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發展現實》:理念認知
- 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研究
- 夏杰長 宋瑞 金準等
- 2798字
- 2025-04-23 14:51:24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將文化遺產界定為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畫、具有考古性質成分或結構、銘文、窟洞以及聯合體;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在建筑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單立或連接的建筑群;從歷史、審美、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類工程或自然與人聯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之后不斷發展,又引入文化景觀和口述及非物質遺產與之并立。2005年,《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明確了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畫、近代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動文物,歷史上各時代的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等可移動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
1.物質文化遺產
物質文化遺產是一類有形的、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文物、建筑群和遺址,從歷史、藝術、科學、審美、人種學或人類學的角度來看皆是如此。[4]在中國正式成為《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締約國之前,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占據著文化遺產研究領域的重要地位,此后,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管理和可持續發展的研究熱度較高。近年來,中國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緊跟國內相關政策方針,“一帶一路”、大運河、數字人文等方向成為新的研究熱點。[5]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延續文化脈絡的基本功能,城鄉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是城市、城鎮和鄉村歷史文化的見證,也是其文化可持續發展的根基,對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更新和利用能夠有效推進城鄉建設。[6]值得特別強調的是,城鄉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更新,應鼓勵與當地居民進行協商、參與和共建。另外,物質文化遺產的實踐和研究,不能對與之緊密聯系的社會結構、精神場所和文化空間視而不見,不能忽略城鄉物質文化遺產中所嵌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或現象,應鼓勵城市居民參與到城市更新及其精神場所的保護之中。
2.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述出現在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討論提案中,但作為正式名稱則確定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10月17日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2006年《公約》生效后成為法定用語。[7]事實上,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專用名詞誕生前,相關的文化現象存在多個用詞的嬗遞,諸如民俗、民間創作、口頭遺產、非物質遺產等。[8]當前,學界普遍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部分簡稱“非遺”)具有“活態性”“社區性”“公共性”“身體性”的特點,且處于不斷“建構”的過程之中。[9]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全人類的一項共同活動和事業。自2004年中國正式成為《公約》締約國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實踐和研究進程加快,建立了“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和保護制度。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正式頒布,促使非遺保護政策向著更具實際性的保護措施轉變,多圍繞非遺檔案、民族文化、數字化保護等方向展開。[10]文化空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義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應從其本身的文化空間入手,對文化空間的活態性、傳統性和整體性進行保護。[11]除從文化空間的特征和屬性角度進行保護外,借鑒自然保護區在地理空間上的分級保護思路,將文化空間劃分為保護核心區、緩沖區和試驗區,以實現非遺文化空間的分級保護。[12]文化空間研究不能僅停留在對保護原則與方法的闡述上,應從地理性的“文化場所”認知轉向具有文化意義的“隱喻性空間”,實行動態保護。[13]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出現的文化空間弱化現象需引起重視,在遵循整體性保護的框架下,可通過文化空間概念定義、保護形式和保護分類的明確化加以解決。[14]
中國歷經多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包括政策法規、名錄建設、傳承認定、檔案管理和數字應用等全方位的非遺保護機制。[15]在當前中央人民政府提出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背景下,應遵循新時代非遺保護發展的內在規律,正確面對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交融的特點,探索并構建科學、創新、多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之路。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仍面臨問題與挑戰。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活的”遺產,孕育于特定的族群及其生活環境當中,并不斷地在時代變遷下動態發展。相較于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通常依靠人或群體的口傳身授,具有相當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16]《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核心觀點認為,“傳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之根,“傳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之魂。中國早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主要采取“自上而下”的保護模式,在政府和專業機構的主導下,確立非遺傳承的保護制度和運行機制。該模式從某種程度上積極推進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工作,但隨著權威性話語與地方性文化實踐互動的加深,不少學者開始呼吁對非遺傳承名錄、傳承機制、傳承模式進行再思考,試圖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出現的新問題。[17]
3.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關系
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是緊密相連的,二者互為支撐、相互促進。保護是指采取各種措施保護文化遺產的完整性、真實性和可持續性,以防止其受到破壞、消失或被遺忘;而傳承則是指將文化遺產的知識、技藝、價值觀念等代代相傳,使其在當代社會中得以發展。保護是文化遺產傳承的基礎,它涉及保護遺產的物質性和非物質性兩方面。物質性方面包括修復、保護和維護文化遺產的實物,如建筑、藝術品和文物。非物質性方面則涉及保護和傳承與文化遺產相關的技能、知識、傳統和表達形式,如口頭傳統、舞蹈、音樂和傳統手藝等。保護工作的目標是確保文化遺產的完整性、可持續性和可訪問性。傳承是保護工作的延續和發展,它強調將文化遺產傳遞給下一代,并使其繼續發揮作用。傳承不僅僅是簡單地保存和傳遞遺產,還包括對遺產的研究、教育和推廣。通過傳承,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賞文化遺產的價值,并將其融入現代社會中。保護與傳承相互促進,共同推動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的發展。保護為傳承提供了可靠的基礎,而傳承則促進了保護工作的可持續性。為了有效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我們需要制定相關政策,加強管理機制,提升公眾參與度,并利用科技手段來支持保護和傳承工作。總之,保護與傳承雙重努力才能實現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發揮其獨特的價值和作用。通過保護文化遺產的物質和非物質方面,以及傳承的研究、教育和推廣工作,可以確保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再生,使其在當代社會中持續發展和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