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先秦政治思想史
  • 孟祥才
  • 2907字
  • 2025-04-28 19:11:28

四 春秋政治思想概觀

春秋時期(前770—前476年)近三個世紀,是中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時期。這一時期的政治和思想狀況被歷史學家以“禮崩樂壞”作了形象的概括。這一時期的政治思想,一方面是各諸侯國的主政者在行政實踐中提煉總結出的思想觀念;一方面是思想家有意識的理論創新,顯示了政治家和思想家逐漸分途的端倪。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主政者針對“禮崩樂壞”的困局,不斷提出應對方略,而他們思想創新的火花就在這一過程中綻放。齊國相管仲輔佐齊桓公在“尊王攘夷”的口號下號令四方,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他提出的“四維”(禮、義、廉、恥)和“順民”“富民”觀念,豐富和發展了周公的德刑并用思想,繼姜尚之后為創建“齊學”立下大功。齊景公的相晏嬰首次提出“和而不同”的觀念,在民本、廉政、勤政理論方面頗多創新之點。晉國執政大臣郭偃輔佐晉文公厲行改革,推行“郭偃之法”,使晉國迅速強大起來,繼齊國之后登上“春秋五霸”之一的寶座。郭偃強調篤行禮義,突出德行,順應天時,特別重視各種制度建設,使國家和社會有序運行;同時要求君王嚴格自律,協調好君民、君臣以及各權勢集團之間的關系,使各自的利益得以維護;尤其注重發展農業生產,繁榮工商業,減輕賦斂,省用節財,救助弱勢群體,讓所有人都能活下去,以維系社會的穩定。晉平公時期的大夫叔向的刑德思想也有一定特色,他堅持臣子事君應遵循“比而不別”的原則,“比德以贊事”,反對“引黨以封己,利己而忘君”[21];同時堅持任人唯賢,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主張以嚴刑懲治那些違法犯罪、貪得無厭的奸佞之輩,以使國家和社會能夠順暢有序地運行。但他堅持禮治的基本原則,反對法家唯法是視、摒棄禮治的主張,顯示了保守的傾向。稍后于叔向的晉國執政大臣趙簡子,在識賢、用賢和自律改過以及關注民生等方面也頗有特色。鄭國執政子產“不毀鄉校”,讓國人暢所欲言,堅持民本理念,厲行“寬猛相濟”的行政原則,特別重視人才的選取和任用,要求人才首先具有愛民、為民的從政意識。楚莊王時期的執政大臣申叔時要求對百姓實行以教化為主的施政方略,通過向百姓傳授詩、書、禮、樂和各種訓典儀則,使之自覺地“知族類,行比義”,達到恭敬、勤勉、孝順、忠信,以便節制行動,發揚德音。但對民眾也必須施以賞罰的手段,這就是“明除害以道之武,明精意以道之罰,明正德以道之賞,明齊肅以耀之臨”[22],顯示了儒法互補的執政理念。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后,為了報仇雪恥,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在艱難的崛起中展現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其核心是以民為本和君王嚴格自律,從愛民出發實施一系列富民、惠民的政策。輔佐勾踐完成復國大業的范蠡,具有杰出的政治智慧、軍事才干和權謀韜略,他強調“順天待時”,認定天時、地利和人為之間有著最恰切的互動關系,人的主觀能動性,尤其是人的政治智慧,就表現在對天時、地利條件的準確把握和及時運作,進而認定只要做到“四封之內,百姓之事,時節三樂,不亂民功,不逆天時,五谷睦孰,民乃蓄滋”,就能達到“君臣上下交得其志”的目的。

春秋時期思想史上的最顯著成就是思想學術流派的誕生。隨著“學在王官”制度的難乎為繼,文化下移,一方面廟堂中的知識分子散落民間;一方面民間知識分子“士”階層崛起,私學勃興,為學派的興起創造了條件。老子李耳是周王室的守藏史,掌握了周王室所存的歷代文獻典籍,是當時學識最淵博的學者。他寫出《道德經》五千言,創建了道家學派。他第一次將“道”這個字提到哲學的高度,并賦予它極其豐富的內涵。他認為“道”是萬物的本源,將“道”視為脫離物質的精神本體,建立起客觀唯心論的哲學體系。老子思想中最值得珍視的是他的樸素辯證法。作為一個學識淵博、避開政治漩渦、冷眼觀察自然界的發展變化和人類社會翻云覆雨的無窮斗爭的學者,他逐漸體悟并總結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不少發展演化的規律,天才地猜測到對立統一、從量變到質變和否定之否定的規律。老子是中國歷史上較早意識到剝削制度不合理,并對這一制度發出抗議之聲的思想家。與此同時,他還對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產生的負面影響進行了較早且較深入的思考。老子認識到,人類文明的發展,必然帶來價值觀念的更新,許多古老的美好的倫理觀念被拋棄,人們的私有觀念越來越強烈,對財富的追求越來越迫切,越來越肆無忌憚,越來越不擇手段。仁、義、禮、智、信之類道德信條的廣泛宣傳,不是人們道德水準提高的表現,恰恰是道德水準日趨墮落的標志。他憤怒地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混亂,有忠臣。”[23]他珍視個體生命,反對外在強力對個人生活的干預,所以主張“無為而治”,反對給百姓帶來災難的一切戰爭。由于認定文明進步帶來的全是負面影響,所以要求社會退回“小國寡民”的文明初始狀態:“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兵甲,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24]這種政治意識顯然是保守的。老子以《道德經》一書開創了道家學派,這一學派在戰國時期蔚為大觀,以后也成為儒家思想的重要補充,最后以“儒道互補”的形式對中國歷史和思想文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春秋晚期產生了以孔子為首的儒家學派。孔子建立了比較完備的思想理論體系,其中包括天人合一的天道觀和“敬鬼神而遠之”的信仰觀念,仁禮互補的社會思想,以民為本、愛人、及人的行政理論,君子人格的個人修養論。尤為重要的是,孔子對“仁”“禮”概念的擴張和弘揚,在中國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孔子將“仁”的理想延伸至政治和社會領域,展示出他的行政理想。這個理想可用“德治”兩個字來概括,具體辦法是從“正名”入手,按周禮的規定,所有社會上的各類人都回歸本位,君、臣、父、子、諸侯、卿大夫、士以及庶民百姓中的各層次、各行業,都嚴格履行自己應有的權利和義務。君明臣忠,君正臣賢,從民本出發,實行“德主刑輔”的基本施政方略,使所有百姓在富之、教之的過程中達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境界,最后由“小康”而進入“大同”的社會。孔子還創造了行仁踐義為職志的君子人格形象,這個君子人格,經過后世儒家,尤其是孟子的豐富發展弘揚,逐漸定格為一個崇高的道德和智慧的形象,成為引領社會正義、使命擔當的一面旗幟,在中國的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產生了持久而積極的影響。

孔子一生的最大功績,一是創辦私學,創立儒家學派,建立起對中國和世界影響深遠的儒家學說;二是整理六經,保存和傳授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元典,為中華民族建立起最初的精神家園。孔子和儒家學派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傳統思想文化軸心時代的降臨,為戰國時代思想文化上“百家爭鳴”局面的到來做了有力的鋪墊和引領,起了金雞一鳴天下曉的作用。他作為中國標志性的思想文化巨人,被中國歷代王朝推尊為“大成至圣先師”,享受綿綿不絕的尊崇和祭祀,是當之無愧的。

春秋時期的政治思想,最大的特點是從懷疑天、帝的權威,進而向重人、重民意識的傾斜,涉及王權合法性、圣人圣王、仁義道德、任官尚賢、禮法刑政互補等一系列問題,后世經常使用的許多政治觀念和范疇,在這一時期已經基本具備或萌芽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泉县| 农安县| 娱乐| 桐乡市| 花莲县| 肃宁县| 七台河市| 贺兰县| 禄劝| 岚皋县| 泸西县| 扎囊县| 铜川市| 遂昌县| 邻水| 尼木县| 曲周县| 霞浦县| 龙江县| 柯坪县| 铜陵市| 曲麻莱县| 崇州市| 洪江市| 香河县| 铜山县| 巴青县| 教育| 东阳市| 义马市| 河曲县| 图们市| 南漳县| 吉水县| 壤塘县| 聂拉木县| 榆林市| 霍林郭勒市| 读书| 收藏| 青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