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朝理財記:從成吉思汗的崛起到元朝的衰亡
- 郭建龍
- 5644字
- 2025-04-21 18:52:58
為什么南方屠殺更嚴重
成吉思汗親征撒麻耳干和不花剌的過程中雖然有過屠殺和搶劫,但是在征服之后,除了派遣達魯花赤對地方形成有限的管轄,就任由該地區恢復了和平。到了1259年(元憲宗九年,蒙哥汗在位的最后一年),根據當時人的記載,這些城市都已經恢復繁榮。[33]
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蒙古人的征服意識。成吉思汗與其他的游牧民族首領相比還有一個不同的特點:他更加在意對地區的征服和管理,而不僅僅是掠奪。在進攻過程中,他已經意識到撒麻耳干和不花剌是要并入自己的領土的,[34]而不是像其他游牧民族一樣,如風一樣來,如風一樣走,掠奪過之后就任其自生自滅。
正因有了占領意識,成吉思汗才更加在意經營而不是破壞河中地區。但是,那些距離蒙古本土更加遙遠的地區,由于成吉思汗認為無法統治,就不再享受這樣的待遇了。
比如,不花剌和撒麻耳干由于保住了大部分居民而得以重生,但作為花剌子模帝國都城的玉龍杰赤[35]就沒有這樣的好運了。
在攻克不花剌、撒麻耳干之后,成吉思汗的三位王子——術赤、窩闊臺和察合臺聯合進攻該城,[36]這里的人們進行了頑強抵抗。蒙古人利用誘敵深入戰術斬殺了對方士兵10萬人,但城市依然不肯屈服,直到蒙古人以巨大的傷亡為代價將城市完全變成廢墟,城里的守軍再也無法抵抗,這座城市才被占領。
之后,蒙古人把活著的居民集中在城外,挑選了10萬名工匠帶走,孩子和婦女都成為奴隸,剩下的人分給士兵屠殺。玉龍杰赤變為一片廢墟。
在這場戰爭中,還出現了新的情況:蒙古人發生了內部沖突,各個支系之間為了戰利品而爭吵。首先,成吉思汗的三個兒子之間存在著矛盾,術赤和察合臺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最終成吉思汗令二人聽從老三窩闊臺的指揮,因此窩闊臺獲得了一定的權威,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后來是窩闊臺得到大汗之位。其次,在三位王子攻克玉龍杰赤之后,他們瓜分戰利品時沒有給父親留一份,導致成吉思汗震怒。[37]這又牽扯到了蒙古人瓜分戰利品的原則,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即便是在父子之間,也有著明確的分配規矩。
玉龍杰赤由于是敵對帝國的都城,很難幸免,即便這樣,蒙古人依然留下了工匠和奴隸,并沒有將人全部殺死。但到了南方(撒麻耳干以南),這樣的規矩再次變化。
蒙古人第一次東征后期的殺戮行為頻發,與他們在戰爭中的財政系統和統治方式有著很大的關系。在最早進攻河中時,蒙古人由于覬覦河中的財富和人力資源,并且考慮到未來會在這些地區實行統治,因此采取了相對溫和的手段,以榨取有用的人才和財富為主。然而隨著戰爭的深化,蒙古人進攻到南方時,已經不可能再拿走更多的財富,也不可能再帶走更多的人了。如果能夠在南方地區形成有效統治和長期財政系統,那么還可以保留這些人力資源,但由于距離過于遙遠,超出了成吉思汗時期蒙古人的認知,他們還沒有考慮要統治這么遙遠的地方,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一切都毀掉,把人都殺死。財政和統治系統的落后,加上軍事力量過于強大,就導致了屠殺的發生。蒙古人征服過程中殺戮最殘酷的地區,就出現在中亞地區的南方,也就是以吐火羅[38]、呼羅珊和伊朗為核心的地區,這個地區在蒙古人的打擊下,再也沒有恢復昔日的繁華。[39]
在攻克撒麻耳干之后,當他的三個兒子進攻北方時,成吉思汗帶著拖雷開始向南追擊花剌子模蘇丹穆罕默德。進軍路線上首當其沖的是絲路名城泰爾梅茲(Termiz,又譯鐵門關)[40],這里是中亞前往阿富汗和印度的必經之地。在城市北方的山間,藏著一個叫作鐵門[41]的山谷,這座山谷是鐵青色的,由于地勢險要,人們甚至在山谷里裝上大門,形成了要塞。這座要塞已經存在了上千年。泰爾梅茲位于鐵門以南的阿姆河北岸,渡過阿姆河繼續向南,就是著名的城市巴爾赫,也就是吐火羅的中心城市。
由于泰爾梅茲反抗了蒙古人,成吉思汗花了11天時間將它攻克,之后將男女老幼盡數殺死。蒙古人南北政策的分野由此拉開:從北方有限的懲罰過渡到大量的殺戮。
就在第一次西征之后不久,成吉思汗在進攻西夏的過程中死去。
關于成吉思汗的功績,波斯人志費尼的總結非常到位。他說,成吉思汗出現之前,蒙古人缺乏統一的領袖,并受到女真人的欺壓。當時的蒙古人穿著狗皮和鼠皮,吃著死去的動物的肉,喝著馬奶酒,吃著堅果。這里是一個物資極端匱乏的地方,大首領和一般百姓的區別只是:首領的馬鐙是鐵做的。
然而,短短50年后,到了13世紀中葉志費尼生活的時期,蒙古人已經成為世界帝國的主人。他們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穿著綾羅綢緞,吃著山珍海味,喝著麝香封的酒,眼前的世界正是蒙古人的樂園。因為,西方運來的貨物通通交給他們,在遙遠的東方打包的物品一律在他們家中拆卸;行囊和錢袋從他們的庫藏中裝得滿滿的,而且他們的日常服飾都鑲以寶石,刺以金縷;在他們居住地的市場上,寶石和織品如此廉價,以至把它們送回產礦地或原產地,反倒能以兩倍以上的價格售出……此外,他們人人都擁有土地,處處都指派耕夫;他們的糧食,同樣豐足富余,他們的飲料,有如烏滸水般奔流……凡是(從前)購置不起一張棉絮床的人,今天都可以一次跟他們做三五萬金巴里失或銀巴里失的生意。[42]
人們常常僅把成吉思汗當成一個軍事家,但事實上,他還是一個擅長管理的人。軍事家善于打仗,而管理者擅長將所有的資源整合在一起產生出更加強大的動力和沖擊力,只有這樣,才能解釋蒙古人在短時期內的巨大變化。
總結而言,成吉思汗不僅要求每一場戰役取得勝利,而且要求每一次戰役之后,蒙古軍隊的實力都更加強大。在世界軍事史上,有一種勝利叫作“皮洛士式的勝利”。此詞得名于古希臘軍事家皮洛士,此人雖然屢屢得勝,但每一次勝利之后,他的軍隊都損失慘重,得不到有效補充和補給,最后他驚呼自己已經打不起勝仗了。[43]這其實是歷代軍事家的困惑:每一次勝仗造成的人員損失如何填補?如果填補不上,就意味著實力的削弱。比如,漢朝也曾經對匈奴屢屢得勝,但最后,由于損耗太大,到了漢武帝末期,甚至連獲勝的戰爭都承受不起了。[44]
但是,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率領下,卻越打越強大。其中的原因很多,比如游牧民族的劫掠式財政[45]比定居民族的固定式軍事財政更具有擴張性,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成吉思汗所建設的軍事制度是一種柔性的制度,能夠將其所征服的地區快速地納入他的戰爭機器,至于更遠的無法納入的地區,就完全毀掉,避免被敵人利用。他死后不久,蒙古軍隊就發生了一些變化,但他所制定的靈活財政制度得以部分保留。
我們也會看到,到了需要進行制度正規化的時期,這種靈活財政制度又為元朝和四大汗國帶來了極大的困擾,使他們長期無法建立更加穩固的統治。本書所探討的,就是早期的蒙古帝國和后期的元朝在財政和政治制度變革上的得與失。
在討論接下來的財政和政治制度變革之前,我們不妨先看看成吉思汗在他活著的時候建立了什么樣的制度,這些制度創新又怎樣深刻地影響了他的繼承人。
[1].位于現在哈薩克斯坦境內,城市廢墟大都是后來時期的遺存,但人們依舊來此緬懷蒙古帝國的勃興。
[2].見志費尼《世界征服者史》第一部第十一章。這次事件被許多史料記載,其中《世界征服者史》是較早記載的。
[3].在蒙古人統一蒙古本境的同時,花剌子模帝國幾乎也在同一時間統一了中亞,二者幾乎同時崛起,都有著強烈的擴張意愿。可以說,即便沒有這次屠殺,二者由于自身的擴張性也必然產生碰撞,而這次事件恰好給蒙古人提供了先發制人的借口。關于花剌子模帝國,見《世界征服者史》。
[4].發源于肯特山區,這里是成吉思汗早期活動的中心。成吉思汗后期和他的后代則將活動中心西移,來到了更加廣闊的鄂爾渾河谷地區以及杭愛山東麓和南麓,這里后來成為蒙古帝國都城哈剌和林的所在地。
[5].古稱“也兒的石河”。
[6].見《蒙古帝國史》第三章第十五節。
[7].論重要性,費爾干納盆地是中亞地區僅次于河中地區的地理單元,也是從喀什地區進入中亞的必經之路。這里另一座著名的城市是奧什,在漢朝被稱為“貳師”,以出產寶馬聞名。
[8].根據蒙古人的傳統,蒙古家庭中長妻所生的幼子為“守灶之主”,其他子女在成年后獨立出來,但幼子要守家業,因此幼子拖雷將在后文中展現其獨特的地位。
[9].見《世界征服者史》第一部第十二章,格魯塞《蒙古帝國史》第三章第十五節。關于這次分兵,讀者可以注意,蒙古戰略中,從來不會只出一路大軍進攻一個方向,而是必然采取迂回和間接戰略,兵分數路,以極強的機動性同時對數個戰略目標進行打擊,以求形成奇襲和包圍的態勢。在這方面,蒙古人可以被稱為機動戰和閃電戰的大師。
[10].本書作者會盡量清晰地敘述地理特征,并寫出現在的地名,以便于讀者從現代地圖上查找這些古代地區。
[11].粟特人屬于印歐人,語言接近東伊朗語,與波斯人的親緣關系更加密切。到了隋唐時期,粟特地區(河中地區)逐漸被突厥人占據,并最終替代了波斯。因此,到了成吉思汗進攻時期,河中地區的主要居民已經變成了突厥人與波斯人兩種,其中又以突厥人為多。
[12].玉龍杰赤更加靠北,因此氣候條件不如撒麻耳干和不花剌,它周圍有更多的荒漠,與俄羅斯的歐亞草原相隔。
[13].中亞往往采取與西亞和希臘地區同樣的做法,也就是在外城中間選擇一片高地建立內城(衛城),在戰爭中如果外城失守,則退入內城。這種做法在中國古代的城市中并不常見。蒙古人進攻中亞的過程中,幾乎在每一個城市都遇到了敵人退守內城的情況。
[14].見《世界征服者史》第一部第十二章。有趣的是,訛答剌后來又得以重建,到突厥人帖木兒帝國時期,這里成了帖木兒去世之地(當時他正準備征服大明朝)。訛答剌一直持續到清朝,才被準噶爾汗國所毀滅。現在是一片廢墟,位于哈薩克斯坦境內。
[15].見《世界征服者史》第一部第十三章。
[16].帖木兒滅里的抵抗和出逃是蒙古人第一次西征中少有的英雄傳奇,《世界征服者史》第一部第十四章中對此進行了詳細的描述。
[17].蒙古人的震懾戰略在游牧民族中廣泛使用,蒙古人之后最常使用該戰略的是帖木兒。然而,我們依然需要看到游牧民族這樣做的經濟動機。
[18].根據《世界征服者史》的記載,此人為答石蠻哈只不。
[19].蒙古人帶走生力軍的做法,是游牧民族對抗定居民族的法寶,也是其軍隊通過軍事劫掠制不斷擴大自己的力量,用最小的成本來養活龐大的軍隊,獲得不斷補充的關鍵。參見本書作者在《軍事密碼》中的討論。
[20].游牧軍隊沒有固定的軍餉,而是靠掠奪獲得軍費,以降低養兵的成本。
[21].見《世界征服者史》第一部第十六章。
[22].這次事件可能是由一個叫作闊克汗的人領導的,他是一個叛逃的蒙古人,因此無法得到寬恕。
[23].本書作者于2016年對布哈拉和撒馬爾罕進行了實地考察。不花剌內城的城墻至今依然可見,由于蒙古對不花剌采取了懷柔政策,這座城市受破壞較小,這一點和撒麻耳干的異地重建形成了對比。
[24].木撒剌(musalla),《史集》中指舉行節日公共祈禱的城外廣場,在阿拉伯語中指非清真寺的禮拜場所。《世界征服者史》中此段原文為:“成吉思汗離開城鎮,他來到節日的木撒剌,登上祭壇。”
[25].關于牙老瓦赤以及他和中國的關系,后文將詳細說明。蒙古人對牙老瓦赤的倚重遠超耶律楚材,這也顯示出蒙古人對中亞財政政策的學習。
[26].蘇丹穆罕默德的離開可能決定了兩國戰爭的結果。成吉思汗的身先士卒與蘇丹的遠離戰場,使得雙方的士氣不對等。加之定居人口無法應付游牧民族軍事劫掠制財政的突擊,導致了花剌子模的滅亡。
[27].這樣的軍隊構成反映了中亞地區人口的更迭,唐宋元時期突厥人逐漸控制波斯人,并取代波斯人成為中亞主流人口,此時的軍隊構成反映了突厥人口已經略占上風。隨后,波斯人逐漸撤向山區,最終演變為現在帕米爾的塔吉克人。
[28].大象受傷之后向回跑,反而造成了守軍的損失。
[29].這些大都是未反抗的教會人士和他們的擔保人。
[30].本書作者親自考察過成吉思汗毀滅的舊城遺址。撒麻耳干后來在帖木兒時代重獲輝煌,但帖木兒選擇在舊城的邊上修建新的城市。
[31].金國對汴京的劫掠,除了手藝人,還包括讀書人、僧人等各種可以促進他們發展的群體,見本書作者的《汴京之圍》。
[32].哈剌和林的建筑見于西方傳教士出使時的報告,如《東方行記》,其中記載了西方人幫助蒙古人建造的奇妙的機械裝置。由于后來的人們用哈剌和林的建筑材料建造了額爾德尼召,這座偉大的都城并沒有被保留下來,甚至連地表遺存都很少。
[33].見《世界征服者史》第一部第十五章。根據作者的描述,撒麻耳干并沒有在原址重建,而是建在旁邊的區域,后來經過帖木兒的建設,形成現代的撒馬爾罕。
[34].蒙古人最初在河中地區建立了中央直轄區,歸大汗所有,大汗又將它授予總督管理。
[35].這座都城現在被稱為“老烏爾根齊”,或者“庫尼亞-烏爾根奇”(Kunya-Urgench),位于土庫曼斯坦境內,現在已經是廢墟狀態。而蒙古人毀滅玉龍杰赤之后,人們在異地重建了一座新的玉龍杰赤,即現在位于烏茲別克斯坦境內的烏爾根奇城。
[36].其他將領還有博爾術、脫欒扯兒必、兀孫那顏、合答安,見《蒙古帝國史》第三章第十五節。
[37].見《元朝秘史》第二百六十節。亦可見《蒙古帝國史》第三章第十五節的討論。
[38].吐火羅又稱“巴克特里亞”“大夏”,位于阿富汗北部、興都庫什山以北的阿姆河兩岸,以巴爾赫為中心。這里如今是阿富汗和烏茲別克斯坦的邊境地區。
[39].見《世界征服者史》第一部第十五章。
[40].現代的阿姆河構成了烏茲別克斯坦和阿富汗的邊界,泰爾梅茲位于阿姆河以北的烏茲別克斯坦境內,而巴爾赫位于阿姆河以南的阿富汗境內,已經縮為一座小鎮,成為阿富汗北方的大城市馬扎爾謝里夫的附庸。
[41].鐵門在玄奘的著作中就有記載。
[42].現在,巴里失值50個金的或銀的密思合勒(misqal),約等于75個魯克尼(rukni,意為由名為魯克那丁的國王所鑄)第納爾(dinar),其金位為2/3。見《世界征服者史》第一部第一章。巴里失為一種金錠或銀錠。
[43].公元前280年,伊庇魯斯國王皮洛士入侵意大利和羅馬,接下來兩年分別在赫拉克里亞戰役和奧斯庫倫戰役中獲勝,但由于損失很大,他驚呼如果再勝利一次,他的軍隊就沒有了。皮洛士的作戰模式是放棄后勤和可持續性的消耗戰爭,與蒙古人的作戰形成了對比。
[44].漢武帝晚年采取了放棄戰爭、休養生息的做法,很大程度上源于戰爭造成的財政不可持續性,以及戰爭的損耗(如戰馬)無法補充。詳見本書作者的《財政密碼》一書。
[45].關于游牧民族的劫掠式財政,下文將詳細介紹。事實上,任何一次游牧民族的崛起,都從軍事劫掠制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