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戰國政治思想概觀
戰國時代(前475—前221年)的兩個半世紀,是中國政治思想史上最輝煌的時代之一。這一時期,經過春秋三個半世紀的征戰,西周以來數以百計的諸侯國只剩下秦、齊、楚、燕、韓、趙、魏七個大國和幾個茍延殘喘的小國,相互間進行著越來越激烈的兼并戰爭。與此同時,各諸侯國都在程度不同地從事封建化的改革,復雜尖銳的階級矛盾、社會矛盾、統治集團內部矛盾、諸侯國之間的矛盾縱橫交錯在一起,混亂程度遠遠超過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中國向何處去?社會如何發展?個人何以自處?種種問題都需要給出明確的答案。為了回應社會和人們的關切,政治家和思想家紛紛拋出不同的治國理政方案,由此形成思想學術上的“百家爭鳴”局面。戰國后期,參與爭鳴的思想家開始嘗試總結這場思想學術論爭,《莊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和《韓非子·顯學篇》就是從各自學派立場進行的總結和評論。西漢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第一次將當時的思想學術流派分為儒、墨、名、法、道、陰陽六家,并對他們各自的優長和不足進行評判。東漢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又將其分為儒、墨、名、法、道、陰陽、縱橫、農、雜、小說十家,詳細梳理了各學派及其分支的代表人物與著作,是中國文獻學史上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分類和總結。從政治思想的角度而言,名、陰陽、小說等學派提供的資源很少,儒、墨、道、法的政治思想資源是最為豐富的。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君王和執政大臣在變法中展示了他們的政治思想。魏文侯重用李悝率先變法,突出展現了他們的法制思維和“食有勞而祿有功”的理念。楚悼王任用吳起進行變法,展示了“明法審令”、富國強兵的意識。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在秦國推行了較其他諸侯國更全面、系統和徹底的變法,展示了更豐富深刻的政治思想,如“異勢而治”“異道而王”的進化觀念,獎勵耕戰的富國強兵思想,建立制度、制定法令、統一政務、“刑無等級”“輕罪重罰”的法制意識,對君、臣、民權利和義務設定的責任擔當觀念和賞、刑、教的御臣治民原則等,都是前無古人的創造。其他如齊威王、齊宣王君臣和趙武靈王君臣等,都在變法改革中顯示了自己獨特的政治觀念。
戰國政治思想的重鎮是由諸子百家構筑的,需要對主要流派的政治觀點作概要性的說明。
墨家創始人墨翟,以“尊天”“事鬼”“尚同”“尚賢”“兼愛”“非攻”“非命”“非樂”“節用”“節葬”等信條,全面展示了自己代表的“農與工肆之人”的思想意識,既反映了他們反對剝削、“賴力而生”、追求平等的進步思想,也顯露了他們作為小生產者安于最低消費的保守觀念?!皠e墨”一派的宋钘、尹文,基本上繼承了墨子“救民之斗,禁攻寢兵”的思想,但也吸收了老子的“情欲寡淺”和“見侮不辱”的理念。盡管不乏家國情懷,但因其與富國強兵的時代要求相疏離,很難獲得主政者的青睞。
以許行為代表的農家學派,將傳說中的神農氏推尊為自己學派的教主,他們的政治理想是建立一個人人勞動、共同消費、沒有階級、沒有剝削和壓迫的農耕社會。但由于他們忽視社會分工促進歷史發展的積極意義,致使其對未來社會的設計只能是無法實現的空中樓閣。
戰國時期的儒家學派,以孟子、荀子為代表,繼孔子之后創造了儒學發展的第二個高峰。先是曾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修養論,“仁以為己任”[25],刻苦自勵,以“自省”和“慎獨”的功夫達到“正心誠意”的境界。歸于他名下的《大學》一書,以“三綱八目”集中闡發儒家的“內圣外王”之道,凸顯“親民”“愛民”的民本意識。孔子的孫子子思繼之,以《中庸》一書闡發至誠通天、“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的天人合一思想,進而要求做好政治制度建設,完善“三重”,即“義禮”“制度”“考文”三個方面的建構,達到“王天下”的目標。再后是孟子和荀子橫空出世,將儒學推至巔峰。
孟子是最早自覺論述君主統治權合法性的思想家,他認為君主統治權的合法性來源于“天授”和“民受”,即天授予,民接受,由此完成了君主統治權合法性的最經典表述,成為后世主政者最鐘情的理論。孟子對政治思想的最大貢獻是推出由性善論導引的仁政說,這一理論由民貴君輕、德主刑輔、施仁百姓、制民恒產、取民有制、君王自律、選賢用賢、人民有權誅殺桀紂之類獨夫民賊等內容組成。孟子敏銳地意識到中國走向統一的趨勢,認定天下達到太平的唯一條件是“定于一”。他渴望統一,但反對以戰爭的手段統一,堅信“不嗜殺人者”能夠統一。他理想的仁政社會是沒有戰爭的世界,所以他痛斥“春秋無義戰”,主張“善戰者服上刑”。孟子的仁政理想既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又帶有濃烈的理想化色彩。這樣的仁政,在孟子的時代只能是一種烏托邦式的幻想,在以后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上,也沒有真正實行過。盡管如此,孟子的仁政理想仍然具有不可磨滅的積極意義,這是因為這個仁政理想設計了中國古代最理想的美好政治的模式,成為日后衡量政治優劣的標準和一切仁人志士努力追求的目標。所有儒家學者都鐘情于君子人格的塑造,因為這是他們“修齊治平”理論的第一要義。繼孔子之后,孟子是對君子人格進行最充分論證的思想家。他的君子人格論是由養浩然之氣、專心致志、艱苦磨煉、獨立思想等內容組成,最終目標是達到大丈夫的境界。這種境界就是據守仁義,永遠不為外力所屈服,不為外物所引誘,以堅定的信念,不變的操守,傲視天地間:“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a id="w26">[26]這種君子人格,一直成為后世中國知識分子矢志追求的修身目標,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戰國時期,較孟子稍后而與之齊名的另一位儒學大師是荀子,他是戰國儒家八派中孫氏之儒的創始人。荀子不僅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思想家。在天人關系上,他堅持“天人相分”的基本原則,將天從神壇上拉下來,還原其自然的物質的本質。他認定物質世界是可以認識的,“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從而將自己的學說建立在唯物論認識論的基礎之上。他堅持歷史進化論觀念,認為在整個動物世界中人之所以最寶貴,能夠戰勝其他一切動物,原因就是人能“群”,即組成了人類社會。而這個社會由于能“分”,所以能夠合乎規則地有序運行。荀子反對孟子的性善論,認定“人性惡,善者偽也”,即人的自然本性是自私的,善是后天教育修為的結果。他由此倡導“隆禮重法”“援法入儒”,更多地使禮向法傾斜,提出了一套較完整的以王權為中心將禮、法和人治結合在一起的行政理論。不過,荀子基本上繼承孔子、孟子的民本思想,以舟水比喻君民關系,要求君主愛民、惠民、富民,“節用裕民”,輕徭薄賦,杜絕聚斂害民。同時強調加強法制建設,充分發揮賞和罰的作用,使民按照君主的意志和封建禮法自覺行動,做遵紀守法的“順民”。荀子也注重君子人格的修養,認為養成君子的最根本途徑是遵禮崇師,以禮法作為自己行為的準則,以從師那里獲得禮法的全部知識和學問為榮。與孔子、孟子不同,荀子有比較豐富的軍事思想,在這方面,他堅守的是儒家學派的基本立場,認定政治重于軍事,君王立于不敗之地的不拔之基是仁義為本、修政親民。他認為一個優秀的將帥,必須具備“六術”“五權”“三至”和“五壙”的識見、品格和才能。荀子的政治思想為未來的統一王朝提供了較完備的統治方略,所以后來譚嗣同說中國兩千年之學是“荀學”。
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莊周。他上承老子,進一步對“道”作為造物主的特質作了創造性的闡發,以凸顯自我與造物主的“道”合流:“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從而完成了“道”由客觀存在的精神本體向道、我合二而一的轉化,即由客觀唯心論向主觀唯心論的轉化。在認識論上,莊子是徹底的絕對的相對論者。在他眼里,世界的一切,貴賤、大小、有無、然否,即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到人的主觀認識能力,都是相對的,任何東西都不存在質的規定性。所有的差別、對立等,都只不過是因為觀察角度的差異而產生的主觀感覺的不同。莊子沿著是非的相對性前進,最后達到消解是非的不可知論,顯示了其認識論的根本缺陷:一是認為世界不可知,人也沒有認識世界的能力;二是否認檢驗真理有標準,壓根就不承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與老子一樣,莊子看到人類社會的進步需要付出代價,看到當時社會的污穢與不公,進而斷定歷史的發展帶來的是文明的退步,“圣人不死,大盜不止”。所以他認定人類社會應該回到“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的“至德之世”,即人與動植物不分的史前歲月。由于此一理想在現實中根本不可能存在,莊子不得已而求其次,要求“無為而治”,尊重所有人自愿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國家不要干預。他自己的人生哲學是無用就是有用,放棄對國家社會的責任,而要求國家和社會養活自己。與莊子同時代的楊朱是他的同道,楊朱的人生信條是“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這種生活態度顯然是消極的。由道家變異而來的黃老思想在齊國的稷下學派中占有相當優勢,該學派以慎到和田駢為代表,推出法道結合的“無為而治”理論,強調法,尤其是“勢”即國家權力的重要性,要求國君在牢牢控馭權力的前提下,減少對百姓生產和生活的干預,達到與民休息、安定社會的目的。黃老思想曾在西漢初年成為朝廷行政的指導原則,對恢復發展經濟、穩定社會秩序發揮了積極作用。
戰國時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商鞅、慎到、申不害和韓非。在思想上,商鞅對法的制定和闡發,慎到對勢的申論和闡述,申不害對術的應用和詮釋,都作出了獨特貢獻。韓非作為法家理論的集大成者,冶法、術、勢于一爐,建立了法家學派的完整體系,是貢獻最大的法家學派的思想家。
韓非對老子的“道”“理”進行唯物論的闡釋,建立起自己的“參驗”的唯物主義認識論。他繼承和發展荀子的歷史進化觀,批判了儒、墨、道等學派將人類歷史黃金時代定在遠古的法先王歷史觀,批判君權神授的宗教迷信,從人類的經濟活動中尋找歷史發展的動因,鼓吹“世異備變”的不斷變革理念,由此適應了當時新興地主階級變革現實的要求,在戰國晚期社會急劇變化的歷史條件下,成為棄舊迎新、變法求強的新學問,其進步作用是主要的。韓非繼承荀子的“性惡論”,闡明以法規范人類言行的重要性。他認為法是人類的行為準則,特點一是“明”,要求人人知法守法;二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a id="w27">[27]他把“術”看成“藏之胸中,以偶眾端而潛御群臣”的工具。君王高居尊位,“無為而治”,“圣人不親細民,明主不躬小事”[28],知人善任,“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以用人之智,用人之能。君王還必須堅持和維護高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行政體制。一方面“獨斷專行”:“獨視者謂明,獨聽者謂聰,能獨斷者故可以為天下主?!?a id="w29">[29]另一方面,執掌國家大政方針的決策權,以便提綱挈領、執簡御繁,牢牢地掌控政治中樞,號令一切。這就是所謂“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30]。君王還必須以陰謀詭計和各種酷烈的手段制御臣子,對他們嚴加防范,因為“人主者不操術,則威勢輕而臣擅名”[31]。韓非特別強調權力,即“人為之勢”的重要性,要求君王“抱法處勢”:“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a id="w32">[32]牢牢地控制住政權,并運用政權的力量去行法用術。韓非進而認定,所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是一種利益交換關系,沒有道德和親情的聯系,所以君王只能用富貴利祿去換取臣子和民眾的忠誠與服務。韓非作為先秦時代最后一位法學大師,完成了先秦法家理論的完整化和系統化,適應了新興地主階級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體制的要求,為建立封建的統一王朝奠定了理論基礎。他的思想,既表現了新興地主階級在上升時期的虎虎生氣,也顯示了為剝削階級辯護的那種特有的坦率和真誠。但是完全按照韓非理論建立的秦王朝二世而亡的事實,暴露了韓非學說嚴重的局限性,證明僅靠嚴刑峻法還不足以使封建統治長治久安。依照韓非的理論建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體制,一方面為封建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國家的統一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在另一方面,又表現出嚴重的弊端,如本質上的人治傳統、官本位、決策失誤、腐敗盛行等,特別到封建社會后期,它還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延緩了中國歷史的發展。這些弊端,當然不能完全由韓非負責,但作為始作俑者,他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不過,歷史地看待韓非的思想及其學說,在先秦時期,他是同封建社會初期的歷史進步連在一起的,所以他仍不失為中國古代歷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影響的思想家。
戰國時期,戰爭是歷史舞臺上最重要的角色,殘酷的戰爭鍛造出一批著名的將帥和軍事家,其中留下兵學著作的是孫臏、吳起和尉繚子。
孫臏撰寫的《孫臏兵法》,西漢以后亡佚,1972年發掘臨沂銀雀山漢墓得以重見天日?!秾O臏兵法》認為戰爭是達到政治目的工具,只有“戰勝而強力”,才能收到“天下服”的效果。而在戰場上拼殺的是將帥和士卒,所以人心向背決定戰爭的勝負,他因此特別重視人在戰爭中的作用,提出了“天地之間莫貴于人”[33]的重要論斷。他要求君王愛護民眾和士卒,賞罰必信,建立國家與民眾、將帥與士卒的互信關系;同時要千方百計地鼓勵士氣,使之在昂揚的激氣、利氣、厲氣、延氣的狀態下奮勇殺敵。
尉繚留下的兵書是《尉繚子》,其政治思想主要是從兵學的角度闡發的。例如,在《原官》中,他就論述了許多有關國家政治和社會的事務的理論,如國家設官分職、文武分途對于治理國家和社會的重要意義,涉及爵祿、獎懲、人口、稅收、農民種田、工匠制器、申明法令、官吏分工、統一政策標準、上下情暢通、國家財政收入與分配以及知己知彼等的必要性等一系列問題,涵蓋了國家和社會治理的方方面面,都是很有價值的見解。
成書于戰國末期的《周官》(也稱《周禮》),更多反映的是荀子一派的政治理想。因為荀子是儒家學派中最先“援法入儒”的人物,所以該書也顯示了一些法家色彩。不過該書總的傾向是儒法互補,德刑并用,突出了荀子一派儒家思想的特色。其中講德治、禮教、富民、教民的內容在官制的各個層面都有顯現,這正是儒學的基本理念。該書以宏偉的王室和政府架構,以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大系統的細密而層次分明的分工,構筑了儒家關于王室和政府架構的理想藍圖,被后世的官制改革者屢屢借鑒,產生了深遠影響。
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修撰的《呂氏春秋》是戰國雜家的代表作,它匯集了儒、墨、道、法、農、兵、陰陽等諸家的理論。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政治思想方面的內容,如倡導“公天下”的觀念,贊譽“禪讓”,強調“德治”,鐘情“民本”,“宗廟之本在于民”[34],認為得民的根本是得“民心”,為此必須“愛民”“憂民”“利民”,祛除為政中的“暴虐奸詐”,加強君主個人修養,這一切都可歸結到儒家“修齊治平”和“內圣外王”的核心理論?!秴问洗呵铩访黠@受道家影響的是它的“君道無為論”。它認為“示能”“自奮”“有為”、事必躬親的君主是失掉自我、失掉本分的“亡國之主”。一個好的君主必然遵循“清靜無為”的理念,因為無為,故能“使眾”;因為無為,故能使“千官盡能”;因為無為,故能“無不為”。《呂氏春秋》在鼓吹“德治”,主張對百姓施以忠、孝、仁、義教化的同時,也沒有忘記賞罰的作用,但認為懲罰必須適度,決不能流于煩苛:“禮煩則不莊,業煩則無功,令苛則不聽,禁多則不行。”[35]而適度的賞罰則是維持正常社會秩序,保證“民無不用”的條件?!秴问洗呵铩芬仓鲝埅剟罡麘?,特別重視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顯示了法家思想的影響。從一定意義上講,《呂氏春秋》是呂不韋留給秦王嬴政的建國綱領,是指導國家和社會順暢運行的正確法則,與荀子的理論相當接近,比較適宜于當時和以后中國社會的意識形態??上в捎趨尾豁f的敗亡,嬴政以人廢言,沒有按照此一設計規劃統一后的中國的政治制度和思想體系,過度遵從了法家的治國理念和制度設計,這與秦朝二世而亡是有密切關聯的。
夏、商、周三代,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經歷了軸心時代思想文化創造發展的輝煌歲月。這一時期,產生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最重要的元典:十三經中的大部分篇章、諸子論著和以《春秋左傳》為代表的史書;誕生了老子、管子、孔子、墨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等思想文化巨人以及他們代表的儒、墨、名、法、道、陰陽等影響深遠的學派;在政治思想領域推出了忠、孝、節、義、仁、禮、智、信、天人合一、內圣外王、德主刑輔、賞罰并用、民貴君輕、法前平等、尚同尚賢、修齊治平、明德親民、君子人格、無為而治、君明臣賢等一系列概念、范疇,對當時和以后中國政治、經濟、社會和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對世界歷史,尤其是思想文化的發展也投射了耀眼的光芒。作為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資源,作為不斷再出發的基地,它將歷久彌新地提供啟迪,孕育新知,培育新的思想文化的生長點,不斷催生勁勃的新苗和綻放燦爛的新花。
[1] 周武王伐紂即商、周易代的年代,學術界有幾十種說法,此處取夏商周斷代工程給出的年代。
[2] 中國古代社會分期曾是中國歷史學界討論的熱門問題,觀點多達近十種,本書采用“春秋封建說”。
[3] 戰國開始的年代還有公元前403年、前468年、前481年三說。
[4] 司馬遷:《史記》卷130《太史公自序》,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3297頁。
[5]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638頁。
[6] 司馬遷:《史記》卷1《五帝本紀》,第42頁。
[7] 《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28頁。
[8]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第1275頁。
[9] 皇甫謐:《帝王世紀》,四庫全書本。
[10] 司馬遷:《史記》卷2《夏本紀》,第88頁。
[11] 司馬遷:《史記》卷3《殷本紀》,第95頁。
[12] 司馬遷:《史記》卷4《周本紀》,第122頁。
[13] 司馬遷:《史記》卷3《殷本紀》,第107頁。
[14] 孫希旦:《禮記集解》,沈嘯寰、王星賢點校,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310頁。
[15] 黃懷信等:《逸周書匯校集注·常訓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52頁。
[16] 《尚書·酒誥》,《十三經注疏》,第207頁。
[17] 黃懷信等:《逸周書匯校集注·大聚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08頁。
[18] 黃懷信等:《逸周書匯校集注·本典解》,第755頁。
[19] 黃懷信等:《逸周書匯校集注·大聚解》,第395—396頁。
[20] 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國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9頁。
[21] 《國語》,第462頁。
[22] 《國語》,第529頁。
[23] 陳鼓應注譯:《老子今注今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145頁。
[24] 陳鼓應注譯:《老子今注今譯》,第345頁。
[25] 《論語·泰伯》,《十三經注疏》,第2487頁。
[26] 《孟子·滕文公下》,《十三經注疏》,第2710頁。
[27] 王先慎:《韓非子集解》,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41頁。
[28] 王先慎:《韓非子集解》,第371頁。
[29] 王先慎:《韓非子集解》,第348頁。
[30] 王先慎:《韓非子集解》,第47頁。
[31] 王先慎:《韓非子集解》,第372頁。
[32] 王先慎:《韓非子集解》,第428頁。
[33] (戰國)孫臏著,張震澤撰:《孫臏兵法校理·月戰》,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59頁。
[34] 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梁運華整理,中華書局2016年版,第257頁。
[35] 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第4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