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中路大軍的榜樣

其余幾路配合軍隊進攻的同時,成吉思汗和拖雷率領的中路大軍越過了錫爾河,直插中亞地區(qū)的核心——不花剌和撒麻耳干。

撒麻耳干在不花剌的東面,距離錫爾河更近,本來應該首先受到打擊。但成吉思汗卻選擇繞過撒麻耳干,進攻更加靠西的不花剌。之所以這樣做,一是因為蒙古人在進攻時更樂于采用迂回戰(zhàn)術,二是因為不花剌位于撒麻耳干和玉龍杰赤中間,進攻這里,可以將兩座城市隔開,各個擊破。

在去往不花剌的途中,他們首先經過匝兒納黑城。在進攻之前,成吉思汗派遣一個穆斯林[18]前去勸說該城投降。但當這里的人們真的決定投降時,他又采取了恩威并施的做法,首先對對方這么晚才來歸順表示憤怒,之后又和顏悅色地表示赦免他們。

赦免,體現了蒙古人對歸順者的優(yōu)待,表明蒙古人并非一味濫殺。可是,在赦免的同時,成吉思汗的一個命令又讓我們看到他是一個精明的戰(zhàn)爭領袖。他雖然表示不殺人,但命令城里的所有人,不論男女老幼,都要出城等待。等人們出城之后,蒙古人推翻城墻,讓此城喪失了再次抵抗的能力。然后蒙古人清點人數,將其中所有的青壯年都帶走,釋放剩下的人,準許他們回家。這些青壯年就成了蒙古人繼續(xù)征戰(zhàn)的預備隊和生力軍。[19]

成吉思汗對第一個投降的城市采取了擄掠人口的做法,而對第二個城市的做法又有了區(qū)別。他們經過的第二個城市叫作訥兒,這里的居民也沒有反抗。當蒙古大將速不臺帶著先頭部隊到來時,他們與城市居民達成協(xié)議,訥兒人將生活必需品(包括牛羊)都帶到城外,之后蒙古人將城內剩下的東西劫掠一空。因此,第二座城市給蒙古人提供的主要是物資和軍費。[20] 

但這一次劫掠得來的錢財依然不能滿足蒙古人的胃口。速不臺掠奪完畢,成吉思汗本人率領主力軍隊到來后,決定開始進一步壓榨。他問這里的人,每年需要向花剌子模帝國繳納多少常賦,得到的答案是1500第納爾。于是,他要求居民用現金繳納這筆賦稅,也就是在不增加稅賦的同時,將稅收從花剌子模轉移到蒙古一方來。由于城市剛剛遭受掠奪,沒有足夠的錢財,婦女們用首飾湊夠一半費用,而剩下的一半,只能由當地貴族進行擔保,表示以后繳納。等到實在壓榨不出別的東西了,蒙古人才繼續(xù)上路,將完好的城市留給當地居民。[21]

從這里也可以看出,蒙古人對投降的城市也并不仁慈,而是根據自己的戰(zhàn)爭目的行事。他們的主要目的,一是補充軍事人員,二是掠奪財富和物資。只要滿足了這兩個條件,城市和人的性命就能夠得以保全。人們常認為戰(zhàn)爭就是一次性的角逐,直接分出勝負。但對真正的統(tǒng)帥而言,打仗就像開一家公司,要保持公司的現金流并讓戰(zhàn)爭人員逐漸發(fā)展壯大,而不是越拼越少,而這就離不開戰(zhàn)爭財政。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只有對戰(zhàn)爭財政(包括人員)保持關注的人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1220年(元太祖十五年,南宋嘉定十三年)三月初,成吉思汗到達不花剌。拂曉時,城內有兩萬后備軍從不花剌逃出來,被蒙古人在阿姆河岸上殺光。[22]這次屠殺震驚了不花剌,反而讓接下來的事情變得更加容易了。第二天,不花剌人就選擇了投降,蒙古人進城。

不花剌與中亞的其他城市一樣,也分成內外城。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投降的是不花剌的居民城區(qū),而作為內城的小城堡依然掌握在守軍手中,沒有投降。[23]

在外城投降后,蒙古人首先選擇去糧倉把糧食搜走,以供人、馬食用。在蒙古人掌控了糧食之后,這座城市就喪失了反抗的可能性。

最初,蒙古人對不花剌的干擾很少。他們來到城外的木撒剌[24],慶祝活動沒有被打斷,而且成吉思汗親自出城到達節(jié)日慶祝現場,他詢問人們:在不花剌的富人有哪些?眾人七嘴八舌地回答過后,他得到了一個280人的名單,其中190人是本城的,其余是外地的。成吉思汗下令將這個名單上的人統(tǒng)統(tǒng)帶走,他采取威逼利誘的手段,從他們身上榨取了大筆財富。

如果僅僅是做到這一步,對于不花剌也不失為一個良好的結局。但不幸的是,在內城還有數萬不肯投降的守軍。蒙古人覺得消耗自己的兵力不劃算,就把任務交給不花剌的人民。成吉思汗先派人焚燒了內城附近的房屋,由于整個城市是木頭造的,由此導致了全城大火,整個城市遭受了毀滅性破壞。接著,他讓蒙古兵逼迫當地人去進攻內城,這樣的進攻持續(xù)了幾天,內城最終陷落,3萬多守軍全部被殺,他們的家屬全部淪為奴隸。

不花剌到這時才被完全征服。由于城市已經被毀,成吉思汗將所有人趕到平原上,將青壯勞力抓走入伍,釋放其余的人。這些青壯勞力就成了他們進一步進攻的苦力和生力軍。

從這里也可以看到,蒙古人不管是屠戮,還是赦免,都有著明確的目的,那就是尋找更多的物資、財富和人員,以供養(yǎng)他們本民族的軍事力量,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更加持久的戰(zhàn)斗力。蒙古戰(zhàn)爭的準確意圖是:破壞是為了震懾被征服者,但保留是為了統(tǒng)治被征服地區(qū)和發(fā)動新的戰(zhàn)爭。蒙古人劫掠一次之后,就沒有再騷擾這座城市,成吉思汗派塔兀沙八思哈管理這里,讓它恢復了繁榮。最后,這里成了牙老瓦赤[25]的管理地區(qū),城市更加繁榮。

我們可以看出,成吉思汗像是一個精明的生意人,精心算計著在路上可以獲得的一切,以保證其軍事力量不僅不會枯竭,反而更加壯大。當他們離開不花剌前往撒麻耳干時,這支隊伍就是這樣:在得到了金錢、人力和物資的補充之后,變得更加強壯,更加好戰(zhàn),渴望著更多的戰(zhàn)利品。

當蒙古人進攻時,花剌子模的蘇丹穆罕默德已經離開了撒麻耳干。[26]這座城市本來是蘇丹防范蒙古人的重鎮(zhèn),在成吉思汗大軍剛到邊境訛答剌時,撒麻耳干的城墻就已經加固。鎮(zhèn)守撒麻耳干的軍隊一共11萬人,其中有6萬是突厥人,5萬是波斯人。[27]除了軍隊,城市居民也很多。撒麻耳干集結的兵力強,人口眾多,不容易被攻克,這也是成吉思汗首先攻打不花剌的原因之一。但沒想到不花剌失守后,蘇丹穆罕默德竟然主動離開撒麻耳干這個最有利的戰(zhàn)略點。

不管蘇丹穆罕默德是否離開,蒙古人的進攻都有條不紊。由于撒麻耳干過于重要,從不花剌前來的蒙古軍隊采取了與之前不同的做法。在路上,他們碰到了一些抵抗的城鎮(zhèn),這一次成吉思汗不再糾纏,而是交給他的部下去處理,自己則一路快速行軍。成吉思汗到達撒麻耳干后,他的兩個兒子察合臺和窩闊臺也到達了這里。

由于有了更多的軍隊,成吉思汗派出哲別和速不臺率領3萬軍隊向南方去追趕蘇丹,又派兩名將領去進攻南面的鑊沙(即瓦赫什,位于今塔吉克斯坦)和塔里寒(位于今阿富汗東北部,興都庫什山以北),自己率領剩余人馬留下來攻城。

攻城在他到達后的第三天開始。蒙古人圍困了城池,城內的士兵沖到城外,與蒙古人血戰(zhàn),雙方都有死傷。攻城的第二天,成吉思汗親自出動,雙方都動用了大量武器,從射石機到弓弩。最后,蒙古人占據了城門前的陣地,讓城內的士兵無法出城集結。城內為了沖散城門附近的蒙古兵,甚至放出了他們的新式武器——大象。但沒有起作用。[28]

這一天的戰(zhàn)斗讓城內損失慘重。到了夜間,抵抗者意識到無法取勝,決定投降。他們在第二天派人與成吉思汗談判,獲得許諾,于是打開城門。但是,這一次的投降依然與不花剌一樣,外城的人們投降,內城的士兵卻選擇繼續(xù)抵抗。

于是,按照雙方協(xié)議,外城的居民暫時不動,蒙古人則集中精力用一天一夜的時間拆毀了外城。隨后,蒙古大軍入城,男女居民以百人為組,被趕到了城外,只有5萬多人得到蒙古人的批準,留在城內。[29]居民出城之后,蒙古人開始大肆搜捕,除了獲準留下的5萬多人,那些不肯出城的人全部被殺。

在這里,我們從蒙古人對一種“戰(zhàn)爭武器”的處理很能看出成吉思汗的特點。由于這里有一批用于戰(zhàn)爭的大象,象夫們前來詢問如何處理這些大家伙。普通的征服者會對這些來自遙遠南方的動物感到好奇,就像羅馬的征服者喜歡將世界各地的珍禽異獸都帶回羅馬舉行凱旋儀式一樣。但成吉思汗僅僅從實用性來考慮問題,他認為這些大象不僅毫無用處,還會搶占資源(糧草),于是下令將大象全部放生。當然,他不知道,這些大象由于離開了熱帶環(huán)境,一旦被放生,最后的命運就是死亡。

解決完外城之后,就只剩下內城了。此時的內城依然有數萬人之眾,其中一個叫作阿勒卜汗(又譯阿勒巴爾汗,意為“勇敢者”)的將領甚至率領千人沖出重圍,去與蘇丹穆罕默德會合了。但剩下沒有突圍的這數萬人是有分歧的,他們當中的大部分人并不想抵抗,但有一小部分是最堅決的抵抗者(大約只有千人)。于是蒙古人消滅了堅定的抵抗者,剩下的3萬多人一看抵抗無效,就選擇了投降。對于最后投降的這些人,成吉思汗也采取了安撫的做法:首先將他們趕到城外,按照突厥人和波斯人分成兩隊,每隊再按照十人、百人分組,把他們的頭發(fā)剃成蒙古樣式的,看上去是要讓他們加入蒙古軍隊。

但就在人們放松警惕時,當天晚上,3萬多人盡數被殺,這表明了蒙古人對抵抗者的不寬恕,也是警告那些后來的抵抗者,不要抱有僥幸心理。

到此時,整個撒麻耳干在戰(zhàn)斗中已經被毀滅殆盡。事實上,撒麻耳干自從被蒙古人毀掉之后,就沒有像不花剌那樣在原址重建。至今在撒馬爾罕的郊區(qū),依然有大片高臺和廢墟,那才是蒙古人之前的“萬城之王”撒麻耳干。[30] 

在殺掉內城守軍、占領整座城市之后,成吉思汗開始區(qū)別對待外城的居民。他將3萬手藝人挑出來分給自己的兒子和手下的將領,又將一批年輕人吸納入軍隊。剩下的人因對蒙古軍事沒有直接用途,被允許繳納贖金回城。撒麻耳干為此又付出20萬第納爾的贖金,是訥兒城的100多倍。

之后,成吉思汗并沒有破壞撒麻耳干的政治體系,只是派駐了達魯花赤(該職位相當于總督),讓他接管撒麻耳干原來的政治系統(tǒng)。之后,成吉思汗派他的兒子去進攻北方的玉龍杰赤,而自己則前往南方的呼羅珊(現在的伊朗東北部、阿富汗大部和土庫曼斯坦部分地區(qū))。接下來在各地的作戰(zhàn)過程中,蒙古人又數次在撒麻耳干征兵,補充軍隊。

在征服不花剌時,成吉思汗需要的是物資、財富和士兵,而對撒麻耳干,除此之外,還展現了蒙古人對另一類人群——手藝人(工匠)——的渴望。

事實上,由于北方草原物資的貧乏,所有的草原民族都缺乏工業(yè)體系,導致他們自己沒有足夠的工匠。于是在戰(zhàn)爭過程中,工匠群體成了珍稀資源。不管是蒙古人,還是之前的契丹人、女真人,在攻克了一座城市之后,哪怕要屠城,也會首先將工匠群體找出來并帶到北方,讓他們?yōu)樽约航ㄔO城市。在女真建立的金國攻克北宋都城汴京的過程中,除了皇族成員,其余被帶走的主要就是工匠。[31] 

在蒙古人日后的戰(zhàn)爭中,我們還會無數次看到這個特征,他們對于工匠是如此喜愛,正是在這些工匠的努力之下,偉大的蒙古都城哈剌和林才得以建立。[3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招远市| 青阳县| 海口市| 潢川县| 武穴市| 从化市| 上高县| 马山县| 虞城县| 福清市| 岫岩| 应用必备| 菏泽市| 边坝县| 济南市| 临猗县| 共和县| 齐齐哈尔市| 武平县| 驻马店市| 阿巴嘎旗| 桐城市| 凤翔县| 贵阳市| 遂宁市| 铜梁县| 青河县| 河曲县| 定结县| 临潭县| 伊春市| 休宁县| 沅江市| 澄迈县| 平度市| 英吉沙县| 游戏| 石泉县| 昌都县| 仪征市| 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