探索。在經濟特區設立40周年這一特殊節點,在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范區等國家戰略相繼落地實施的重要時間窗口,中央著眼于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從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完善科技創新環境制度、完善高水平開放型經濟體制、完善民生服務供給體制、完善生態環境和城市空間治理體制等方面,為深圳量身定制了更具開拓性的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對于新時代深圳改革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
改革從來就不能按部就班、中規中矩地推進,它需要更多的勇氣和擔當。我國改革已進入了深水區、攻堅期,面臨著與之前不同的新問題新矛盾,迫切需要在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格局上加以謀劃。作為改革方式方法的全新探索,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采取以清單式批量授權方式推動重點領域改革,將有助于實現改革的系統集成、協同高效,充分釋放出改革的疊加效應,為探索解決更多復雜問題提供強大內生動力。在新的歷史使命面前,深圳將繼續以國家戰略為己任,勇挑重擔、奮勇向前,為改革開放再出發破題,為高質量發展探路。
“一帶一路”成果豐碩
“一帶一路”建設是深化區域合作、促進跨大陸互聯互通的宏偉舉措,將改善交通基礎設施、提升地區經濟環境水平,從而大幅降低貿易成本,促進跨境貿易和投資,推動沿線國家和地區乃至全球經濟的增長。據海關統計,2020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2.16萬億元人民幣,比2019年增長1.9%。其中,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總值9.37萬億元,增長1%。[7]
“十三五”規劃中提到,“推動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新亞歐大陸橋、中巴、孟中印緬等國際經濟合作走廊建設,推進與周邊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同構建連接亞洲各次區域以及亞歐非之間的基礎設施網絡”,即推動“六廊”的建設。“十四五”規劃在“十三五”規劃的基礎上添加了“六路多國多港”。換句話說,“十四五”規劃以“六廊六路多國多港”作為“設施聯通”基本框架。因此,“十四五”規劃將“十三五”規劃的內容不斷充實,不僅包括“一帶一路”六廊的建設,還擴充了“六路多國多港”的建設。
自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從謀篇布局的“大寫意”到精耕細作的“工筆畫”,共建“一帶一路”繪就了一幅共享機遇、共同發展的美好圖景。自2013年以來,“一帶一路”倡議逐步從愿景變為現實,取得了豐碩成果,展現了強大活力和韌性,彰顯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促進全球經濟共同發展的責任擔當。
共建“一帶一路”從理念化為行動,得到國際社會的積極響應和支持。共建“一帶一路”成為當今世界范圍最廣、規模最大的國際合作平臺,為世界各國帶來巨大機遇和紅利。中國與“一帶一路”合作伙伴貿易額累計超過9.2萬億美元,中國企業在沿線國家直接投資累計超過1300億美元。[8]共建“一帶一路”一大批重點項目全面推進。從中巴經濟走廊到中白工業園,從中老鐵路到中歐班列,從中亞最大風電場到“非洲第一高樓”,一個輻射全球各大陸、連接世界各大洋的互利合作網已初步形成。共建“一帶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合作原則,堅持開放、綠色、廉潔、合作理念,致力于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的合作目標,沿線各國攜手共進,收獲了豐碩成果。
注釋
[1]本文2021年8月2日發表于“學習強國”。
[2]習近平:《共建創新包容的開放型世界經濟》,載《人民日報》2018年11月6日,第3版。
[3]習近平:《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 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載《人民日報》2019年9月20日,第1版。
[4]唐亞林:《構建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空間布局戰略體系》,載《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1年第1期。
[5]趙吉:《從“三大戰略”到“五大戰略”,長三角一體化這次“升級”事關中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載上觀新聞網,
[6]趙吉:《從“三大戰略”到“五大戰略”,長三角一體化這次“升級”事關中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載上觀新聞網,
[7]《2020年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9.37萬億元》,載商務部網站,
[8]《我國已與138個國家、31個國際組織簽署201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載《人民日報》2020年11月18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