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物質動力原則和歷史唯物主義社會分析方法[1]

歷史唯物主義是無產階級的科學歷史觀,它既為我們提供了對社會一般發展規律的根本看法,成為指導人們社會實踐的根本方法論,為我們觀察、分析和說明一切社會現象提供了基本的分析方法,是指導人們認識和處理繁雜的社會問題的思想武器。

經濟原因是一切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條件,經濟關系是一切社會關系存在和變化的基礎。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一定的經濟關系必然表現為一定的利益關系,利益是一定社會經濟關系的體現。在階級社會中,經濟關系集中表現為一定的階級關系,表現為一定的階級利益關系。列寧認為:

必須到生產關系中間去探求社會現象的根源,必須把這些現象歸結到一定階級的利益。[2]

認識社會現象,重要的是從社會存在的經濟基礎出發進行分析,從經濟入手進行分析,必然要分析社會的利益關系。在階級社會中,對社會現象進行經濟分析、利益分析,必然導致階級分析,經濟分析、階級分析、利益分析是歷史唯物主義分析社會現象的基本方法。

一 堅持物質動力原則,遵循探究社會歷史規律的正確認識途徑

社會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物質的、經濟的原因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最終原因。必須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物質動力原則和歷史唯物主義社會分析方法論,沿著正確的途徑,才能科學地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物質、經濟的最終秘密。

如何正確地探討人類歷史發展的奧秘呢?這就是透過紛雜的社會歷史現象,抓住廣大群眾持久的、引起偉大歷史變遷的行動,然后找到觸發這些行動的思想形式的動機,最后再去尋找思想動機背后的最終的動力。如何探討思想動機背后的動力呢?首先,人類社會歷史既是個“自然歷史過程”,同時又是一個有意識的創造活動的歷史。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是沒有人和人的意識參與的自發力量,而社會歷史的一切過程,則是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的共同結果。社會是人的社會,社會歷史是由人的有目的的活動創造的。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從事具體生產勞動活動的人是社會活動的主體,是歷史的主人。每一個社會現象,都留下人的活動的軌跡,打上人的意志的烙印。

其次,人既是動物的一部分,同時又是動物中十分特殊的一部分,人與動物存在本質的差別。自然界中低級動物的活動是盲目的、無意識的、被動的活動,而在歷史領域內進行活動的是有意識、追求一定目的的人。人與動物的一個重要區別就在于,人是自覺的、有意識的主動活動者,而動物則是無意識、無目的的被動活動者。

最后,人們從事的一切社會活動,必須通過大腦,通過思維,才能有意識地進行。這樣一來,考察社會歷史過程,必須要考察人的活動;考察社會歷史的動力,必須要考察人的歷史活動動因;考察人的歷史活動動因,必然首先涉及人的意愿、欲望、目的等思想動機。按照合力論的原理,個人意志一定要服從整個民族、整個階級的意志,個人的意志和動機通過合力定律合成為整個階級或民族的動機。因此,與其說是考察個人活動的思想動機,不如說是考察整個階級、整個民族行動起來的思想動機。

于是,從表面上看,似乎是思想動機促使人們去參加社會活動,這就勢必造成一種假象,使人們誤以為在自然界里純粹是盲目的客觀力量在起推動作用;在社會、人的活動領域,又好像是人的意愿、目的、情愛等思想動機在起決定作用。這樣,就很容易得出精神是人類歷史發展的最后的動力的歷史唯心主義的結論來。歷史唯物論和歷史唯心論的區別,不在于是否承認思想動機,即精神動力的作用,而在于是停留在精神動力的結論上,還是進一步尋找精神動力背后的動力。所以,探討歷史發展的終極原因,必須首先抓住使整個階級、整個民族行動起來的思想動機,然后,進一步去探討使整個民族乃至整個階級行動起來的思想動機背后的動力。同時,又必須首先從人的經濟活動中,發掘思想動機背后物質的、經濟的動力。

馬克思和恩格斯為了探究歷史發展的真正原因,傾注了畢生的心血。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中,恩格斯談到三個非常重要的思想:一是人類歷史發展的最后動力或終極原因是經濟因素;二是階級斗爭是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三是需要和利益是人們進行社會活動的具體動因。他指出隱藏在歷史人物的動機背后并且構成歷史的真正的最后動力的動機,才使得廣大群眾、整個民族、整個階級行動起來。[3]恩格斯在這里提出“最后動力”的概念,即推動歷史發展起最終決定性作用的力量或終極的原因。恩格斯以西歐資本主義社會歷史發展為例,說明土地貴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這三大階級的斗爭和它們的利益沖突是現代歷史的動力”[4]。隨后他進一步剖析了階級斗爭背后的經濟原因,指出這些階級斗爭“首先是為了經濟利益而進行的,政治權力不過是用來實現經濟利益的手段”[5]。至于這些階級是怎樣產生的,“顯而易見,這兩大階級的起源和發展是由于純粹經濟的原因”[6]。進而,國家意志總的來說也“是由市民社會的不斷變化的需要,是由某個階級的優勢地位,歸根到底,是由生產力和交換關系的發展決定的”[7]。從這些推斷中不難得出以下結論:階級斗爭是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而階級斗爭是由經濟利益決定的,經濟利益構成了人們從事歷史活動的動因,是由一定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所決定的。一定的生產力決定一定的生產關系,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最終是由不斷變化發展的生產力所決定的。這就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最后動力或終極原因,是純粹的物質經濟因素。階級間的利益沖突則構成了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和最后動力、直接原因和終極原因,交織在一起,最后動力決定直接動力,終極原因決定直接原因,物質經濟因素是歷史發展的最終決定性力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是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是決定性的因素。

歷史是人的歷史,人是歷史活動的主體,探討歷史發展的動力,必須首先探討推動人們進行歷史活動的動力。而人們的一切活動都要經過人的意識,也就是說,人的活動必須采取思想動機的形式。思想動機是一種心理現象,凡是反映在人們的頭腦中并促成人的活動,引導人的活動去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念頭、想法、意向,就叫作思想動機。它是推動人們進行活動的內在動力,是激勵人去行動以達到一定目的的內在原因,即行為的心理動因。所以,馬克思說:“就個別人說,他的行動的一切動力,都一定要通過他的頭腦,一定要轉變為他的愿望的動機,才能使他行動起來”[8]。在思想動機中,經濟活動的動機是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原因,它是人類活動的基本動機,它決定其他一切思想動機。馬克思說,“生產的觀念上的內在動機……作為內心的圖象、作為需要、作為動力和目的”[9],是生產的前提。任何一個人要進行生產活動,直接取決于他思想的意向。作為生產力要素的人同作為生產力要素的工具,所不同的是人是有意向的、主動的,而工具是無意向的、被動的。“生產觀念上的內在動機”就是勞動者的勞動意向、目的,就是觸發人們生產活動的思想動機。

人的衣食住行是最基本的生活要求,它是直接推動人們行動起來進行生產斗爭和其他社會實踐的第一位的動機和念頭。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的需求、情欲是由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所觸發的。“因為消費創造出新的生產的需要,因而……創造出生產的動力……消費在觀念上提出生產的對象,把它作為內心的圖象、作為需要、作為動力和目的提出來。”[10]人的消費需要形成了思想形式的動機,引起了人們的生產活動。生活需要是隱藏在人們動機背后的前提和動力。

人的需要在本質上是社會需要,經過經濟關系的過濾和滲透,經過經濟關系的編織,人的需要就不是單個的個體需要,而是成為互相聯系、互相矛盾、互相沖突的社會需要。這樣,處于一定經濟關系中的人的情欲、需求關系就成為利益和利益關系。在社會生活中,人的需要采取了利益的形式,利益是一定經濟關系中人的需要的高級的社會形式。由此看來,人的需要是促發人的動機,推動人們從事社會活動的動力,這同利益是促發人的動機,引起人們從事社會活動的動力作用是一致的。

既然利益是人們進行社會歷史活動的動機,那么這就提出了兩個重要問題:一是作為推動個體活動的動力的個人利益,如何轉變成推動集體乃至整個民族和國家行動的動力;二是作為推動主體活動的動力的利益,如何轉變成在整個客觀的社會歷史發展中起作用的動力,也就是說,利益的動力作用同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這個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如何聯系。個人的生產勞動行為是在個人物質利益的刺激下所產生的行為,它帶動并決定人的其他具體社會行為,個人的物質利益是人從事正常社會活動,首先是生產勞動活動的動力。在整體性的社會經濟活動中,雖然每個活動的個人都受自己的個人的經濟利益的支配,可是個人的經濟利益又受整個社會經濟關系的制約,單個人的經濟利益,無論對個人是起積極的影響,還是起消極的影響,都會在整個社會經濟活動中相互抵消、相互融合,構成受生產關系制約的總的歷史合力——整體經濟利益的動力。整體的共同經濟利益構成了個人所期望的行動目的背后的動力,這種共同的經濟利益就成為整個社會經濟活動的動力。共同經濟利益并不是單個的個人經濟利益的簡單相加,而是單個經濟利益的有機結合。共同經濟利益的動力作用方向,是不因任何一個單個經濟利益的動力方向而改變的。這樣,利益的動力作用就由個人活動的層次傳遞到社會活動的層次。經濟利益的動力支配非經濟利益的動力,非經濟利益的動力作用又傳遞給社會一般利益,從而利益就成為人類社會活動的一般動力,利益的動力作用就從經濟活動層次傳遞給一般社會活動的層次。人們正是在生產活動中實現自己的物質利益的,在生產關系中處于不同的地位的人有著不同的物質利益,生產關系實質上是人們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代表舊的既得利益的階級總是固守舊的生產關系,利用舊的生產關系來保護自身的既得利益。代表新的生產力的階級總是通過改變舊的生產關系,反對維護舊的生產關系的統治階級的既得利益,獲取本階級的應得利益。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通過利益的動力傳遞,展現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關系。利益是社會物質生產活動的中介,把體現在物與物之間的矛盾關系上的力的作用傳遞到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關系上,利益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又把動力傳遞給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生產力是最終決定性力量,這同利益動力的提法并不相矛盾。利益可以還原為需要,需要又促進生產,生產又引起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推動生產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從而需要和利益就成為社會生產發展的最重要的內在動因。生產力的發展,從而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成為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以上分析表明,探索社會歷史發展客觀規律的正確途徑,應從個人活動的利益動機入手,抓住使整個民族乃至整個階級、整個人類行動起來的利益動機,從滿足人的物質利益需求的人的生產勞動實踐活動入手,探究促使人們進行生產活動的思想動機背后的動力,從而去探索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和決定性因素。

二 認識社會現象必須從經濟分析入手,揭示思想動機背后的最終物質原因

歷史唯物主義堅持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必然把社會發展的終極原因理解為物質的、經濟的因素,因而它是從物質的、經濟的原因出發來說明一切社會現象的。歷史唯心主義堅持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必然把社會發展的終極原因歸之為某種精神的力量,因而它是從社會意識出發來說明一切社會現象的。是從物質的、經濟的因素出發,還是從精神力量出發說明社會歷史現象,這是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認識方法上的根本區別。

根據社會歷史發展的特點,要發現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要分析復雜的社會現象,既要看到人們的思想動機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又不能停留在人們的思想動機上,關鍵在于找出決定人們思想動機的物質、經濟原因。

馬克思為我們提供了進行經濟分析的范例。1835—1841年,馬克思在政治上是堅定的革命民主主義者,但是在哲學傾向上基本上還是黑格爾唯心主義者。1842—1843年,馬克思從學校走向社會以后,接觸到物質利益問題,使他從對社會的哲學批判和政治批判,轉向經濟學的研究,把研究重點轉向當時被稱作“市民社會”的物質的經濟關系,集中剖析了資本主義的經濟結構,批判了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從經濟入手對社會現象進行分析,使馬克思認識到了勞動實踐的社會意義,發現了物質資料的生產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原因,生產關系是社會生活最基本的經濟關系,揭示了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從而科學地解決了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二者關系這個基本問題,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可見,經濟分析是馬克思創立歷史唯物主義過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分析方法。物質的、經濟的因素是全部社會生活的基礎,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一切社會問題都植根于最深厚的經濟事實之中,一切社會現象最終都受一定的經濟原因的制約和影響,因此,認識社會問題,就必須從經濟問題入手進行分析。

進行經濟分析,必須首先堅持生產力標準。生產力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最終的物質決定力量,人類社會發展和歷史的進步,歸根到底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也是我們認識和說明社會歷史現象的一個基本出發點。列寧在闡述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時指出:

只有把社會關系歸結于生產關系,把生產關系歸結于生產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據把社會形態的發展看做自然歷史過程。[11]

后來,他明確提到“生產力的發展”是判斷“社會進步的最高標準”。[12]毛澤東同志在民主革命時期指出,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是檢驗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的作用的好壞和大小的標準。黨的十三大報告明確提出“生產力標準”這一概念,并具體指出:“是否有利于發展生產力,應當成為我們考慮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和檢驗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

所謂生產力標準,實際上就是要把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作為衡量社會進步和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作為認識和說明社會歷史問題的根本方法。運用生產力標準來認識社會歷史問題,就必須把生產力看作衡量一個社會形態的生產關系、上層建筑及其具體體制是否適合的根本標準;把生產力作為決定社會的性質、衡量社會發展階段的特征、評價社會進步的主要標準;把生產力作為評價一個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措施及其工作好壞和成敗的最高標準;把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作為判斷一個人、一個階級、一個政黨的言行是非的基本標準。當然,我們在運用生產力標準分析社會歷史問題時,必須要科學地、全面地、正確地把握生產力標準,要把堅持生產力標準同考察社會發展的整體效益和局部效益、長遠效益和暫時效益、物質效益和精神效益結合起來;要把根本標準、最高標準、主要標準、基本標準同考察具體工作的具體標準統一起來,不能用生產力標準來代替其他一切具體標準。在實踐中,不能把生產力標準當作標簽到處亂貼,切忌絕對化、簡單化、庸俗化地對待生產力標準問題。生產力標準只能是我們認識社會現象的總的原則、總的標準。

進行經濟分析,必須堅持物質關系決定思想關系、經濟關系決定非經濟關系的原則,從物質的、經濟的關系出發來說明思想的、政治的及其他的關系。在社會生產過程中,人們不僅同自然界發生關系,而且人們之間也要發生一定的社會關系。馬克思說:人們“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動和互相交換其活動,才能進行生產。為了進行生產,人們相互之間便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影響,才會有生產”[13]。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社會關系就是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就是人們的經濟關系,它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物質的關系。生產關系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人們在社會生產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聯系、勞動產品的分配關系這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又貫徹于人類社會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四個環節。在這里,所有制關系是生產關系中的主要內容,它是判斷社會性質和社會進步的直接標準。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社會的生產關系,即社會的物質、經濟關系是第一性的社會關系,它決定思想的、倫理的、家庭的、政治的和思想的等一切其他社會關系,它決定社會的上層建筑及其具體形式。因此,在一定生產力基礎上,從一定的生產關系出發來分析社會現象,也是一個重要的方法。

堅持從物質的、經濟的關系出發說明社會問題,就是要把生產關系的性質和狀況作為衡量上層建筑是否適合的直接標準;把生產關系的性質和狀況作為判斷社會形態及其發展階段的性質和特征的直接標志;把生產關系作為分析一切社會關系發展變化規律的基點;把人們對生產資料占有的形式和多寡,把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把人們在產品分配上的形式,作為判斷一個人、一個社會集團、一個政黨的階級屬性、政治態度、社會行為和思想表現的重要標準。

堅持經濟分析,必須避免把“經濟因素”看作“唯一決定性因素”,把經濟分析看成分析社會現象的唯一方法的庸俗化傾向。思想關系對物質關系,政治關系對經濟關系具有相對獨立性,具有一定的反作用。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相對獨立性,具有一定的反作用。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相對獨立性,具有一定的反作用。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也具有一定的反作用。社會生活是極其復雜的,在社會生活中起作用的因素也是復雜多樣的。從經濟出發分析社會問題,否認其他社會因素的作用,同樣無法正確說明復雜的社會歷史現象。

三 階級分析是經濟分析方法的延伸,是分析階級社會歷史現象的基本方法

所謂階級分析方法,就是用馬克思主義關于階級和階級斗爭的觀點去分析階級社會的社會歷史現象的方法。這種方法是堅持用經濟方法分析社會歷史現象的必然延伸,是矛盾分析方法在社會領域中的具體運用,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研究階級社會現象的科學方法。

階級的產生同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相聯系。私有制的形成是社會分裂成為階級的經濟原因。階級的劃分必須根據人們生產資料的占有、在生產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獲得產品的分配方式等基本經濟標準來進行。階級斗爭則根源于社會經濟關系的對立和沖突。堅持對社會歷史現象進行經濟分析,必然會得出階級社會存在階級和階級斗爭,人是按一定的階級來劃分的,人的社會性集中表現為鮮明的階級性,人的思想無不打上階級的烙印,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的基本線索和直接動力等正確結論。面對著階級社會紛繁復雜的階級關系,變動不居的階級斗爭現象,“馬克思主義給我們指出了一條指導性的線索,使我們能在這種看來迷離混沌的狀態中發現規律性。這條線索就是階級斗爭的理論”[14]。階級斗爭理論,既是分析階級社會歷史現象的根本方法,也是對階級社會進行分析的基本方法。

為了正確掌握和運用階級分析的科學方法,必須堅持唯物論和辯證法,反對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

第一,進行階級分析,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在階級社會中,階級現象是大量的、普遍存在的現象,但又不是唯一的、囊括一切的現象;階級關系是人與人關系中的基本關系,但并不是一切社會關系都屬于階級關系;階級斗爭是重要的社會實踐,但并不是唯一的社會實踐形式。也就是說,既要認識到階級分析方法的普遍性、重要性,又不能把它絕對化。必須堅持“觀察的客觀性”,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對確實存在的階級斗爭現象,必須如實地承認它,對于嚴酷的階級斗爭不能視而不見;對于確屬非階級斗爭的現象,又絕不能不顧事實無限上綱,硬是要分析出階級斗爭來。

第二,進行階級分析,必須堅持全面性,力戒片面性。社會的階級現象是復雜多樣的,階級斗爭首先表現為經濟斗爭,同時又表現為政治斗爭、思想斗爭,不僅表現在經濟領域,還表現在思想領域、政治領域、文化領域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個領域。因此,階級分析方法就要求把握階級和階級斗爭現實中的“多種多樣的關系的全部總和”[15],堅持全面性的觀察原則,切忌片面性。既要分析經濟領域的階級斗爭事實,又不能忽視政治、思想、文化等領域的階級斗爭現象;既要分析社會各集團的經濟地位,同時又要觀察它們的政治態度;既要分析該階級的經濟地位、政治態度和思想傾向,又要分析該階級同其他階級的關系,該階級的社會環境變化,以及可能的發展趨勢。總之,要全面地、辯證地、發展地把握復雜的階級斗爭事實。切忌孤立地、靜止地、片面地觀察階級斗爭的現象。

第三,進行階級分析,必須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一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階級和階級斗爭是會因時間、地點、條件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表現特點。在不同的社會形態,在同一社會形態的不同的發展階段,在同一社會形態、同一發展階段,而又處于不同的國度,甚至在同一國度,卻又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或不同的時間跨度,階級結構、階級陣線、階級敵人、階級朋友、階級依靠對象,以及階級斗爭的表現形式和特點都是不同的。這就需要我們根據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來具體把握階級斗爭的特殊規律。比如,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初級階段,剝削階級作為一個階級已經被消滅了,階級斗爭已經不是主要矛盾了,階級斗爭只是在一定范圍內存在,階級斗爭的對象、范圍、規模、解決辦法已經同革命戰爭年代不同了。如果離開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一活的靈魂,仍然用革命戰爭時期的眼光來看待社會主義時期的階級斗爭問題,用革命戰爭時期的辦法來處理社會主義時期的階級斗爭問題,必然要犯大的錯誤。在今天的具體情況下,我們既不能再把階級斗爭看作主要矛盾,搞階級斗爭為綱那一套,犯“階級斗爭擴大化”的錯誤,又不能否認一定范圍內存在的階級斗爭,忽視一定范圍存在的階級斗爭。

總之,階級分析方法是科學嚴謹的方法,必須運用唯物辯證法對階級和階級斗爭現象進行具體的、歷史的、現實的、全面的分析。如果把階級分析當作固定的思維模式到處亂套,就會背離歷史唯物主義階級分析方法的正確原則。

四 利益分析方法有特殊的意義,是洞察社會歷史實踐的重要方法

利益支配人們的社會歷史活動,一定的經濟關系必然體現一定的利益關系,這是一條重要的歷史唯物主義原則。根據利益原則,對復雜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社會生活及其關系進行利益分析,這是洞察社會歷史奧秘的重要方法。列寧指出:

如果你們沒有指出哪些階級的利益,哪些當前的主要利益決定著各政黨的本質和他們的政策的本質,那末,事實上你們就是沒有運用馬克思主義……[16]

要理解利益分析方法,必須首先理解利益范疇。為了闡明利益問題,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理論研究中做了許多開拓性的和奠基性的工作。(1)指出利益是人類一切社會活動的動因,“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17]。(2)明確提出利益是思想的基礎,利益決定思想,“‘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18]。(3)闡明了階級斗爭產生的物質利益根源,認為,階級斗爭“是基于物質利益的”根本沖突。[19](4)說明了利益沖突的動力作用。恩格斯針對英法兩國的封建貴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斗爭情況,指出“這三大階級的斗爭和它們的利益沖突是現代歷史的動力”[20]。(5)指明了利益的社會本質和社會基礎,說明只有從生產關系出發才能說明利益問題,“每一既定社會的經濟關系首先表現為利益”[21]。(6)揭示利益對政治權力、政治活動的決定作用,“政治權力不過是用來實現經濟利益的手段”[22]。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利益問題的基本原理,是我們進一步認識利益范疇的理論前提。

利益范疇是歷史唯物主義觀察社會歷史的重要范疇。人們對生產和生活條件的需要及其需求關系,就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利益關系。可見,一定的社會經濟關系是利益的社會本質。在階級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表現為一定的階級對立關系。所謂利益分析,就是依據利益原則,揭示出人們社會活動背后的利益動因,找出利益關系所賴以表現出來的生產關系,然后從這種利益動因和利益關系出發來說明各種社會關系和社會歷史現象。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體系中,經濟分析、階級分析和利益分析是一致的、互相補充的,而不是互相排斥、互相對立的。無論是經濟分析、階級分析還是利益分析,都是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全部社會的前提這一基本原理的基礎上的。經濟分析堅持從物質的生產及其關系出發來分析社會歷史現象。階級分析方法是經濟分析方法觀察階級社會的社會生活現象的進一步具體運用,利益分析方法又是經濟分析方法的具體化。在階級社會中,利益分析方法同階級分析方法是一致的,利益分析方法是以分析階級社會中階級利益的矛盾和沖突為基本線索。然而,利益分析方法又具有自己特殊的意義。

首先,利益分析方法比階級分析方法和經濟分析方法更加具體化。經濟分析方法著重從宏觀領域來分析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原因,階級分析方法側重于從經濟關系出發來劃分階級和分析階級斗爭的基本線索,而利益分析方法則從人與人的具體利益關系入手,來分析具體的社會歷史問題。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系表現為一定的階級關系,一定的階級關系表現為一定的利益關系,利益分析則從更直接和更具體的利益關系中來剖析階級斗爭的現象。

其次,利益分析方法可以作為階級分析方法的補充。在階級社會中,并不是一切社會現象都是階級斗爭現象,也不是一切社會關系都是階級關系。這樣,在非階級斗爭領域,就可以運用利益分析的方法。在階級社會中,階級之間存在階級利益的差別,在同一階級內部又存在不同的階層和利益集團,利益分析可以在對該階級內階層和利益集團的劃分上發揮作用。在非階級社會,階級關系不存在了,階級斗爭現象不存在了,但一定的利益差別和利益矛盾仍然存在。比如,原始社會部落之間的利益矛盾。這時,利益分析方法就具有普遍性的意義了。

最后,在社會主義社會的一定發展階段上,利益分析具有特殊的意義。在社會主義社會,剝削階級作為一個階級已經被消滅了,階級斗爭、對抗性的階級矛盾,只在一定范圍內存在。在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不占主導地位的條件下,如何認識勞動人民內部的矛盾呢?在這里,利益分析方法就具有特殊的方法論意義了。進行利益分析,關鍵是運用利益分析方法,科學地劃分利益群體,進一步考察利益群體在利益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不同的利益群體之間的矛盾,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來。在社會主義社會,剝削階級作為階級已經不存在了,階級矛盾居于次要的地位。在認識一定范圍內存在的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的前提下,如何認識社會主義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矛盾,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進行利益分析,科學地劃分利益群體,關鍵問題是掌握好群體劃分的標準,那么以什么標準來劃分利益群體呢?

第一,以生產資料占有關系來界定利益群體的基本屬性。人們在社會生產資料的所有關系中,地位不同,起的作用不同,就決定了人們分別屬于不同的經濟利益群體。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存在不同的公有制及其不同的公有制實現形式,在同一種社會主義公有制形式內部還存在“兩權”相對分離的關系,使分屬兩種不同公有制形式的社會成員具有一定利益差異,使不同的生產單位成為具有相對獨立的經濟利益群體。因此,從所有制關系出發,是進行利益群體分析的大前提。

第二,從分配關系以及其他經濟關系出發來劃分利益群體。由于分配的方式和形式不同,利益實現方式不同,收入不同,必定形成存在一定經濟差別的不同的利益群體。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人們之間的利益差別突出地反映在分配問題上。按照按勞分配原則來實現個人勞動收入的群體,同按照其他分配方式來實現個人收入的群體就構成了不同的利益群體。不僅分配關系,人們在生產、交換和消費等各個經濟活動的具體環節上所發生的關系,也同樣決定不同利益群體的存在。比如,在生產過程中,人們可以劃分為管理者群體、工程技術人員群體;在交換過程中,人們可以劃分為商品生產者群體、商品銷售者群體和商品購買者群體;在消費過程中,人們可以劃分為生產消費者群體和生活消費者群體……

第三,在堅持從經濟出發來劃分利益群體的前提下,也可以適當考察到按職工分工的不同,根據經濟和其他社會原因所造成的社會地位的差別來劃分利益群體。

總之,必須堅持從人們在社會經濟關系中對生產資料的占有不同,在生產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在分配中的收入多少不同等這些基本的經濟關系出發,同時考慮到其他社會因素的影響來作為劃分利益群體的標準。關于社會利益群體的基本劃分標準表明,馬克思主義以生產資料所有制占有的不同來劃分階級的理論,仍然具有方法論的意義,它同社會利益群體的基本劃分標準是一致的。不同的利益群體具有不同的利益要求,不同的利益群體之間存在一定的利益差別和利益矛盾,這是分析社會現象的一條重要線索。

運用利益分析方法分析社會歷史現象,絕對不能排斥和否定經濟分析的基本方法,排斥和否定階級分析的方法,要善于在歷史唯物主義科學歷史觀的指導下,把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有效地運用到對社會歷史現象的觀察、分析和說明中去。


[1] 原載張永謙等《自然·社會·科學的辯證法》,中國商業出版社1991年版;收入《王偉光自選集》,學習出版社2007年版,第99—120頁。

[2] 《列寧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480頁。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5—256頁。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6頁。

[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7頁。

[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7頁。

[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8頁。

[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45頁。

[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8—29頁。

[1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8—29頁。

[11] 《列寧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頁。

[12] 《列寧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23頁。

[1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40頁。

[14] 《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87頁。

[15] 《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07頁。

[16] 《列寧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85頁。

[1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頁。

[1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頁。

[19]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5頁。

[20]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6頁。

[2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8頁。

[2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7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郯城县| 金溪县| 岑溪市| 韶山市| 嘉荫县| 崇明县| 长宁区| 绵阳市| 天峻县| 新和县| 临泉县| 封丘县| 江北区| 城市| 太原市| 阿拉善右旗| 高安市| 靖边县| 太白县| 望谟县| 盖州市| 磐石市| 重庆市| 黎平县| 始兴县| 松溪县| 高安市| 尚志市| 漳浦县| 基隆市| 开江县| 宁强县| 疏附县| 巴林左旗| 新龙县| 惠东县| 南澳县| 邳州市| 罗甸县| 筠连县| 芦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