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中國古代山水詩史
  • 陶文鵬 韋鳳娟主編
  • 4139字
  • 2025-04-27 16:17:18

第二節 《詩經》的自然景物描寫

《詩經》涉及的自然景物眾多,包括山川草木、風霜雨露、蟲魚鳥獸,它們絕大多數出現在每章的開端。詩人在抒寫人生感慨、社會憂憤、剖析心曲時,為了營造某種氣氛或情緒,為了牽引出詩歌的主旨,而信手拈來某種自然景物作為遣興抒懷的媒介。后人把《詩經》的表現手法概括為“賦”“比”“興”。

一 “比興”:人與自然之間對應關系的顯現

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漸認識到自然事物與人類的社會生活有著多方面的聯系,對于人類的社會生活有著多方面的象征意義,自然界內在的有規律的運動也與人們的情緒感受有著一種不可言狀的相通之處。“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周南·桃夭》),燦爛的桃花使人想到青春少女的容顏;“野有蔓草,零露漙兮”(《鄭風·野有蔓草》),草上滾動的朝露使人想到姑娘晶瑩明澈的眼睛;“鴻雁于飛,哀鳴嗷嗷”(《小雅·鴻雁》),好似“劬勞于野”的流民;“習習谷風,以陰以雨”(《邶風·谷風》),風雨交加的景象總是使人產生凄涼之意;而“雍雍鳴雁,旭日始旦”(《邶風·匏有苦葉》),這生機勃勃的景象則喚起人們心中美好的希望。《詩經》的作者們在生活實踐中發現,人與大自然之間存在著一種對應關系,人的思想情緒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適當的“對應物”,而人們微妙的內心世界也可以通過這些具體形象的“對應物”來表達(這與西方意象派為思想尋找“客觀聯系物”的理論有某些類似之處)。正是基于對人與自然的這種對應關系的認識和為了表現這種對應關系,《詩經》的無名作者們創造了“比興”手法。

“比”,即比喻。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發現,有的自然事物與人類社會生活中的某些現象有相似之處,可以“以彼物比此物也”。這一類的比喻在《詩經》中很多。像《大雅·常武》寫道:

如江如漢,如山之苞,如川之流,綿綿翼翼。

以山川來比喻軍旅,生動地表現出它的聲威氣勢。前面提及《小雅·天保》中連用九個比喻,把抽象的福壽比喻為可以感知的山川景物。又如《大雅·卷阿》第九章:

鳳凰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菶菶萋萋,雝雝喈喈。

詩人以鳳棲梧桐、高岡朝陽、百鳥和鳴來比喻“天子得人,野無遺賢”的盛況,頗有帝王氣象。這一類型的比喻,著眼于事物的外部形貌與人類社會生活的相似點,像《小雅·節南山》開頭寫道:

節彼南山,維石巖巖。

即取南山巍峨高峻之狀與朝廷重臣赫赫權勢相似之處。還有一些比喻,著重把握自然事物的內在特征與人類生活現象的相通之處。比如螽斯有生子繁多的特點,詩人便用它比喻子孫眾多,“宜爾子孫,振振兮”(《周南·螽斯》);蜉蝣朝生暮死,詩人便用它來比喻生命的短暫。《詩經》中也有通篇以自然事物來比喻人的。比較典型的有《魏風·碩鼠》,以老鼠來比喻貪得無厭的剝削者;《豳風·鴟鸮》全篇以一只失子毀巢的母鳥來比喻處境危殆的人。貼切的比喻使詩歌的主旨得到最恰當的表達,也使詩意含蓄有味。例如《召南·摽有梅》:

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頃筐暨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詩表現了女子到適當年齡尚無配偶而唯恐耽誤青春的心理。“摽”,墜落的意思。每章的一、二句以梅子的墜落來比喻青春消逝。梅子紛紛墜地,未落的果實由十分之七,到十分之三,最后所剩無幾。女子希望求婚男子及時到來的心情也一天比一天迫切。詩歌的主旨通過“摽有梅”的比喻得到形象生動的表達。

如果說,“比”著重于表現自然事物與人類社會生活相似的屬性;那么,“興”則著重于表現自然事物與人們精神上感情上的聯系。唐代皎然說“取象曰比,取義曰興”,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區別“比” “興”的。在《詩經》中有大量的自然景物是作為“興”起某種感情的特定對象而出現的。例如:

萚兮萚兮,風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鄭風·萚兮》

這首詩是女子要求愛人同歌共舞。人在歌舞歡樂時常有飄飄欲起的感覺,如同風中之落葉。此詩即以風萚起興,渲染出一種歡快活躍的氣氛。又如:

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邶風·燕燕》

在空中上下翻飛、盤旋不去的燕子,仿佛離人心中依依別情的外化,故而詩人以“燕燕于飛”興起綿長深厚的惜別之情。值得一提的還有《豳風·東山》,此詩每章的開首均寫道: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蒙。

“我徂”二句吐露著久戍者內心的積憤,情緒沉郁;“我來”二句則以紛紛飄飄的蒙蒙細雨渲染著東歸士兵內心的凄楚悲涼。通過反復吟唱,這凄迷雨景興起的感傷氣氛彌漫全詩。另外,生長在坡地水畔的蒲草荷花,引起詩人對“美人”的思念,不覺“寤寐無為,涕泗滂沱”(《陳風·澤陂》);從南山那邊隱約傳來的雷聲,使詩人想起從役在外的人:“振振君子,歸哉歸哉。”(《召南·殷其雷》)上面所舉的例子,都是由某種自然景物而觸發某種情緒并引出與這種情緒相關的事件。

還有另一種情況,就是自然景物不僅僅是“興”起一種情緒,而且還具有某些象征、暗示的意義。例如《邶風·北風》:

北風其涼,雨雪其雱。惠而好我,攜手同行。其虛其邪,既亟只且!

風狂雪猛的景象不僅給人一種悲愁之感,而且還暗示著國家危亂將至,所以詩人召喚相好之人去而避之。《小雅·四月》中所寫“秋日凄凄”“冬日烈烈,飄風發發”,也有著象征禍亂日進、時局動蕩的意義。顯然,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景物與人的精神活動呈現出比簡捷的感情呼應更為復雜的關系,這就是后人所說的“象外之意”。

不過,在許多時候,“比”與“興”實際上是渾然而用的。比如“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固然是興起歡樂之情,但又何嘗不是以鮮花來比喻容光煥發的新嫁娘?又如:

苕之華,蕓其黃矣。心之憂矣,維其傷矣。

——《小雅·苕之華》

詩中枯萎的花朵比喻那個傷心欲絕的人兒,同時也興起一股蕭索凄涼之意籠罩全詩。

二 “比興”:粗線條的勾勒

《詩經》中作為比興的自然景物描寫有什么特點呢?

作為比興的自然景物,在人們的內心聯想中都是和特定的生活感受聯系在一起的。人們之所以吟詠某些景物,是因為它與人類社會生活有著某種聯系,人們能夠由此及彼,引起聯想。比如,詩人之所以歌詠“隰有萇楚,猗儺其枝”,是因為他從萇楚的“無知” “無家” “無室”,聯想到“政煩賦重,人不堪其苦,嘆其不如草木之無知而無憂也”(朱熹《詩集傳》)。《詩經》不少抒情作品的民間作者(很可能也是歌唱者)正是利用人們在類似的生活實踐中有著與某種景物接觸的共同的日常體驗來引起感情的共鳴,與詩歌的主題產生呼應。因此,一般來說,作為比興的自然景物是詩歌中的一個旋律、一個節奏,它們主要的不是通過自然形象的具體生動的描繪來完成表達某種感情的任務,而更多的是依靠人們來自日常生活經驗的補充、聯想來完成的。粗線條的勾勒,而不是精細的描繪,這是其顯著特點。

也就是說,《詩經》“比興”的創作者們注意表現的是人與自然之間那種對應關系本身,要展示的是自然事物對于人類社會所具有的特定意義,而不是自然事物的自然形貌。這些“比興”所傳達的感情大多是一種普遍的感受、共同的體驗,而缺乏個體心靈的獨抒。因此,作為傳達某種普遍的感受、共同的體驗的媒介,《詩經》中自然景物呈現的是某種共性,諸如“灼灼其華”“其葉蓁蓁”“揚之水”等,而缺乏個性特征的刻畫。一方面受制于所承擔的“角色”,另一方面受制于尚屬初創階段的藝術技巧及審美能力,《詩經》中的自然景物描寫難免粗疏籠統之失。不過,為了準確地把握人與自然的對應關系,找到合適的“對應物”,詩人們對于自然事物的形貌也有相當細致的觀察。像《小雅·蓼蕭》中分別用“湑兮”“瀼瀼”“泥泥”“濃濃”等來表現露珠或清湛、或繁多、或浸潤、或濃重的不同形貌,使詩中的自然景物形象隨著旋律的重沓而呈現出細微的變化。

三 “賦”:始創寫景抒情手法

“比”與“興”之外,《詩經》也有些作品采用直陳其事的“賦”或“賦而興”的手法。《秦風·蒹葭》就是比較典型的例子: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在秋天的早晨,蘆葦上的露珠濃重,詩人已冒著清寒徘徊在秋水邊,尋找所思的人兒。詩中以蘆葦、霜露、秋水等景物構成一幅凄迷幽遠的畫面,并通過蘆葦上霜露的變化暗示出時間的流逝,凄清的秋景烘托出所思不見的惆悵心情,韻味深雋,富于抒情性,是“詩三百”中的佳篇。又如《陳風·東門之楊》:

東門之楊,其葉牂牂。昏以為期,明星煌煌。

這是一首情詩。他們本來相約黃昏后在東門楊樹下幽會,然而直到夜深人靜,仍不見那人兒的身影。詩人并沒有直接傾訴心情,而是通過滿天燦爛的星斗、星光下枝葉茂盛的楊樹等景物描寫,讓人會意其內心的焦灼、不安、失望。以景傳情,應當說此詩的作者處理得相當高明。

因以景寫情、含蓄深永而深得后人贊賞的詩篇還有《小雅·采薇》末章: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在一個雨雪紛飛的日子,戍卒終于懷著一顆破碎的心踏上歸途。他想起,當年離開家鄉時,正是春天,楊柳低拂;而今日重返故鄉,卻是雨雪迷漾的冬天了。詩人以“楊柳依依”的春景來渲染昔日離鄉時的難舍之情,以“雨雪霏霏”的冬景來表現今日內心的悲苦凄涼,情景相生,韻致深厚,被六朝人譽為“詩三百”中最好的句子。“昔我”四句是以情與景的協調來深化詩境,《豳風·七月》第二章則是以情與景的對立來突出詩旨:

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遲遲,采蘩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

明媚的春色和黑暗的人世,自由歌唱的鳥兒和惴惴不安的采桑女,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以樂景寫哀情,更增強了此詩的控訴力量。中國古典詩歌以景寫情、情景交融的傳統,便是從《采薇》《蒹葭》等開端的,其中反映著人們質樸的審美感受。

以上討論了《詩經》中自然景物描寫的手法及特點。《詩經》中直接描狀山水的詩句不多,諸如: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小雅·斯干》

寫清澈的山澗、幽深的南山;又如:

揚之水,白石鑿鑿。

——《唐風·揚之水》

寫河水激揚,白石閃爍其間。雖然僅僅是對山水形貌的簡單、直觀描述,然而模山范水的六朝山水詩的胚胎正是孕育在這些古樸的吟唱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独山县| 无棣县| 揭阳市| 娱乐| 江华| 板桥市| 财经| 康马县| 资中县| 乡宁县| 苗栗县| 晋宁县| 佛山市| 平江县| 安图县| 延庆县| 句容市| 兴城市| 遂宁市| 淮安市| 同心县| 连城县| 北京市| 南岸区| 尚义县| 罗定市| 耿马| 大丰市| 鱼台县| 靖州| 苍南县| 安徽省| 青河县| 萝北县| 凤山县| 旺苍县| 兴安县| 同仁县| 柳河县| 金昌市| 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