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朝理財記:從成吉思汗的崛起到元朝的衰亡
- 郭建龍
- 2732字
- 2025-04-21 18:52:57
懲罰肇事者
1219年(元太祖十四年,南宋嘉定十二年,金興定三年),一起終將震驚世界的事件正在醞釀之中:一支來自東方寒冷之地的游牧大軍在準備他們的第一次西征。
此前,這個游牧民族的首領成吉思汗(鐵木真)向西方派遣了一支商隊,但這支商隊在一個叫作訛答剌的城市[1],被城市長官哈只兒汗(也稱“亦納勒術”、“哈只兒·只蘭禿”,本名“牙罕·脫黑迪”)全部殺害。[2]由于訛答剌屬于當時中亞地區的一個新興帝國花剌子模,于是,這次遠征既有懲罰訛答剌,也有進攻更加龐大的花剌子模帝國的用意。這次戰爭也就決定這兩個分別崛起于東西方的新興帝國,誰能成為時代霸主。[3]
為了準備這次遠征,成吉思汗在這一年的夏天率領他的四個兒子和大將速不臺等人從蒙古內陸的克魯倫河畔[4]出發,越過位于現在中國和蒙古國分界線的阿爾泰山,前往今額爾齊斯河[5]地區休整。到了秋天,大軍從賽里木湖以南的地區順著亦列河(今伊犁河)谷進入花剌子模境內。其中大將哲別擔任前哨,速不臺為后援,另一員大將脫忽察兒擔任速不臺的后援。[6]
他們首先到了花剌子模帝國東部的訛答剌城,也就是屠殺蒙古商隊的城市,這座城市位于錫爾河谷地。在這里,成吉思汗將其軍隊分成四路。他的嫡長子術赤率領數萬人,沿著錫爾河向北進攻錫爾河下游的氈的和巴爾赤邗。他的嫡次子察合臺和嫡三子窩闊臺則主持進攻訛答剌城,并由高昌回鶻的亦都護巴而術阿而忒的斤協助。還有一部分人馬順著錫爾河向南上行,進攻位于費爾干納盆地[7]入口處的苦盞和費納客忒。成吉思汗本人則帶著嫡幼子拖雷[8]越過錫爾河,親征花剌子模國的兩個最重要的城市(也是整個中亞最重要的城市):不花剌(今布哈拉)和撒麻耳干(今撒馬爾罕)。在這些目標都實現之后,最后四路大軍將會合起來,進攻花剌子模國的都城——位于咸海以南的玉龍杰赤。[9]
雖然地理不是本書的主要關注點,但為了讓讀者更加了解這個戰略,我們不妨對花剌子模國的地理狀況做一個簡單的總結。[10]在世界上,有許多文明是借助河流發展起來的,而如果一個文明區域內有兩條重要河流,那么這兩條河中間的地區,往往會成為該文明的核心區域。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現在伊拉克的兩河(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其次,就是位于中亞的河中地區,也就是古代的粟特地區。[11]
河中(粟特),顧名思義,就是兩條河流中間,其西面和南面是阿姆河(也稱“烏滸水”“奧克蘇斯河”“質渾河”“縛芻水”),而東面和北面則是錫爾河(也叫“藥殺水”)。兩條河起源于古代中國和中亞交界處的亂山之中,最后匯合于北方的咸海。在兩條河中間,就是河中(粟特)地區之所在。
河中是中亞文明的核心區域,這里最著名的城市有兩個,分別是撒麻耳干(靠東)和不花剌(靠西)。在這兩座城市的西北方向,阿姆河下游的兩岸,還有一個區域被稱為花剌子模地區,也就是花剌子模都城玉龍杰赤所在地。玉龍杰赤可以被視為河中地區的自然延伸,其重要性僅次于撒麻耳干和不花剌,但比起前兩城更偏遠一些,在歷史上一直處于從屬地位,直到發跡于此的花剌子模帝國崛起,才由于其都城的身份,第一次在政治地位上超越了撒麻耳干。[12]
不過,雖然花剌子模帝國以玉龍杰赤為都城,但帝國的經濟中心實際上依然在河中地區的撒麻耳干和不花剌。
成吉思汗從東向西進攻花剌子模帝國,他的第一接觸目標是殺害了其商隊的訛答剌。但這座城市只是位于錫爾河流域的一個邊境城市,要想戰勝花剌子模帝國,除了進攻訛答剌,還要進攻其核心區域,也就是撒麻耳干和不花剌所在的河中地區。可是,要想進攻河中地區又不被對手包抄,那么位于河中地區東界的錫爾河防線就是關鍵。
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成吉思汗四路大軍的安排:一路進攻訛答剌報仇;兩路分別沿著錫爾河上下游(屬于戰略區域)攻城略地,解決錫爾河防線;而他本人則率軍渡河,直接進攻核心區域。在核心區域和戰略區域都得手之后再會師,解決更加偏遠、缺乏經濟影響力的都城玉龍杰赤。
在這樣的戰略下,我們暫且不看成吉思汗率領的主力對撒麻耳干等地的進攻,先看其他三路大軍的進攻情況。
其中,窩闊臺和察合臺進攻的訛答剌由于是肇事地點,自然無法獲得蒙古人的仁慈對待。在被圍困長達五個月之后,訛答剌的一個將軍哈剌察認為真正殺害蒙古人的是他的上司哈只兒汗,他沒有必要為上司殉葬,于是決定率軍逃走。但在出城時,哈剌察及其隨從被蒙古人俘虜。他們并沒有得到蒙古人的寬恕,而是全體被殺死。
哈剌察的出逃讓蒙古人占領了外城,哈只兒汗率領2萬人馬退居內城繼續戰斗。[13]這一次他們又抵抗了一個月,內城被攻克后,蒙古人屠殺了所有的守軍,并將內城夷為平地。之后,蒙古人殘酷處置訛答剌,所有的人要么被殺死,要么被擄走,這座引起了一場大戰的城市在短期內就變成了荒城。[14]
這場屠殺也確立了蒙古人戰爭中一個令人談之色變的模式。日后,從中亞到南亞,從東歐草原到地中海沿岸的廣大區域都流傳著蒙古人屠城的記載,表明了蒙古人的殘忍和不寬恕。而外部世界流傳的這個傳說就是從訛答剌開始的。
事實上,除了訛答剌,在術赤等人領導的沿著錫爾河而上和而下的兩支軍隊中,也發生過殘忍的屠殺事件。比如,在術赤的進攻中,速格納黑城和額失納思城也發生了屠殺行為。[15]
而另一路沿著錫爾河而上的軍隊,蒙古人對費納客忒城也毫不手軟。這座城市抵抗了三天,第四天就投降了,但依然遭到了報復。士卒和市民被分成兩隊,前者全部被殺死,后者被分配給蒙古軍隊的首領。其中工匠、手藝人被帶回蒙古本土,其余的年輕人被編入軍籍。
苦盞守將帖木兒滅里進行了頑強的抵抗,最后逃走。很多年后被蒙古人發現并殺害。[16]
但是,人們在強調蒙古人的屠殺時,往往也會談到另一點,即蒙古人并非隨意殺人。很多時候,蒙古人只針對那些抵抗的城市展開屠殺,而對另一些城市采取懷柔政策。比如,前面提到的訛答剌、速格納黑、額失納思等遭遇滅頂之災,大都是因為它們頑強抵抗或者殺害蒙古使者。與此同時,還有一些城市,如訛跡邗和巴爾赤邗,由于沒有太多抵抗,就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屠殺行為。另一座城市氈的,因為這里的人民曾經密謀殺死蒙古使者,雖然最后沒有動手,而且在術赤下令攻打城市時也沒有抵抗,但就因為動過這樣的心思,在被攻克后,居民們依然被趕出城市,遭受了九天九夜的劫掠。[17]
從上面的敘述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蒙古人在進攻時對于不同的城市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有的城市被屠戮消失,而有的城市卻得以保全,這一切都是根據蒙古人的戰略決定的,為的是表彰不抵抗者,懲罰抵抗者。
可是,僅僅說蒙古人鼓勵投降與合作,用這單一目標來決定是否屠城,依然是不全面的。事實上,他們在進攻中有著很強的經濟動機,除了懲罰,他們很善于利用被征服土地上的經濟資源來為自己服務。很多時候,決定城市命運的是經濟。而這一點,在成吉思汗親征的中路大軍,也就是進攻不花剌和撒麻耳干的大軍中,表現得尤其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