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時代的文化狀況

如何看待時代的文化狀況?

當代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始終伴隨著一系列重大文化事件,文化運動不僅是社會發展極為重要的精神力量,而且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見證和公眾思想意識變遷的路標。現當代中國文化運動的起點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它開創的文化運動延續至今,現當代中國所有的文化運動,在理想目標上都是新文化運動的延續,其本質就是文化革新。通過文化革新以推進人的精神革新和社會進步是現當代中國文化運動的初心和使命。

19世紀中葉,當工業化文明的曙光已經從西方世界的地平線冉冉升起的時候,中國社會依然沉睡在農業文明的溫床上做著酣夢,但是這種貌似平靜實則僵化的社會受到了資本主義工業化推動的全球化浪潮的猛烈沖擊。馬克思指出:“資產階級,由于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于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它的商品的低廉價格,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里長城、征服野蠻人最頑強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謂文明,即變成資產者。一句話,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1]“生產的不斷變革,一切社會狀況不停地動蕩,永遠的不安定和變動,這就是資產階級時代不同于過去一切時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關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素被尊崇的觀念和見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關系等不到固定下來就陳舊了。一切等級的和固定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東西都被褻瀆了。人們終于不得不用冷靜的眼光來看他們的生活地位、他們的相互關系。”[2]世界和中國發生的巨大變化給中國最早一批接觸外界前沿思想觀念的知識分子帶來極大震動,他們開始從文化傳統、意識形態結構、文化與人的關系、文化與國民精神的同構等問題進入,試圖尋找到中國社會問題發生的思想觀念根源,試圖通過文化革新的途徑推動國民精神結構尤其是思想觀念的革新,從而重建國民的主體性,找到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實踐主體。

文化革新運動呈現兩條邏輯:一個是思想邏輯,一個是行動邏輯。思想邏輯是文化—人—社會邏輯;行動邏輯是文化—政治邏輯,兩個邏輯構成文化運動的精神動力,也預設了文化研究的價值目標和倫理立場。文化—人—社會邏輯的本質是思想啟蒙,基本形式是精神生產或文化產品創制,探索文化、人以及社會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試圖通過新文化啟蒙理性,重構實踐主體的精神結構和思想觀念,從而為社會發展提供合格的行動主體。魯迅先生是文化—人—社會邏輯的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狂人日記》《阿Q正傳》《藥》《故鄉》等,在悲涼和悲壯中尋找解救中國社會的藥方。以文診世、以文救世、以文化人的使命意識,在初始階段為文化運動設置了理想藍圖和意義歸屬。文化—政治邏輯來自于近現代中國社會“救亡圖存”的歷史重任,文化—政治邏輯的本質是社會動員,即基于某種政治目標而對社會公眾進行思想教育和觀念引導,重組群眾力量。一方面,文化被當作政治運動的強大手段和思想武器,起著社會動員的作用;另一方面,政治成為文化研究的推動力量,甚至在特定歷史時期成為左右文化研究路線的決定力量,進步政治力量試圖通過文化革新達到政治革命或社會發展的目標。

文化—人—社會邏輯與文化—政治邏輯并不是截然分開的,二者之間存在一定聯系。由于近現代中國社會特殊的歷史條件,政治因素深度融入文化—人—社會邏輯之中,這既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必然結果,又是從事文化研究的知識分子追隨時代潮流、自覺擔負歷史使命的體現。《為了忘卻的記念》《記念劉和珍君》等作品與《吶喊》等作品相呼應,構成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文化大師們的時代精神特征。

在當代中國社會,文化正在經歷兩個重要轉變,一是物質生產方式的轉變,二是精神生產方式的轉變。隨著工業化生產力以及信息技術革命對于物質生產方式的顛覆性技術重構,物質生產方式不再是手工勞動或機械化操作,純粹知識轉化為技術,再轉化為物質生產力,作為文化內核的知識逐漸掌控物質生產過程和結果,成為現代社會物質生產力的靈魂。文學、藝術、價值觀念甚至意識形態等精神元素,不僅作為物質產品的附加值進入人們的生活方式之中,而且以傳播手段或言說工具的方式與物質產品的流通過程融合,作為物質產品更快被接納并進入生活方式的助力元素。同時,精神生產需要各種資源和條件,它借助物質生產而生產和傳播自身,由此,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深度融合,強大的商業整合機制和龐大的市場以及利益吸引力,催生了現代社會全新的物質生產方式,即物質與精神兩種使用價值共同生產、相互支持的物質生產方式。

精神生產方式正在發生重大轉變。在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支持下,精神生產力水平得到巨大提升。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根本區別在于:物質生產是通過勞動實踐創制物質產品,人的意識能動性表現為改變物質存在方式以及創建新的物品;精神生產通過腦力勞動創制精神產品,人的意識能動性表現為對于精神活動過程及其結果的記錄、整理和敘述,產生知識、觀念和藝術等精神產品,用來滿足人的精神需要,再生產或重建精神結構。但是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共同之處在于,兩種生產的生產力水平與科學技術密切相關,科學技術是推動兩種生產效率提升的第一動力。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等先進科學技術運用于精神生產過程,促使創制精神產品以及敘述、傳播和呈現精神產品的效率得到幾何級數的增長。精神生產方式的革命,精神生產力的爆發式增長,為社會提供了極為豐富的精神產品,人們可以享有價格低廉卻內容豐富的精神產品。在基本物質需求得到滿足的基礎上,精神生活在人的生活方式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大眾生活方式發生重要轉向即生活方式精神化。

當代中國社會大眾生活方式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文化深度介入而形成的生活方式的精神化。生活方式的精神化,一方面體現為生活過程中精神生活占據重要位置,精神生活不再是奢侈品而是日常生活消費的“口糧”;另一方面,已經化身為商品的文化產品,如同超市琳瑯滿目的物質商品,為人們提供了豐富而廉價的文化商品,在不到四十年的時間里為公眾文化消費的選擇自由提供了產品條件。大眾文化是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社會物質生活水平逐漸過渡到富裕層次后必然出現的社會現象,大眾文化的崛起是當今中國社會的重要現象,它具有巨大的精神建構力量,對社會發展機制將產生深遠影響。

大眾文化得以產生和繁榮的物質基礎是中國社會物質生產力水平的迅速提升以及物質財富的增長。經濟繁榮為中國公眾物質生活水平帶來巨大改善,為精神生活提供個人經濟條件和時間自由。大眾文化生產方式與科學技術水平以及物質生產力水平密切相關,二者之間具有正相關聯系。物質生產力水平的提升以及生產關系的變化,給大眾文化生產力水平以及生產關系帶來根本變化。數字技術、人工智能以及信息技術,正在重建大眾文化生產方式。大眾文化以文本形態進行傳播的方式,已經由單純的傳播變成復制生產與傳播合二為一的過程,即文化文本傳播的過程,也是文化文本得到高效率復制的過程,同時也是文化文本被高效率改造、加工的再生產過程。市場機制在大眾文化的生產、傳播以及消費行為中具有發動機作用。文化消費市場的不斷擴大,不僅帶來投資的增長,而且帶來生產技術升級,大眾文化生產不僅獲得源源不斷的資金投入,而且市場競爭機制不斷激發大眾文化生產的精神動力,大眾文化產品種類和數量因此得到幾何級別的增長。大眾文化具有多種呈現方式從而構成多樣態的文化形式,如符號呈現、物質呈現、行動呈現、影音呈現等。符號呈現是指以語言、文字或其他符號形式呈現文化作品;物質呈現是指以物質產品作為載體呈現文化作品;行動呈現是指以特定行動組合如表演等方式呈現文化作品;影音呈現是指以音樂、電影、電視劇作品以及網絡游戲等形式呈現大眾文化。

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社會發展重大轉折的關鍵節點總是與文化運動密切相關,這不是偶然現象。社會存在的變化必然引起社會意識的相應變化,社會歷史重大轉折關頭或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必然引發公眾思想意識的波瀾,敏銳的文化人以文化方式記錄、敘述并反思社會變革過程。思想變革是社會變革的先導,文化運動啟蒙思想意識,推動思想意識的革新,從而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五四新文化運動在現當代中國社會發展和文化運動中擁有如此崇高地位的原因正在于此。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文化發展歷程始終貫穿深沉的社會責任感,試圖通過文化生產和文化產品的傳播啟蒙理性,重構實踐主體的精神結構和思想觀念,從而為社會發展提供合格的行動主體。中國社會迎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但是其中存在的倫理風險不容忽視,在眾聲喧嘩和為稻粱謀的勞碌中,如何保持一份清醒,不忘初心、肩負歷史使命,對于每一個文化人都至關重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邻水| 务川| 共和县| 平南县| 乐东| 胶南市| 孙吴县| 钟祥市| 道孚县| 惠水县| 包头市| 东乡县| 望奎县| 长垣县| 饶阳县| 锦屏县| 青浦区| 纳雍县| 木兰县| 陇川县| 砀山县| 菏泽市| 柘荣县| 会宁县| 时尚| 宁武县| 明光市| 海安县| 云林县| 获嘉县| 温泉县| 紫金县| 洪洞县| 黑水县| 台南县| 郓城县| 阜新市| 松潘县| 滦南县| 登封市| 娄底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