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中亞研究需要努力的方向

過多地關注中亞地區的大國博弈與中亞國家的對外交往,不僅是國內中亞博士學位論文的特點,也是國內學術界公開發表學術成果的特點。本章基于對國內中亞研究博士學位論文的評估,確證了其他研究者對中亞研究進展和問題上普遍持有的基本觀點。與此同時,本章還通過構建一個具有一定普遍適用性的區域研究成果評估框架,更為明確地指出了中亞研究所取得的進展與存在的不足。當前,隨著“一帶一路”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周邊命運共同體、上海合作組織命運共同體等諸多具有中國特色的區域合作倡議和世界合作方案的提出,國內的區域國別研究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動力,同時也獲得了來自政府的前所未有的重視和支持,我們有理由期待,中亞問題研究在此過程中將涌現出更多基于主位視角的研究成果。這種局面的出現,一方面可為人們了解復雜、多面的中亞地區提供更多的情境化知識,從而為國家在該地區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上海合作組織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以及為中國在中亞地區維護和拓展自身的利益提供更多具有前瞻性的智力支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通過積極參與和政治學、經濟學、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國際關系等學科的主流理論進行對話,從而提供更多涉及中亞地區的創新性中層概念(Mid-Range Concepts)[61]或原創性理論。而無論是實現貢獻更多情境化知識的目標,還是創新中層概念或相關理論,均需要研究者“貼著地皮看世界”[62]或“透過本地人看世界”,即更多地在研究中采用主位視角。

在討論促進中亞研究取得更大成效的途徑之前,還需要進行兩點澄清。其一,以往對中亞研究成果的評估是在國際關系學科內進行的,筆者明確將中亞研究視為區域國別研究的一部分,這自然會導致評估標準存在差異。如果從國際關系的角度來評估中亞研究成果,那么,中亞研究者集中關注大國的中亞政策及其在該地區的互動是順理成章的;不過從區域研究的角度進行評價,這種關注存在明顯的短板,即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中亞國家轉型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進而可能導致對大國在中亞地區的互動動力和機制產生誤解。就此而言,對于中亞研究成果的評估,我們可以而且也應該從區域研究的角度進行分析,如此可更為清晰地看出其進展與不足。其二,鑒于當前國內興起的區域研究熱潮是政策驅動而非學術自覺,在此背景下,還需從智力支持的角度來分析中亞研究的進展和不足的問題。然而,由于區域研究對于政府涉及特定區域政策的決策過程所提供的智力支持往往以比較隱蔽的方式——如決策部門通過召集區域研究專家參加內部咨詢會議,研究者主動通過成果要報、決策咨詢的方式向決策部門建言獻策等——進行,故評估者很難或者不便公開對區域研究成果的成效進行深入評估。此外,還有一種可行的方式,即參照公開成果與實際政策之間的異同以判斷區域研究者在政策制定中所產生的影響。然而,這種評估一來難以操作,甚至涉及國家機密,二來評估者也很難確定是政策影響了研究,還是研究在佐證政策。正因如此,我們雖然承認區域研究的一個重要功能在于服務于國家的區域外交決策,但由于這種評估操作起來面臨諸多障礙,因此,通過公開發表的學術成果評估區域研究的進展和不足,似乎是一種更為常用也更為穩妥的評估方法。

具體來說,為了促進國內中亞研究水平的提升,學術界還可以從研究主題和觀察視角這兩個方面著手開展以下四項工作:

其一,拓展研究主題。如前所述,無論是公開發表的學術成果,還是本章集中加以考察的博士學位論文,中亞研究均存在關注議題有限的情況。如孫壯志通過對中亞國家獨立以來公開發表成果的梳理指出:國內涉及中亞的“研究成果缺乏深度,缺乏針對某一領域或者某一議題的持續關注和一系列研究……受到重大熱點事件的影響,國內學者研究中亞問題更多選擇宏觀視角,對一個問題的持續研究變少”。[63]用本章建構的評估框架加以表達,這一現象是指國內學術界集中關注的是基于客位視角的區域關聯成果,但基于主位視角的區域內、區域關聯成果與基于客位視角的區域內研究成果均較為有限。姑且不論基于主位視角成果的缺失可能帶來嚴重的問題,基于客位視角的區域研究成果遠遜于基于同一視角的區域關聯成果同樣是不太理想的。這一局面亟待糾正。我們開展中亞研究的確有為中國中亞外交及相關國家對外發展戰略或倡議服務的考慮,然而,這一目標并不應成為每個中亞研究者的奮斗目標。這是因為:首先,不可能每個研究都有必要或有能力成為政策建言者和智庫建設者,而且大國介入只是影響中亞國家轉型的部分因素,即使是種非常重要的因素。作為區域研究的一部分,中亞研究最重要的使命,仍是為學術界提供關于該地區國家,尤其是“當地人”對外部環境和自身生活世界的切身認識。中亞國家的轉型進程涵蓋領域非常廣泛,涉及議題繁多,研究者迫切需要對那些此前未得到關注的議題——如費爾干納盆地的沖突潛力與外部介入情況;蘇聯解體后中亞各國邊界劃分糾紛的進展及民眾對此的感知;各國民族政策的差異及其影響;各國在歷史領域所構建的國家敘事及其意義;中亞各國獨立后在社會領域——比如教育、公共衛生、社會結構、公民社會、人口結構、社會治理、國外援助等——的發展狀況;各國實現社會動員機制的異同及其與各國穩定狀況之間的聯系;“三股勢力”在中亞五國的發展狀況、真實影響及各國應對策略的異同;中亞各國的外交決策過程究竟如何,影響中亞國家外交決策的主要國內行為體及內外部因素有哪些;中亞國家的中央—地方關系經歷了怎么樣的變遷,尤其是各國部族勢力、地區認同等在影響中亞國家構建的過程中到底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中亞各國對外部行為體介入該地區事務所作出的具體反應;中亞各國民眾對域外行為體認知的變遷,及影響中亞各國對地區合作機制參與程度的主要因素等。諸如此類的問題,與中亞國家的轉型和該地區的穩定息息相關。其中部分議題已經得到了西方學術界的深入研究,但也有不少議題要么得到的關注比較有限,要么仍有廣闊的探索空間。總之,中亞研究者惟有不畏困難,針對這些涉及中亞國家轉型的重大問題開展深入研究,我們才能對該地區形成較為全面的認識。

其二,鼓勵理論創新。中國學者在中亞研究的過程中,尚未出現得到主流學界關注的原創性理論。當與西方國家的中亞研究進行比較后可以發現,中國中亞研究者在理論創新方面進展不大的事實暴露無遺。正如肖斌所指出的:“中國中亞研究創新成果并不多見,距離國際先進水平還有巨大差距”。[64]事實上,中亞研究實際上是具備進行概念或理論創新的良好條件的。中亞國家轉型的背景是,蘇聯的解體帶來了十五個加盟共和國國家的獨立,在社會科學的研究中,十五個國家最初具有諸多相似性、后來走上不同發展道路的轉型過程,是一個檢驗并構建各種社會科學理論的“天然實驗室(natural laboratories)”。[65]這對于中亞五國的研究來說同樣是適用的。中亞五國此前并未建立過現代意義上的主權國家,它們在獨立前長期處于一個主權國家框架內的歷史,導致它們在獨立后仍在各方面存在密切的聯系;然而,獨立后,由于五國采取的內政和外交政策有所差異,導致這些國家走上了或多或少具有差異的發展道路。這些國家異中有同、同中有異的發展狀況,為國內學術界檢驗相關理論、提出新的學術命題提供了一種不可多得的機遇。中亞國家“并不像俄羅斯,也不像中東,它們并不像其他任何區域,因為中亞地區的歷史和政治學傾向于挑戰主導性的知識范式(dominant intellectual paradigms),中亞在學科里居于一個艱難的位置。我們可以認為,這為人們開發新的知識范式提供了機遇,學術界應該對這種可能保持興奮,然而,這并非學術界正在開展的工作。許多學科仍相當保守,并傾向于維持現狀,中亞研究者應有所不同。我們應該打破常規(echo chamber)。”[66]當然,過于突出中亞研究的獨特性與過于強調中亞地區的普遍性一樣會有失偏頗,但我們迫切需要在中亞研究中破除偏見、創新理論,以提高中亞研究的學理化水平。我們可以通過創新中層概念、開展“語境化分析”、推進比較區域研究、增加多學科或跨學科對話、關注區域研究的“關聯轉向”和“流動性轉向”等方式,走出一條新的區域研究理論創新路徑。[67]

其三,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人們已經充分意識到培養能有效滿足國家戰略需求的區域國別后備人才的重要性,并加大了投入力度。然而,目前的人才培養模式似乎不足以滿足這種需要,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在于區域研究的學科歸屬存在模糊之處。誠如荷蘭萊頓區域研究所指出的“區域研究內在地要求跨學科或多學科研究”。然而,在目前國內人才培養的學科設置中,區域研究更多的是附屬于政治學和外國語言文學等一級學科,雖然也有個別學校將其設置為相對獨立的二級學科,但絕大多數高校只是將區域國別研究視為國際關系學或國際政治學等二級學科下的一個研究方向。從政治學、外國語言文學或國際關系的學科視角培養區域國別人才有其必要性,事實也證明這帶來了區域國別研究的繁榮。正如本章經過對中亞博士學位論文的考察可以發現,從國際政治學或國際關系學的角度研究中亞問題的學位論文占到了論文總數的近4/5。然而,從某個單一的學科,即便是一級學科培養區域國別研究人才,并不能滿足區域國別研究需要從多學科或跨學科的角度開展研究的實際需要。事實上,無論是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民族學、歷史學、世界史、外國語言文學、法學等中國學科設置中的一級學科,均與區域研究存在或多或少的關聯。尤其是人類學,其與區域研究之間更具有天然的親緣性。這意味著,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區域國別研究人才,他應該至少受到過兩門及以上學科的系統訓練,但這顯然與國內人才培養側重從特定學科入手訓練學生的學術思維有不小的差距。再加上區域國別研究還需掌握對象國或區域的語言,這自然給研究者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或許正因如此,青年學者從事區域國別研究的熱心或信心會受到一定的打擊。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國家相關政府部門對區域國別研究的重視和投入,各人才培養單位對培養高層次區域國別研究人才的熱情和支持,客觀上為區域國別后備人才的培養提供了重要契機。[68]事實上,國內已經開始了從多學科角度培養區域國別人才的嘗試,如清華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于2011年啟動的“發展中國家研究博士項目”、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在探索新的區域國別研究課程體系與教學模式方面所作的嘗試、上海外國語大學于2018年推出“上海外國語大學歐亞文明研究特色研究生班”等,均有望在培養創新型區域國別研究人才上走出一條新路。但要使區域國別研究真正臻于繁榮,我們仍需在人才培養上投入更多的精力、進行更多富有創造性的探索。

其四,推進與中亞研究者之間的合作研究。在國內中亞研究嚴重缺乏基于主位觀察視角的成果且在中亞國家開展深入田野調查和參與觀察等面臨一定障礙的背景下,改善這一局面的替代性選擇是與中亞研究者開展合作研究。如美國一位知名的中亞研究者指出的:“社交媒體的發展,使中亞地區在一定程度上向世界開放,且使得研究與合作比以往要變得更為容易。當在許多國家和地區開展田野工作不太現實的情況下,社交媒體是研究者與中亞人,即便不是中亞本身,保持聯系的另一種方式……作為西方人,我們必須與中亞的學者和作家平等地合作,將他們視為合作伙伴而不是研究對象,并幫助他們讓他們的才華被更廣闊的世界所重視”。[69]事實上,在區域研究中開展互惠型的互作研究,近年來已經得到了西方區域研究者的大力提倡。不過,西方學者提出這一倡議,主要是為了打破西方在區域研究中的知識霸權,以修正西方理論的“歐美中心主義”傾向,因為“聯合研究項目是形成一種新的和更具包容性的知識共同體的第一步,從長期來看將具有轉化西方觀點的潛力”。[70]基于西方區域研究者的這種自我反思,他們認為具有互惠性特征的合作研究是推進區域研究知識擺脫西方視角和認識偏見的重要手段,而“互惠意味著拒絕基于市場的、功利主義的知識生產模式,以及等級式的再分配知識生產模式(redistributive hierarchical model of knowledge production)”。[71]然而,對于中國的中亞研究而言,推動與中亞地區的研究者之間的合作并不存在所謂的“知識霸權”的包袱,而是致力于實現兩個方面的目的:其一是通過與中亞研究者合作,可以有效地將中亞國家“本地人”的視野納入研究過程中,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國內中亞研究成果更多地運用主位視角研究問題;其二,將中亞研究者或中亞普通民眾的觀點、看法、價值觀等體現到中亞研究成果中,由此產生的研究成果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雙方之間“視域的融合”,這不僅是人類學研究的重要目標,而且也是區域研究生產創新性情境化知識的重要途徑。在中國與中亞國家之間的人文交流漸趨密集的當下,研究推動與中亞的民眾和研究者開展合作研究,不僅具有緊迫的必要性,而且也有現實的可行性。一旦合作研究有效地開展和推廣起來,那么公開發表的學術成果很有可能在主位視角的采用上出現一個明顯飛躍,進而有助于推進中亞研究在生產情境化知識和為國家戰略提供智力支持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當然,除了以上改善路徑,人們還可以從加大對中亞研究的資助、打造更多的中亞研究高水平合作平臺、加快國內中亞研究資源的整合與協調、加強政策研究者和基礎研究者之間的分工合作、在決策過程中設立機制化的專家參與和建言渠道等方面入手,以提高中亞研究的學理水平和資政建言能力。事實上,這些舉措要么得到了許多中亞研究專家的大聲疾呼,要么相關措施正在開展,故本章未對上述改進路徑進行集中論述。總而言之,特定區域成果的學術研究水平和政策建言能力的提高并非朝夕之功,事實上也很難找到一種立竿見影的改善之道。無論如何,區域研究水平的提高,其核心在于是否涌現出一大批對某個特定區域具有濃厚興趣的研究骨干,并在他們之間形成一個較為成熟、可以切磋學問的學術共同體。對于中亞研究來說,成果數量的增多雖然的確是衡量其成效的一個重要指標,但標志性或原創性重大研究成果的推出是否直接帶來啟發或限定了國家區域外交政策的調整方向,才是評估其影響的終極標準。正如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亞與高加索研究所和絲綢之路項目主席弗里德里克·斯塔爾(S.Frederick Starr)之所以被中亞研究界視為權威,一方面源自于其對中亞地區形勢的熟悉、研究成果的豐富,且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其研究成果直接影響美國中亞政策的制定和規劃。[72]我們期待的是,隨著國家對區域研究投入力度的加大,國內或許能產生更多既具有良好學術聲譽又能為國家區域政策提供諸多前瞻性啟發的區域研究專家。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苍山县| 闽清县| 通榆县| 巴中市| 慈溪市| 那曲县| 巴彦县| 时尚| 柳州市| 大港区| 灵璧县| 萨迦县| 太和县| 乃东县| 长宁县| 仁怀市| 枣强县| 武陟县| 盐源县| 叶城县| 营山县| 佳木斯市| 长葛市| 临沂市| 武强县| 丹江口市| 林口县| 静乐县| 临桂县| 北票市| 西和县| 蕉岭县| 宝兴县| 深州市| 广东省| 台东县| 新田县| 辽中县| 霍林郭勒市| 衡南县| 咸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