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學習歷史唯物主義,運用歷史唯物主義[1]

歷史唯物主義即唯物主義歷史觀,簡稱唯物史觀,是人類思想史上全新的歷史觀。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是關于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它既是世界觀,為人們提供認識社會歷史問題的根本看法,又是方法論,為人們提供處理社會歷史問題的基本方法,是正確認識、改造人與社會,推進人與社會自由全面發展的銳利思想武器。

一 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及其偉大歷史功績

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場偉大革命。它將唯心主義從社會歷史領域中徹底清除出去,實現了自然觀上的唯物主義與歷史觀上的唯物主義的統一,使馬克思主義哲學成為徹底的和完備的唯物主義學說。

(一)歷史唯物主義創立的歷史條件和過程

歷史唯物主義是特定社會歷史條件的產物,是人類社會思想發展的必然結果。

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為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提供了物質前提。社會化大生產在極大地提高生產力的同時,造就了歷史上最為復雜的生產組織,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社會化生產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的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為理解社會發展趨勢提供了充足、客觀的依據。資本主義的社會結構和關系變得容易解剖起來,以往私有制社會的結構和關系也能夠為人們所看透。資本主義開創了“世界歷史”,讓社會規律越來越清晰地呈現出來,剝削階級再也不能夠肆意地以階級偏見來歪曲歷史,人們再也不會片面地了解社會歷史。

近代英法的思想家始終致力于對社會歷史的探索,并在經濟學和歷史學上取得了難能可貴的研究成果。以圣西門、傅立葉、歐文為代表的空想社會主義者提出了許多寶貴的社會改革方案,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和費爾巴哈也分別闡述了辯證法和唯物主義思想,這都為既唯物又辯證的新的社會歷史理論的創立準備了扎實的思想基礎。

馬克思、恩格斯順應了時代的要求,承擔起創立歷史唯物主義的重任。早在1842—1843年,馬克思就遇到了“對所謂物質利益發表意見的難事”,促使他努力地探尋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馬克思于1845年春完成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表明科學的實踐觀已經形成,新世界觀的萌芽在此產生,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起源。1845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了《德意志意識形態》,系統地論述物質生產是社會生活的前提和基礎,指出一切歷史都發端于物質生產,生產力的總和決定了社會的總體狀況。

1847年馬克思的《哲學的貧苦》和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產黨宣言》,向世人公開闡明了歷史唯物主義原理。馬克思、恩格斯一再強調,無產階級只有堅決地改變現存的社會關系才能真正地解放自己,社會革命是生產力發展的歷史結果,廢除資產階級的私有制是歷史鐵律,不以任何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1859年,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對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作了更加簡明、精辟、系統的表述。至此,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得以確立起來。

(二)歷史唯物主義的偉大歷史功績

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它的創立是社會歷史觀的空前變革,使得哲學從此不再是束之高閣的學術專利品,而是面向現實、改變世界的強大的思想武器。

1.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社會歷史的運動規律。

自古及今,人們都在不斷地追問社會發展的原因,探索社會發展的規律和趨勢,試圖解釋人類社會何以產生、何以運行、何以發展的問題。但在馬克思創立唯物史觀之前,人類始終陷于唯心史觀的思想迷途而不能自拔。馬克思與唯心史觀相反,不是從主觀意識、客觀精神、上帝、神意或抽象的人性出發,而是從現實的人及其活動出發,從現實的人的物質生活條件出發。在馬克思看來,“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是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人們為了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為了生活,就必須進行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物質生產是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是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生產,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追求生存發展需要的滿足,是人們的一切思想動機背后的最深刻的物質根源;人們所從事的物質資料生產,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人類社會的一切經濟關系、政治關系、社會關系、思想文化關系,都是在物質生產基礎上建構起來的,并隨著物質生產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必須從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經濟基礎出發來說明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來說明一切人類社會歷史現象。從原始社會到現在,沒有例外的。馬克思對歷史規律的揭示和把握,清晰地給出了人類歷史活動的總體目標和方向,人類能動地改造世界不再僅僅是一個美好的愿望,而以往的唯心史觀由于理論的不徹底性和受自身階級利益羈絆,給出的目標和方向往往不甚明了,甚至于自相矛盾。

2.歷史唯物主義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為現實。

歷史唯物主義和剩余價值理論是馬克思一生的兩大發現。歷史唯物主義告訴人們,社會主義的建立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剩余價值理論則證明了資本主義制度絕不像資本家鼓吹的那樣完美無瑕,它只是人類歷史上最終形式的私有制,必將被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社會主義所取代。至此,社會主義再也不是天才頭腦的偶然發現和理想家的“夢的囈語”,而是實實在在的運動,它起源于粗糙的物質生產,是人民遵循社會歷史規律而必然要走的社會發展道路。歷史唯物主義和剩余價值理論共同將社會主義理論建立在了科學的基礎之上。

3.歷史唯物主義賦予無產階級戰無不勝的思想武器。

歷史唯物主義幫助無產階級認清了自己的歷史地位和社會使命,無產者用自己的雙手去實現自身的解放。“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2]在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導下,無產階級能夠準確、客觀、真實地認識革命或建設的實際狀況,實事求是地改變世界,創造未來。共產主義運動史已經證明,無論是在過去還是現在,不論是在北半球還是在南半球,無產階級都取得了令人驕傲的革命或建設成就,歷史唯物主義是無產階級無堅不摧、無往不利的思想武器。

二 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

歷史唯物主義是關于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因、總體進程、一般規律和必然趨勢的學說。它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和歷史必然性,也指明了實現這一歷史必然性的動力和主體力量。它所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撮其要者,主要包括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等基本原理。這些基本原理各有側重,相輔相成,是內在統一的。

(一)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唯物辯證關系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哲學基本問題在歷史觀上的延伸,正確認識這一問題是解決其他社會歷史觀問題的基礎和前提。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歷來存在兩種根本對立的觀點: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之前,歷史唯心主義長期占據主導地位,但它的缺陷顯而易見:歷史唯心主義主張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至多考察了人們活動的思想動機,而沒有進一步考究思想動機背后的物質動因和經濟根源,因而歷史唯心主義把社會歷史看成是精神發展史,從根本上否認了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決定作用。馬克思在1859年總結自己的理論和實踐活動時進一步闡明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即“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3]

社會存在是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主要是指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及生產方式,也包括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其中,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其他一切活動的首要前提。物質生產活動及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結構、性質和面貌,制約著人們的全部社會生活,它的變化發展決定著整個社會歷史的發展變化。

社會意識是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總括了人的一切意識要素和觀念形態,包括政治、法律、道德、藝術、宗教、哲學和科學等思想和觀點。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發展有時會產生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民族或地區,社會意識的發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某些經濟水平相對落后的國家、民族或地區,其社會意識的某些方面卻可以領先于經濟發達的國家、民族或地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先進的社會意識,我們不能因綜合國力上的暫時落后而妄自菲薄,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我們的優秀文化充滿信心,對中國道路充滿信心。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是辯證統一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當社會意識反映了社會發展的趨勢和要求,對社會發展就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相反,落后的社會意識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和要求,對社會發展起著阻礙的作用。因此,正確而充分地發揮社會意識的能動作用,有賴于先進文化特別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

(二)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構成的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

生產的目的是滿足人的需要,人類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物質資料。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生活和全部歷史的基礎,它是人類在生產實踐中形成的改造和影響自然以使其適合社會需要的物質力量。生產力由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等要素構成,勞動者在生產力諸因素中最重要、最活躍、最具能動性,因而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生產力中還包括科學技術。科學技術能夠應用于生產過程,滲透在生產力諸要素之中而轉化為實際生產能力。機器代替手工、人工智能取代體力勞動和部分腦力勞動,是生產力發展的趨勢,現代科學技術對于生產發展的作用越來越大,日益成為生產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在這個意義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客觀的社會經濟關系,是生產力得以在其中發展的社會形式。狹義的生產關系是指人們在直接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和產品分配關系。廣義的生產關系是指人們在再生產的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諸多關系在內的生產關系體系。在生產關系中,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系是最基本的,它決定著物質資料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二者是有機的結合和統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又反作用于生產力。

生產力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并決定生產關系的發展變化。當生產關系不能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時,人們就要變革舊的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否則,落后的生產關系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從而使整個社會停止發展乃至倒退。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狀況,這是自人類社會出現以來的一條亙古不變的規律。

同生產力發展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就是社會的經濟基礎。經濟基礎的實質是社會一定發展階段上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質社會關系。上層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及相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宗教、藝術、哲學等觀點的總和。上層建筑可分為政治上層建筑和觀念上層建筑。政治上層建筑即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觀念上層建筑即意識形態。在整個上層建筑中,政治上層建筑居主導地位,國家政權是其核心。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是辯證統一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有什么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么樣的上層建筑,經濟基礎的變革必然引起上層建筑的變革,并決定其變革的方向。上層建筑可以形成、維護、鞏固和加強經濟基礎在社會中的統治地位,對內排除異己、打擊敵對勢力,對外保護國家主權不受侵犯。當上層建筑為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就會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進步力量;反之,就會成為阻礙社會發展的消極力量。因此,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這也是一條客觀規律。當上層建筑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要對其進行改革。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這兩對矛盾貫穿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始終,決定和制約著其他社會矛盾的產生與解決,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總體面貌,并推動著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

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最基本的動力因素,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不能任意選擇的物質力量和歷史活動的前提,它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內容,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根本尺度。生產力發展既是社會物質文明發展的基本內容,也是制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只有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充分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在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更為基本的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決定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的產生和發展,“一切歷史沖突都根源于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4]。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也會影響和制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這是因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的最終解決也要有賴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的解決。生產關系的變革或經濟基礎的變化受制于社會意識形態和政治法律制度即上層建筑的變化或變革,當上層建筑適應新的經濟基礎時,就必然會促進經濟和社會的進步。當上層建筑不適應經濟基礎狀況并阻礙生產力的發展時,只有對其進行堅決和徹底的變革,才能解決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進而解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達到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目的。

(三)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的物質生產是創造歷史的根本動力

社會歷史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進行,而歷史的主體是人。人的歷史活動創造了歷史。

在“誰是歷史的創作者”這個問題上,很多歷史唯心主義者都只承認英雄人物的歷史作用,而無視人民群眾的力量。“我們所見到的世界上存在的一切成就,本是來到世上的偉人的內在思想轉化為外部物質的結果,也是他們思想的實際體現和具體化。”[5]這種歷史觀被稱為英雄史觀。早在1844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就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6],決定歷史發展的是“行動著的群眾”[7]。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群眾史觀。群眾史觀和英雄史觀集中反映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在歷史創造者上的主要分歧。

歷史中的每個人都發揮著自己的作用。杰出個人的作用當然更為明顯,他們被稱為歷史人物,是歷史事件的當事人,是歷史任務的提出者和承擔者。但是,不管什么樣的歷史人物、在歷史上發揮多大的作用,都受到客觀物質生產條件制約,受到社會發展規律的制約,而不能隨心所欲地改寫歷史,即無法決定和改變歷史發展的總進程和總方向。歷史人物的思想、行為必須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必須符合人民群眾的意愿。順應歷史發展要求和人民群眾意愿的歷史人物就是能夠起到推動社會前進的積極作用的杰出人物;相反,違背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必然性的歷史人物,就違抗了人民群眾的意愿,是反面人物。

歷史唯物主義不否認杰出人物、英雄在歷史上的作用,但更強調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起決定性作用。毛澤東同志指出: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8]

因為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實踐的主體,生產力的決定作用是通過人民群眾的歷史創造活動來實現的。生產力的主體是勞動者,勞動群眾是人民群眾的基本部分。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所以,生產力主體和歷史主體是一致的,生產力的決定作用即意味著人民群眾的決定作用。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和建設取得成功的一條基本經驗,就是堅持群眾史觀,貫徹“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9]歷史證明,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

人民群眾不僅是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而且也是享用社會發展成果的主體。勞動者享用自己的勞動成果,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在歷來的私有制社會,勞動者都無法享用自己的勞動成果。社會主義國家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注重尊重、彰顯人民的主體地位,在歷史發展中滿足人民群眾的利益需求,促進人民群眾的自由全面發展。因此,領導干部要時刻關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要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重視同人民保持血肉聯系,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尊重和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更好傾聽群眾呼聲,維護群眾合法權益,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多干讓人民滿意的好事實事,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總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人民群眾決定歷史發展是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最重要的內容,是理解社會存在和發展的一條主線。自這一科學原理被揭示出來以后,已深刻地影響人類歷史的進程,歷史運動從盲目、被動受制于歷史規律,走向自覺、主動運用歷史規律,一個多世紀以來的社會主義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反復證明了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科學性、正確性和指導性。

(四)階級與階級斗爭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

自從人類社會進入奴隸社會,經過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一直存在階級、階級差別、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階級和階級斗爭事實被紛雜的社會矛盾、森嚴的等級制度等表面的社會現象所掩蓋,再加上統治階級的欺騙宣傳,不易被人們所識別,以為天然如此。到了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產生,隨著大工業產生發展,階級關系變得越發簡單明了,各個階級同經濟活動的聯系更直接、更明顯了,正如《共產黨宣言》所指出的那樣:

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系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系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10]

這就為人們正確認識階級與階級斗爭提供了客觀條件。然而,確認階級和階級斗爭事實,并不是馬克思的發明。在馬克思之前,資產階級思想家已經發現資本主義社會中有階級的存在,發現了各階級之間的斗爭。馬克思自己就曾說過:

無論是發現現代社會中有階級存在或發現各階級間的斗爭,都不是我的功勞。在我以前很久,資產階級歷史編纂學家就已經敘述過階級斗爭的歷史發展,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也已經對各個階級作過經濟上的分析。[11]

英國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亞當·斯密,第一次從經濟上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結構和階級分野,他認為,資本主義社會有三大基本階級:地主階級、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他們分別以土地地租、勞動工資和資本利潤為其經濟收入。同樣也是英國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代表人物大衛·李嘉圖,揭示并說明了階級以及階級之間的經濟對立。19世紀法國復辟時期的歷史學家基佐、梯也爾、米涅等,已經闡述了中世紀以來階級斗爭的發展歷程,指出階級斗爭是理解中世紀以來法國歷史的鑰匙,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動力。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也認識到了階級與階級斗爭,恩格斯認為圣西門“認識到法國革命是貴族、資產階級和無財產者之間的階級斗爭,這在1802年是極為天才的發現”[12]。但是由于他們都是站在唯心史觀的立場上,并不認識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不可能揭示階級產生和消滅的根源和途徑。

在資產階級思想家已有的思想成果基礎上,馬克思在給約瑟夫·魏德邁的信中談到,關于階級和階級斗爭,“我所加上的新內容就是證明了下列幾點:(1)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2)階級斗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3)這個專政不過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13]

“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相應地,也就存在階級產生和消亡的歷史條件,而表明這些具體的歷史條件,才是馬克思的理論貢獻。階級是一個歷史范疇,它的產生和消亡是一個歷史過程。階級的產生只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出現了剩余產品,有了私有制,才出現的。階級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也會走向消亡。當生產力發展到社會創造的產品可以滿足所有人的需要時,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社會產品實行按需分配時,階級也就消亡了。可見,階級的產生和消亡是和生產力發展狀態完全連在一起的,階級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階級不是永恒的。

“階級斗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指明了階級和階級斗爭的發展趨勢。階級發展到一定階段,就產生了國家、監獄、法庭等暴力統治的工具。階級斗爭,有經濟、思想、政治三種斗爭形式。政治斗爭的最高形式是暴力革命,用武裝奪取政權。階級斗爭的進程經過歷史上的奴隸階級和奴隸主階級、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斗爭幾個大的發展階段,發展到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階級斗爭,最后必然要走到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這條道路上來,這是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

“這個專政不過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指出了階級消亡的途徑。無產階級專政是要達到無階級社會必須經過的唯一途徑。階級的產生是個自發過程,但階級的消亡不是自發的。并不能說生產力發展起來以后,階級自然就沒有了。階級消亡必須經過無產階級專政的途徑。無產階級專政是為了達到消滅階級的目的而必須采取的階級專政的形式,是由階級社會向無階級社會過渡的一個橋梁,人類社會必定走向無階級的社會。

馬克思主義關于階級和階級斗爭的觀點,是對階級社會的本質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它提供了分析階級社會現象的科學方法。階級斗爭貫穿階級社會的始終,體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果離開階級分析方法,就不可能認識復雜的社會現象,就不可能把握社會復雜現象。列寧指出:“馬克思主義給我們指出了一條指導性的線索,使我們能在這種看來迷離混沌的狀態中發現規律性。這條線索就是階級斗爭的理論”[14]。工人階級政黨要指導事業發展并取得成功,就必須運用階級分析方法分析階級社會各階級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狀況,了解各階級的相互關系及其變化,才能正確把握階級社會的發展規律,認清社會性質,正確估計形勢,分清敵我友,從而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戰略、策略。譬如,在中國革命斗爭時期,毛澤東同志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正確分析了中國社會的階級關系和力量對比,科學分清了誰是中國革命的領導階級、誰是朋友、誰是敵人,制定了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戰略策略,從而引導中國革命到勝利。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方法是指引中國共產黨人取得革命勝利的指南針。

階級和階級斗爭理論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于階級社會本質與規律的科學概括。如果共產黨人背離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學說,放棄階級分析,那就是背離馬克思主義。列寧指出:

階級關系——這是一種根本的和主要的東西,沒有它,也就沒有馬克思主義。[15]

美國原駐蘇聯大使馬特洛克在《蘇聯解體親歷記》一書中談到當年戈爾巴喬夫提出新思維、放棄馬克思主義關于階級斗爭學說時指出:“如果蘇聯領導人真的拋棄這個觀點,那么,他們是否繼續稱他們的思想為‘馬克思主義’也就無關緊要了,這已是別樣社會里實行的‘馬克思主義’,這樣的馬克思主義是我們大家都可以接受的。”[16]看來美國資產階級外交家已經看清階級斗爭學說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地位了。它從另一側方面說明,放棄階級斗爭學說,就是放棄馬克思主義。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到今天,時代條件發生了重大變化,國際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國內情況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還要不要繼續運用階級分析方法、怎樣運用階級分析方法?

第一,在國內,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雖然舊的剝削階級已經被消滅了,舊的剝削制度已經被消滅了,階級對階級的整體對抗、階級對階級的整體剝削已不存在,階級斗爭不是主要矛盾,經常的、大量的、反復出現的是人民內部矛盾,人民內部矛盾是人與人之間的主要矛盾,是社會主義政治生活的主題。但這并不意味著階級、階級差別、階級矛盾、階級斗爭消亡了、沒有了。在我國國內現階段,階級、階級差別、階級矛盾還存在,還存在帶有階級斗爭性質的現象和矛盾,一定范圍內的階級斗爭還存在,有時在一定條件下,階級斗爭還有可能激化。這就需要我們運用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方法,來認識我國國內的階級和一定范圍的階級斗爭。

第二,在國際,始終存在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兩種社會前途、兩種社會力量、兩條發展道路的博弈,存在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兩種根本對立的意識形態的斗爭,存在錯綜復雜的階級關系和階級矛盾,存在尖銳激烈的階級斗爭。只不過是,這種斗爭往往為國與國、民族與民族、地區與地區之間經濟、政治、文化的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所掩蓋。撥開迷霧,才見真日;剔除繁雜的表面現象,才能看到事物的實質。我國和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關系,既有國家之間、民族之間的利益差別與爭奪、文化差別與沖突,同時又有利益互惠、文化互補,既有沖突矛盾,又有合作共贏。在對策上,既有對立斗爭,又有友好合作,既有原則堅持,又有靈活策略。然而,從本質上判斷,我們與西方發達資本主義之間始終存在、貫穿著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不同社會性質的前途命運的反復較量,這種較量又集中表現為意識形態之爭。對世界形勢的分析,顯然離不開階級分析。離開階級分析,是分不清、辨不明、看不透世界各種力量較量和世界發展趨勢的實質的。把馬克思主義階級和階級斗爭理論運用于對國際形勢的分析,并不過時。

第三,國際上錯綜復雜的總的階級斗爭形勢,國內一定范圍內,特別是意識形態領域的階級斗爭還在影響著、滲透著我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按照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觀點,社會可以分為人類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兩大現象。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離不開社會存在。然而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相對獨立性,這種獨立性表現為社會意識可以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物質可以變精神,精神也可以變物質,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存在同一性就是這個道理。意識形態的相對獨立性表現為社會形態已經發生了變化,但與該社會形態相適應的意識形態還會持久地存在一段時間,還會對社會存在發生更為持久的影響。

比如,在我國封建社會總體上已進入博物館(當然封建社會殘余因素還在某種程度上存在),但封建社會意識形態還在今天的我國持續存在并繼續發酵。我國已進入社會主義建設階段,但封建主義、資本主義意識形態還存在,還產生影響。況且我國的社會主義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尚有一定的舊的社會形態的經濟基礎、上層建筑存在。再者,以西方資本主義強國為主導的全球化、市場化將全世界連成一氣,階級與階級斗爭大環境是不分國界的,國際上意識形態的斗爭是不分國界的,勢必對我國社會生活產生深刻的、揮之不去的影響。這些都注定我們共產黨人在分析國內國際形勢、制定戰略策略時,離不開運用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方法。不運用階級分析方法,不僅看不透形勢的實質和發展趨勢,還會產生誤判,導致不正確的戰略策略。

當然,也不能用階級分析代替一切,到處貼標簽。在處理我國國內社會生活時既不能完全放棄階級分析,但也要反對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做法。在對外領域,既不能完全放棄對國際形勢、國際斗爭進行階級分析,但也不能用階級斗爭為綱的做法代替一切對外工作和國際合作。兩個方面都必須注意。

三 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和方法推動各項工作

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歷史發展問題的哲學總說明,是我們認識社會問題、解決社會問題、推進社會進步的思想武器。習近平總書記告誡我們,歷史和現實都充分表明,只有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科學分析中國社會運動及其發展規律,才能不斷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水平,才能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各級領導干部要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推動各項工作。

(一)深入領會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唯物辯證關系原理,一切從實際出發,制定、實施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要求各級領導干部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一切從中國國情實際出發,從客觀事物本身具有的規律出發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制定和實施符合現實情況的路線、方針、政策。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系統、具體、歷史地分析中國社會運動及其發展規律,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不斷把握規律、積極運用規律,推動黨和人民的事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應對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戰,關鍵仍然在于尊重和把握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總體部署,就是從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要求出發的。各級領導干部要充分考慮各部門、各地區的基本情況和發展要求,注意從社會物質條件的總和出發來對工作策略、決策和方式進行部署、安排和選擇,腳踏實地、客觀理性地處理和解決發展難題。

同時,各級領導干部也要重視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時刻注意社會意識的變化和動態,積極、合理地引導社會意識的發展方向,以使其正確反映社會存在,促進社會的建設與發展。領導干部要體民意、接地氣,多關心群眾的心聲與意見,勤體會百姓的思想與意識,了解、掌握各部門、各地區人民的真實想法,急群眾所急,想群眾所想,真心實意地為百姓解決實際問題,團結人民為共同的社會發展目標努力奮斗。

正確而充分地發揮社會意識的能動作用,就要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趨勢和要求的正確反映,它適應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能起到促進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作用。各級領導干部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道路,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促進人和社會的自由全面發展。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各級領導干部要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并將這種自信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眾的心中,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打下堅實的精神基礎。

(二)深刻領悟生產力標準,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所謂生產力標準,就是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作為檢驗工作成敗得失的根本標準。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由于我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始終是各級領導干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堅持生產力標準,就是要把握生產力在社會基本要素中的根本地位,堅持用發展來解決我國當前所面臨的眾多問題。社會是一個有機系統,由許多要素構成,包括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等。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其他要素的調整與變動,都要遵循生產力的客觀要求和發展水平。只有生產力向前發展,整個社會才能持續、健康地向前發展。各級領導干部在實際工作中,要依據社會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趨勢和要求,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以人民為本的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把國家、各部門、各地區的建設事業推向前進。

堅持生產力標準,要把握好生產力中“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的關系,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在生產力三個基本要素中,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屬于“物”的要素,勞動者屬于“人”的要素。把握生產力標準,既要注重社會物質財富的積累,又要注重人的全面發展,不能只見物不見人,“唯GDP論英雄”。生產力的解放與發展,歸根結底是人的能力的解放和發展,人的勞動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提高。各級領導干部在工作中應該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大力推進人才建設,發展好教育和科學事業,將生產力的解放和人的發展結合起來。

(三)學習和掌握社會矛盾分析法,全面推進各領域的改革和發展

社會基本矛盾是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鑰匙。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它們的共同作用構成整個社會的矛盾運動。只有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結合起來觀察,把社會基本矛盾作為一個整體來觀察,才能全面把握整個社會的基本面貌和發展方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不斷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調整生產關系,不斷適應經濟基礎發展完善上層建筑。當前之所以要全面深化改革,是因為我國生產力獲得了快速發展,但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人口、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上層建筑中的不適應問題也不斷產生,因而必須適應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變化來推進社會發展。而社會基本矛盾總是不斷發展的,所以調整生產關系、完善上層建筑需要相應地不斷進行下去。實踐發展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各級領導干部要始終保持一顆勇于進取、勇于改革、勇于創新的心,不能畏首畏尾,前怕狼后怕虎,對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要堅決地改革,對不適應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要堅決地完善,要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和魄力去支持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

在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既要堅持重點論,又要堅持全面的觀點。一方面,生產力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只有緊緊圍繞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來部署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為改革提供強大牽引,才能更好推動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適應。要堅定地以經濟建設為工作的重心,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并更好地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和服務作用,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不斷向前發展,推動實現物的不斷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統一。另一方面,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有著作用和反作用的現實過程,并不是單線式的簡單決定和被決定邏輯。黨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是因為要解決我們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僅僅依靠單個領域、單個層次的改革難以奏效,必須加強頂層設計、整體謀劃,增強各項改革的關聯性、系統性、協同性。既解決好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的問題,又解決好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的問題,才能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產生良好的綜合效應。

因此,各級領導干部要有整體和全局觀念,充分重視社會結構的有機聯系和社會發展的整體性要求,切實將社會各個領域、各個層次的發展作為一個統一的進程加以推進。在社會結構體系中,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是有機聯系的,各級干部要按照“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兼顧社會各個領域、各個層次的發展,使不同領域、不同層次之間達到一種有效的協調,不能顧此失彼,產生各種失衡、錯位和脫節的現象;要堅決擁護黨中央的頂層設計和總體部署,不能打自己的如意算盤,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那一套,讓全面改革在自己工作的這一環節中斷。

(四)遵循歷史發展規律和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相統一的方法,以科學的態度進行改革與實踐

社會歷史領域與自然領域一樣,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而人作為實踐主體,又具有特殊的能動作用。這就需要領導干部把握好遵循客觀規律與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之間的關系,以科學的態度、既務實又開創性地進行實踐。在實際工作中,既要遵循客觀規律,按照客觀規律辦事,又要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科學精神,尊重和遵循客觀規律是事業成功的根本保證,尤其是當社會發展進入關鍵時期、遇到多種復雜矛盾的情況下,更應強調這一點。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沒有什么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這就要求充分發揮主體的能動作用,創造性地進行實踐。這絕不是不顧客觀規律的任意而為,而是在實踐探索中不斷達到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并努力使行動與客觀規律的要求相符合,盡可能防止偏差和失誤。

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各級領導干部要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能動性,推進改革的深入和各項工作的進行。同時,又要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將歷史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與人民主體需求相統一。要進一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優化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眾各方面權益。要在全體人民共同奮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通過制度安排,依法保障人民權益,讓全體人民依法平等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要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推進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建立在唯物史觀基礎上的黨的根本工作路線。人民是創造歷史的真正主人。正是堅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習近平總書記大力倡導轉變作風、密切聯系群眾,推動在全黨深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在全面轉變作風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人民群眾中有的是能者和智者,要虛心向他們求教問策,把政治智慧的增長、執政本領的增強、領導藝術的提高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的實踐沃土之中,不斷從人民群眾中吸收營養和力量。[17]

總之,歷史唯物主義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在當今時代依然有著強大生命力,它能夠指導我們更好地認識國情,更好地認識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勢,更好地認識歷史發展規律,更加能動地推進各項工作。各級領導干部要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以歷史唯物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深入學習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堅定理想信念,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提高戰略思維能力、綜合決策能力、駕馭全局能力,團結帶領人民不斷書寫改革開放歷史新篇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1] 該文系作者2014年3月的研究筆記,原載《黨委中心組學習》2014年第3期。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5頁。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頁。

[4]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7—568頁。

[5] [英]托馬斯·卡萊爾:《論歷史上的英雄、英雄崇拜和英雄業績》,周祖達譯,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1頁。

[6]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頁。

[7]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頁。

[8] 《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頁。

[9] 《改革開放三十年重要文獻選編》(下),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94頁。

[10]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75頁。

[1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5—426頁。

[1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9頁。

[1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6頁。

[14] 《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87頁。

[15] 《列寧專題文集·論無產階級政黨》,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6頁。

[16] [美]小杰克·F.馬特洛克:《蘇聯解體親歷記》(上),吳乃華等譯,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年版,第169頁。

[17] 人民日報社理論部編:《深入學習習近平同志系列講話精神》,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88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顺县| 乡城县| 房山区| 阿尔山市| 寻乌县| 女性| 德州市| 南昌县| 石景山区| 邓州市| 措美县| 蓬莱市| 普安县| 平谷区| 镇平县| 攀枝花市| 南雄市| 石屏县| 府谷县| 沙河市| 正定县| 周口市| 揭西县| 卢龙县| 黄石市| 邢台县| 通化县| 沅陵县| 如皋市| 拜城县| 铜陵市| 崇左市| 利川市| 横山县| 南溪县| 湘西| 辽宁省| 寿光市| 方城县| 潍坊市| 偃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