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穴位的定位方法

取穴是否準確,直接影響療效的好壞。《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指出:“刺此者,必中氣穴,無中肉節。”《備急千金要方》亦載:“灸時孔穴不正,無益于事,徒破好肉耳。”因此,穴位養生,強調準確取穴。確定穴位的準確位置要以體表標志作為主要依據,而用手指比量這種距離取穴,稱“手指同身寸”;在距離標志較遠的部位,按照兩標志之間折合的一定比例取穴,稱“骨度分寸法”,用“寸”來表示上下左右的距離。

一、手指比量法

“同身寸”是以本人的手指作為標準度量取穴。早在唐宋時期就已有中指同身寸、橫指同身寸和拇指同身寸的應用。手指寸只是對骨度分寸的一種比擬,并不能完全以此為準而不按照骨度分寸法規定。現介紹兩種常用的手指比量法—直指寸(中指同身寸)和橫指寸。

直指寸是以指節的直度作為標準,在經典古籍《針灸大全》中有具體描述—“大指與中指相屈如環,取中指中節橫紋上下相去長短為一寸”,也就是以本人中指屈曲時中節內側兩端紋頭之間的距離為1寸(圖1-4-1A)。這一方法相對比骨度分寸法偏長,只可用于小腿部及下腹部,不適合普遍使用。

圖1-4-1 手指比量法

橫指寸是用橫指比擬骨度分寸的方法,一橫拇指作1寸(圖1-4-1B),兩橫指(示指和中指)作1.5寸,四橫指(示指至小指)作3寸(圖1-4-1C)。古時以一橫指為一寸;四橫指為一扶,合為三寸。《禮記·投壺》注:“鋪四指曰扶。”醫學術語中的“扶”作“夫”,義通。“一夫法”是指以本人第2~5指并攏,中指近側指間關節橫紋水平的四指寬度為3寸。

手指比量法只能在骨度分寸法的基礎上運用,不能概以度量全身各個部位。正如明代張介賓《類經圖翼》所云:“同身寸者,謂同于人身之尺寸也。人之長短肥瘦各自不同,而穴之橫直尺寸亦不能一。”也就是說,體表標志和骨度分寸法是明確穴位位置的基本方法,而手指比量法只是應用以上兩法時的一種輔助方法。

除此之外,目前還有一些被稱為“簡便取穴”的方法,實際上是對手指比量法或活動標志范圍的進一步拓展,一種體位姿勢和動作的配合。較為常用的簡便取穴法有:半握拳,于中指端所指處取勞宮;沉肩垂肘時,于平肘尖處取章門;兩耳尖直上連線中點取百會;兩手張開,于虎口處交叉,當食指端處取列缺等。以上幾種簡便取穴法均作為取穴法的參考,還是要以骨度分寸法為準。

二、骨度分寸法

骨度分寸法是以體表骨節為主要標志來測量周身各個部位的大小、長短,依據尺寸比例折算作為定穴的標準。需要注意的是,這一取穴法是以本人的身材作為依據。此法最早見于《靈樞·骨度》,原文中描述的人體高度為七尺五寸,而當一人兩臂外展,兩手平伸,以中指端為準測量其橫度也是七尺五寸。因此,取用時將設定的骨節兩端之間的長度折算為一定的等份,每一等份為1寸。這一取穴法排除了男女老幼、高矮肥瘦的不同,為取穴度量提供了客觀依據。全身各部的骨度分寸見表1-4-1、圖1-4-2。

表1-4-1 全身骨度分寸表

圖1-4-2 全身骨度分寸圖(正反面)

三、體表解剖標志定位法

體表解剖標志定位法是以人體解剖學的各種體表標志為依據來確定穴位位置的方法,又稱自然標志定位法,可分為固定的標志和活動的標志兩種。

固定的標志指由各部位骨節、肌肉所形成的突起、凹陷及五官輪廓、發際、指甲、臍等,是在自然姿勢下可見的標志,可借助這些標志確定穴位的位置。如以臍為標志,臍正中即為神闕;以眉頭定攢竹。

活動的標志指由各部位關節、肌肉、皮膚隨著活動而出現的空隙、凹陷、皺紋、尖端等,是在特定姿勢下才會出現的標志。如下頜角前上方約1橫指,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取頰車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措勤县| 白城市| 化隆| 磐安县| 富民县| 高雄县| 公安县| 中西区| 岱山县| 抚州市| 芦山县| 晋州市| 大田县| 民县| 江门市| 邛崃市| 德阳市| 黄陵县| 青龙| 陇西县| 青州市| 云南省| 平原县| 密云县| 喀喇| 若尔盖县| 北海市| 全州县| 湄潭县| 唐河县| 涞水县| 沿河| 潮州市| 金坛市| 达日县| 汶上县| 涿鹿县| 桓台县| 勐海县| 牡丹江市|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