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國內現有對中亞研究狀況的評估及其問題

近幾年來,已有不少成果對國內中亞研究的狀況做了回顧和梳理。如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許濤研究員與其合作者于2016年發表了《中國中亞問題研究概覽:回顧、問題與前景》一文,將中國的中亞研究置于蘇聯解體以來的時空背景中,討論了中亞研究的學科歸屬、機構設置、人才培養、代表性人物、代表性成果,以及值得關注的重要議題等內容。經過對中國中亞研究自中亞國家獨立以來30年發展狀況的梳理,該文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我國中亞研究者從無到有開展中亞研究的艱辛,以及其為促進中亞研究取得進展付出的辛勤耕耘和無私奉獻;另一方面也指出了中亞研究有待進一步加強的研究方向:一是加強后備人才的培養,完善研究人才年齡結構和學術梯隊;二是改善中亞研究的全面布局,解決研究力量地域分配失衡的問題;三是更新知識結構,完善研究方法。[4]再例如,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所長孫壯志研究員2019年先后刊發的《21世紀以來的中國的中亞研究:進展與不足——孫壯志研究員訪談》與《中國中亞研究70年:成就與問題》兩篇文章,同樣對中國中亞研究的狀況做了全面盤點。孫壯志與許濤等人一樣,在對中國研究取得的豐碩成果予以充分肯定的同時,也指出了中亞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并給出了改進之道。孫壯志指出的主要問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人才成長緩慢;二是后繼乏人;三是一味追蹤熱點,但缺乏對特定領域或議題的持續關注,成果缺乏深度;四是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力度有限,而且動力不足;五是對中亞五國的分國別研究不充分;六是研究方法單一,而且創新程度不高。[5]與許濤、孫壯志主要基于公開發表的代表性著作對中亞研究的進展狀況進行分析不同,同為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的肖斌副研究員則從學術論文入手,通過對近30年(1992年1月至2018年12月)里涉及中亞研究的公開發表學術論文進行收集和整理,對中國中亞研究中的主要關注議題、認可度高的人物與觀點做了較為全面的梳理。他認為,中國中亞研究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重政策取向,輕基礎研究;二是主要關注宏觀議題,原創性知識較少;三是研究隊伍青黃不接,地域分配集中。針對這些不足,他從學術交流、人才培養、概念創新、學科建設、關注議題等方面提出了改進建議。[6]

盡管國內學術界就中亞研究的進展和不足做了盤點,但并未就中亞研究涉及的幾個重要問題達成共識,也未構建一個契合中亞研究且能對其他區域研究狀況進行全面評估的分析框架。大體而言,學術界對國內中亞研究狀況的現有評估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其一,現有的評估具有濃郁的經驗主義色彩,不一定能保證研究過程與結論的科學性。上述對中亞研究狀況進行分析的成果之所以富有價值,是因為這些研究者本身就是親歷者,他們見證和參與了中亞國家獨立以后國內中亞研究的發展進程。親身參與的研究經歷和豐富的人脈關系,使研究者在總結中亞研究成效的過程中對諸多研究者、研究機構、代表性作品及它們之間的關系耳熟能詳。換言之,目前對中亞研究發展成效的評估,雖然也有與美國、俄羅斯等大國中亞研究狀況的橫向比較,但更多的是一種歷時性的評估,即對當前成效的分析是以中亞國家獨立之時幾近從零開始為參照的。顯而易見,這種評估方式具有重要的經驗主義特征。研究者的閱讀所及與自身體驗,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評估的準確性。盡管這種評估具有明顯的人文關懷,但美中不足是其科學性可能難以保證。不過,需要指出的是,肖斌博士的評估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經驗主義模式。在主要以國內的中亞研究論文為樣本的分析中,他明確根據研究議題對這些論文進行分類,并在此基礎上討論各議題研究取得的進展、主要的代表性觀點及相應的代表人物、議題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等。這一評估方式相對于只是縱向地羅列中亞研究中的主要論著或許具有更多的科學性。誠如作者所言,其開展中亞研究成果評估的初衷是“通過回顧中國中亞研究30年的發展歷程,分析知識增長和知識發展的貢獻及未來需要努力的方向”。[7]中亞研究構成區域研究的組成部分,而區域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圍繞特定地區產生情境性知識,故“分析知識增長與知識發展”的進展,的確契合區域研究狀況評估的基本精神。

其二,現有研究成果在中亞研究的性質及能否作為一門學科的問題上存在明顯分歧。國內中亞研究的評估者意識到中亞研究與學科之間存在著復雜的關聯,而且也意識到了在未來的研究中有必要從學科高度來推進中亞研究。然而,在此共識之下,評估者對于中亞研究學科性質的認識卻存在明顯分歧。許濤等認為中亞研究本身即構成一門學科,即“中亞學”。他們認為:“中亞學作為國際學術體系的一部分,至今在中國還應算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它的起步應該是在蘇聯學術制度影響下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8]這一觀點借鑒了知名中亞研究專家趙常慶的觀點,但修正了其有關中國“中亞學”是在蘇聯解體、中亞五國獨立后起步的判斷。[9]孫壯志大體上也認可中亞研究應該成為一門學科的看法,認為我們“應該加強中亞研究的學科建設。要規劃好中亞研究的學科布局和學科發展方向,如果總是跟在別的學科后面走,體現不出來自身的學術價值和特點,這一學科的重要性就無法凸顯……中亞研究也很容易被其他學科影響,比如,受到俄羅斯研究的影響、美國研究的影響等。中國的中亞研究應該有獨立的學科設計和科學的研究方法,這方面工作需要加強?!?a id="w10">[10]而肖斌不認同中亞研究構成一門學科的觀點,認為“中國中亞研究需要與學科建設共同發展。作為區域國別研究,中國中亞研究涵蓋多個一級學科,但覆蓋學科廣并不代表中國中亞研究屬于成熟的學科體系,相反,中國中亞學科體系并不成熟。因為成熟的學科體系不但是科學知識的基本的單元,而且能夠在研究上形成涵蓋整個中亞研究的宏觀、中觀和微觀理論體系,在具體的問題上需通過持續不斷地證偽形成‘理論飽和’?!?a id="w11">[11]他對中亞研究與學科之間關系的判斷,更契合西方學術界和當前中國從事社會科學理論相關研究的學者對區域研究之學科性質的理解。按照這種觀點,無論是美國研究、俄羅斯研究,還是中亞研究,亦或針對其他區域——如中東、東南亞等——的研究,均是區域研究的一部分,它們本身不能構成一個學科。這是因為,區域研究的主要目標往往被認為是生產情境性知識,而學科則追求普遍性知識,致力于構建一般化的理論。就此而言,認為中亞研究是“中亞學”或者可成為一門獨立學科,正如對中國周邊地區開展研究可以構建“周邊學”、對中國邊疆地區的研究可以構建“邊疆學”一樣,實際上是對學科性質的一種誤解。當然,我們這里并不是否認區域研究可以產生普遍性知識的可能性,但至少針對某個特定國家或地區的研究而言,由此生產豐富的普遍性知識是非常困難的,否則西方學術界也不會就兩者之間的緊張關系進行長時間的爭論。[12]換言之,區域研究本身可成為一門學科,但構成其組成部分的俄羅斯研究、美國研究、中亞研究、東南亞研究和東亞研究等地區研究則難以成為獨立的學科。

其三,現有成果尚未嘗試構建一種具有一定適用性的區域研究成果評估框架。盡管中亞研究本身不足以成為一門單獨的學科,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不可以構建一個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區域研究成果分析框架。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對特定研究成果的評估可以從非常多的角度切入,如代表性人物的影響或學術共同體的成熟程度、原創性理論或概念的多寡、研究方法的進步亦或停滯、人才培養的成效(包括數量和質量)、知名研究機構的演進及相互關聯,甚至相應領域教材的有無等,均可作為衡量一個區域研究領域是否取得進步的評估指標。運用這些指標來評估區域研究成果均有必要性和合理性,如許濤、孫壯志、肖斌等對國內中亞研究狀況的評估就是從以上角度切入的,而且這種評估屬于“內生評估”?!皟壬u估”有別于“外生評估”,“外生評估”是將圍繞特定區域產生的成果置于比較研究的光譜上,將該區域與其他區域的研究狀況,或者其他國家的同一區域研究狀況進行橫向比較。顯而易見,中亞研究與美國、歐盟、日本、東南亞等區域研究相比不占優勢,孫壯志甚至認為中亞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附屬于俄羅斯研究的。另外,基于某個維度將特定時間段內美國與中國的中亞研究狀況進行比較,也屬于橫向比較。[13]盡管這兩種橫向比較同樣能帶來重要啟示,但客觀而言,橫向比較得出的結論可能會遭遇可比性方面的質疑,如不同區域的研究和不同國家對同一區域的研究會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這意味著由此得出的結論雖有借鑒意義,但參考價值有限。故我們更應該對區域研究進行“內生評估”,如此才可真正明晰特定區域研究成果取得的進展和存在的不足?!皟壬u估”的第一種方式是縱向比較,即將目前與特定時間前的研究狀況進行比較,然后討論進展和差距等問題?,F有關于中亞研究的評估方式大都屬于內生評估,這種評估的確能為人們了解中亞研究的進展和不足提供豐富的洞見和獨特的啟示。不過,歷時性的縱向比較問題如第一點所述,它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和經驗主義特征,難以保障其評估的科學性。另一種“內生評估”的方式是依據區域研究本身所具有的一般性特征進行評估。鑒于區域研究的首要使命在于提供豐富的情景性知識,其次是在此基礎上通過加強與學科理論之間的對話,盡可能把情境性知識上升為普遍性知識,這意味著我們在對區域研究成果的評估時需要緊緊圍繞區域研究的這兩重使命來進行。

基于上文對中亞研究評估中存在的三點爭議或困惑,我們或許可以對中亞研究的整體狀況重新進行評估。新的評估,首先需要盡可能地擺脫經驗主義的束縛,嘗試提高評估的客觀性與科學性。盡管純粹客觀、中立的評估很難做到,但我們仍有必要通過各種方式令評估盡可能地接近科學。其次,我們需要明確中亞研究很難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這是由其研究對象所決定的。盡管我們很難就中亞研究的具體范疇達成共識,但中亞研究的范圍主要是指研究中亞五國及附屬地區應無疑問。鑒于此,根據社會學科主要針對某一類型社會現象構建普遍性知識這一特征,我們很難說中亞研究產生的均是普遍性知識。正如復旦大學任曉教授在評估中國區域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時所指出的那樣:“中國的地區研究與社會科學基本上是互相脫離的。地區研究學者的學科意識相當淡薄,對相關學科的理論問題所知不多。與美國相較,中國社會科學沒有強烈的尋找‘普遍規律’的思維方式和沖動,因而也就沒有美國式的學科和地區研究之關系的激烈辯論?!?a id="w14">[14]這一區域研究與學科理論對話不夠甚至缺失的狀態,在中亞研究中不僅存在,事實上還比較明顯。在此基礎上,我們不如暫緩將中亞研究視為一門學科,而是著力推進區域研究與學科理論之間的對話和互鑒,以實現兩者之間的相互促進和共同進步。最后,對區域研究成果的評估可采用“內生評估”或“外生評估”兩種不同的方式。相對而言,“內生評估”可以更準確地把握區域研究的整體狀況?;谝陨先齻€原則,本章將基于中亞研究構成區域研究的一部分的認知,構建一個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區域研究成果評估框架,對30年來中亞研究的狀況進行內生性評估,后簡要討論學術界未來應該努力的方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屯门区| 信宜市| 株洲市| 东莞市| 吴忠市| 沛县| 昭觉县| 灵川县| 东乡族自治县| 汤原县| 山东| 石棉县| 陇西县| 敦煌市| 筠连县| 安塞县| 睢宁县| 永济市| 连南| 岚皋县| 灵川县| 翼城县| 棋牌| 富宁县| 永丰县| 乌什县| 忻城县| 新安县| 中西区| 怀安县| 吕梁市| 苗栗县| 凤山市| 奉化市| 托里县| 静宁县| 老河口市| 玉田县| 宜州市| 扎兰屯市| 社会|