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關系,別在意:擺脫意見恐懼,重塑真實自我
- (美)邁克爾·熱爾韋 (美)凱文·萊克
- 5680字
- 2025-04-17 19:35:38
引言
我們惱怒于他人的一切,都能讓我們更了解自己。
——卡爾·榮格
當我們把別人的觀點看得比自己的想法更重要時,我們就會遵循他人的意見,而不是按自己的想法生活。壘球明星勞倫·雷古拉在參加2020年東京奧運會之前一直在努力解決這一難題。退役11年后,雷古拉得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再次代表加拿大國家隊,參加世界上最大的運動賽事。2008年北京奧運會,她在銅牌爭奪戰中遺憾失利,只獲得第4名,離獲得獎牌僅一步之遙。12年后,雷古拉已經39歲了,是3個孩子的母親,她和丈夫一起經營生意。加拿大教練打電話給她,勸她告別退役生活,為贏得奧運會獎牌做最后的努力。
如果這是一部電影,主角雷古拉可能會開心地尖叫起來。她的反應會是影片的情緒高潮,是激動人心的興奮瞬間。但在現實里,她猶豫了。
在她的內心深處,她知道自己想這樣做,但這件事充滿挑戰和懷疑。她曾參加過兩屆奧運會,她很清楚這可不是簡單訓練兩周就能回家的事。[1]她的3個孩子分別才8歲、10歲和11歲,追求奧運夢想意味著她要離開孩子們很長一段時間。更難的是,在奧運會開始前的6個月里,運動員只能離開隔離訓練中心一次。
“我是一名母親,答應參加奧運會并不是一個容易做出的決定。”她告訴我,“在過去的12年里,我待在球場上的時間加起來也不過幾個月,更別提我還跟丈夫一起經營著生意。”
但最終,讓她想要放棄參加東京奧運會的不是年齡,不是長時間的退役生活,也不是她與產后抑郁的多年斗爭,而是她對其他人的想法的焦慮和擔憂。
這是雷古拉自己說的。
當我分享我的訓練生活和我為夢想所做的努力時,我收到了這樣一些評論。
天哪,我絕對沒法這樣……我絕對不能離開家庭那么長時間。(母親失職審判)
你以為你還能行?我是說,你就不怕再也不可能達到以前的水平嗎?(“你以為你是誰?”審判)
你不是史上最老的球員嗎?(年齡審判)
你丈夫不介意你跑去打球嗎?(妻子失職審判)
這些消極的話語帶給我巨大的壓力。我擔心別人如何看我,如何看待我的決定,擔心他們認為我是個不負責任的母親和妻子,認為我太老了,認為我不可能做到。這讓我陷入猶豫,我的世界圍繞著別人的看法旋轉。
現在,我收到的積極意見比消極意見更多,但我發現消極意見更能引人注意,并且在那時對我的影響更大?,F在看來,當時的我被那些消極意見困住了,這讓我想起我最喜歡的一句話:“一棵樹可以做成1 000根火柴,一根火柴也可以點燃1 000棵樹?!?/span>
雷古拉在自我評價和別人對她的評價之間掙扎。她的困境是我們所有人都會面臨的挑戰,這一挑戰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是遵從自己內心的指示,還是遵從社會規范與外界期望?
換句話說,雷古拉患有FOPO(fear of people's opinions,恐懼他人的看法),這差點兒讓她失去實現夢想的最后一次機會。
無形的限制
FOPO是一種隱形的流行病,它可能是人類潛力的最大束縛。[2]在現代社會,我們過度關注他人對我們的看法,幾乎形成了一種非理性、無意義且不健康的癡迷,其負面影響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當我們陷入對他人看法的恐懼時,我們會對自己失去信心,各方面表現也會受到影響。這是人的天性。
如果我們不多加注意,FOPO就會占據我們的思維,慢慢毒害我們,讓我們不再關注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開始糾結于他人的看法和觀點,包括他人明確提出的意見和我們感知到的他人可能會有的看法。這種對他人看法的過度擔心會影響我們的決定和行動,還會影響我們的生活。
想想雷古拉吧。如果她讓消極的想法占據上風,讓自己受困于對他人看法的恐懼,她就會錯過最后的去實現她畢生追求的機會。
FOPO是人類天性的一部分,因為我們還用著古老的大腦。幾千年前,對社會認可的渴望使我們的祖先變得謹慎而精明。如果狩獵失敗的責任落在你身上,那么你在部落中的地位可能會受到威脅。但今天,隨著社交媒體日益普及,年輕人面對的成功壓力越來越大,以及我們對外部獎勵、指標和認可的依賴越發嚴重,導致FOPO猖獗泛濫,難以控制。
領導者不敢果斷發聲、做出決策,公司總裁將股東們的短期利益置于公司長期健康的發展之上,政客們因為政黨立場而不是道德良知投出選票,我們從這一切行為中都能看見FOPO在發揮作用。只有從根本上改變你與他人看法之間的關系,你才能獲得自由——無論何時何地都讓你舒服自在的自由。
FOPO在我們的生活中幾乎無處不在,其后果十分嚴重。我們行事謹慎低調,只因為害怕可能出現的批評。當受到挑戰時,我們要么像豪豬一樣,豎起尖刺保護自己的自尊,要么放棄自己的觀點,為獲得認可而扭曲真實的自我。當無法控制結果時,我們就沉默退縮。我們解讀他人,只是為了融入,而不是出于友愛。笑話明明不好笑,我們也配合地大笑;被他人言語冒犯,我們卻保持沉默,一邊聽一邊計劃自己該如何回應。我們追求權力,而非專注于目標。我們只知取悅他人,不敢挑戰、質疑。我們追隨別人的期待,卻沒有勇氣追求自己的夢想。
我們向外尋求自尊與自我價值,透過他人的眼睛看自己,通過觀察自己以外的事物來決定我們對自己的感覺。如果有人認可我們或支持我們的決定,我們就會感覺很棒。如果有人反對我們或不支持我們的選擇,我們就會感覺很糟糕。我們四處奔走,試圖取悅他人,扮演著我們自以為他們所期待的樣子,而不是真實的自己。我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需求,或是在追尋價值感的過程中忽視了自己的需求。我們來到這個不可思議的星球,卻將短暫的時光花費在扮演角色、維護身份、遵從他人可能的期望上。我們永遠也不會發現,自己真正能成為什么樣的人。
現在,想想你在生活中做過的決定。你選擇你的職業道路,是因為你對這個領域充滿熱情嗎?你選擇法律、商業或其他專業,是否只因為那是別人期待你去做的?或者,你是否曾有過想改變生活的沖動,或想大膽地迎接新的挑戰,卻因為擔心他人可能會有的想法而最終放棄了?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時刻,但問題是,當你逐漸不再關注“你”自己,忽視自己的才能、信念和價值觀,開始遵從別人或有或無的想法時,你就會極大地限制自己的潛力和掌控力。
我們應充分發揮自己獨特的品質和優勢。我們總是掙扎在“成為誰”的困境之中,拼命爭取成為那個我們認為更能被外界認可和接納的人,但這種狀態脆弱不堪,在日常生活的內外壓力之下,我們很容易迷失。要想改變這種狀態,你需要藏在內心深處的決心和遠見。[3]
如果你過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比如他人的看法或社會壓力,它們會困住你,限制你的可能性。[4]你可能會告訴自己“勝算不大”或“我不夠聰明”,而不采取切實行動;你可能糾結于“我年齡太大了”,而不敢轉換職業。你如果因恐懼而放棄,不用行動去檢驗,那這些擔憂便可能成為不可更改的事實。
對融入群體的渴望,對不受歡迎的恐懼,削弱了我們追求的創造理想生活的能力。
我們古老的大腦讓FOPO成為生活常態,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非要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讓它阻止我們做自己想做的事。
堅持自我
伍迪·霍伯格的故事表明,當我們堅持走自己的路,不屈從于他人的看法時,人生才會展開無限可能?;舨袷俏乙娺^的最優秀的人之一。他情感充沛、身心健康、才智卓越,可以說全面發展。他謙遜的性格和旺盛的好奇心與他的冒險精神相得益彰。他從小就喜歡登山,夢想著有一天進入太空?;舨裨诼槭±砉W院取得了航空航天學士學位,然后去伯克利攻讀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
霍伯格喜歡解決技術難題,但他的興趣不止于此。在伯克利,他周末常去學校附近的約塞米蒂國家公園登山,還會自己駕駛飛機,但他總希望自己的冒險能更專業、更有意義。他想把自己的技能用在一份有意義的工作上。為此,他想取得EMT(救護技術指導)證書,并申請加入約塞米蒂國家公園搜救隊。
進行山地救援與攻讀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完全無關,所以霍伯格向他的導師們尋求建議。霍伯格非常尊敬他們,直到今天,他們仍然是他的良師益友。許多人都勸阻他,告訴他:“我覺得這不太合適,我不確定這對你追求的目標能有什么幫助?!?/p>
在學術道路上,導師們的意見很有分量。正如霍伯格所言:“他們都是我非常信任和尊重的人,我想聽聽他們的意見?!钡舨癫]有順從大多數人的意見?!白詈?,我必須做出選擇……我知道我要這樣做,我很開心自己做了這件事,這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經歷之一?!?/p>
霍伯格在伯克利獲得博士學位后,開始在麻省理工學院任教。一天,他在攀巖館訓練時,一位好友告訴他,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中斷4年后又開始接受宇航員的申請了?;舨裨诰W上填了一份申請表,點了提交,他以為自己入選的概率為零。一年半之后,他從18 000多名合格的申請者中,被選中成為宇航員班的12名候選人之一。當我撰寫本書時,霍伯格博士正在國際空間站進行為期6個月的任務,他剛剛和我一起錄制了第一個來自外太空的播客。
霍伯格為什么會被選中?他認為正是加入約塞米蒂國家公園搜救隊的經歷,讓他在申請者中脫穎而出。他堅持自我,拒絕向他人意見所施加的壓力低頭,這為他打開了通往太空的大門,讓他實現了兒時的夢想。
掌控的本質
作為一名心理學家,我有幸與一些世界上最杰出的個人和團隊合作。當西雅圖海鷹隊戰勝丹佛野馬隊贏得第18屆超級碗冠軍時,我就在場邊。我曾坐在任務控制中心,看著奧地利定點跳傘運動員菲利克斯·鮑姆加特納在距離地球表面24英里[5]的高空,以超過800英里/小時的速度自由落體,創造了太空跳躍紀錄。我在東京的海灘上,見證了美國沖浪隊贏得這項運動歷史上的第一枚奧運金牌??死铩の譅柺病ふ矊幩购兔姿沟佟っ?特雷納堪稱有史以來最好的女子沙灘排球組合,當她們在連續三屆奧運會上獲得該項目的金牌時,我也在場。當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公司確定將基于思維模式、同理心與目標感建立企業文化之時,我跟該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坐在同一間辦公室里。
世界上最杰出的執行者不斷突破人類潛力的極限,拓展了我們對可能性的認知。
根據我的經驗,他們的優秀不僅僅在于技能出眾。他們非凡表現的動力,不僅來自為做到最好而堅持努力,也來自對內在卓越的不懈追求。他們不斷追求對自己的掌控。
這并不容易。我們總是把運動員、演員、領導者和音樂家視為天賦異稟的超人,認為他們擁有天生的身體技能和精神韌性,但現實要復雜許多。
事實上,成功,尤其是萬眾矚目的成功,會讓人更容易患上FOPO。
想象一下,你每時每刻都被各方評價包圍,來自粉絲、媒體、其他網民的批評和贊揚,24小時不斷地向你涌來。想象你是一個歌手或演員,要不斷接收各種對你的聲音、外貌和能力的評論。這對你也會是一種折磨嗎?
想象你是一名運動員,為了達到巔峰辛苦訓練,奉獻一生,卻意識到權力與聲名的誘惑可能會讓你陷入孤獨和抑郁。
想象你人生的成功只有單一的衡量標準:勝利。這對奧運選手尤其艱難,他們一生都在為一項賽事訓練,而比賽時間有時甚至不到1分鐘。想象你以第4名的成績結束比賽,離獎牌只有一步之遙,卻失之交臂。
這些情況在職場上同樣存在。你在職業階梯上爬得越高,就越容易受到監督和公眾輿論的影響。領導者有權做出決策,他們的決策會對員工、客戶、股東和公眾等利益相關者產生重大影響,因而他們的決定和行動更會吸引大家的注意,引起大家的討論。媒體報道會進一步放大公眾輿論,給領導者施加額外的壓力,迫使他們注意有效管理自己的公眾形象。這就是為什么領導層充斥著FOPO問題。
我的觀點是,專注于外在事物,將注意力放在那些我們無法控制的東西上,這一情況十分普遍,它并不會隨著成功而神奇地消失。因此,重要的是,我們要開始將注意力轉移到我們可以控制的事物上來。無論是藝術、商業、體育,還是子女的養育,要想掌握生活中的任何一個領域,都需要有能力區分自己能控制什么和不能控制什么。
當我們關注自己無法控制的東西時,我們就無法真正專注于自己能夠控制的事物。因此,掌控人生的第一準則要求我們專注自我,審視自己的內心,從根本上掌控完全處于你控制范圍內的事物,此外,一切事情都不在掌握范圍之內。這是通往掌控之路的本質。
靠近FOPO
在高水平的運動中,運動員會預先進行意識和心理技能建設,這讓他們在面臨挑戰時,擁有應對并駕馭挑戰的內在工具。要改變我們與他人的評價之間的關系,我們也可以使用相同的方法。
本書的目標是闡明隱藏于表面之下的心理過程,并讓它成為你最好的老師。將FOPO視作訓練機會,在生活中找到它,認識到自己在面對他人可能的評判時,會如何回應,如何思考和行動,并以自己的反應作為跳板,從而更好地了解自己。
這本書的每一章都會從一個方面教你思考并學習如何利用FOPO釋放自己的潛能。
與其逃避或忽視FOPO,不如將它看作一個學習的機會,一個釋放你潛能的墊腳石,利用它來發現自己隱藏的一面。當FOPO出現時,勇敢地靠近它,去探索恐懼背后的東西。
例如,在客戶會議上,你有一個很好的想法,卻沒有舉手提出來。認真探究這是為什么。你是想充分考慮后再分享這個想法嗎?你是害怕自己表達能力不足,不能說清楚嗎?你是擔心自己的觀點不會被接受嗎?如果是這個原因,那么別人不接受你的觀點又會怎么樣?這能代表你沒有能力嗎?這能說明你不夠好嗎?繼續思考,找出你恐懼的根源。你給自己的理由是什么?
意識到自己對他人看法的恐懼,是戰勝恐懼、擺脫他人的看法對我們的影響的第一步。意識是改變的起點,這可不是什么新奇的觀點。每一本關于自我發展的專著、每一個新年前夕的決心、每一份12步計劃,無一不是建立在意識的基礎之上的。只有意識到我們要應對的挑戰,我們才會開始考慮做出改變。
但意識只是第一步,我們還需要培養心理技能。有些人可能會恐慌發作,并敏銳地意識到是自己的想法導致了恐慌,但缺乏處理這些想法的技能。
雷古拉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她沒有讓FOPO支配她的生活。2020年東京奧運會因疫情推遲了一年。2021年,雷古拉隨加拿大隊前往東京,39歲的她獲得了一枚銅牌,站上了奧運會領獎臺。然而,雷古拉并沒有忘記,她差點兒就偏離了通往夢想的軌道。
FOPO,它真的存在。
我差點兒就讓它阻擋了我前進的道路。
還好我沒有。
還好,我有信心聆聽自己的心聲。
所以,問問你自己:
你是否被FOPO阻礙?[6]
[1]Cal Callahan, “Lauren Bay-Regula: Life as an Olympian, Mom, and Entrepreneur,”January 28,2020,The Great Unlearn podcast,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the-great-unlearn/id1492460338?i=1000463898379.
[2]當我們說人類潛在的最大制約因素時,我們承認,對死亡、饑餓和失業的恐懼是更大的制約因素。這本書講述的是我們的生活質量,而不是生存。
[3]Scott Barry Kaufman, “Sailboat Metaphor,” https://scottbarrykaufman.com/sailboat-metaphor.
[4]Michael Gervais, “How to Stop Worrying about What Other People Think of You,” hbr.org, May 2, 2019, https://hbr.org/2019/05/how-to-stop-worrying-about-what-other-people-think-of-you.
[5]1英里≈1.609千米?!幷咦?/p>
[6]Lauren Regula, Instagram post, September 7,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