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穴位養生的常見操作方法

穴位養生是運用針刺、按摩、艾灸、刮痧、拔罐、貼敷等方法,刺激經絡、穴位,以激發經氣,達到調和氣血、旺盛代謝、通利經絡、增進人體健康等目的的一種養生方法。鑒于經絡理論博大精深,人體穴位內容豐富,針刺等操作方法復雜,非經專門學習訓練者,不宜草率施行,否則容易釀成事故。但作為養生之道,現選擇易于掌握且安全有效的穴位養生方法加以介紹。

1.穴位按摩

是指在中醫基本理論指導下,運用手法作用于人體穴位,通過局部刺激,可疏通經絡,調動機體抗病能力,從而達到防病治病、保健養身的目的。《備急千金要方》“養性”篇詳細介紹了中醫養生方法,其中一種就是按摩法。中醫學認為“不通則痛,痛則不通”,說明了穴位按摩養生的原理,即疏通經絡氣血,所以穴位按摩時局部往往出現酸脹的感覺,常用穴位如足三里、內關、三陰交。宋代文豪蘇東坡對養生頗有研究,對堅持按摩足底涌泉對身體的益處大加贊賞,稱“其效初不甚覺,但積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若信而行之,必有大益”,說明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對穴位按摩養生有很深的認識。

2.穴位艾灸

是指采用以艾絨為主的材料燒灼、熏熨體表某些具有保健作用的穴位,通過溫熱效應和藥物作用來激發人體正氣,培補后天以滋養先天,達到防病養生的目的,又稱“保健灸”“逆灸”。明代高武《針灸聚英》說:“無病而先針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使用灸法保健防病稱“逆灸”。灸法的產生仰仗于火。古今中外,火既在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也是古人崇拜神靈進行巫術活動的象征。最早,火在原始人眼里具有巫術的性質,有消除“他性”污穢的意味,漸漸地古人發現燒灼熱燙可以治病防病,這就是熏法、熨法、灸法等療法的起源。艾灸養生不僅用于強身保健,亦可用于久病體虛之人的調養,是我國獨特的養生方法之一,常用穴位有氣海、關元、足三里等。俗語說:“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就是說,若要身體健康平安,常灸足三里。

3.穴位貼敷

是以中醫經絡學為理論依據,把藥物研成細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涼油、藥液調成糊狀,或用呈凝固狀的油脂(如凡士林等)、米飯、棗泥制成軟膏、丸劑或餅劑,或將中藥湯劑熬成膏,或將藥末撒于膏藥上,再直接貼敷穴位、患處(阿是穴),用來治療疾病的一種無創痛穴位療法。它是中醫治療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與疾病作斗爭中總結出來的一套獨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

4.穴位刮痧

是用銅錢、瓷匙、水牛角、紐扣等鈍緣光滑的硬物器具,蘸植物油、清水、酒、活血劑等反復刮動、摩擦受術者某處皮膚,至皮膚出現紅斑、紫斑或黑斑,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當體內出現一些微小變化時,都會在經絡穴位和局部相對應區域出現氣血運行障礙。此時在這些部位刮痧,就會出現痧斑或發現刮痧板下有不平衡、疼痛等陽性反應。所以,刮痧可在身體沒有表現出癥狀之前,就能反映出潛在的疾病和不良的健康狀況。刮痧治病歷史悠久,早在戰國時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多處論述到“布炙以熨”“撫以布”,雖然沒有直接提到刮痧療法,但是可以看出刮痧療法的雛形。現代研究也表明,刮痧具有神經調節、抗炎、抗氧化、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作用。未病之人常做刮痧(如取背俞穴、督脈、足三里等)可增強衛氣,衛氣強則護表能力強,外邪不易侵表,達到保健養生的目的。

5.穴位拔罐

是指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燒或抽吸等方法形成罐內負壓使罐吸附于體表,從而使局部充血、瘀血而防治疾病的技術,古代稱“角法”。《妙聞集》“水蛭應用章”主要講述如何用獸角水蛭壓吸出惡血的方法。之后逐漸演變出水銀角、竹罐,最終發展成現代的各種拔罐法。

6.穴位足浴

是采用藥物煎湯,將受術者雙足用藥湯浸泡、洗浴,以治療疾病的一種中醫外治療法,歷史悠久。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摩之浴之”之說。俗話說“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是因為足三陰經和足三陽經分別起始和終止于足部。另外,有“寒從腳下生”的說法,因足部脂肪層本來就薄,如果足部受寒或自身體質陰寒造成手足不溫,易造成免疫功能降低,從而產生多種病證。相較而言,老年人陽氣衰弱一些,免疫力低下,這就體現了足浴的重要與必要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舟山市| 游戏| 吉首市| 巴塘县| 海安县| 璧山县| 高碑店市| 南陵县| 孟津县| 长寿区| 黔西县| 普定县| 合作市| 沁水县| 通州区| 河北省| 屯留县| 修武县| 泰宁县| 石家庄市| 台南县| 芦山县| 垦利县| 定边县| 郓城县| 杭锦旗| 枞阳县| 鄂尔多斯市| 阿拉善左旗| 淳安县| 乐陵市| 黄平县| 广元市| 墨竹工卡县| 东山县| 察隅县| 沧州市| 蒲江县| 海城市| 舒城县| 通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