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文化與自由

人生而不自由,卻無往而不在追求自由的行動之中。文化是精神自由的產物,也是自由本身。文化為了自由而存在,卻有可能反噬自由。

人類歷史開始的前提,是有生命的個人存在。生命是第一自由,是所有自由的前提和基礎,人類所有活動,開始于產生生命和維持生命的存在的那些活動。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物質資料的生產和人口生產,是人類社會生產活動的起點。物質財富的匱乏限制了人類對于自由的兌現程度。實踐經驗的積累,精神勞動與物質勞動開始分離,理性能力的運用與提升,使得人類能夠在探索自然存在的本質和規律的基礎上獲得客觀知識,客觀知識的增長和完善促使了科學的誕生和發展,科學知識轉化為生產和生活技術,科學越進步,技術越發達,物質生產力越發達,人類越自由,科學知識不僅是人類文化體系的基石,也是支撐文化體系的基礎框架。

在目前人類認知所及范圍內可以做出的判斷是:所有存在或事物之間關系的本質都是因果關系,無論是自然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還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都是因果關系的某種形式或某個演化階段。但是人的出現帶來一個重大變化:當人為了滿足個體生存和發展需求而介入各種因果關系,為增長自由或兌現自由而成為因果關系主體的時候,因果關系轉化為價值關系,價值關系是因果關系的社會形式。由此我們獲得一個極為重要的結論就是:人與人之間所有社會關系的本質,都是價值關系,無一例外。無論以什么樣的形式表達或掩蓋社會關系,都不可能否定社會關系的價值屬性,人與人之間發生各種關系的根本目的在于價值生產或價值交換。

自由與文化之間的關系是自由與實現自由所需條件之間的關系。獲得自由是人類活動的目的,自由的實現需要條件,文化是自由得以實現的基本條件之一,文化因為人類對于自由的渴望和需求而被創造出來,文化因此具有價值。

精神勞動不僅創造了自然科學知識,而且創造了社會科學和哲學知識。價值觀念、倫理、法律、制度、社會和人的發展理想、人生意義、信仰等,是社會科學和哲學理論探究的基本問題,社會科學和哲學知識是人類文化體系的靈魂、血脈和眼睛,為人類的自由設置了理想目標和正義的標準,成為人類文明的路標。

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哲學知識之外,人類還創造了文學和藝術,以生活經驗的再現或想象構思的方式,創造出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雕刻、書法等作品以及作品呈現形式即各種藝術表演。在文學和藝術世界,人的情感得到寄托,生命渴望和感受得到表達,心靈得到撫慰,精神得到滋潤。文學和藝術是人的精神家園,是人在面臨各種生活苦難和歷經命運艱辛的過程中最后的精神庇護所,對人的關懷,對苦難者的同情和撫慰,是所有文學和藝術閃現人性光輝的原因。

文化發展體現為文化總量逐漸增長以及文化水平不斷提升。文化發展需要三個條件:一是人類實踐活動經驗在深度和廣度方面的拓展,為客觀知識的進步和文化藝術創造提供經驗資源;二是精神勞動生產客觀知識和文化藝術能力的提升促使文化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從而帶來文化總量的增長和文化水平的提升;三是文化交流,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對文化交流采取開放態度,文化交流和文化輸入不僅能夠帶來該區域文化總量的增長,而且外來文化元素能夠產生新的文化增長動力。

實踐經驗的豐富、精神生產力提升以及文化交流,是文化發展必需的三個條件,但不是文化發展的根本原因,文化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人類對于自由的渴望和需求。人類因為追求自由而創造文化,也因此產生了對于文化的深刻依賴。人的文化依賴性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物質生產方式革命對于文化的依賴;二是人的精神生活消費對于文化的依賴;三是人的精神結構的完善對于文化的依賴。

人類所有自由的實現,都需要物質條件的支持。到目前為止,為自由而爭取物質條件的努力一直是人類生活的頭等大事,物質條件的限制是所有人面臨的生命難題。只有少數人實現了所謂“財富自由”,但是對于大多數人而言,獲取物質生活資料依然是終其一生勞苦奔忙的根本原因,多少人間悲劇是由于物資匱乏所導致的。任何時候為增加物質財富、發展物質生產力而努力的個人和集體,都是走在正確的生存與發展道路上。物質生產力不斷進步的根本條件,是科學技術不斷進步且不斷轉化為物質生產力,提升物質生產力水平。科學技術來自客觀知識,因此,生產力水平的提升對于文化具有無法擺脫的依賴性,文化是物質生產方式得以改進的工具,是物質生活的自由獲得增長的根本條件。

人的精神自由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指人的意識能動性,是人的認知、判斷、推理、決策以及行動指導能力;二是指人的意識受動性,即意識存在與發展對于各種資源的需求。意識受動性體現為人的精神結構因為文化內化而得到完善,意識能動性得到提升,精神自由的運用能力逐漸增長,我們稱為理性的進步;另外,意識受動性體現為精神生活消費。情感、情緒、心理、心靈、感性等意識的存在方式,對于美好體驗的需求如流水般源源不斷。物質需求的滿足不僅是生命延續的條件,同時也是意識體驗需求得到滿足的條件。但是精神生活的本質不是物質消費能夠提供的生理滿足感,而是文化消費所產生的精神結構完善、理性能力提升以及精神寄托和心靈皈依需求得到滿足。情緒的表達、情感的撫慰、心理的呵護、心靈的皈依、精神的享受,以個體對于文化資源不斷讀入和欣賞為條件,從而形成精神生活對于文化的依賴性。文化是人的精神家園,是人類心靈永遠的故鄉。

意識受動性是精神對于自由的渴望和需求,意識能動性是精神自由的運用,認知、判斷、推理、決策以及行動指導能力的運用與提升,以人的感性能力和理性能力受到不斷教育和訓練為基礎,教育和訓練人的意識能動性所需要的資源只能由文化提供。精神勞動創造文化,文化是精神勞動成果的輸出。文化與物質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在時間和空間的存在范圍可以無限擴大,可以同時為多個主體共享和分有。意識能動性的提升,是文化輸入的結果,當精神勞動成果內化為個體精神結構時,人的意識能動性得到訓練和提升,精神結構得到改善。精神勞動創造文化,文化完善精神結構,二者關系的中介就是文化傳播,文化傳播的基本形式是教育和學習,教育和學習需要物質條件,但是精神資源即文化才是教育和學習的根本條件,人的精神結構的完善對于文化具有深刻和永久依賴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紫云| 连江县| 邹平县| 三江| 舟山市| 马龙县| 勃利县| 渑池县| 吐鲁番市| 富阳市| 蓬安县| 德昌县| 延安市| 正蓝旗| 同江市| 武山县| 疏附县| 格尔木市| 贵德县| 高阳县| 北辰区| 自治县| 洛川县| 新乡县| 莲花县| 永泰县| 林周县| 延吉市| 苍梧县| 津市市| 扬州市| 蒲江县| 民乐县| 宣武区| 灵宝市| 香格里拉县| 托克托县| 清丰县| 从江县| 民丰县| 宝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